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规模逐年降低、劳动生产率增速被平均工资增速超越——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用工难题。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全面转向“第四种用工模式”——“数字化劳动力”,它可以全力激活人效潜能,并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智能中央立库中的1号工厂、2号工厂、3号工厂,原材料库、半成品库、产成品库,箱体智能工厂、齿轮智能工厂、电机智能工厂、装配智能工厂⋯⋯50000多种物料的运输和存储配送,正在夜以继日自动运转。
而在物流的运转过程中,诸如50Kg堆垛机、1.2T堆垛机、2.4T堆垛机、20000个料箱货位、20000个托盘货位和AGV、RGV、升降机等智能物流设备充当了“劳动力”。
而驱动“劳动力”的则是隐藏在厂区设备中的那些变频一体减速电机、分布式与柜装式变频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传感器、物联网等智能器及后台数字化智能控制全系统。
以上的智能生产场景,发生在一家位于浙江的杰牌智能传动(以下简称杰牌)的未来工厂内。公开信息,这家公司由陈德木创始于1988年,在其35年的带领下,公司已经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浙江省“未来工厂”企业。
陈德木表示,公司的使命是“坚持100年做好一台减速机”,愿景是“匠心打造齿轮行业百年企业”。
为了使命和愿景,陈德木的最新表述是:“基于已经打造出了现代版的杰牌,适当时候可以交给下一代管理者。”
杰牌的的下一代管理者会比陈德木幸运——他们的注意力将更聚焦在产品、市场、品牌,而无需将精力过多耗费在“劳动力管理”,因为公司已经提前跨入了“数字劳动力时代”。
中国劳动力的宏观性现实问题,必须引起企业的重视。
以2016年至2021年为时间维度,16-59岁的中国劳动力规模从9.07亿降至8.8亿,平均年龄为38.8岁,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增速在2018年首次被平均工资增速超越。基于现实,企业主与其埋怨形势,不如思考劳动力用工模式的转型①。
01
“数字化员工”,第四种用工模式
要维系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并希望它一直不变,并不现实,与此同时,平均工资的增长,除了大势所趋之外,还存在劳动力供给意愿的减弱。
相比劳动生产率(产量/投入的人力所消耗的时间),要更精准评估制造企业的生产效能,设备生产时间是一个更重要的指标。
所谓设备生产时间,即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阶段开始,一直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劳动力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及停工时间等。
相对而言,设备生产时间比劳动生产率指标更反映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能。
以杰牌为例,援引杭州经信的了解,智能化生产之后,杰牌如今的设备生产时间比之前缩短了168倍。其中的劳动力(自然领导力)投入比过去降低了10倍。
以杰牌的劳动生产率或设备生产时间的能力进行对标,国内很多企业表现并不如意。
另一个问题是,平均工资增速超过平均工资增速,带给企业的难题——而这算是真问题吗?
工资为什么会增长?因素很多,但本质上是劳动力供给和雇主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引起的。当劳动力供给减弱,工资就会相应增长。但是,其中涉及到一个“收入效应”的概念。
当工资增加,意味着收入增加,这就使得你会想购买更多的商品、服务,此外还想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于是利用各种机会或理由减少劳动付出,这就是“收入效应”引发的劳动供给反向下降的现实(图1)。
那么,如何应对现实呢?
请注意,杰牌的用工模式——这种被称为“第四种用工模式”在麦肯锡数字化劳动力白皮书③中,叫做“数字化劳动力”,它可以全力激活人效潜能,并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麦肯锡提出,“数字化劳动力”为企业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这一课题提供了新思路:“与全职员工、外包员工,以及兼职员工这三大传统劳动力用工形式不同,‘数字化劳动力’主要依托新型技术来完成企业对前端用户及内部员工的服务优化,以及中后台运营协同作业等任务。传统劳动力与数字化劳动力相结合,可为企业建立‘智能员工队伍’,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优化员工工作体验。通过数字能力培养及生产工具升级,数字化劳动力可为未来工作模式及环境带来重大革新。”
02
“数字化员工”成本与新管理探索
在中国专精特新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制造业类型。只要是制造业,除了资本密集特点之外,就是劳动力密集,但他们中的多数,现在已从早期的制造变为了智造。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依靠的是“数字化劳动力”,而不是自然劳动力。
使用“数字化劳动力”的好处是:1、精准提升劳动生产率;2、降低用工成本。
关于使用“数字化劳动力”如何节约用工成本,麦肯锡做过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使用“数字化劳动力”的企业每年人工成本降低81%(图2)。
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制造业中“苦累活”的现象十分普遍,且安全隐患问题始终令人困扰。面对这一局面,“数字化劳动力”成了制造业企业的极佳之选。目前,企业正在深度探索如何规范生产流程,降低员工待工时间,并减少工作时间损耗,以实现数字化劳动力与传统劳动力的有机结合。
工业机器人能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保证生产质量的稳定,并降低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总结制造行业的优秀实践,工业机器人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当然,企业也需关注流程性及质量相关问题,提高生产流程的标准化程度。
此外,面对传统劳动力在识别及归纳数据方面的挑战,企业可以依托RPA等数字化劳动力手段和工具,多维度提取生产全链条中的有用信息,依托数据分析能力,监控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并在出现数据偏差时协助管理层调整相关流程。
制造行业涉及的流程工序多样且复杂,且柔性生产也对生产流程的执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各类硬件机器人,以及软件服务等数字化劳动力,都是传统劳动力的有力补充。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力,系统性地增加人与机器协作的生产效率,并解放传统劳动力的双手,避免过多的成本浪费及效率流失,真正实现“用人于刀刃上”。
①③《“数字化劳动力”——全力激活人效潜能,助力企业行稳致远》麦肯锡;2022.09
②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萨缪尔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