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异常现象
2. 原因分析
3. 整改方案
4. 总结
1. 异常现象
某家电用电器产品依据GB 4343.1-2018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 第1部分:发射进行端子电压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图示。在频点40MHz裕量不足,仅有0.4dB。
2. 原因分析
从测试数据可以很直观地判断出辐射源是产品内部某个倍频与40MHz相关的时钟信号。因为在该频点的数据呈现是一个尖峰状的窄带噪声,并且可明显看到在高频段也有类似的窄带信号,也还是与40MHz相关的倍频信号。
那如何来区别窄带噪声和宽带噪声?
窄带:被测信号的所有能量都位于RBW(Resolution Bandwidth)分辨率带宽内,也即被测信号的6dB带宽(6dB带宽在骚扰功率测试中,表示的是峰值功率的四分之一对应的就是信号6dB带宽,10lg0.25=-6dB)小于接收机的6dB带宽。
宽带:被测信号的所含能量的频率范围要大于RBW,也即被测试信号的6dB带宽大于接收机的6dB带宽。
接收机的6dB带宽指的是接收机在接收信号时,其灵敏度比实际测量值高出6dB,并且在这个条件下,输出信号的信纳比(信噪比与干扰比)能够保持为12dB时的信号调制频偏的两倍值。接收机在不同的测试频段,其6dB带宽频率范围不一样
以下用骚扰功率测试中,接收机测量准峰值的6dB带宽100kHz为例作说明,如红色曲线所示的窄带信号6dB带宽完全落在100kHz的测量带宽范围内,也即该信号的所有能量都被接收机在该带宽内接收。而蓝色曲线所示的宽带信号6dB带宽已经超出了100kHz测量带宽范围,也即该信号只有部分能量被接收机在该带宽内接收。
3. 整改方案
根据测试结果定位根据辐射源再分析耦合路径的思路。首先查看产品原理图,是否存在40MHz相关的时钟信号。查看原理图,发现整个产品电路上并没有明显的时钟信号,唯一一个时钟电路还是MCU的32.768kHz基础时钟。另外的辐射源便是AC-DC和DC-DC电源电路,但AC-DC和DC-DC电源电路通常是宽带噪声,不会是上图示的窄带噪声。那这个现象就比较奇怪,是不是之前所分析的方向错误呢?其实方向并没有错,整个产品与时钟相关的就只有MCU电路了,MCU虽然没有外接时钟电路,但是会基于基础频率进行分频或倍频。查看MCU数据手册,如下图示描述。芯片可内建高频32MHz振荡器,作为系统时钟源时,fsys可通过编程器选择设定为32/16/8/4MHz频,而40MHz正好这里面的8和4MHz的5倍频与10倍频。进一步确认,MCU的内部为4MHz。
整改方案一:在程序上对每I/O口的配置,选用厂家提供的高可靠性模式,即对各I/O配置端口滤波电路。按此方案整改后,窄带信号噪声全面消失通过测试。但该方案需要MCU原厂支持,芯片是否有这样的配置模式,否则每个I/O口都做处理的话,工作量大也很麻烦,除非用近场探头定位到是某个I/O主要的耦合电路,再针对这个单一的I/O口做处理才会相对好些,不过大部分都是通过电源端口向外辐射。
整改方案二:在芯片的电源端口增加高频磁珠,与原本的滤波电容形成RC滤波。高频磁珠可以定向的抑制目标频段的噪声。该整改方案同样可以通过测试,但是窄带信号噪声并没有全面消失。
4. 总结
在本案例中总结以下产品整改经验:
1)发射类试验中,测试数据波形呈现陡峭的尖峰状噪声,基本为窄带噪声,辐射源为产品内部的时钟信号或数据信号。
2)除明显的外部时钟电路,MCU的内部时钟也会通过I/O或电源端口以及相应的走线辐射出去。
3)MCU内部时钟导致辐射失败的问题,可通过软件在各I/O中增加滤波功能(需要软件支持,否则很麻烦,除非用近场探头定位到是某个I/O主要的耦合电路),也可以在电源端口增加相应的磁珠组成RC滤波来解决。
4)能有降低辐射源方案,尽量采用该方案,辐射源的抑制效果往往比耦合路径处理效果好。
本博客持续更新中,欢迎大家收藏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