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宣言已经诞生二十年,这份简短却“颠覆”规则的文件,帮助我们将产品开发交付的方式,从长途运输变成了“次日达”一样的存在。当下的我们正处在一个持续创新的世界,面对技术变革洪流,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产生思考:敏捷宣言是否仍然应该成为我们的指南?
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重温一下敏捷宣言:
一、敏捷宣言的诞生
2001年2月11日至13日,在犹他州瓦萨奇山的雪鸟(Snowbird)滑雪胜地洛奇酒店,17位软件开发领域的领军人物聚在一起 ,他们分享、探讨了非常多的软件开发方式、经验,比如:极限编程(XP)、透明化、自适应软件开发(ASD)、特征驱动开发(FDD)、动态系统开发方法(DSDM)等等,并试图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以更简单的规则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经过为期三天的讨论,他们在价值观和原则层面上达成共识,选择了 Agile 一词并为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制定并发布了软件行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件之一:《敏捷宣言》。
参会者将这个组织命名为“敏捷联盟( The Agile Alliance )”,希望能够帮助软件行业中的其他人以全新、更敏捷的方式思考软件开发、方法和组织。而“敏捷宣言”则被展示在一个网站上( https://agilemanifesto.org/ ) 。到目前为止,《敏捷宣言》已被翻译成了60多种语言,并作为一种信仰被推广至全球,甚至是非软件行业。
二、关于敏捷宣言的讨论:敏捷宣言是否依然适用?
1、不断发展的敏捷实践
从敏捷宣言发布时起,其内容就几乎就没有发生过变化,但围绕敏捷的世界却大不相同。
敏捷宣言的17位发起人虽然成功地在几个核心原则下统一了他们不同的观点,但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某些方面,敏捷的发展早已经超越了创始人在开始时所提出的范畴,并且似乎每个人对敏捷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SAFe、LeSS等等,甚至有些敏捷实践和软件开发没有任何关系,而敏捷宣言却曾这样描述:“我们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其他人发现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
Scrum.org 的 CEO 戴夫·韦斯特 (Dave West) 曾前往各个组织观察敏捷实践,然后组建了一个研究团队,并使用敏捷开发的模式研究病毒治疗遗传失明的方法。事实上,软件开发之外的领域利用敏捷方法的已经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在宣言提出人的意料之中。
敏捷专业人士布坎南曾这样解释《敏捷宣言》:“并不是说它不能被解释,而是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才能确保这些原则/价值观被正确地翻译”,但即使在软件开发中,要正确理解并执行这些原则也并不容易。
2、像流水线一样生产敏捷
许多人认为,敏捷培训和咨询的泛滥加剧了“伪敏捷”之类的存在,有些人甚至将这种敏捷推广背后的组织称为“敏捷产业联盟”。敏捷专业人士布坎南曾这样评价这种现象:“你做的和说的可能都是对的,但你不理解基本的敏捷原则”。
甚至有些人认为敏捷管理工具制造厂商,比如 PingCode、Atlassian 也加剧了这种情况,因为工具支持像 Scrum 和 Kanban 这类敏捷框架,固化了敏捷,让使用敏捷的人不用加以理解就能直接使用。但实际上,敏捷是一种文化价值,团队应该可以用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工作。而敏捷框架与敏捷文化价值观是并存的,但如果你没有文化上的认同,那么你所做的可能从一开始就有缺陷。
为了敏捷而敏捷,过度追求敏捷本身,往往会与宣言的原则背道而驰——过分关注细节、缺乏交付、僵硬的遵守流程原则,出现这种现象的从业者甚至有些是带有敏捷证书的。这些糟糕的敏捷体验很可能机会导致一些人完全放弃敏捷。但是在敏捷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很多人也会因《敏捷宣言》有时被误导,那么《敏捷宣言》还是一份值得参考的指南吗?
四、《敏捷宣言》还有意义吗?
在与数以百计的客户、内部和外部敏捷教练、敏捷爱好者和狂热的实践者交谈之后,以及从社交媒体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调研之后,可以确认的是:敏捷宣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甚至现在比以往更有意义。
Scrum.org的CEO 戴夫·韦斯特 (Dave West) 曾这样评价:敏捷原则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它们只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被应用。敏捷宣言的价值就像是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科学工作者发现的定律/规律。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敏捷宣言》最大的成就是整理出了一种尚未用于软件开发领域的思维方式。
那么,我们应该根据世界的变化对《敏捷宣言》进行更新吗?
不一定。
当像《敏捷宣言》这样具有文化意义的东西出现
文章转自:敏捷开发指南系列文章
推荐阅读:
1、Scrum三大工件包括哪些?在敏捷开发中的作用?
2、Scrum 四个会议及正确召开方式
3、Scrum 开发方法中的3大角色及其岗位的具体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