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
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负责()。
A.格式化报文 B.为数据选择通过网络的路由(网络层)
C.定义连接到介质的特性 D.提供远程文件访问能力(应用层)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
在下图所表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的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为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受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80.08ms C.80.16ms(80+0.08*2) D.80.24ms -
虚电路属于以下()交换。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混合交换 -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也被称为()。
A.报文 B.帧 C.报文段 D.数据报 -
165.32.151.88是一个()地址。
A.D类 B.C类 C.B类 D.A类 -
某自治系统采用RIP协议,若该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器R1收到其邻居路由器R2的距离矢量中包含信息<net1,16>,则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距离为16表示不可达
A.R2可以经过R1到达net1,跳数为17 B.R2可以到达net1,跳数为16
C.R1可以经过R2到达net1,跳数为17 D.R1不能经过R2到达net1 -
有线电视使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是()。
A.TDM(时分复用) B.FDM(频分多路复用) C.WDM(波分复用) D.CDM(码分复用) -
某网络的IP地址空间为192.168.5.0/24采用定长子网划分,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则该网络的最大子网个数,每人网内的最大可分配地址个数为()。
A.32,8 B.32,6 C.8,32 D.8,30 -
一个/21的CIDR地址块相当于包含()个C类地址块
A.3 B.8 (2^(24-21)) C.6 D.7 -
关于多模光纤,下面的描述中描述错误的是()。
A.多模光纤的芯线由透明的玻璃或塑料制成 B.多模光纤包层的折射率比芯线的折射率低
C.光波在芯线中以多种反射路径传播 D.多模光纤的数据速率比单模光纤的数据速率高 -
T1 载波每个信道的数据速率为() , E1 信道的传输速率为()。
A. 32kbps , 1.544Mbps B. 56kbps , 2.048Mbps C. 64kbps , 1.544Mbps D. 96kbps , 2.048Mbps
T1载波的数据速率是1.544Mbps,E1载波的数据速率是2.048Mbps,E2载波数据速率为8.448Mbps,E3载波数据速率为34.368Mbps,E4载波数据速率为139.24Mbps,E5载波数据速率565.148Mbps。 -
设信道带宽为4000Hz ,调制为4 种不同的码元,根据Nyquist 定理,理想信道的数据速率为()。B=2Wlog2n
A.10 kbps B.16 kbps(2 * 4000 * log24) C.24 kbps D.48 kbps -
滑动窗口的作用是()。
A.流量控制 B.拥塞控制 C.路由控制 D.差错控制 -
下面的说法()是正确的。
A.CRC 循环冗余码能够检测出各种错误 B.当网络负荷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网络吞吐量保持恒定
C.LLC 帧格式中不含有校验是因为LAN 信道误码率很低,不需要校验 D.纠错码比检错码需要更多的冗余位 -
Internet 属于()。
A.对等网 B.局域网 C.Novell 网 D.网间网 -
下列哪个协议不是IP 层的协议()。
A.IP B.ARP C.PPP(数据链路层) D.ICMP -
传输控制协议TCP 表述正确的内容是()。
A.面向连接的协议,不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B.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C.面向无连接的服务,提供可靠数据的传输 D.面向无连接的服务,不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
802.3 以太网可传送帧的数据长度最大为()个字节。
A.64 B.32 C.256 D.1500 -
在以太网协议中使用1–坚持型监听算法的特点是()。
A.能及时抢占信道,但增加了冲突的概率 B.能即使抢占信道,并减少了冲突的概率
C.不能及时抢占信道,并增加了冲突的概率 D.不能及时抢占信道,但减少了冲突的概率 -
下列地址中属于专用地址的是()。(10…; 172.16…-172.31…;192.168…)
A.192.161.1.3 B.172.30.11.252 C.191.168.2.78 D.172.15.255.252 -
IP地址由32个二进制位构成,其中提供组播地址的是()。
A.A类地址 B.B类地址 C.C类地址 D.D类地址 -
主机甲和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TCP最大段长度为1000字节,若主机甲的当前拥塞窗口为4000字节,在主机甲向主机乙连续发送2个最大段后,成功收到主机乙发送的第一段的确认段,确认段通告的接收窗口大小为2000字节,则此时主机甲还可以向主机乙发送的最大字节数是()。
