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和链接
- 1. 翻译环境和运行环境
- 2. 翻译环境
- 2.1 预处理
- 2.2 编译
- 2.2.1 词法分析
- 2.2.2 语法分析
- 2.2.3 语义分析
- 2.3 汇编
- 2.4 链接
- 3. 运行环境
1. 翻译环境和运行环境
计算机只能运行二进制指令,所以我们的.c的文本程序需要先翻译为二进制程序才能被计算机执行。在 ANSI C的任何一种实现中存在两种环境:
- 翻译环境:这个环境中源代码可以被转变为二进制指令(机器指令)
- 运行环境:用于实际执行代码。
2. 翻译环境
翻译环境是如何把源代码转变为可执行的二进制指令呢?翻译环境由编译和链接两个大过程组成,编译又分为预处理、编译、汇编。
- 多个.c文件单独经过编译器,编译处理生成对应的目标文件。
- 多个目标文件和链接库一起由链接器生成可执行程序。
- 链接库是指指运行时库(它是⽀持程序运⾏的基本函数集合)或者第三方库。
编译的三个步骤图示如下:
下面以Linux环境下的GCC编译器命令为例,解析编译链接过程
2.1 预处理
在预处理阶段,源文件和头文件会被处理成为**.i**为后缀的文件。
写一个code.c源文件。
对应的预处理命令为:gcc -E code.c -o code.i
打开code.i!
我们可以看到预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处理预处理指令,如#define、#include,具体如下:
- 头文件被展开,若头文件中含其他文件也会被展开
- 宏定义被展开
- 条件编译被处理
- 注释被删除
- 添加行号和文件名标识,方便后续编译器生成调试信息等
- 或保留所有的#pragma的编译器指令,编译器后续会使⽤
预处理本质还是一些文本操作。
2.2 编译
编译过程就是将预处理后的文件进行⼀系列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及优化,生成相应的汇编代码文件。
对应的指令为:gcc -S code.i -o code.s
经过整个编译过程文本代码被翻译为汇编代码,具体的实现步骤如下:
2.2.1 词法分析
将源代码程序输⼊扫描器,扫描器的任务就是简单的进行词法分析,把代码中的字符分割成⼀系列的记号(关键字、标识符、字面量、特殊字符等)
这里给出一个例子:
array[index] = (index+4)*(2+6);
上面程序的词法分析如下
2.2.2 语法分析
接下来语法分析器,将对扫描产⽣的记号进行语法分析,从而产生语法树。这些语法树是以表达式为节点的树。
2.2.3 语义分析
由语义分析器来完成语义分析,即对表达式的语法层面分析。编译器所能做的分析是语义的静态分析。静态语义分析通常包括声明和类型的匹配,类型的转换等。这个阶段会报告错误的语法信息。
这里简单了解即可。
2.3 汇编
汇编器是将汇编代码转转变成机器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每⼀个汇编语句几乎都对应⼀条机器指令。就是根据汇编指令和机器指令的对照表⼀⼀的进行翻译,也不做指令优化。
对应的指令为:gcc -c code.s -o code.o
code.o文件对应的内容如下
code.o文件中的内容就是二进制指令了,人类不直接可读,需要特定的程序翻译。
2.4 链接
链接是⼀个复杂的过程,链接的时候需要把⼀堆文件链接在⼀起才⽣成可执行程序。
链接过程主要包括:地址和空间分配,符号决议和重定位等这些步骤。
链接解决的是⼀个项目中多文件、多模块之间互相调用的问题。
例如在一个C项目中有两个.c文件
test.c
add.c
我们在test.c 的文件中使用了add.c 文件中的Add函数和g_val变量。
test.c文件每一次使用Add函数和g_val的时候必须确切的知道Ad和g_val的地址,但是由于每一文件时单独编译的,在编译test.c的时候并不知道Add函数和g_val变量的地址,所以暂时把调用Add和g_val的目标地址搁置,等待最后链接的时候由链接器根据引用的符号Add在其他模块中查找Add函数对应的地址,然后把test.c中所用引用到Add的指令重新修正,让他们的目标地址为为真正的Add函数的地址,对于全局变量g_val也是类似的方法来修正地址。这个地址修正的过程叫做:重定位。
3. 运行环境
- 程序必须载⼊内存中,这是由冯诺依曼结构决定的,外部设备无法直接和CPU进行数据传输。在有操作系统的环境中:⼀般这个由操作系统完成。在独立的环境中,程序的载⼊必须由手工安排,也可能是通过可执行代码置⼊只读内存来完成。
- 程序的执行便开始。接着便调⽤main函数。
- 开始执行程序代码。这个时候程序将使⽤⼀个运行时堆栈,存储函数的局部变量和返回地址。程序同时也可以使用静态内存,存储于静态内存中的变量在程序的整个执⾏过程⼀直保留他们的值。
- 终⽌程序。正常终止main函数;也有可能是意外终止。
本篇文章没有干货,仅简单讨论了程序的执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