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津大学暑研项目的总结和收获
关于这篇博客主要是想记录一下这次项目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一如三年前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寒研项目一样。我这次的参加的日期是在八月份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类的,这次分享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术、生活和思维三个方面。
首先展示几张牛津的美景吧,牛津大学既是一个大学,又是一个城市,可以说是一体化发展的模型,这种模式在英国是比较常见的。
READING & LIBRARY
我个人之前就是极其嗜好读书的,因为我个人认为技术之道不在于课堂,更在于实践和博览群书。我个人在本科四年就在购书上的费用达到五位数,大部分都是技术类书籍技术类并不一定会一下子就把人提高到多高的程度。但是我是感受到阅读可以帮我开智,就是把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开拓了,他可以告诉我:哦,原来还有这样子的一个思考方式。同时我并不认为现在中国的处处知识付费体系能够免费获得一个体系化的学习渠道。大部分宝贵成体系的内容仍然不是开源,当然也许也不应该开源。因为这是前辈呕心沥血付出极大脑力的劳动结晶,如果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那么后面也无法拿出更多的成果。
牛津大学这边有大量的图书馆,牛津大学这边一共有40多个学院,所有学院共同组成一个大学。每个大学都有不少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拥有几乎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藏书。
这样子来这里的学习模式就变得不太一样了。这里的科研的路线应该是提出问题-博览群书-讨论并寻找切入点-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总结与老师指导-撰写文字资料。在国内我们的科研路线是老师给题目-找文献-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总结与老师指导-撰写文字资料。看似两者差不多,其实大不相同。首先老师确实牛津的厉害,这个就不用说,世界公认的。但是我发现国内的研究生不喜欢读书,这一点差距非常大。
我举一个例子,当你想找一个好课题。通过读书你会发现那些自认为很棒的点子其实别人早就想到了,别人甚至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第二个是这个问题你需要寻找解决方案,以前查百度,现在问GPT,其实这两种方式我感觉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说是最全面的答案,给个定义还是可以的,谈不上真正的理解。牛津大学很多很厉害的论文其实是离不开线上电子资料-陈年图书馆-老师这种三角状态去支持的。他们三者分别代表了最近-过去-就近三者资源。
我个人认为科研的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是为了动用自身的资源去对一个未知的事物进行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究。
RHYTHM & STYLE
其实习惯了国内的那种又卷又焦虑的生活,一下子来到这里我发现整个节奏慢了下来。 这种慢可能跟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有关系,当时在牛津的时候,牛津的店铺都是九点钟到十点钟开业,然后在六点钟几乎所有的非餐饮业店铺都会全部关掉。然后他们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即使是这种顶尖的课题组,也会定时提供免费的下午茶。
当时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分享,然后提到了他们的课题组会有一个免费的下午茶,他们的课题组是一个40人的大课题组。事实上,这种下午茶的机制不仅仅是为了休息和讨论,更是直接促进了整个不同小团队之间的合作。他们对于成果的追求那种强烈欲望会弱一些。但是我感觉非常奇怪的是,虽然他们不是非常着急,但是他们最后取得的这个效果却出奇的好。这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在整个慢的过程中,他们带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牛津大学招收的都是最顶尖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效率会比正常的学生会高很多。
整体来说就是课程的设置非常多元化,然后和我们在校内上课的时候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在校内上这种选修课的时候通常都是带着作业去写,甚至有部分的同学有可能会翘课。似乎这种选修课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但是他们却能够非常好的利用这种娱乐生活,然后一下子把压力释放出来。
很多时候,其实节奏把握的好和不好差别往往是非常大的。其实效率和速度感觉可能不是同一个概念。速度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效率是在一个固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占据总工作量的百分比。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虽然看起来很慢,但是事实上他们更快了。
同时,由于他们招收的学生比较少,所以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有很多种的组合方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国内,其实最近这几年也是流行起来。教授和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互动。同时,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是通过邮件而不是微信。这种方法好像看是慢了,但是感觉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缓冲空间。
THINKING & REFERENCE
在他们的整个思维体系里面,有一种东西是我们不曾强调的。他们非常善于做推理和逻辑的分析,这种传统其实就在当年古希腊时期就存在。
来之前的时候,其实我或多或少根据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和一些视频有接触过这个领域,但是我发现这种体系的逻辑思维其实对于整个科研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逻辑的时刻运用,其实是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这么大的用处。所谓的用处,就是可以通过一些逻辑的方法去设计实验,让这个实验变得更加可信,同时让整个过程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一部分的验证跟推理。很多时候,国内的时候其实在做实验之前对整个过程其实是没有一个预估的,但是他们通过一些逻辑跟思维方法可以很好的提前去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实验。
当然整个过程还有非常非常多的一些感悟,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私下找我探讨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