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IT行业,我们经常会面临多任务并行的挑战,经常这个事情还没做,那个事情就找上门,然后放下手中的活,去干另一件事。我们的工作环境多半是开放的环境,频繁的任务切换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容易催生拖延心理。跟主动分心而拖延不同的时,这些任务切换是由外部因素造成,这种频繁切换任务而产生拖延也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以下是一些IT人经常遇到的导致频繁切换任务的情况:
典型表现
-
紧急的bug修复或监控: 当出现紧急bug或系统故障时,程序员需要立即停止手头的工作,转而投入到故障排查和修复的工作中。这种突发情况会导致他们不得不频繁地切换任务,影响工作的连贯性和效率。
-
多个项目同时进行: 程序员可能同时参与多个项目的开发和维护工作,需要在不同的项目之间频繁切换。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面临时间分配不足、工作重心模糊等问题,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
同事遇到问题,需要技术支持: 程序员作为团队的一员,经常需要给同事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当同事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程序员不得不中断自己的工作,转而帮助解决同事的问题,导致工作的中断和任务的切换。
-
会议较多和效率低下: 程序员经常需要参加各种会议,包括项目会议、技术讨论会等。这些会议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导致工作的中断和效率的降低。
-
测试阶段,需要等待、调试和切换思维: 在项目的测试阶段,程序员需要等待测试人员的反馈,进行代码调试和修复bug。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频繁地切换思维,从开发模式转换到调试模式,影响工作的连贯性和效率。
-
跨团队协作: 在大型项目中,程序员可能需要跨团队进行协作,与其他团队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这种跨团队协作需要频繁地进行沟通和协调,导致工作的中断和效率的降低。
频繁切换任务导致效率低下是IT人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会影响工作的连贯性和效率,增加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这种频繁切换造成拖延的原因有:
形成原因
-
注意力残留:当我们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时,我们的大脑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任务要求。这个过程中,之前的任务信息并未完全从我们的思维中消失,导致新任务的认知处理效率下降。频繁切换使得这种残留效应累积,进一步降低工作效率。
-
任务切换成本:每次任务切换都会消耗时间和精力,包括理解新任务要求、回顾之前的工作状态、调整思维模式等。这些隐性成本在短时间内多次发生,会显著增加完成任务的总时间,形成拖延。
-
决策疲劳:IT行业特有的紧急情况处理(如紧急bug修复)、多项目并行、频繁的会议和技术支持需求等因素,迫使从业者频繁在不同任务间切换,频繁需要决定接下来做什么,尤其是当面临多项任务的优先级和紧迫性判断时,会导致决策疲劳。这种状态下,人们更容易选择延迟决策,即拖延。
针对这频繁任务切换引发的拖延现象,我们还是有很多法子来改善的,让我们先从算法思维中找点启发吧!
借用算法的启发
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的核心思想围绕着“优先级驱动的访问顺序”这一概念展开,它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一组元素,其中每个元素都关联有一个优先级。与传统队列遵循的“先进先出”(FIFO, First In First Out)原则不同,优先队列在处理元素时依据的是元素的优先级,而不是它们进入队列的顺序。优先级高的元素会优先于优先级低的元素被处理,这使得优先队列非常适合需要按重要性或紧急程度排序的任务调度场景。
优先队列的核心在于如何高效地维护元素的优先级排序,并在元素的插入与删除过程中迅速调整内部结构以保持这种排序。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介绍,以最常见的实现方式——基于堆的数据结构为例:
1. 初始构建与优先级排序
-
堆的构建:优先队列常常利用二叉堆(最大堆或最小堆)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在创建优先队列时,所有元素被组织成一个完全二叉树的形式,其中每个父节点的优先级高于或等于(最大堆)或低于或等于(最小堆)其子节点的优先级。
-
插入排序:当新元素被插入时,它会被放置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位置(即树的底部右侧),然后执行上浮操作。上浮过程比较新元素与其父节点的优先级,如果违反堆的性质(比如在最大堆中新元素大于其父节点),则交换两者位置,直到新元素到达合适的位置。
2. 根据优先级调整内部结构
-
出队操作与下沉调整:删除优先级最高的元素(位于树的根部)时,需要保持堆的性质。这通常通过将树的最后一个元素移动到根部,然后执行下沉操作来实现。下沉过程比较当前节点与其子节点的优先级,如果违反堆性质,则与优先级较高的子节点交换,直到满足堆的性质为止。
