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云纳星辰怀自在
座右铭:“所谓坚持,就是觉得还有希望!”
又名:1.《针灸甲乙经》:虎口。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穴
第1步:伸臂,拇、食两指张开;
第2步:以一手的拇指指间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
第3步:屈指,拇指尖所指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即为本穴。
主治
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②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疾病;③肢体、内脏等疼痛;④热病、无汗、多汗,经闭;⑤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⑥膈肌痉挛。
功效
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近视眼、牙龈炎、牙痛、感冒、高血压、皮肤病、月经不调等。配颊车、迎香主治牙痛、面痛、面瘫;配列缺、大椎等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等;配太冲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等;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滞产等。
《针灸资生经》:“妇人妊娠不可刺,刺损胎气。”
类别与特色
1.【手阳明大肠脉之所过】
2.【原穴】: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五行属火。
3.【十总穴】:面口合谷收。《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内关心胸胃,脇肋寻支沟,外伤阳陵泉,妇科三阴交,安胎公孙求,阿是不可缺》。
4.【四总穴】:面口合谷收。《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5.【回阳九针】:环跳三里合谷并。《歌诀: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谿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6.【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曲池合谷接。《歌诀: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承山配,太冲崑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7.【禁针】:针灸科学35个禁针穴道之一。
8.【禁针】:刺灸心法23个禁针穴道之一。
9.【禁针】:针灸大成禁针穴道之一。
10.【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摘要】:『五俞穴:商阳(井)(庚金)、二间(荥)(壬水)、三间(俞)(甲木)、合谷(原)(火)、阳谿(经)(丙火)、曲池(合)(戊土)』、『络穴:偏历』、『郄穴:温溜』、『背俞穴:大肠俞』、『募穴:天枢』、『大肠经起穴:商阳;大肠经止穴:迎香;大肠经穴道数目:20』、『大肠经循行时间:卯时(早上5~7时)』、『大肠经气血特色属于:多血多气』
出处
1.出自《灵枢‧本输》。
2.另外《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
释义
1.合:合拢也。
2.谷:山谷也。肉之大会为「谷」。
3.合谷穴在手第一、第二掌骨之间当拇、食两指会合处,就在两个骨头相合时如山谷处的位置是穴,故名合谷。
4.又因为本穴在手大指虎口两骨间,故又名虎口。
操作
艾灸
用艾条在距离皮肤3-5cm处对合谷穴进行温和灸,灸治5-20分钟,可治疗头痛、头晕等。小贴士: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防止皮肤损伤;刮痧时,不宜强行出痧,有皮肤病患者不适合刮痧疗法;针刺疗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艾灸时,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
按摩
用拇指指端掐揉合谷穴3-5分钟,可缓解牙痛、头痛等。
针刺
扎合谷穴时可能会有疼痛感、酸胀感、麻电样感觉、蚂蚁爬行样感觉,针刺刺激合谷穴下的解剖结构及患者病症的不同,针刺合谷穴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
1、疼痛感:针刺合谷穴时,如果针刺一分到皮肤表面,刺激皮肤立毛肌毛孔,由于皮肤的神经末梢较为丰富,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刺痛感,甚至部分患者手心会微微冒汗;
2、酸胀感:若针刺合谷穴,针刺到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等肌肉表面,手背动脉等血管表面,由于肌肉血管受到针尖的刺激,会出现明显的收缩,患者会感觉合谷穴出现明显的酸胀感;
3、麻电样感觉:若针刺合谷穴时针刺到桡神经分支,由于神经的瞬间放电,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的麻电样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向拇食指、前臂放射;
