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几年前,Magic Leap在CEO换人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其中更明显的变化,就是这家公司似乎变得更低调、更务实。此前,Magic Leap的内容库包括了大量趣味、娱乐的AR应用,而现在则主要改成B端解决方案,随着ML2头显推出,Magic Leap开始进一步用AR解决企业级市场的难题。当然,这并不代表该公司放弃C端市场,toB可能只是短期的方向,毕竟C端AR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为曾经的AR独角兽公司,Magic Leap的动向持续受到行业内外关注。近期,Magic Leap CEO Peggy Johnson在接受雅虎财经主编Andy Serwer采访时,就探讨对于AR行业的看法,以及Magic Leap的目标、如何面对竞争等等。感兴趣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Andy Serwer:可以谈谈Magic Leap的AR业务吗?你们最初是从消费级市场做起的对吗?
Peggy Johnson:相比于更具娱乐性的VR,AR更像是一种工具,它将从企业级市场开始,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快、更有效的完成工作。Magic Leap成立已经12年了,的确我们早期主要面向消费级AR市场。由于消费级平台需要大量内容,市面上的AR开发者却很少,首款AR头显ML1并没有成功。
此外,ML1的尺寸、成本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当它与性能更高的手机并排在零售渠道发售,优势并不够明显。不过,推出ML1对于Magic Leap是一大步开始,此后我们走上了ML2的开发之路,这款新设备是专为企业级应用设计的。
Andy Serwer:Magic Leap从toC到toB的转变正在进行中,还是已经完成转变?
Peggy Johnson:Magic Leap向toB转型正在进行中,公司内部发生了相当多变化。此前,我们依靠内容工作室开发AR应用,现在则需要将开发资源重新定向到企业及场景。此外,toB和toC的卖点和营销方式也不同,toB应用需要更注重数据隐私和安全。
AR头显会搭载大量传感器,包括眼球追踪模组、3D环境扫描模组等,这些传感器可能捕捉到敏感的企业数据,因此我们需要确保这些数据受到保护。这与toC模式非常不同,我们不得不一路学习如何去做。
Andy Serwer:你认为,消费级AR是不是有点超前了?
Peggy Johnson:是的,消费级AR在当下是超前的。Magic Leap比现在大多数AR公司都更早入行,超过了10年时间,尽管现在toC有点超前,但这愿景是正确的,长期来看它的发展轨迹更接近手机。不过目前,AR技术和制造能力还有待提升。
现在Magic Leap转型企业级市场,是因为它比消费级市场规模更大。尽管AR头显成本高,但它可以为企业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因此选择将重点转向toB。而且ML2相比于ML1从多方面得到改进,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级应用的需求。
Andy Serwer:请深入讲讲ML2的具体功能,可以用在哪些场景?解决了哪些问题?
Peggy Johnson:作为企业级AR公司,Magic Leap主要面向少数几个领域:医疗、国防、工业。我们认为这些应用场景是AR可以轻松实现的。在医疗领域,AR可用于3D可视化,帮助外科医生进行术前规划。在国防领域,AR可用于模拟培训、远程指挥等场景。在工业领域,AR则可用于辅助制造、维修。
除此之外,未来我们也将探索更多企业级场景,并在恰当的时机回归消费级市场。
Andy Serwer:对于销售来讲,AR也是一种高接触服务对吗?培训客户使用AR头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Peggy Johnson:的确如此,尤其是在AR进入市场初期,你需要先培训、科普客户,让他们了解AR可以做什么。最开始,我们专注于用AR解决一两个问题,以向客户展示3D可视化体验和优势,或是AR培训如何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小型制造公司PBC Linear使用Magic Leap的AR方案,就节省了80%培训费用。通常,该公司利用教材、PPT等材料来培训员工,而现在他们使用AR头显,就可以在工厂车间中培训和演示,而且培训时间是传统方式的一小部分。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用AR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没有夸大,直接就能使用。
Andy Serwer:客户隐私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如何解决?
Peggy Johnson:AR头显搭载了摄像头等传感器,捕捉的数据远超手机。既然大家已经开始关注手机上的隐私安全,那么AR头显的隐私安全也应该得到关注。而Magic Leap从一开始就关注到隐私保护,不管是面对toB客户还是toC用户。
一直以来,Magic Leap仅专注开发AR平台,业务模型并非依赖数据,因此会很好的保护用户的个人化数据。
Andy Serwer:请透露一些Magic Leap公司信息,比如有多少员工?