-
优先级更新:在某些高级优先队列实现中,可能需要支持元素优先级的动态更新。这通常较为复杂,可能需要从堆中移除该元素,更新其优先级,然后重新插入并调整堆。在基于堆的实现中直接改变元素优先级而不破坏堆结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重新插入通常是更可行的方法。
通过这些机制,优先队列能够高效地根据元素的优先级进行排序和调整,从而支持快速访问最高优先级的元素,并能灵活应对元素的插入和删除操作。优先队列通过维护一个数据结构,确保每次操作(插入或删除)都能快速访问到当前最重要的元素(最高优先级)。对于我们的拖延来说,它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
优先级排序:每个元素在加入优先队列时都会被赋予一个优先级值,这个值决定了元素在队列中的位置和被处理的顺序。优先级的衡量标准根据应用的不同而变化,可以是时间紧迫性、任务的重要性、成本效益比等。
-
动态调整:随着新元素的加入或现有元素的优先级发生变化,优先队列需要能够动态调整内部结构,确保每次访问(通常是删除最高优先级元素)时,总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并处理当前优先级最高的元素。
-
高效操作:优先队列的实现通常需要支持高效地插入元素、删除最高优先级元素(或称为“提取最大/最小”元素)以及查询当前最高优先级元素等操作。为了达到这一点,要找到合适的视线方式,如二叉堆。对于拖延来说也一样,对不同原因产生的拖延也需要寻找合适的配方来解决。
总之,优先队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动态维护元素的优先级顺序,确保能够快速访问和处理最重要的元素,从而高效地支持各种需要考虑优先级的任务调度和资源管理场景。对于我们频繁切换任务而产生的拖延来说,我们也需要根据紧急度和重要性等来动态维护各项任务的优先级,确保我们的精力都能被用在合适的事情上,进而减轻因为遗漏或耽误重要或紧急的事情而产生的焦虑感以及工作效率变低后而产生的拖延。
用“心流”抵抗“频繁切换”
心流(Flow)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专注、充满创造力和满足感的心理状态。心流状态通常在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某项活动时出现,这种活动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力,并且能够提供即时的反馈,它是高效工作的理想境界,当你完全沉浸于任务,时间也仿佛静止。创造有利于心流的环境,比如佩戴降噪耳机隔绝噪音,保持工作台整洁,使用专注软件屏蔽社交媒体通知等都有助于营造心流产生的环境,让你更容易进入并维持心流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心流状态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深度专注:心流状态下,我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于所从事的活动中,忘记时间、周围环境和自我的存在。
- 清晰目标:心流状态中,我们对事情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挑战性,让我们感到努力是值得的,并且能够通过即时的反馈来了解自己的表现。
- 自我意识消失:在心流状态下,我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甚至消失,我们只专注在做的事情本身。
- 快乐体验:心流状态带来一种内在的愉悦和满足感,使我们更能感到充实、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在我们为事情付出的当下已经是一种特别的回报了。
2. 形成条件: 心流状态的形成受到一些条件的影响,主要包括:
- 挑战与技能平衡:活动的难度与我们的技能水平平衡匹配,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能完成,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 清晰目标:活动的目标明确、具体,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追求的是什么。
- 即时反馈:活动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从而调整行为。
- 自主性:我们在活动中能够拥有自主选择权,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步骤。
心流体验不仅能够带来愉悦和满足感,还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提高生活质量。心流状态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尤其在工作、学习和创造性活动中更为常见。打造利于自己产生心流的环境,包括刻意地营造时间和空间来促使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用心流状态来抵抗拖延,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出因为“频繁切换任务”而导致的拖延。
应对“频繁切换而拖延”的小技巧
1、将需要沟通的事情或琐碎的杂事放在一起做