4、蚂蚁爬行样感觉:部分患者上肢经脉不通,针刺合谷穴时针尖朝腕、肘关节方向针刺,此时患者会感觉有蚁行感,从合谷走向前臂,延伸至上臂甚至头部。 上述感觉的出现提示针刺合谷穴具有得气感,对于病症的治疗效果较好,不必过于担心。但是还需要注意,不同的人对于针刺的感觉敏感程度不同,部分人群对针刺感觉比较敏感,针刺比较容易产生得气感,部分人群对针刺感觉比较迟钝,针刺合谷穴不易产生得气感。
刮痧
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合谷穴,以出痧为度,可改善头晕、头痛等。
拔罐
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更多定穴
定位取穴
1.【国家经穴标准】: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2.【其他常用取穴法】:以手平伸,大指食指伸张分开,视其歧骨前(即第一、第二掌骨),现微凹处是穴位。
3.【其他常用取穴法】:嘱患者五指并拢,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歧骨间)肌肉隆起的最高点处取穴。
4.【其他常用取穴法】:拇指食指并拢起来,出现一条竖着的纹;同时紧靠着竖纹,有一条突起来的肌肉;当与这条竖纹平齐,在肌肉最突起的地方,就是合谷穴。
5.【其他常用取穴法】:第二掌骨中点,第一骨间背侧肌隆起稍微偏食指侧(下针时亦朝着食指方向较佳)。
古代定穴
1.《针灸大成》:手大指次指歧骨问陷中。
2.《医宗金鉴》:从三间穴循行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3.《灵枢•本输》:在大指歧骨之间。
4.《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间。
5.《千金翼方》:在虎口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
6.《循经考穴编》:宜并二指,取纹尽高肉上,须捏拳下针。
7.《动功按摩秘诀》:在大指次节,歧骨肉尖上。即拇、食两指并合时,虎口部隆起最高处。或以一手拇指指面的远侧指横纹叠合于另一手虎口部的指蹼缘上,屈拇指时当拇指指端所止处。
解剖
1.【肌肉】: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内收拇肌横头,肌层中肌梭密集。
2.【血管】: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穴位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皮下组织内有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头静脉起始部),在第二掌骨桡侧缘有第一掌背动脉。中层靠近第一、二掌骨底的分歧处,有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深部。拇主要动脉由桡动脉发出,在第一骨间背侧肌和拇收肌间行走。
3.【神经】:布有桡神经泄支的手背侧神经,深层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4.【若由表皮扎针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分别为】:皮肤 → 皮下组织 → 第一骨间背侧肌 → 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结构。
应用
针感
1.以胀、麻居多,向手指或肘、肩部放射,有的可传导至面部。
治疗方法
1.【针法】:(角度)直刺,针尖偏向第二掌骨上方。(深度)针0.5~1寸。
2.【针法】:直刺,垂直进针0.5~1寸。
3.【针法】:斜刺,与皮肤呈20度夹角,向腕掌关节方向斜刺进针1~1.5寸。
4.【针法】:(治手指拘挛或是肌肉瘫痪)透针,透向劳宫或是后谿,针1~1.5寸。针感为手掌麻胀并向指端放射。
5.【针法】:(治头面部疾病)斜刺,沿着掌骨骨膜刺入,针1~1.5寸。针感为痠胀感可向上扩散,有时可至肩肘。
6.【针法】:手呈半握拳状,直刺或稍向上方斜刺0.5~1寸,或向掌骨下小指侧深透。
7.【灸法】:(灸量)艾炷灸3~5壮;或是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8.【孕妇禁刺】:孕妇禁刺合谷。
9.【注意避免刺伤动脉】:合谷针刺应注意防止刺伤动脉,深透时更须防止刺及掌深动脉弓,以免引起出血。如刺破背侧浅筋膜内的头静脉属支,可在浅筋膜内形成血肿。若损伤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则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或拇内收肌挛缩而致畸形。
10.【注意避免穴位注射】:合谷不宜作穴位注射,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即使剂量不大,也能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局部渗出、出血,导致局限性肌内压力增高,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化,形成挛缩。浅者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挛缩,严重者可引起拇收肌挛缩,或两肌同受累。注射于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周围者,可引起动脉痉挛和动脉炎,使拇内收肌和第一背侧骨间肌发生缺血性挛缩。
