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基本概念
- 1.网络拓扑
- 2.传输介质
- 3.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 4.局域网的分类
- 5.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与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
- 二.以太网
- (一)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与网卡
- 1.传输介质
- 2.网卡
- (二)以太网的MAC帧
- (三)高速以太网
- 1.100BASE-T以太网
- 2.吉比特以太网
- 3.10吉比特以太网
- 三.IEEE 802.11
- 1.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 2.802.11的MAC帧头格式
- 四.令牌环网
- 五.虚拟局域网VLAN
一.基本概念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如一所学校)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系统等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等连接介质互相连接起来,组成资源和信息共享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使用广播信道
特点
(1)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2)所有站点共享较高的总带宽(即较高的数据传输率)
(3)较低的时延和较低的误码率,可靠性较高
(4)各站为平等关系而非主从关系
(5)多采用分布式控制和广播式通信,能进行广播和组播
决定局域网的主要要素为: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最重要的是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它决定着局域网的技术特性。
1.网络拓扑
星形结构、环形结构、总线形结构、星形和总线形结合的复合型结构
(1)星形拓扑:中心节点是控制中心,任意两个节点间的通信最多只需两步,传输速度快,并且网络构形简单、建网容易、便于控制和管理。但这种网络系统,网络可靠性低,网络共享能力差,有单点故障问题。n台主机有n条链路,n台设备(含集线器)有n-1条链路。
(2)总线形拓扑:网络可靠性高、网络节点间响应速度快、共享资源能力强、设备投入量少、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当某个工作站节点出现故障时,对整个网络系统影响小。
(3)环形拓扑:系统中通信设备和线路比较节省。有单点故障问题;由于环路是封闭的,所以不便于扩充,系统响应延时长,且信息传输效率相对较低。
(4)树形拓扑:易于拓展,易于隔离故障,也容易有单点故障。
2.传输介质
有线局域网中双绞线为主流传输介质
3.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CSMA/CD
常用于总线形局域网、也用于树形网络
(2)令牌总线
常用于总线形局域网、也用于树形网络
(3)令牌环
用于环形局域网,如令牌环网
4.局域网的分类
(1)以太网
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以太网(10Mbps)、快速以太网(100Mbps)、千兆以太网(1000Mbps)和10G以太网,它们都符合IEEE802.3系列标准规范。逻辑拓扑总线形,物理拓扑是星形或拓展星形。使用CSMA/CD
(2)令牌环网
逻辑拓扑是环形结构,物理拓扑是星形结构,采用IEEE802.5标准
(3)FDDI网
光纤,逻辑拓扑是环形结构,物理拓扑是双环结构,采用IEEE802.8标准
(4)ATM网
较新型的单元交换技术,使用53字节固定长度的单元进行交换。
(5)无线局域网(WLAN)
采用IEEE802.11标准,使用CSMA/CA
5.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与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
IEEE 802标准所描述的局域网参考模型只对应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它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逻辑链路层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1)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LLC负责识别网络层协议,然后对它们进行封装。LLC报头告诉数据链路层一旦帧被接收到时,应当对数据包做何处理。向网络层提供无确认无连接、面向连接、带确认无连接、高速传送4种不同的连接服务类型。
(2)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