秉着同类任务批量处理的原则,如统一回复邮件、集中处理技术咨询,可以有效减少思维切换的损耗。比如,每天设定固定的“通讯时间”,如早上10点和下午3点,统一检查并回复电子邮件、Slack消息等。除了被邀请的会议之外,开启免打扰模式,专注于技术本身的工作。这样可以减少频繁查看通知导致的注意力分散,有利于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2、观察自己的效率高峰期、低峰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找到自己的效率黄金时段至关重要。试着记录一周的工作状态,留意自己在哪段时间思维最为活跃,哪段时间易疲劳,然后将重要的事情安排在思维活跃的阶段,杂事安排在精力的低谷期。比如,如果你早晨头脑清醒,那就将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任务安排在此时段,如编写复杂算法或设计架构。反之,将低峰期用于回复邮件、整理文档等相对轻松的任务。
3、广而告之自己的时间安排
透明化你的时间规划,公开你的可用沟通时间,便于他人安排与你的协作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协调成本。可使用共享日历标记出“请勿打扰”时段,这样你的同事除非必要,否则在你专注工作时便不会轻易打扰你。比如,在公司内部的协作平台上公开工作日程,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深度工作时段”和“开放交流时段”。同事们可以看到你何时可以接受会议要求,何时需要专注,那除非会议各方人员的时间不好协调,不然同事也会根据你的时间段来安排会议邀请的。
4、根据会议时间调整计划,合理安排工作节奏
沟通会议往往打乱独自思考的工作节奏,所以尝试优化会议安排,仅参加必要的会议,提倡站立会议,明确会议议程,提高会议效率,减少时间占用。或者在会议的间隙,做些不需要耗时太久的任务。把大块的事情用来做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上。比如,可以提议团队的一些会议安排在每周二和周四下午,这样团队成员可以提前规划,围绕会议时间安排其他的工作,避免会议穿插在日常工作中打断编程思路等等。同时,还要记得在会议前后留出缓冲时间,用于准备或整理思路,这样也可以提高会议沟通和产出的效率。
5、测试与调试时间的有效管理
与测试团队沟通,明确标注紧急与非紧急bug的优先级,设置提醒系统。这样,你可以在处理紧急问题后,再集中处理非紧急问题,避免频繁在不同任务间跳跃。比如,开发团队与测试团队建立了一个优先级标签系统,紧急bug被标记为红色,非紧急为黄色。每天先优先处理红色标签问题,之后根据时间安排,再集中处理黄色标签项,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紧急任务对日常开发进度的干扰。
6、同事支持的合理安排
对于同事的技术求助,小问题可即时解答,若涉及复杂问题,不妨坦诚告知对方你当前的工作状态,约定一个双方都方便的时间进行详细探讨。这既展现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确保了我们做任务时思维的连贯性。比如,面对同事的技术求助,我们可以实行“10分钟原则”,即对于简单问题现场解答不超过10分钟,如果有复杂问题则记录下来,与小伙伴另预约一个专门的技术讨论时段。这样既不影响当前重要任务的进度,也保证了问题可以得到充分解决。
7、 预防干扰,打造专注环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社交媒体等外界干扰无处不在,它们是拖延的隐形推手。为自己创造一个无干扰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在特定的期间内关闭不必要的通知,或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如果可能,选择安静的角落或使用降噪耳机,为自己营造一个纯粹的工作氛围,让自己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比如,我们在工作时使用专注软件屏蔽社交媒体和娱乐网站,同时佩戴降噪耳机播放轻音乐,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几乎隔绝干扰的环境(最好是大的头戴式耳机,这样大家离很远就看到你的屏蔽信号了)。
8、建立边界,维护健康的互动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维护一定的边界,才能维持健康的互动。我们需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可以提供帮助,什么是需要拒绝的。只有明确好个人需求和界限,有了明确的拒绝的标准,懂得拒绝,才能让自己更有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别人的课题,别人要自己修,自己尽力就好,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健康的互动关系。比如,面对超出自己职责范围或影响当前优先级任务的请求,我们可以礼貌地解释并建议合适的替代方案或转交给他人。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也促进了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通过动态调整任务优先级,主动营造心流的环境、合理安排会议与协作时间、以及明确个人界线等方法,能让我们在多任务并行的环境中,既能及时响应各种任务,又可以保证自己的“心流”产出时间,从而有效地对抗因频繁切换任务带来的效率低下,进而逐渐走出由此引发的拖延。方法大概就这么多,剩下的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测试才知道细节上要如何执行,快去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