A.1000 B.2000 C.3000 D.4000 -
4个具有同样输出线路的路由项:57.6.96.0/21, 57.6.104.0/21, 57.6.112.0/21, 57.6.120.0/21进行最大限度聚合后的路由项为()。
A.57.6.96.0/19 B.57.6.96.0/21 C.57.6.120.0/21 D.57.6.120.0/19 -
在TCP协议中,发送方的窗口大小决定于()。
A.仅接受方允许的窗口 B.接受方允许的窗口和发送方允许的窗口
C.接收方允许的窗口和拥塞窗口 D.发送方允许的窗口和拥塞窗口 -
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
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
调制技术用于( )的转换。
A、数字到数字(数字发送器) B、数字到模拟 C、模拟到数字(PCM) D、模拟到模拟 -
使用53号端口号的协议是( )
A、SMTP(25) B、FTP(21) C、TELNET(23) D、DNS -
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采用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 B=2Wlog24*4
A、12kbps B、24kbps C、48kbps D、96kbps -
一个UDP(8B)用户数据报的数据字段为7402B,中间要穿过一个以太网,要想正常通过IP层需划分为( )个分片(IP首部20B)
A、5 B、6 C、7 D、4 -
ARP协议工作时根据下列( )地址进行查询
A、目的物理地址 B、目的IP地址 C、源物理地址 D、源IP地址 -
下列不属于二层设备的是( )
A、交换机 B、集线器 C、网桥 D、源路由网桥 -
以下地址中的( ) 和86.32/12匹配。
A、86.33.224.123 B、86.79.65.216 C、86.58.119.74 D、86.68.206.154 -
OSI环境下,下层能向上层提供两种不同形式的服务是( )
A.面对连接的服务与面向对象的服务 B.面向对象的服务与无连接的服务
C.面向对象的服务与面向客户的服务 D.面对连接的服务与无连接的服务 -
一个TCP连接总是以1KB的最大段长发送TCP报文段,发送方有足够多的数据要发送。当拥塞窗口为16KB时发生了超时,如果接下来的4个RTT时间内的TCP报文段的传输都是成功的,那么当第4个RTT时间内发送的所有TCP报文段都得到肯定应答时,拥塞窗口大小是( )
A、7KB B、8KB C、9KB D、16KB -
FTP客户和服务器间传递FTP命令时,使用的连接是( )
A、建立在TCP之上的控制连接 B、建立在TCP之上的数据连接
C、建立在UDP之上的控制连接 D、建立在UDP之上的数据连接 -
一个A类网络要划分120个子网,则较好的掩码是( )
A、255.248.0.0 B、255.252.0.0 C、255.254.0.0 D、255.255.0.0 -
下列地址中属于专用地址的是( )
A、192.161.1.3 B、172.30.11.252 C、191.168.2.78 D、172.15.255.252 -
无线局域网(WLAN )标准IEEE 802.11g 规定的最大数据速率是( )。
A. 1 Mbps B. 11 Mbps C. 5 Mbps D. 54 Mbps -
有4 个子网:10.1.201.0 / 24,10.1.203.0 / 24,10.1.207.0 / 24 和10.1.199.0 / 24, 经路由汇聚后得到的网络地址是( )。
A.10.1.192.0/20 B.10.1.192.0/21 C.10.1.200.0/21 D.10.1.224.0/20 -
无线局域网(WLAN )标准IEEE 802.11g 规定的最大数据速率是()。
A.1 Mbps B.11 Mbps C.5 Mbps D.54 Mbps -
以下对IP 地址分配中描述不正确的是()。
A.网络ID 不能全为1 或全为0 B.同一网络上每台主机必须有不同的网络ID
C.网络ID 不能以127 开头 D.同一网络上每台主机必须分配唯一的主机ID -
若子网掩码为255.255.0.0,则下列哪个IP 地址与其它地址不在同一网段中()。
A.172.25.15.201 B.172.25.16.15 C.172.16.25.16 D.172.25.201.15 -
有4 个子网:10.1.201.0 / 24,10.1.203.0 / 24,10.1.207.0 / 24 和10.1.199.0 / 24, 经路由汇聚后得到的网络地址是()。
A.10.1.192.0/20 B.10.1.192.0/21 C.10.1.200.0/21 D.10.1.224.0/20 -
在自治系统内部实现路由器之间自动传播可达信息、进行路由选择的协议称为()。
A.EGP B.BGP C.IGP D.GGP -
对网际控制协议(ICMP )描述错误的是()。
A.ICMP 封装在IP 数据报的数据部分 B.ICMP 消息的传输是可靠的
C.ICMP 是IP 协议的必需的一个部分 D.ICMP 可用来进行拥塞控制 -
对UDP 数据报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无连接的 B.是不可靠的 C.不提供确认 D.提供消息反馈 -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按覆盖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三种
B.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信号,无法进行相互转换
C.基于虚电路的通信技术就是电路交换技术