1.【临床经验】:针刺下半身时,所引起之晕针,于临床上其解针常用合谷穴。
临床配伍
1.【大肠经主治疾病】: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腰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2.〔治疗感冒或电光性眼炎〕:风池、合谷。
3.〔治疗伤寒头痛〕:攒竹、太阳、合谷。
4.〔治疗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
5.〔治疗鼻衄〕:上星、合谷。
6.〔治疗牙痛〕:下关、颊车、合谷。
7.〔治疗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合谷、少商。
8.〔治疗难产〕:合谷、三阴交。
9.〔治疗带状疱疹〕: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
10.〔治疗少汗〕:合谷(使用补法)、复溜(使用泻法)。
11.〔治疗汗多〕:合谷(使用泻法)、复溜(使用补法)。
12.〔治疗寒疟面肿及肠鸣〕:合谷、内庭。
13.〔治疗小儿单纯性或中毒性消化不良〕: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14.〔治疗急性胰腺炎〕:内关、合谷、足三里。
15.〔治疗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16.〔治疗遍身皮肤风疹〕:合谷配曲池。
17.〔用于针刺麻醉〕:合谷配内关。
18.〔治疗多汗症或无汗症〕:合谷配复溜。
19.【开四关】:常用于急救,气机不利引起的精神障碍:合谷配太冲名为『四关穴』,同时针刺,称为『开四关』。
20.〔治疗滞产,胎盘不下〕:合谷配三阴交。
21.〔治疗下齿痛,口眼歪斜〕:合谷配颊车。
22.〔治疗上肢不遂〕:合谷配手三里、肩髃。
23.〔用于催产〕:合谷配三阴交、至阴穴。
24.〔治疗大肠经病变〕:合谷配列缺为「原络」配穴。
25.〔治疗口唇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合谷配水沟。
26.〔回阳九针之一〕: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原穴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是为增强自然治愈力的要穴。合谷穴对于全身功能之调整,尤具卓效。因其反应强大,所以古人列为回阳九针之一。
27.【四总穴-头面合谷收】:大肠经之支脉从缺盆上入颈,通过颈部入下齿龈,回过来绕至上唇,在人中交会,左至右,右至左,上挟鼻孔再与足阳明胃经交会,透过这个经络关系,整个头面皆为其治疗所及,所以四总穴歌说:「头面合谷收」。因此用治齿、眼、鼻、喉各病,均有卓效。
28.【临床经验—治鼻蓄脓及鼻炎有卓效】:由于「头面合谷收关系,加之肺与大肠表里」,因此,合谷穴常用治鼻蓄脓及鼻炎皆有卓效,治疗时,一般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若能加迎香为引针,效果更着。
29.【临床经验—治疗齿痛之特效穴】:合谷穴为治疗齿痛之特效穴,左治右,右治左,用动气针法,可立止齿痛,依经络言,治下齿痛效果尤佳。如治上齿痛,可酌配胃经之穴道(据经验可选内庭或三里穴)更佳。
30.【临床经验—合谷配曲池治头面诸疾要穴】:为治疗头面诸疾之主要配穴,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二穴相合,清热散风,为清理上焦之妙法,因其轻清之气能够上浮,头为诸阳之会,耳目口鼻咽喉则为清窍,所以禀清阳之气者,皆能上走头面诸窍,以合谷之轻,载曲池之走,上升于头面诸窍,而达其清散作用,故能扫荡其一切邪秽,消弭一切障碍。而致全体机能之旺盛。
31.【临床经验—治疗疔痈有卓效】:阳明经多气多血,再加之肺与大肠之表里关系(肺主皮肤),因此本穴治疗疔痈有卓效,对于其他皮肤病,如:风疹、青春痘等亦常配曲池应用。
32.【临床经验—气喘的救急之穴】:因合谷为原穴,调气功能甚强,加之大肠与肺表里,因此,合谷穴止喘亦有特效,合谷配内关穴应用更佳,常用为剧烈气喘时救急之穴。
33.【治疗发热发烧】:合谷穴对外感发热效果亦佳,可先配合三商或大椎点剌,再针合谷、曲池,可迅速退烧。
34.【合谷+三阴交-能堕胎、能安胎】:补合谷穴,泻三阴交,能堕胎;补三阴交,泻合谷能安胎,其原理据针灸大成载:「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
35.【合谷+三阴交-治胎产病、停经、经闭】:合谷穴配三阴交除可治胎产病外,尚可治停经、经闭、月经过多等病。
36.【合谷穴配复溜-可止汗,又可发汗】:一般手法为补合谷,泻复溜,可止汗。泻合谷,补复溜,可发汗,其原理据李文宪言:「夫止汗补复溜者,乃复溜属肾,能温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卫外自实也。泻合谷者,即所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此矣,发汗补合谷者,则以合谷属阳清轻走表,故能发表托邪,随汗出而解也,佐以泻复溜者疎外卫之阳,而成其开皮毛之作用也。」
37.【合谷+太冲-可治肝阳上亢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癫癎】:称为「四关穴」,一属阳经代表性「原」穴,一属阴经代表性「原」穴,基于阴阳相交之理,对于肝阳上亢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癫癎以及思想不集中等均有卓效。《标幽赋》说:「寒热痺痛,开四关而已之」,对于手脚不利关节风湿亦有疗效。
