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一、前言
- 1.1、概念
- 1.2、大根堆特点
- 二、maven依赖
- 三、流程解析
- 3.1、初始建堆
- 3.2、堆化第一步
- 3.2、堆化第二步
- 3.3、堆化第三步
- 3.4、堆化第四步
- 3.5、堆化第五步
- 3.6、堆化第六步
- 四、编码实现
- 4.1、代码实现
- 4.2、运行结果:
- 扩展
一、前言
1.1、概念
根据堆的结构可以分为大根堆和小根堆,它是一个完全二叉树,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大根堆和小根堆吧。
- 大根堆:每个结点的值都大于其左孩子和右孩子结点的值,即: a r r [ i ] arr[i] arr[i] > a r r [ 2 ∗ i + 1 ] arr[2*i+1] arr[2∗i+1] && a r r [ i ] arr[i] arr[i] > a r r [ 2 ∗ i + 2 ] arr[2*i+2] arr[2∗i+2]
- 小根堆:每个结点的值都小于其左孩子和右孩子结点的值,即: a r r [ i ] arr[i] arr[i] < a r r [ 2 ∗ i + 1 ] arr[2*i+1] arr[2∗i+1] && a r r [ i ] arr[i] arr[i] < a r r [ 2 ∗ i + 2 ] arr[2*i+2] arr[2∗i+2]
1.2、大根堆特点
本文主要以大根堆为例,它的特点如下:
- 数组索引为 0 0 0 的位置存放堆顶的元素(大根堆根节点就是最大值了)
- 数组索引为 i i i 的元素的左右叶子节点的索引分别是 2 ∗ i + 1 2 * i + 1 2∗i+1 和 2 ∗ i + 2 2 * i + 2 2∗i+2
- 数组索引为 i i i 的元素的父节点的下标索引为 i − 1 2 \frac{i-1}{2} 2i−1
二、maven依赖
pom.xml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2.6.0</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version>1.16.14</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三、流程解析
3.1、初始建堆
先把我们数组的元素转化为大根堆。
- 数组索引为 i i i 的元素的左右叶子节点的索引分别是 2 ∗ i + 1 2 * i + 1 2∗i+1 和 2 ∗ i + 2 2 * i + 2 2∗i+2,我们可以把数组转化为图1的树,这个是初始化的数据
- 图1中最后一个父节点是 10 10 10,它不满足大根堆的条件,因为它的子节点的值 19 19 19比它大,所以我们交换他们的值得到图2,当前的节点就满足大根堆了,然后继续下一个节点
- 往前继续找到父节点 8 8 8(也就是从最右的父节点一直往前遍历),它不满足大根堆的条件,因为它的子节点的值 23 23 23比它大,所以交换 8 8 8 和 23 23 23 得到图3,然后继续下一个节点
- 下一父节点是 28 28 28,它的值比两个子节点的值都大,已经满足大根堆的条件了,建堆完成
3.2、堆化第一步
我们这一步是接着上面建堆的结果的,也就是以图3为基础变化的。
- 通过上一步建堆时我们已经得到了大根堆了,也就是图3,我们把大根堆的值和最右未排序的子节点进行交换,也就是 28 28 28 和 9 9 9 得到图4,则 28 28 28 就是排序完成的数据
- 从图4中知道,排除排序好的节点( 28 28 28)来看, 19 19 19 和 23 23 23 满足大根堆,不用变化,但是根节点9不满足,因为它比它最大子节点 23 23 23小,所以交换 9 9 9 和 23 23 23 得到图5
- 交换后的节点 9 9 9还是不满足大根堆条件,因为它比最大子节点 21 21 21小,所以交换 9 9 9 和 21 21 21 得到图6, 9 9 9 已经没有子节点了,建堆完成
3.2、堆化第二步
我们这一步是接着上面建堆的结果的,也就是以图6为基础变化的。
- 上一步建堆时我们已经得到了大根堆了,我们把大根堆的值和最右未排序的子节点进行交换,也就是 23 23 23 和 10 10 10 得到图7,则 23 23 23 就是排序完成的数据
- 从图7中知道,排除排序好的节点( 23 23 23、 28 28 28)来看, 19 19 19 和 21 21 21 满足大根堆,不用变化,但是根节点 10 10 10不满足,因为它比它最大子节点 21 21 21小,所以交换 10 10 10 和 21 21 21 得到图8
- 图8中,交换后的节点 10 10 10已经满足大根堆的条件了,建堆完成
3.3、堆化第三步
我们这一步是接着上面建堆的结果的,也就是以图8为基础变化的。
- 上一步建堆时我们已经得到了大根堆了,我们把大根堆的值和最右未排序的子节点进行交换,也就是 21 21 21和 9 9 9得到图9,则 21 21 21 就是排序完成的数据