D.网络互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多个小的网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大的网络 -
在异步通信中,每个字符包含1 位起始位、7 位数据位、1 位奇偶位和2 位终止位,若每秒钟传送100 个字符,有效数据速率为()。
A . 500bps B . 700bps C . 770bps D . 1100bps -
如要将138 . 10 . 0 . 0 网络分为6 个子网,则子网掩码应设为()。
A.255 . 0 . 0 . 0 B.255 . 255 . 0 . 0 C.255 . 255 . 128 . 0 D. 255 . 255 . 224 . 0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C | C | C | C | B | C | D | A | B | B | D | B | B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A | D | D | C | B | D | A | B | D | A | A | C | B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B | D | B | B | D | B | A | D | C | A | C | B | D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A | D | B | C | A | C | B | D | A | D | D |
二、填空题
- ping命令使用的ICMP协议报文类型是 询问报文 。
- 脉码调制PCM中的采样频率与信号的最高频率的关系为:采样频率>=2*信号最高频率。
- 以太网规定的最短有效帧长是64字节。
-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为:语法 、语义 和 同步 。
- UDP协议是面向 无连接 的,TCP协议是面向 连接 。
- OSPF主干区域的标识符是 0.0.0.0 。
- “好消息传播得快,而坏消息传播得慢”是 RIP协议 的特点。
- IPv6中规定用 128 位来表示主机的IP地址。
- 一个3200bit长的TCP报文传到IP层,加上160bit的首部后成为数据报。下面的互连网由两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但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输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bit。因此,数据报在路由器必须分片。试问第二个局域网向其上层要传送 3840 比特的数据。1040: (1200-160) 3200/1040=3…80 3200+4*160=3840
- 一个A类网络要划分120个子网,则较好的掩码是 255.254.0.0 。
- 可实现从IPv4向IPv6过渡的两种方法为: 双协议栈 、 隧道技术 。
- CSMA/CA是 无线局域网 中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 有一个带宽为3kHZ的理想低通信道,则其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为 6000码元/秒 。若每个码元能携带4bit的信息量,则其最高信息传输速率为 24000bit/s 。B=2W
- 0000:0000:0F53:0000:0000:0000:BB27:7332用零压缩方法写出的简洁形式为:0000:0000:0F53::BB27:7332。
- IEEE802.1Q标准中支持的最大VLAN数量是 4094 。ping命令使用 ICMP 协议实现测试网络连通性。
- 脉码调制PCM可分为三个过程: 抽样 、 量化 和 编码 。
- 一个/21的CIDR地址块相当于包含 8 个C类地址块。
- 子网掩码为255.255.240.0的网络可容纳 4094 台主机。
- UDP差错检测包含 伪首部 、 首部 和数据部分三部分。
- 若序号字段采用4bit编号,连续ARQ协议中发送窗口的上限值为 15 。
- 一个信道的数据率为8000bps ,单向传播延迟为20ms ,要使停一等协议的信道利用率达到50 % ,则帧长至少为 320bit 。8kb/s * 2 * 20*10^-3s=320 bit
- IPv6数据报中首部分为 基本 首部和 扩展 首部。
- IEEE802.1Q标准中支持的最大VLAN数量是 4094 。
- 10BaseT的拓扑结构为 星型 。
- 运输层为 应用进程 之间提供通信;网络层为 主机 之间提供通信。
- 802.11局域网中MAC层使用 CSMA/CA 作为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 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 、城域网 和 广域网 。
- 从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看,有三种基本方式即单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 和 全双工通信 。
三、判断题
- 运输层和网络层都对报文全部的内容进行校验(都对报文进行校验)。(×)
- 使用CIDR时,查找路由表可能会得到不止一个匹配结果,此时,应当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最先匹配的那条路由。(×)
- PPP协议不需要流量控制功能。(√)
- 因特网传输层中TCP协议支持一对一(只能),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 套接字=IP地址:端口号。(√)
- 通信子网不包括传输层。(√)