38.【开四关穴-可降血压、镇静神经、活血化瘀】:针两合谷+两太冲穴。其功效有:降血压、镇静神经、调整机能、疏展关节而利痺疏风、行气血、活血化瘀。
39.【合谷穴+足三里-可调整消化机能】:能中理气,调整消化机能。根据现代临床研究,刺足三里,能使胃之蠕动增强,刺合谷则能使胃的蠕动减弱,痉挛缓解,使幽门不开的立即放开。合用之,则蠕动强而多者,可使之弱而少,弱而少者,可使之强而多。
40.【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肾上腺皮质酮(CORTISON) 】:根据生化实验,刺合谷穴亦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肾上腺皮质酮(CORTISON)的增加。
41.【古人治疗经验—治两手酸痛】:治两手酸痛,持物困难:合谷穴配曲池、肩髃。《肘后歌》
42.【古人治疗经验—治面肿、肠鸣、寒疟】:治面肿、肠鸣、寒疟:合谷配内庭。《天星秘诀》
43.【古人治疗经验—治冷嗽】:合谷配三阴交治冷嗽。《席弘赋》
44.〔治外感头痛〕:合谷配列缺、外关,治外感头痛。
45.〔治上下牙痛〕:合谷配下关、颊车,治上下牙痛。
46.〔治感冒发烧、头痛〕:合谷配风池、大椎、曲池,治感冒发烧、头痛。
47.〔手术使用〕:合谷配内关,可作头、颈、胸、腹各种手术。
48.【注意-孕妇补合谷即堕胎】《针灸大成》:孕妇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49.【治疗梦中泻精、遗精】:合谷配三阴交,灸半小时,治疗梦中泻精、遗精效果颇佳。
50.〔通妇女经闭〕:合谷穴针之可通妇女经闭,但孕妇则忌针灸。
51.【临床经验—回阳九针】:合谷穴为古人所为回阳九针之一(回阳者,急救也),乃是因为合谷为全身反应最大的刺激点,临床上常作为针灸时发生晕针的解穴。
52.【临床经验—治疔疮特效】:合谷穴是治疗疔疮的特效穴。
53.【临床经验—拔牙针灸麻醉】:用于拔牙的针灸麻醉:合谷穴与足三里穴都用强刺激,成功率极高。
54.【临床经验—治疗齿痛】:合谷穴是治疗齿痛的特效穴。且临床上,从无一人不愈者,神效。且应左右合谷二穴都要针,留3~4分钟,痛马上可以止。
55.【临床经验—解晕针】:针刺下半身时,所引起之晕针,于临床上其解针常用合谷穴。
56.【临床经验—开四关穴】:临床上遇到病人感觉全身不适,不知道痛在何处,可先取双合谷与双太冲(即四关穴)藉开通关节气血之效,针完可使病人较知道到病灶之所在。
57.【临床经验—治口不能张】:临床常见病人口不能张,针合谷可令颊肌松开,加针颊车亦可。
58.【临床经验—合谷配曲池治虚寒症】:根据经验,合谷穴配曲池,一为原穴,一为合穴,治疗虚寒症者在临床上有加倍的效果。
59.【临床经验—治落枕】:落枕穴位于食指尺侧,本节后缘陷中,属经外奇穴,为治疗落枕之特效穴。根据经验,因其位置邻近合谷穴,按「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法则,合谷穴也可代替治疗落枕穴之症状。
60.【临床经验—解太冲穴针后麻痛】:经验上在病人针完太冲后,若有针后留针感(痠麻胀痛),此时除了可取肝经上的穴道解除之外,亦可取合谷作为其解穴,效果可以迅速显现。
61.【古人配穴经验—缓解颜面肌肉痉孪】:根据医宗金鉴所云:『合谷可治破伤风症』,按照「面口合谷收」的法则,合谷穴有缓解颜面肌肉痉孪的效果。
62.【临床经验—治头痛】:合谷穴临床上治疗头痛之效果,以正面头痛较佳,若是偏头痛宜配列缺(肺经)或少阳经的穴道,后头痛则配膀胱经及胆经的穴道,疗效较好。
63.【主客原络配穴法】:依据古人所谓主客原络配穴法之原则,如选取大肠经原穴之合谷与肺经络穴之列缺,进行针刺,可以治疗大肠经种种的病变,如「鼻衄,口干,齿痛」等,效果将更为宏大。
64.【疔疮、痈肿、蓄脓症、鼻炎的治疗名穴】:合谷是传统古典针灸治疗疔疮、痈肿的名穴。药粒灸五十至二百壮。蓄脓症,鼻炎亦有效。
注意事项
1.【注意】《针灸大成》:孕妇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2.【注意】:孕妇禁刺合谷。
3.【注意】:合谷针刺应注意防止刺伤动脉,深透时更须防止刺及掌深动脉弓,以免引起出血。如刺破背侧浅筋膜内的头静脉属支,可在浅筋膜内形成血肿。若损伤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则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或拇内收肌挛缩而致畸形。
4.【注意】:合谷不宜作穴位注射,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即使剂量不大,也能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局部渗出、出血,导致局限性肌内压力增高,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化,形成挛缩。浅者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挛缩,深者可引起拇收肌挛缩,或两肌同受累。注射于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周围者,可引起动脉痉挛和动脉炎,使拇内收肌和第一背侧骨间肌发生缺血性挛缩。
参考文章
承上
十二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启下
C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