- 从图9中知道,排除排序好的的节点( 21 21 21、 23 23 23、 28 28 28)来看, 19 19 19 和 10 10 10 满足大根堆,不用变化,但是根节点 9 9 9不满足,因为它比它最大子节点 19 19 19小,所以交换 9 9 9 和 19 19 19 得到图10
- 图10中,交换后的节点 9 9 9(除去排序完成的没有子节点了)已经满足大根堆的条件了,建堆完成
3.4、堆化第四步
我们这一步是接着上面建堆的结果的,也就是以图10为基础变化的。
- 上一步建堆时我们已经得到了大根堆了,我们把大根堆的值和最右未排序的子节点进行交换,也就是 19 19 19和 8 8 8得到图11,则 19 19 19 就是排序完成的数据
- 从图11中知道,排除排序好的的节点( 19 19 19、 21 21 21、 23 23 23、 28 28 28)来看, 9 9 9 和 10 10 10 满足大根堆,不用变化,但是根节点 8 8 8不满足,因为它比它最大子节点 10 10 10小,所以交换 8 8 8 和 10 10 10 得到图12
- 图12中,交换后的节点 8 8 8(除去排序完成的没有子节点了)已经满足大根堆的条件了,建堆完成
3.5、堆化第五步
我们这一步是接着上面建堆的结果的,也就是以图12为基础变化的。
- 上一步建堆时我们已经得到了大根堆了,我们把大根堆的值和最右未排序的子节点进行交换,也就是 10 10 10 和 9 9 9 得到图13,则 10 10 10 就是排序完成的数据
- 从图13中知道,排除排序好的的节点( 10 10 10、 19 19 19、 21 21 21、 23 23 23、 28 28 28)来看,交换后的节点 8 8 8(除去排序完成的没有子节点了)已经满足大根堆的条件了
- 最后结果就是图14,节点都已经满足大根堆的条件了,建堆完成
3.6、堆化第六步
我们这一步是接着上面建堆的结果的,也就是以图14为基础变化的。
- 上一步建堆时我们已经得到了大根堆了,我们把大根堆的值和最右未排序的子节点进行交换,也就是 9 9 9 和 8 8 8 得到图15,则 9 9 9 就是排序完成的数据
- 从图15中知道,排除排序好的的节点( 9 9 9、 10 10 10、 19 19 19、 21 21 21、 23 23 23、 28 28 28)来看,只有一个根节点节点 8 8 8了,也就是图16,不用比较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部排序完的图17,到此我们的排序就完成了
四、编码实现
4.1、代码实现
public static void heapSort(int[] arr) {
// 获取数组长度
int length = arr.length;
// 数组索引为 i 的元素的父节点的下标索引为:i-1/2 得到
// 因为下标从0开始,最后一个子节点(length-1)减去1再除以2得到父节点(length-1-1)/2=length / 2 - 1
// 我们从最后一个父节点开始遍历直到根节点(父节点会和子节点进行比较的)
for (int i = length / 2 - 1; i >= 0; i--) {
// 把数组转化为堆,我们称之为建堆
buildHeap(arr, i, length);
}
log.info("数组建堆后的结果:{}", arr);
// 排序,因为之前已经完成了建堆,意味着,根节点就是我们需要的值
for (int i = length - 1; i >= 0; i--) {
// 将当前根节点与未排序的最大子节点进行交换
swap(arr, 0, i);
// 剩下的元素继续建堆,要理解i--,刚刚交换的根节点的值就是已排序的不会参与遍历了
buildHeap(arr, 0, i);
}
}
private static void buildHeap(int[] arr, int i, int length) {
//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
while (true) {
// 定义最大节点的位置
int maxPos = i;
// 检查在未排序列表中,当前节点的值是不是小于它的左子节点(2i+1)
if (i * 2 + 1 < length && arr[i] < arr[i * 2 + 1]) {
maxPos = i * 2 + 1;
}
// 检查在未排序列表中,同时当前的最大节点和i节点的右子节点(2i+2)也比较找出最大值的节点
// 也就是找出父节点,左节点,右节点三者中的最大节点值
if (i * 2 + 2 < length && arr[maxPos] < arr[i * 2 + 2]) {
maxPos = i * 2 + 2;
}
// maxPos没变说明已经找不到比当前节点大的了
if (maxPos == i) {
break;
}
// 交换两个节点(当前节点和最大值的节点进行交换)
// 这里就是父节点和子节点中那个较大的节点进行交换
swap(arr, i, maxPos);
