什么是产品思维?
其实很难定义,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定义为以用户为中心打磨一个完美体验的产品;有的定义为从需求调研到需求上线各个步骤需要思考的点,等等。
本文想讨论的产品思维是:怎么去发现问题,然后发散、归纳、总结,最后提供解决方案的思路。
同时,讨论在我们定义的产品思维内,有哪些常见的思维模型,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这些产品思维,最后很自然的形成这种意识和敏感度。
思维模型
以上是6种常见的思维模型供大家参考,不管是在生活中、做产品、还是平时使用其他产品时,我们都可以有保持这样的意识,用这几个维度去思考:
1. 根据已知需求,思考产品的形态
已知目前的问题和需求,思考怎么找到一种合适的产品形态去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
产品上的思考: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心动的女生,又不敢搭讪,那怎样能拿到女生的联系方式呢?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能满足这种需求呢?
可以有微信附近的人,可以有探探,可以有连信等,连接陌生人的社交产品。
生活中的思考:
比如说我要从深圳到北京,怎么才能到北京呢?
如果我急着去谈生意,我可以选择飞机;如果我是出差,我可能会选择高铁,公司可以报销;如果我是自由行,又比较穷,我可以选择坐火车;如果我是个骑行爱好者,我还可以选择骑车等等。也就是说不同的场景,选择的交通工具不一样。
2. 根据交互体验,思考解决方案
怎么通过UI交互的表现形式,去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产品上的思考:
同样是直播,不同产品在页面的呈现和互动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他们的侧重点都是什么?这就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同一个页面,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目的是什么?怎么样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达到目的?
生活中的思考:
比如说我们烧开水的时候,按下烧水的开关,它会发出“啪”的一声响,然后水壶灯亮了,这时从听觉和视觉上,我们很容易感知到水壶是在正常工作了。这是我们发出一个操作之后,外界给我的反馈,让我感知到我动作的结果是什么。
这部分分享一篇非常棒的文章——《淘宝商品详情信息重构:“搭积木”背后的设计思考》,讲的是淘宝的详情页改版,怎么通过UI的方式去向用户传达信息,做转化分流,从而达到商业目的。
3. 根据一个产品,思考其本质
在体验一个产品时,先列举其有哪些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去思考其本质是什么,定位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想要给哪些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产品上的思考:
比如说网易严选,特点是:网易自营、真货(广告语:来自网易总裁丁磊的推荐)、品质、生活品牌。可能其定位是:通过自营去把控商品质量的生活家居品牌电商。
生活中的思考:
比如说饮料:东鹏特饮,其口号是: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其特点是:功能饮料、维生素、提神,补充体力。可能其定位是:为累了困了的人提神的维生素功能饮料。
4. 根据多个产品,思考其共性和差异性
在体验同行业的不同产品时,思考他们都有什么共性,有什么差异性?可能还要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在哪方面还有发展空间。
产品上的思考:
比如说同是电商产品,淘宝、京东、网易严选,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活中的思考:
比如说同是功能饮料,宝矿力、脉动、东鹏特饮,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5. 根据一个话题,思考该话题所有可能性
根据一个话题,去思考该话题话题的所有可能性,然后每种可能性,都有些什么特点。
比如说电商这个话题,有B2C模式,有C2C模式,也有B2B模式;然后在B2C模式里又可以有京东自营的和天猫的旗舰店模式;在C2C模式里又可以有淘宝的一手货或和闲鱼的二手货市场。然后每种模式都有哪些核心特点,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
6. 根据不同话题,思考其共性和差异性
比如说广场舞、吉他俱乐部、徒步爱好社群、骑行俱乐部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社群、圈子,需要组织者、需要有响应者、需要给响应感受到参与度和存在感等等。
各思考模型的共性和差异性
1. 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左上角的3种属于正向的思考方式,右下角的3种属于逆向思考方式。
正向思考:已知目前的问题,沿着问题的方向去寻找解决方案(由条件推解结论的过程);
逆向思考:已知当前现状和结果,返回去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由结论反推条件的过程)。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缺乏逆向思考,以为看到的就是真实的,而没有反向去深挖问题的本质。
还是那个经典的例子:用户说我想要一个杯子,然后我们就他一个杯子,但其实用户只是口渴了,他想要那个杯子去装水喝。那如果我们问下用户为什么要杯子,那可能就知道了根本原因,然后可能给用户的是一瓶矿泉水,而不是一个杯子。
2. 已有产品或未成形产品的思考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左边的3种是基于目前还没有成形的产品去思考的,更多的是思考新的功能或新产品去满足用户需求。
右边的3种是基于现有的产品去思考的,更多的是思考对现有产品的优化或体验一个产品时的考。
总结
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回顾这6种模型
场景:怎么教育小孩更加的孝敬父母?
模型1(产品形态):可以选择的方案很多,自己教、请个老师、或者买相关的书给孩子看等等。
模型2(交互体验):假定选择的是自己教,亲力亲为,那说教时说话的声音和语气会影响到孩子的接受程度,温柔点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模型3(思考本质):其实这个场景的就是“传道受业”,怎么把思想(技能)传授给一个人,让他理解并接纳。
模型4(不同产品的差异):不同老师的传授方法不一样,有的可能是以说教的方式,有的可能是以文字的形式,或者以实际行动的形式。
模型5(同一个话题,所有可能性):说到教育,还可能要教孩子识字、教孩子煮饭,教孩子骑车等等,教不同的东西,都哪些差异和技巧呢。
模型6(不同话题,共性交集):老师教孩子、孩子平时看电视、孩子平时观察我们的言行、孩子与其他孩子玩,看似不相干的场景,但可能都有共同点是这些场景会影响孩子,孩子接触周围的环境,就是学习吸纳的过程。
小窍门
有两个小窍门供大家参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
现在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怎么解决?我们这么做到底有没解决了最初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要怎么应对?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我们的解决方案跟别人有什么共性和差异?这个解决方案的性价比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