MAC子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帧的封装/卸装,帧的寻址和识别,帧的接收与发送,链路的管理,帧的差错控制、透明传输等。向上层屏蔽对物理层访问的各种差异,提供对物理层的统一访问接口
二.以太网
以太网(802.3局域网)逻辑上采用总线形拓扑结构(传统以太网物理和逻辑上都是总线形),信息以广播方式发送,使用CSMA/CD方式对总线进行访问控制,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PDU是目的物理地址。
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站共享逻辑上的总线,使用的还是CSMA/CD协议。以太网拓扑逻辑上总线型,物理上星型。
以太网采用两项措施简化通信:
①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不对发送的数据帧编号,也不要求接收方发送确认(无确认),即以太网尽最大努力交付数据,提供的是不可靠服务,对差错的纠正由高层完成,只实现了无差错接收。
②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每个码元得中间出现一次电压表转换,接收端利用这种电压转换方便地把位同步信号提取出来。
(一)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与网卡
1.传输介质
以太网常用的传输介质有:粗缆、细缆、双绞线、光纤
10BASE5:10代表传输速度为10Mbps,BASE指的是传输信号为基带信号,5指的是单段大致的传输距离、使用单段最大传输距离为500米电阻为50Ω的粗缆,最多可以通过中继器/集线器连接5个网段,10BASE5的单段最大传输距离不会超过500米,最长距离可达2500米。
10BASE-T:双绞线以太网,T表示采用双绞线,现10BASE-T采用的是非屏蔽双绞线(UTP)。10BASE-T非屏蔽双绞线物理上星形,逻辑上总线形,每段双绞线最长100m。采用CSMA/CD
2.网卡
网卡(网络接口卡/网络适配器/网络接口板)是局域网中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接囗。网卡和局域网的通信是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方式进行的,网卡和计算机的通信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方式进行的。
功能:①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②实现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数据缓存功能、链路管理等
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网卡在出厂时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用于控制主机在网络上的数据通信
(二)以太网的MAC帧
每块网卡中的MAC地址也称物理地址;(以太网)MAC地址长6字节(48bit),一般用由连字符(或冒号)分隔的12个十六进制数表示,如02-60-8c-e4-b1-21。高24位为厂商代码,低24位为厂商自行分配的网卡序列号。
由于总线上使用的是广播通信,因此网卡从网络上每收到一个MAC帧,首先要用硬件检查MAC帧中的MAC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那么就收下,否则丢弃。
MAC帧并不需要帧结束符,因为以太网在传送帧时,各帧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隙。因此,接收端只要找到帧开始定界符,其后面连续到达的比特流就都属于同一个MAC帧。在数据链路层上,帧既要加首部,也要加尾部。
以太网帧的最短帧长=6目的地址+6源地址+2类型+46数据+4FCS=18B+46B数据部分=64B,当数据较少时必须加以填充,使之达到64字节,即填充=64B-数据部分
以太网的最长帧长=18B+1500B数据部分=1518B
1.前导码:使接收端与发送端时钟同步。在帧前面插入的8字节可再分为两个字段:第一个字段共7字节,是前同步码,用来快速实现MAC帧的比特同步;第二个字段是帧开始定界符,表示后面的信息就是MAC帧。
2.类型:2字节,指出数据域中携带的数据应交给哪个协议实体处理
3.数据:46~1500字节,包含高层的协议消息
4.校验码(FCS):4字节,校验范围从目的地址段到数据段的末尾,算法采用32位循环冗余码(CRC),检验MAC帧的数据部分、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类型字段,但不校验前导码
数据:46~1500B
帧长:64~1518B
填充:0~64B
(三)高速以太网
速率≥100Mb/s的以太网称为高速以太网
1.100BASE-T以太网
在双绞线上传送100Mb/s基带信号的星型拓扑以太网,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仅在半双工使用CSMA/CD协议,在全双工方式下工作无冲突。Hub为100Base-T集线器
2.吉比特以太网