// 继续往下处理这个过程()也就是继续处理最大节点,看它是否满足大根堆的条件(比它的子节点都大)
i = maxPos;
}
log.info("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 arr);
}
private static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
log.info("交换数据:{}和{}交换", arr[i], arr[j]);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em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new int[]{28, 8, 10, 23, 21, 19, 9};
log.info("要排序的初始化数据:{}", arr);
//从小到大排序
heapSort(arr);
}
一定要结合本地第一节的概念和特点去看代码,才会事半功倍。
4.2、运行结果:
要排序的初始化数据:[28, 8, 10, 23, 21, 19, 9]
交换数据:10和19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28, 8, 19, 23, 21, 10, 9]
交换数据:8和23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28, 23, 19, 8, 21, 10, 9]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28, 23, 19, 8, 21, 10, 9]
数组建堆后的结果:[28, 23, 19, 8, 21, 10, 9]
交换数据:28和9交换
交换数据:9和23交换
交换数据:9和21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23, 21, 19, 8, 9, 10, 28]
交换数据:23和10交换
交换数据:10和21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21, 10, 19, 8, 9, 23, 28]
交换数据:21和9交换
交换数据:9和19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19, 10, 9, 8, 21, 23, 28]
交换数据:19和8交换
交换数据:8和10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10, 8, 9, 19, 21, 23, 28]
交换数据:10和9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9, 8, 10, 19, 21, 23, 28]
交换数据:9和8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8, 9, 10, 19, 21, 23, 28]
交换数据:8和8交换
大顶堆的节点调整后结果:[8, 9, 10, 19, 21, 23, 28]
扩展
实际在我们的数据结构中,有一种队列采用的也是堆排序,那就是PriorityQueue(优先队列),大家可以作一个了解。
package com.alian.algorithm.sort;
import lombok.extern.slf4j.Slf4j;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PriorityQueue;
@Slf4j
public class Heap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heapSort(int[] arr) {
PriorityQueue<Integer> queue = new PriorityQueue<>();
for (int value : arr) {
queue.offer(value);
}
Iterator<Integer> iterator = queue.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log.info("排序后的数据:{}", queue.poll());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new int[]{28, 8, 10, 23, 21, 19, 9};
log.info("要排序的初始化数据:{}", arr);
//从小到大排序
heapSort(arr);
}
}
运行结果:
要排序的初始化数据:[28, 8, 10, 23, 21, 19, 9]
排序后的数据:8
排序后的数据:9
排序后的数据:10
排序后的数据:19
排序后的数据:21
排序后的数据:23
排序后的数据: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