Peggy Johnson:Magic Leap是一家私营公司,现在约有1100名员工。公司创始人兼前CEO早前买下了佛罗里达的摩托罗拉手机工厂,后来我们便在该工厂制造光学器件,将玻璃基板加工成高度调谐的光学元件。这是我们一个很大优势,因为工程团队就在工厂楼上,设计和制造可以更快沟通。
此外,拥有自己的光学工厂意味着成本效益足够高(自己开发节省成本),而且开发产品效率更高。
当然,我们会将光学元件组装、外壳和包装、安装软件等流程交给墨西哥的供应商,完成组装后产品会发送到美国的分发中心。
Andy Serwer:Magic Leap的竞争者是哪些公司?尤其是在企业级市场。
Peggy Johnson:在消费级市场,有一些专注某种应用场景的AR设备,这些设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并不是高度身临其境的AR,其中一些只能算是平视显示器,而另一些只能在视线上方显示通知,或是支持AR导航、信息辅助等基础的功能,主要目的是提升工作效率,让日常生活更方便。
相比之下,Magic Leap 2更加沉浸,而且AR内容可以准确的定位在空间中,并且长时间存在,视觉效果足够逼真。
目前,Magic Leap的同类竞争者只有HoloLens,虽然我们和微软都在企业级AR市场,但路径不同。HoloLens是一体机,集成电池和计算单元,因此整体比较重,而Magic Leap则是分体式设计,还需要连接计算单元,好处是头显部分更轻,长时间使用不重也不热。
Andy Serwer:你曾在微软工作,在你看来微软对AR有多投入?是否像专注AR的公司那样充满热情?
Peggy Johnson:由于Magic Leap的全部业务集中在AR,所以我们更专注,相对来讲具有一定优势。同样,微软对于AR也非常认真,其CEO Satya Nadella曾在他的书中提到,AR将成为未来新技术的支柱之一。
Andy Serwer:目前,市面上有多家AR/VR公司,不同的公司开发的硬件体验也不同。那么你认为,最终AR/VR的形态是什么样?是多样化的吗?
Peggy Johnson:Magic Leap基于安卓开源平台,我们看好开放平台生态和多样化兼容。最初开发ML1的时候,AR开发处于初期,为了让用户能快速体验AR,我们曾自研操作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正确决定。但现在看来,自研系统意味着用户阻力,也限制了开发者采用率。而为了让人们在Magic Leap上体验到熟悉的UX,我们后期决定改用基于安卓的系统。
后来,Magic Leap开始兼容其他第三方工具和平台,比如微软MRTK、NVIDIA Omniverse(正在筹备中)等等。为了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开发者群体,Magic Leap选择尽可能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
Andy Serwer:你怎么看待元宇宙?
Peggy Johnson:我认同元宇宙,它在toB、toC场景都可能实现。另外,我认为元宇宙将不止有VR一种形式,长期来看AR在元宇宙领域的应用更广泛,而VR和VR社交只是元宇宙一部分。
在企业级市场,AR元宇宙的起点可能是3D虚拟会议和协作。这种应用场景的重点不是个性化的Avatar,而是能够让3D数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实时同步,不管参与者在哪个地区,都能同时标注、修改、删除、移动和处理数据。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出差次数,为企业和员工节省了很多时间。
目前,Magic Leap正考虑在一个虚拟空间支持多用户实时协作,并且在平台中构建了支持这种场景的核心功能,方便开发者们访问,并开发3D会议应用。
Andy Serwer:AI将如何发挥作用,和Magic Leap技术有什么联系?
Peggy Johnson:AI在AR应用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此前Magic Leap和Lowe’s、NVIDIA合作,在3D虚拟商店中模拟门店日常理货流程。为了能快速检测库存,该方案利用Omniverse数字孪生技术将门店环境可视化,接着使用图像识别技术来检查库存。这种可视化商店模拟可反复循环,以提升图像识别技术效率,这样店员在佩戴Magic Leap 2 AR头显时,可以更快速管理库存,减少返工次数。
另外通过AI技术,员工在AR头显上就能读取系统数据,无需走到电脑跟前查数据。
Andy Serwer:作为Magic Leap CEO,你认为这家公司未来将如何发展?你的目标是什么?
Peggy Johnson:短期内,我的目标是成功推出ML2,接着我希望在ML2基础上构建解决方案生态。在我的预期中,ML2将推动AR在企业级市场发展,让更多企业客户了解AR。然后,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再回到消费级市场。
简单来讲,就是短期toB,长期toC。现在AR还没有为消费者做好准备,芯片集成、硬件设计还不够成熟,我们目前还无法在AR上同时实现身临其境和眼镜形态。尽管如此,AR已经准备好在企业级场景发挥作用。
总之,我看好AR的前景,我认为它现在正处于早期手机的阶段,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不止有企业使用它,它会成为所有人都用的工具。随着AR技术进化,它还可能从眼镜形态升级至隐形眼镜,以人们不易察觉的方式,辅助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参考: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