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fu 第 97⭐️ 篇原创文章分享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加⭐️星标⭐️~)
客户旅程地图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那客户旅程编排又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 写在前面
客户旅程编排(Customer Journeys Observation,CJO)我认为是一种通过人为或系统干预的方式,让客户在行动路径上贴合品牌预设动线的技术。
而客户旅程地图,更多的是“还原案发现场”。它是一个思考框架,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场景。
至于如何行动,行动的验证以及校准,在客户旅程地图上并不能让你得以实现。
1、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旅程编排是导演编剧在剧场里面拍戏,作为主角的你,会经历导演给你安排的一系列磨难,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适时给你帮助(🌟重点),让你可以成功斩杀恶龙🐉,拯救世界。
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 by Paolo Uccello, c.1470. (akg-images/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说动线设计,可能你更容易明白。
比如你在商场要去上厕所,由于商业地产的动线设计,会让你在必经的路径上尽可能多地路过更多商铺。
这也意味着,在动线上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那么地板上或天花板的指示标志,就是指引你去往目的地的助力,旅程编排也是这个意思。
生活当中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旅程编排的关键,我认为在于接触点失效的分析,通过体验策略让客户顺利走到后续的旅程。
2、那这个体验策略和营销策略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理解,营销策略的目标主要服务于扩大需求池以及关注付费转化,对客户生命周期大节点侧重。
那旅程编排在技术层面(RPA)逻辑是高度类似的,区别在于:
1)对客户行为背后因素的感知;
2)关注旅程中的关键接触点范围会更广,不受营销渠道的限制;
3)还有就是,旅程编排需要获取情景当中的上下文,这个是做出体验策略的判断依据。
比如,你在盒马 App 的商品列表选购,由于一直找不到你想要的商品,碰巧你也不记得商品名称是啥了。
这个事情重要吗?对于营销来说并不会管你这个事情,但是对于最终客户流向转化节点来说,又影响巨大。
也可能营销视角其实是想到了,对应的做法则是刺激客户消费,发一张优惠券之类的。
事实上,风马牛不相及。
旅程编排你可以这样做,当你这个行为被系统以体验问题感知到之后,触发 pop-up 的底部悬浮弹窗,询问你是不是找不到想要的商品,是否需要帮助?
或者依据大数据,推荐算法或者历史记录,询问你是不是想要找某个商品。
你可以进行各种灰度测试,A/B 测试验证感知与体验策略的适配度。
这个时候,其实是旅程编排在发挥作用。
3、怎么理解呢?
为了能够让客户最终能够选购商品,并且顺利走到付费的节点。中间可能会产生的路径障碍,当你有意识进行旅程编排并结合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够让客户本来要跳出流失转变为进入下一个接触点。
这跟我之前分享过的一个理论关联上了:预判设计。(推荐阅读:人机交互 | 预判用户意图的设计)
狭义的预判设计强调通过数据量化的方法,对未来行为或需求进行预测,进而作出可实施的应对策略的设计模式,理念上是一致的。
回归正题。设想一下,当成千上万条的体验策略被你纳入到旅程编排中的情况,是不是就不用事后为客户流失而苦恼了。
4、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1)还原真实的客户旅程;
2)衡量客户体验的感受;
3)深入了解目标客户的场景和行为;
4)人为或系统进行干预校准;
5)验证投资回报率和优化体验策略。
以上。
🙋 来一起唠唠客户体验 🙋♂️
点击这里,可以加我微信,进入客户体验交流群~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