- ARP协议向网络层提供了转换地址的服务,因此ARP(网络层)应当属于数据链路层。(×)
- TCP连接由两端的套接字唯一标识。(√)
- BGP-4是一种域间路由协议。(×)外部网关协议
- 电子邮件地址格式中并没有包含发送邮件服务器的信息。(×)(无邮件客户机信息)
- 在网络中,只要任意增加一些资源的供给就可以解决网络拥塞的问题。(×)
- PCM是一种数字到模拟转换的实例。(×)(模拟到数字)
- RIP是以距离向量算法为核心算法的路由选择协议。(√)
- google搜索引擎是全文搜索引擎。(√)
- TCP连接请求报文段需将SYN和ACK位都置为1。(×)(ACK=0)
- 如用3个比特进行编号,接受窗口的大小为1,要使连续ARQ协议能正常运行,则发送窗口大小最大为4。(×)(2^3-1)
- 在一个采用CSMA/CD协议的网络中,传输介质是一根完整的电缆,传输速率为1Gbps,电缆中的信号传播速度是200,000km/s。若最小数据帧长度减少800比特,则最远的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至少需要减少160m。(×)(800 * 2 * 10^8 /(1*10^9)/2=80m
- 为了提高信道的传输速率,可以任意的提高信噪比。(×)
- 用于在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传递控制权的系统调用接口又称为应用编程接口API。(√)
- 一个有三个接口的路由器,假设三个接口都用C类地址,则这三个接口的IP地址必须具有相同的前8bit。(×)
- Web服务器位于因特网的网络边缘部分。(√)
- 如果一个Web页面包含5个对象,对于持续非流水方式的HTTP协议,响应时间将包含5个RTT。(×)(10RTT)
- 链路和数据链路没有区别,只是一个实体的两种说法。(×)
-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都要考虑整个通信各部分。(√)
- Vlan和路由器都可以分割广播域。(√)
- 实现应用进程之间通信的是运输层;实现主机之间通信的是网络层。(√)
- OSPF协议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协议。(√)
- 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计算机网络。(√)
- ARP查询帧中的目的地址为FF-FF-FF-FF-FF-FF。(√)
- 最大传输单元MTU 是传输层所规定的最大数据包的长度。(×)(数据链路层)
- 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PDU地址是目的物理地址。(√)
- 对等层之间的通信通过协议进行。(×)(接口)
四、简答题
- 协议和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协议和服务的区别是: 协议是为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逻辑通信而定义的规则或规约的集合,其关键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而服务是指一个系统中的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功能。
协议和服务的关系是: 一个协议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上层提供服务和对协议本身的实现。 - 网络协议是什么?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网络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作出何种相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
运输层的存在使得运输服务比网络服务更可靠,分组的丢失、残缺,甚至网络重置都可以被运输层检测到,并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而且由于运输服务独立于网络服务,故可以采用一个标准的原语集提供运输服务。 - UDP和TCP的主要区别.
1、TCP面向连接(如打电话要先拨号建立连接);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3、TCP面向字节流,实际上是TCP把数据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UDP是面向报文的
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对实时应用很有用,如IP电话,实时视频会议等)
4、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5、TCP首部开销20字节;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
6、TCP的逻辑通信信道是全双工的可靠信道,UDP则是不可靠信道 - 简述ARP 协议的工作过程
(1)需发送IP数据报的主机调用该主机上的ARP实体发送一个ARP请求数据报,其中的目标IP地址域包含了接收机的IP地址。该请求数据报被封装在一个广播帧中,网上所有机器都必须接收该帧。所有接收到ARP请求的ARP实体,从请求中取出目标IP地址同本机地址进行比较。
(2)如果导致的比较结果不同,就将请求丢弃。如果地址相同,则发回一个ARP应答数据报,给出本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ARP应答数据报同样被封装在一个广播帧中。 - TCP/IP与OSI相结合的五层体系结构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那几个层次?各层主要功能是什么?
