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特性:
- TCP:
- 面向连接:在数据传输开始前,TCP需要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三次握手)。
- 可靠性:TCP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通过确认应答、重传机制、数据包顺序等确保数据无误到达。
-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TCP使用流量控制机制(如滑动窗口)来避免接收方因数据过多而超载,同时也有拥塞控制机制,确保网络不会因数据过载而崩溃。
- 顺序保证:TCP保证数据包按发送顺序到达接收方,若数据包丢失,会重新传输。
- UDP:
- 无连接:UDP在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数据包直接发送给接收方。
- 不保证可靠性:UDP不进行数据包的确认、重传或顺序控制,因此不能保证数据是否成功到达。
- 不进行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UDP不会主动进行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适用于实时应用。
- 无顺序保证:UDP的数据包到达顺序无法保证,因此需要应用层自己处理数据顺序。
- 效率高:由于没有连接管理和错误重传机制,UDP的开销比TCP小,适合需要快速传输且可以容忍数据丢失的应用。
2. 报文结构:
TCP与UDP报文格式如图所示。
- TCP报文:
- TCP报文段的结构比较复杂,包含源端口、目标端口、序列号、确认号、标志位(如SYN、ACK)、窗口大小、校验和、数据等字段。
- 在传输过程中,TCP通过这些字段进行数据确认、顺序重组等操作。
- UDP报文:
- UDP报文相对简单,结构包括源端口、目标端口、长度和校验和字段。
- 由于UDP不进行连接管理和数据校验,报文结构比TCP更简洁,减少了传输时的开销。
3. 应用场景:
- TCP适用场景:
- 需要可靠性、顺序传输的应用:如文件传输(FTP)、网页浏览(HTTP)、电子邮件(SMTP)等。
- 数据丢失不可接受:例如在线支付、数据库事务等场景。
-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适用:例如大文件下载或视频流的传输。
- UDP适用场景:
- 实时应用:如VoIP(语音传输)、视频会议、实时在线游戏等。
- 容忍丢包且对时延要求较高的应用:如DNS查询、视频流、在线广播等。
- 多播通信:UDP支持广播和多播,适合群体通信。
4. 协议细节:
- TCP协议细节:
- 三次握手:在建立TCP连接时,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三次握手过程交换信息,确保通信双方都准备好数据传输。
- 四次挥手:连接关闭时,双方通过四次挥手过程终止连接。
- 数据可靠性:TCP通过校验和、序列号、确认号等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如滑动窗口和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等技术。
- UDP协议细节:
- 校验和:UDP为每个数据包计算校验和,以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 无连接、无确认:UDP在发送数据时不要求接收方确认,数据包的顺序和丢包不被自动处理。
5. 延伸项(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 TCP的流量控制:
- 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控制数据的流量。接收方通过窗口大小来控制可以接收的最大数据量,发送方根据接收方的窗口大小来调整发送速率,避免接收方超载。
- TCP的拥塞控制:
- 慢启动:连接开始时,TCP会以较小的窗口发送数据,逐渐增加窗口大小,避免网络拥塞。
- 拥塞避免:一旦发现网络拥塞,TCP通过减小窗口大小来控制数据流,防止网络进一步拥堵。
- 快重传:当TCP接收到重复的ACK包时,它会立即重传丢失的数据包,不必等待超时。
6. 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和优化TCP或UDP:
- 选择TCP:
- 当应用需要确保数据可靠传输、顺序正确、无丢包,且传输延迟不是最重要考虑因素时,选择TCP。
- 优化方法:通过调整TCP缓冲区大小、延迟确认等参数,提高传输效率。
- 选择UDP:
- 当应用更关心传输效率而不是可靠性,且容忍少量丢包时,选择UDP。
- 优化方法:通过减少应用层的重传、优化数据包大小等,进一步提升UDP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