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许久的书,终于在合适的时间点读上了。还是从樊登老师那里了解到的,我本身是对佛法没有太深的理解和概念,但总感觉在这浮躁的社会需要一些理念支撑让人能沉静下来的。信仰对我还很陌生,但次第花开读起来真的让人舒服,他不会枯燥更不会感觉高深,就像是一位长者和你娓娓道来那些事情那些想法。我认真又懵懂的听着,有些记下了,有些没有领会,这都很好。看吧,花,终于开始次第开放。
内容简介
摘抄语录
- “苦谛”是认清生活中苦恼普遍存在的事实;“集谛”是分析苦恼的成因;“灭谛”“道谛”是讲苦恼的止息及止息的方法。
- 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对当下,回归内心,与烦恼开战。
- 要从检视自己的身、语、意入手,把重点放在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上面,而不是去挑别人的错,或者急于“度化”别人。
- 烦恼产生有六因:潜伏在识田里烦恼种子、对境、随学恶友、听闻不正确的法教、串习、颠倒作意。
- 外在形式到底有没有必要,有多大的必要性,取决于你的修为。
- 如果你在那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这是修行。
- 我们的对手是无始以来形成的惯性,所谓积重难返,不要期待靠一时的努力就能扭转它。
- 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须冠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
- 无我是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但并不是虚无主义。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这便是因果。
-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用。”
- 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 认识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错觉,若加以分析,就会明白其中的谬误。
- 无我并非断灭。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无我有助于减弱对外物的贪执。事物无我,却能随缘显象。
- 菩提心的训练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的事实。
-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
-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预知后世果,今生作便是”
- 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 静坐的一个入门方法便是观察自己的呼吸。
-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
- 除了对自己的误解外,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也存在误解。
- 佛法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果和空性。相信因果和建立空性的见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放下执着,获得安乐。
- 无常、因果、共存、自律、慈悲
- 世间万象如此复杂深奥。我们须保持谦卑,以及探究真理的热情。
- 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从长远来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 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着,从而更好地帮助别人,所以布施的发心很重要。
- 忍辱中的勇气也不是来自意志力,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和开放。忍辱的另一层含义是容忍。…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分歧和不同,这的确很难,因为人人都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
- 皈依三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成就佛果需要具备的最主要的三个条件: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智慧。
- 不共内前行包括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百字明、供养曼荼罗、磕大头五个修法,也叫“五加行”。
- 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
-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自以为是不仅隔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
-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
- 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
- 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象吃饭、睡觉那样。
- 解脱,即远离轮回的烦恼痛苦,关键在于谨慎取舍因果。
- 寺庙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护持佛性、引导众生。
- 大乘菩萨所有的行为可以归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