又称千兆以太网,在光纤和双绞线上传送1Gb/s信号,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仅在半双工使用CSMA/CD协议,在全双工方式下工作无冲突。
3.10吉比特以太网
在光纤上传送10Gb/s信号,只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因此没有争用问题,也不使用CSMA/CD协议
三.IEEE 802.11
1.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1)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
802.11使用星形拓扑,其中心称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在MAC层使用CSMA/CA协议。使用802.11系列协议的局域网又称Wi-Fi
802.11标准规定无线局域网的最小构件是基本服务集BSS。一个基本服务集包括一个接入点和若干移动站。各站在本BSS内之间的通信,或与本BSS外部站的通信,都必须通过本BSS的AP
图中移动站A如果要和另一个基本服务集中的移动站B通信,就必须经过两个接入点AP1和AP2,即A→AP1→AP2→B,AP1到AP2的通信是使用有线传输的。移动站A从某个基本服务集漫游到另一个基本服务集A’时,仍然可保持与另一个移动站B的通信,但A在不同的基本服务集使用的AP改变了
(2)无固定基础设施移动自组织网络
自组网络没有上述基本服务集中的AP,而是由一些平等状态的移动站相互通信组成的临时网络。各结点之间地位平等,中间结点都为转发结点,因此都具有路由器的功能。
2.802.11的MAC帧头格式
①WDS(无线分布式系统)
在上图A和B通信的过程中(A→AP1→AP2→B),SA源地址是A的MAC地址,DA目的地址是B的MAC地址,TA发送端是AP1的MAC地址,RA接收端是AP2的MAC地址
②To AP(基础结构型)
发往AP的帧,A→AP1→AP2
地址一(接收端):AP的MAC地址
地址二(发送端):源MAC地址
地址三:目的MAC地址
③From AP(基础结构型)
由AP发来的帧
地址一(接收端):目的MAC地址
地址二(发送端):AP的MAC地址
地址三:源MAC地址
④IBSS
地址一(接收端):目的MAC地址
地址二(发送端):源MAC地址
地址三:AP的MAC地址
总结
记忆:除了WDS,其他的AP只出现一次。To AP表示发往AP,按(接收端,发送端,其他)的循序,分别为(AP,源,目的);From AP表示从AP发来,分别为(目的,AP,源);IBSS分别为(目的,源,AP)。对于WDS,(接收端,发送端,目的,源),对应(AP2,AP1,目的,源)
[例]
在下图所示的网络中,若主机H发送一个封装访问Internet的IP分组的IEEE 802.11数据帧F,则帧F的地址1、地址2和地址3分别是 ______
解:主机H发送一个封装访问Internet的IP分组的IEEE 802.11数据帧F到AP,属于To AP,地址一二三分别为(接收端,发送端,其他),即(AP,H,R),即(9b,9a,9c)
答案:00-12-34-56-78-9b,00-12-34-56-78-9a,00-12-34-56-78-9c
四.令牌环网
令牌环网的每一站通过电缆与环接口干线耦合器(TCU)相连。TCU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所有经过的帧,为接入站发送和接收数据提供接口。
控制机制为分布式控制模式的循环方法,拿到令牌就可以占有信道发送数据。物理上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但逻辑上仍是环形拓扑结构。
五.虚拟局域网VLAN
传统局域网:缺乏流量隔离、管理用户不便、路由器成本较高等缺点,因此提出了VLAN。VLAN将局域网内的设备划分成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的技术,这些逻辑组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个VLAN是一个单独的广播域/不同的子网/不同的逻辑工作组。可以看出,逻辑工作组的结点组成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
交换机上生成的各VLAN互不相通,若想实现通信,需要借助: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
1.同一交换机
A给B发,查看端口,查看是否同一VLAN,发送。
以VLAN表(软件方式)来实现逻辑工作组的划分与管理
2.交换机之间:贴标签
A和E/F通信,帧在经过交换机1时加入标签,表明来自VLAN1,传到交换机2,根据标签找到VLAN1,由交换机2去掉标签根据转发表发给E/F。(主机和交换机之间是普通的以太网帧,交换机1和交换机2之间传送时是802.1Q帧)
VLAN标记(4B,32位)的前两个字节表明是IEEE 802.1Q帧,接下来4位没用,后面12位是VLAN标识符VID,唯一表示了该以太网帧属于哪个VLAN。VID的取值范围为0 ~ 4095,但0和4095都不用来表示VLAN,因此用于表示VLAN的有效VID取值范围为1~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