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内帧间预测实验
文章目录
- 帧内帧间预测实验
- 帧间预测
- 配置opencv
- 帧内预测
- 解决jupyter notebook无法找到虚拟环境的问题
帧间预测
配置opencv
.h文件是头文件,包含了类、函数、变量的声明,用于在源代码文件中引用和访问这些声明。头文件通常包含函数和类的定义,但不包含实际的实现代码。当#include <opencv2/opencv.hpp>报错时,即为.h文件没正确配置。
.dll文件是动态链接库文件,包含了编译好的目标代码,在程序运行时被加载进内存中。没配置好时程序会报错,缺少….dll。
.lib文件(特指随dll文件生成时产生的.lib文件)提供了链接时需要的符号和引用信息。会被完整地复制到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中,以便在编译和链接过程中正确地引用和链接dll中的目标函数。在程序实际调用opencv函数处报错则是.lib文件没有成功配置。
修改 VVCSoftware_VTM-VTM-15.0\cfg\encoder_randomaccess_vtm_gop16
InternalBitDepth为8
帧内预测
POC 0:表示当前图像的图像顺序计数为0,即这是编码视频序列中的第一帧。
LId: 0:表示该帧的层ID为0。层ID用于表示帧所属的层次结构,0表示最底层。
TId: 0:表示该帧所属的线程ID为0。线程ID用于标识编码器中的不同线程,这里的0表示该帧由线程0编码。
IDR_N_LP:表示该帧是一个非长周期内的IDR帧。IDR(Instantaneous Decoder Refresh)帧是一种特殊的帧类型,它可以作为解码器的参考点,用于随机访问视频序列。
I-SLICE:表示该帧是一个I帧(帧内编码帧)。I帧是一种关键帧,它不依赖于其他帧进行解码。
QP 34:表示该帧的量化参数为34。量化参数控制着编码器对图像进行压缩的程度,较高的QP值会导致更大的压缩比和更低的图像质量。
28408 bits:表示该帧的比特数为28408。比特数是编码当前帧时产生的比特数,用于衡量压缩效率。
[Y 35.2956 dB U 39.6155 dB V 39.3367 dB]:表示该帧的亮度(Y分量)、色度(U分量和V分量)的峰值信噪比分别为35.2956 dB、39.6155 dB和39.3367 dB。峰值信噪比是衡量图像质量的指标,数值越高表示图像质量越好。
[ET 548]:表示该帧的编码时间为548毫秒。编码时间是编码器对当前帧进行编码所需的时间。
[L0] [L1]:表示该帧在参考列表中引用了两个参考图像,分别为L0和L1。参考图像用于预测当前帧的像素值。
总体而言,这行日志提供了关于编码视频序列中第一帧的一些关键信息,包括帧类型、量化参数、比特数、峰值信噪比等。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评估编码器的性能和图像质量,并进行优化和调整。
然后对比使用SVM和没用SVM前后的区别,SVM即一种快速搜索的方法,发现用了SVM后的时间减少了
解决jupyter notebook无法找到虚拟环境的问题
记录:我在anaconda3激活了虚拟环境,但是jupyter notebook中找不到该环境
解决方案:在该环境下下载这个库
conda install ipykernel
conda install nb_co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