五层协议(5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 应用层。
(1)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应用层协议包括文件传输协议 FTP、电子邮件协议 SMTP、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等。
(2)传输层: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主要使用两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段;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传输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3)网络层:传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在网络层被封装成分组(IP 数据报)或包进行传送;
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传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机。最重要的协议是网际协议IP。
(4)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
(5)物理层:透明地传输比特流,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 - 简述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
(1)工作层次不同:集线器一般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一层,交换机至少工作于第二层;
(2)数据传输方式不同:交换机能够解析接收数据中的目的MAC地址;
(3)端口带宽占用方式不同;
(4)工作模式不同:交换机为全双工模式,而集线器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 - 简述CSMA中的坚持算法。
(1)监听总线,如果总线空闲,则以P的概率发送,而以(1-P)的概率延迟一个时间单位(最大传播时延的2倍)。
(2)延迟了一个时间单位后,再重复步骤(1)。
(3)如果总线是忙的,继续监听直至总线空闲并重复步骤(1)。 - 端口号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划分为三种?
端口的作用是对TCP/IP体系的应用进程进行统一的标志,使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 应用进程能够互相通信。
熟知端口,数值一般为 0~1023,标记常规的服务进程;
登记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标记没有熟知端口号的非常规的服务进程; - 如何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的连通性?请描述其原理和工作过程。
一台主机PING另一台主机的IP地址;
PING主要使用了ICMP中的Echo Request(回波请求)和Echo Reply(回波响应)两种报文。源主机向目的主机发送ICMP Echo Request 报文探测其可达性,收到报文的目的主机则向源主机回应ICMP Echo Request报文,声明自己可达。源主机收到目的主机回应的ICMP Echo Request 报文后即可判断目的主机可达,反之则可判断目的主机不可达。
在DOS窗口中输入ping +另一台主机的IP地址,回车即可 - 简述主机1(IP地址为192.168.25.1/24,MAC地址为 E1)向主机2(IP地址为192.168.25.2/24,MAC地址为E2)发送数据时ARP 协议的工作过程。
(1)当主机1要向主机2发送数据时,必须知道主机2的MAC地址,为此,先根据主机2的IP地址在本机的ARP缓冲表内查找,如找到E2,则把E2填到MAC帧中,并把数据发送给主机2;
(2)如果在本机的ARP缓冲表内找不到主机2的MAC地址,则主机1产生一个ARP询问包,其中包含主机1的IP地址,MAC地址E1,主机2的IP地址,并广播到网络上询问有谁知道主机2的MAC地址?
(3)主机2收到ARP询问包后,根据询问者的IP和MAC地址E1立即向主机1回送一个ARP响应包,其中包含主机1的IP地址,MAC地址E1,主机2的IP地址和MAC地址E2,从而主机1获得了主机2的MAC地址E2,进而可向主机2发送数据。 - 设TCP的ssthresh初始值为6,当窗口上升到8时网络发生了超时,TCP采用慢开始和拥塞避免。请写出第1轮次到第8轮次传输的各拥塞窗口的大小。
传输轮次 1 2 3 4 5 6 7 8
窗口大小 1 2 4 6 7 8 1 2 - 简述计算机网络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
