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并发编程实战》课程笔记(七)
Java 线程
Java 线程的生命周期
通用的线程生命周期
通用的线程生命周期基本上可以用下图这个“五态模型”来描述。 这五态分别是:初始状态、可运行状态、运行状态、休眠状态和终止状态。
Java 中线程的生命周期
Java 语言中线程共有六种状态,分别是:
NEW(初始化状态) RUNNABLE(可运行 / 运行状态) BLOCKED(阻塞状态) WAITING(无时限等待) TIMED_WAITING(有时限等待) TERMINATED(终止状态) RUNNABLE 与 BLOCKED 的状态转换
只有一种场景会触发这种转换,就是线程等待 synchronized 的隐式锁。 RUNNABLE 与 WAITING 的状态转换
第⼀种场景,获得 synchronized 隐式锁的线程,调用无参数的 Object.wait() 方法。 第二种场景,调用无参数的 Thread.join() 方法。其中的 join() 是⼀种线程同步方法。 第三种场景,调用 LockSupport.park() 方法。 RUNNABLE 与 TIMED_WAITING 的状态转换
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Thread.sleep(long millis) 方法; 获得 synchronized 隐式锁的线程,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Object.wait(long timeout) 方法; 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Thread.join(long millis) 方法; 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LockSupport.parkNanos(Object blocker, long deadline) 方法; 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LockSupport.parkUntil(long deadline) 方法。 从 NEW 到 RUNNABLE 状态
从 NEW 状态转换到 RUNNABLE 状态很简单,只要调用线程对象的 start() 方法就可以了。 从 RUNNABLE 到 TERMINATED 状态
线程执行完 run() 方法后,会自动转换到 TERMINATED 状态,当然如果执行 run() 方法的时候异常抛出,也会导致线程终止。 interrupt() 方法仅仅是通知线程,线程有机会执行一些后续操作,同时也可以无视这个通知。被 interrupt 的线程,是怎么收到通知的呢?一种是异常,另一种是主动检测。
创建多少线程才是合适的?
多线程的应用场景
所谓提升性能,从度量的角度,主要是降低延迟,提高吞吐量。 在并发编程领域,提升性能本质上就是提升硬件的利用率,再具体点来说,就是提升 I/O 的利用率和 CPU 的利用率。 如果 CPU 和 I/O 设备的利用率都很低,那么可以尝试通过增加线程来提高吞吐量。 创建多少线程合适,要看多线程具体的应用场景。
对于 CPU 密集型的计算场景,理论上“线程的数量 = CPU 核数”就是最合适的。 线程的数量一般会设置为“CPU 核数 + 1”。 对于 I/O 密集型的计算场景,最佳线程数 = CPU 核数 * [ 1 +(I/O 耗时 / CPU 耗时)]
为什么局部变量是线程安全的?
局部变量存哪里?
局部变量的作用域是方法内部,也就是说当方法执行完,局部变量就没用了,局部变量应该和方法同生共死。调用栈的栈帧就是和方法同生共死的,所以局部变量放到调用栈里那儿是相当的合理。
线程封闭
方法里的局部变量,因为不会和其他线程共享,所以没有并发问题,这个思路很好,已经成为解决并发问题的⼀个重要技术,同时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做线程封闭 ,即仅在单线程内访问数据 。 由于不存在共享,所以即便不同步也不会有并发问题,性能杠杠的。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596245.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