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z,也可以叫我阿粥~
这段时间看了不少分析报告,启发颇多。也发现有一些普遍存在且很容易误导分析师的问题。
在聊问题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刚写的)小故事:
有一个学生,他属于学习不怎么用功型的,但是成绩非常好,常年稳居年级第一,岿然不动。
学校决定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典型,想总结一套人人都可复用的高效学习方法。
但是呢,老师们采访他是怎么学习的,回答总是油盐不进,三句话蹦不出一个屁,无非是早起晨读,认真做作业,不懂的多提问这样老生常谈甚至他也没照做的话。
于是老师们开始观察他的作息数据,经过一个多月的追踪,发现他和其他优秀学生相比有两点明显不同:
第一点,他每天会打一个半小时游戏放松,雷打不动。因为年级第一的光环加持,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默许。
第二点,他每天喝3瓶补脑口服液。这点很有意思,补脑口服液在当地是畅销产品,使用说明再三强调每天只能喝一瓶,大多数同学也是喝一瓶的。但是他偏不,每天早中晚饭前都喝一瓶,在考前甚至会再多喝一瓶。
最终,老师们开会研究讨论,游戏猛如虎,每天打一个半小时游戏绝对不是提升他成绩的原因。而每天服用3瓶补脑口服液也许可以强化补脑功效,激发大脑深层潜力和功能,大大有利于提升成绩,建议想要提升成绩的同学都尝试尝试。
结果显而易见,每天服用多瓶,除了增加健康隐患,对于成绩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故事的结论很滑稽,但滑稽的内在逻辑或许存在于不少分析报告中,尤其是行业竞品类的分析报告。
A公司成功了,于是分析师根据可能是四处整合的分析模板,对A公司从人群定位、渠道布局、品类构成、投放策略、会员体系等多个维度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最终产出了一份层次丰满、数据翔实的大几十页PPT。
粗看这样的报告没什么问题,一旦拿起放大镜,很多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这里挑几个典型的问题和大家聊聊。
分析八股化。很多时候有方法论或者模板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梳理分析逻辑,理清层次。就像电商问题大多可以从人货场的逻辑来拆分,用户问题可以从拉新、活跃、留存、流失几阶段来看。模板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过度依赖和套用模板,容易陷入面面俱到但没有重点的泥沼。分析了一堆,你问他最重要的3点是什么,答不上来。
为成功强行找原因。因为某公司成功了,就从不同的角度回溯他当时是如何做的,并把他所做的绝大部分动作合理化甚至神话,强行归纳为这些动作促成了他的成功,有时候很容易犯上面故事里“每天喝3瓶补脑口服液”这样的错误。如果你问有些报告撰写者“你真的相信你总结的是成功的根本原因吗?”,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不相信,但大家都这么写”。
隐藏的立场问题。如果你是在业务线的分析师,对你有考核权的业务领导让你围绕某活动写一份复盘报告方便给老板汇报。你清楚的知道这次活动就是白花钱,但因为立场问题,你大概率会从数据的角度来找补。小小活动分析尚且如此,大到影响公司风评甚至融资的报告,我们更需要去看看产出者是否是利益相关方,是何种利益相关方,从而避免被带偏。
报告潭水深千尺,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后,新的一年给大家来点福利,抽2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PowerBI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实战》,这本书从PowerBI概述及对Power BI进行基本操作讲起,逐步展开,依次讲解输入和连接数据、数据的清洗和整理、管理行列数据、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创建与修饰可视化报表、数据可视化报表高阶应用、常用视觉对象类型、Power BI在线服务、Power BI实战演练等,形成了一套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Power BI知识体系,很值得一看。
这次抽奖简单点,本文三连(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任意都可)后,留言点赞排名第一第二各送1本,开奖时间截至1月13日22:00,祝大家好运~这次抽奖简单点,本文三连(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任意都可)后,留言点赞排名第一第二各送1本,开奖时间截至12月18日22:00,祝大家好运~这次抽奖简单点,本文三连(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任意都可)后,留言点赞排名第一第二各送1本,开奖时间截至12月18日22:00,祝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