层次清晰,可扩展性能,增强稳定性等。在对网络分层以后可以将问题细化,使得问题更加容易分析。把一个大的系统分拆成小的体系后,便于在各个层次上制定标准,从而实现层与层之间的标准接口,从而实现各类网络硬件和软件的通信。分层以后,某一层的改动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层,便于开发。
(1)独立性强——上层只需了解下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什么服务;
(2)适应性好——只要服务和接口不变,层内实现方法可任意改变;
(3)使设计人员能专心设计和开发所关心的功能模块,功能易于优化、实现;
(4)结构清晰,易于管理和维护;
(5)良好的标准化;
五、综合题
-
一个自治系统有5个局域网,其连接图如图所示。LAN2至LAN5上的主机数分别为:91,150,3,15。该自治系统分配到的IP地址块为30.138.118/23。试给出每一个局域网的地址块(包括前缀)。
LAN3:30.138.118.0/24 LAN2:30.138.119.0/25 LAN5:30.138.119.192/27
LAN1:30.138.119.224/29 LAN4:30.138.119.232/29
-
某局域网采用CSMA/CD协议实现介质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率为10M/s,主机甲和主机乙的距离为2km,信号传播速度是200000km/s 请回答下列问题,并给出计算过程:
(1)若主机甲和主机乙发送数据时发生冲突,则从开始发送数据时刻起,到两台主机均检测到冲突时刻为止,最短经过多长时间?最长经过多长时间?(假设主机甲和主机已发送数据时,其它主机不发送)
当甲乙同时向对方发送数据时,两台主机均检测到冲突所需时间最短;
最短冲突检测时间=2km/200000km/s=0.01ms
当一方发送的数据马上要到达另一方时,另一方开始发送数据,两台主机均检测到冲突所需时间最长;最长冲突检测时间= 22km/2000000km/s=0.02ms
(2)若网络不存在任何冲突与差错,主机甲总是以标准的最长以太数据帧(1518 字节)向主机乙发送数据,主机乙每成功收到一个数据帧后,立即发送下一个数据帧,此时主机甲的有效数据传输速率是多少?(不考虑以太网帧的前导码)
有效数据传输速率=发送的有效数据/发送有效数据所用的总时间
发送一帧(1518B)所需时间:1518B/10Mbps=1.2144ms
数据帧的传播时间:2km/200000km/s=0.01ms
确认帧的传播时间:2km/200000km/s=0.01ms
有效的数据传输速率=15008bit/(1.2144+0.01+0.01)ms=9.72Mbps数据 -
主机A基于TCP连接向主机B连续发送3个TCP报文段。第1个报文段的序号为90,第2个报文段的序号为120,第3个报文段的序号为170。问:
(a)第1、2个报文段中各有多少数据?30 50
(b)假设第2个报文段丢失而其他2个报文段到达主机B,那么在主机B发往主机A的确认报文中,确认号应该是多少?120
a)TCP传送的数据流中的每一个字节都是有一个编号的,而TCP报文段的序号为其数据部分第一个字节的编号。那么第1个报文中的数据有120-90=30B,第2个报文中的数据有170-120=50B。
b)由于TCP使用累计确认的策略,那么当第2个报文段丢失后,第3个报文段就成了失序报文,B期望收到的下一个报文段是序号为120的报文段,所以确认号为120 -
设TCP 连接初始化时,将拥塞窗口置为1 ,门限置为8 (单位为最大报文段MSS )。当拥塞窗口上升到10 时,网络发生了超时。试分别写出第1 次到第12 次传输各拥塞窗口大小。
传输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窗口大小 1 2 4 8 9 10 1 2 4 5 6 7 -
某公司网络拓扑图如下图所示,路由器R1通过接口E1、E2分别连接局域网1、局域网2,通过接口L0连接路由器R2,并通过路由器R2连接域名服务器与互联网。R1的L0接口的IP地址为222.118.2.1;R2的L0接口的IP地址为222.118.2.2,L1接口的IP地址为130.11.120.1,E0接口的IP地址为222.118.3.1;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为222.118.3.2。
R1和R2的路由表结构为:
目的网络IP地址 | 子网掩码 | 下一跳IP地址 | 接口 |
---|
(a)将IP地址空间222.118.1.0/24划分为2个子网,分别分配给局域网1、局域网2,每个局域网需要分配的IP地址数不少于120个。请给出子网划分结果。(说明理由和必要的计算过程)。
CIDR中的子网号可以全0或全1,但主机号不能全0或全1. 因此若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2个子网,且每个局城网需分配的IP地址个数不少于120个,则子网号至少要占用1位。由2^6 -2 < 120 < 2^7-2可知,主机号至少要占用7位。由于源IP地址空间的网络前缀为24位,因此: 主机号位数+子网号位数=8.综上可得主机号位数为7,子网号位数为1。因此子网的划分结果为子网1: 222.118.1.0/25, 子网2: 222.118.1.128/25。地址分配方案:子网1分配给局域网1,子网2分配给局域网2;或子网1分配给局域网2,子网2分配给局域网1。
