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想换个角度用自身的经历以及多年来教学的经验去分享修读 IB课程的挑战。
(一)必修文学科
2022
尽管我于会考中文获得「A」级成绩,但面对IB课程的中国文学 (IB Chinese A Literature)时,却仍感到十分吃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学,即使我的写作水平不错,但仍感到吃力,因为IB的中国文学课程需要以评论角度去剖析文学作品,而那绝非仅仅拥有好文笔就能做到。
记得当时我要用另一视角透析文学作品,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并透过文字去准确表达这些作品背后的思想,对我来说绝不是单纯灵活运用语言就能解答。然而,IB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需要修读六科,而其中一科必须是文学类的科目,因此不少IB学生免不了会遇上同样的情况。
在这两年的课程期间,我修读的大多数科目成绩都能够循序渐进地有所进步,但就只有文学科是需要一段长时间沉淀累积才能逐步掌握的学科。
(二)跳出框框的校内评估
上篇与大家分享了校内评估(Internal Assessment) 是IB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不少IB学生而言,IA往往是课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想当年我选读地理科,其中IA需要进行大量实地考察(Field Trip)工作,并就当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从决定题目、进行实验的方法、诠释资料数据,直到得出结论,以及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周详思考。
虽然过程中会应用大量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但我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仍感到知识远远不足,而这一点正是IA的困难之处。由于整项作业并未设有任何可供依循的框架,学生需要透过不断思考、调整,才能得出解决的方法,而这也让IB与A-Level及AP等课程与别不同的地方。
(三)不设方向的拓展论文
IB课程的最后一项挑战,是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以四千字为限的拓展性论文(Extended Essay,简称EE)。学生需要自行选择论文主题,又或者撰写一篇跨学科论文,但学生在过程中需要自行完成大量数据及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而整项研究及论文写作皆由学生自行负责。
即使在撰写EE的过程中,学生仍会得到老师的指导,但一般只会得到数小时的基本讨论,帮助理清方向,但在过程中,老师并不会提供太多协助。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份作业显然充满挑战性。
以我自己的经验为例,我当时的EE论文是从经济科角度,去探讨在港外佣的最低工资是否有效。我首先需要为「有效」做一个定义,然后需要访问外佣对于自己工资水平的看法,并了解他们是否有出现过被扣减或少付工资的情况。
在研究期间,我需要亲力亲为地进行大量研究,但在提交第一份草稿时,老师给予的预估分数却只有「D」级,相对于最高分的「A」级仍有一段距离。
记得当时刚完成高中课程的我,在为论文进行研究及写作时,就好像只是将四千字盲目堆砌出来,却欠缺清晰的思路,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后来经过老师的一席话提点,我才终于弄清这项研究的方向。老师提到,我应该先了解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再透过清晰的思维组织实验的脉络,最后逐步实现自己订立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满足字数而写作。他强调,「写作」只是最后的步骤,而「思考」才是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经过仔细思考,才能好好整理资料,到最后才能一气呵成完成论文。
老师的建议,令我茅塞顿开,但我也明白并非每位学生都能遇上一位能够点出自己问题的老师,又或者能够透过自己的能力及有限的时间,去学习如何有系统地通过实验进行检测验证,更不用说需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及文笔去表达成果了。
同时,撰写EE 亦少不了受到许多外在因素所影响。比方说,科学科的EE需要透过实验来支持成果,但实验的结果往往会受到许多无法避免的外来因素所影响,在限期将近之下,若需要重做实验,对学生来说往往也是一项颇大的压力。
综合这两期与大家分享的几项修读IB的挑战,不知道大家对于修读IB的想法有没有什么改变呢?其实,拥有不同特质的学生,对于IB的适应能力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轻易应对挑战,有的却会一直感到吃力。同时,对于时间分配的挑战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在之后的文章小编会继续与大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