(b)请给出R1的路由表,使其明确包括到局域网1的路由、局域网2的路由、域名服务器的主机路由和互联网的路由。(给出必要的分析过程)
由于局域网1和局域网2分别与路由器R1的E1、E2接口直接相连,因此在RI的路由表中,目的网络为局域网1的转发路径是直接通过接口E1转发的,目的网络为局域网2的转发路径是直接通过接口E2转发的。由于局域网1、2的网络前缀均为25位,因此它们的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128.R1专门为域名服务器设定了一个特定的路由表项,因此该路由表项中的子网掩码应为255. 255.255.255 ( 只有和全1的子网掩码相与时,才能完全保证和目的IP地址一样,从而选择该特定路由)。对应的下一跳转发地址是222.118.2.2,转发接口是L0。R1到互联网的路由实质上相当于一个默认路由(即当某一目的网络IP地址与路由表中其他任何一项都不匹配时,匹配该默认路表项),默认路由一般写为0/0,即目的地址为0.0.0.0,子网掩码为0.0.0.0。对应的下一跳转发地址是222.118.2.2,转发接口是L0。综上可得到路由器R1的路由表如下: (若子网1分配给局域网1,子网2分配给局域网2)
目的网络IP地址 子网掩码 下一跳IP地址 接口
222.118.1.0 255.255.255.128 —— E1
222.118.1.128 255.255.255.128 — E2
222.118.3.2 255.255.255.255 222.128.2.2 L0
0.0.0.0 0.0.0.0 222.128.2.2 L0
©请采用路由聚合技术,给出R2到局域网1和局域网2的路由。(给出必要的分析过程)
局域网1和局域网2的地址可以聚合为222.118.1.0/24,而对于路由器R2来说,通往局域网1和局域网2的转发路径都是从L0接口转发的,因此采用路由聚合技术后,路由器R2到局域网1和局域网2的路由如下:
目的网络IP地址 子网掩码 下一跳IP地址 接口
222.118.1.0 255.255.255.0 222.118.2.1 L0
6. 某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路由器R1只有到达子网192.168.1.0/24的路由。
(a)为使R1可以将IP分组正确地路由到图中所有子网,则在R1中需要增加的一条路由(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是什么?
目的网络IP地址 | 子网掩码 | 下一跳IP地址 |
---|---|---|
192.168.2.0 | 255.255.255.0 | 192.168.1.2 |
(b)根据分析192.168.2.128/25这个网络里需要划分4个vlan,vlan1里有主机30个,vlan2里有主机50个,vlan3里有主机5,vlan4里有主机10个。按照需求为每一个vlan分配合适的地址块,并写出每一个地址块及其掩码、最小可用地址、最大可用地址。
IP地址块 子网掩码 最小可用地址 最大可用地址
Vlan1 192.168.2.192/27 255.255.255.224 192.168.2.192 192.168.2.223
Vlan2 192.168.2.128/26 255.255.255.192 192.168.2.128 192.168.2.191
Vlan3 192.168.2.240/29 255.255.255.248 192.168.2.240 192.168.2.247
Vlan4 192.168.2.224/28 255.255.255.240 192.168.2.224 192.168.2.239
vlan2:64; vlan1:32;vlan3:8; vlan4:16
分配的Vlan2地址块中192.168.2.130因为已分配,所以不可用。
(c)假设192.168.1.0/24为以太网,其中有一主机H,IP为:192.168.1.8。H与因特网中一台服务器S(211.68.71.80)使用TCP通信,在H上捕获的其中5个IP分组如表所示:表中的IP分组中,哪几个是由H发送的?哪几个完成了TCP连接建立过程?哪几个在通过快速以太网传输时进行了填充?分析S已经收到的应用层数据字节数是多少? IP TCP
源IP地址为IP分组头的第13~16个字节。在表1中,1、3、4号分组的源IP地址均为192.168.0.8 (c0 a8 00 08H),所以1、3、4号分组是由H发送的。
在表1中,1号分组封装的TCP段的SYN=1, ACK=0, seq=846b 41c5H: 2号分组封装的TCP段的SYN=1, ACK=1, seq= e059 9fefH, ack =846b 41c6H: 3号分组封装的TCP段的ACK=1, seq= 846b 41c6H,ack= e059 9ff0H,所以1、2、3号分组完成了TCP连接的建立过程。
由于快速以太网数据帧有效载荷的最小长度为46B,表1中3、5号分组的总长度为40(28H)字节,小于46B,其余分组总长度均大于46B.所以3、5号分组通过快速以太网传输时需要填充。
由3号分组封装的TCP段可知,发送应用层数据初始序号为seq= 8466 41c6Hh 由5号分组封装的TCP段可知,ack为seq=846b 41d6H,所以s已经收到的应用层数据的字节数为846b 41d6H - 846b 41c6H= 10H= 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