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应用 ----- 点对点(p2p)网络

news2025/1/11 8:06:48

目录

1. 概述

1.1. P2P的概念

1.2. P2P产生的背景

1.3. P2P的优劣势

2. P2P分类

2.1. 根据中央化程度

2.2. 根据网络拓扑结构

3. NAT技术详解

3.1. 概述

3.2. NAT的优劣势

3.3. NAT穿透常见解决方案

3.4. 探针打洞基本原理

3.4.1. 基本原理

3.4.2. 同一个NAT网关内

3.4.3. 不通NAT网关内

3.4.4. 多层不通NAT网关内

3.4.5. 保活

3.4.6. TCP打洞

3.5. 常用的打洞协议框架

4. P2P下载技术原理

4.1. 概述

4.2. 两种P2P下载技术方案

4.2.1. BitTorrent技术方案

4.2.2. Kademlia技术方案

4.3. 基于BT技术的P2P下载实现案例

4.3.1. P2P技术所遇到的问题

4.3.2. 解决方案


1. 概述

1.1. P2P的概念

P2P,英文全称:Peer To Peer,点对点技术,是一种区别于C/S的网络模型,没有统一的中心服务器结点,各个Client也是提供服务的Server。最早1969年4月就记录在RFC1。

1.2. P2P产生的背景

P2P理念最初是在互联网上兴起的,这得从IPv4说起。

互联网是什么?就是各种硬件设备互联,比如电脑、手机、各种联网设备等,用于信息和服务共享。互联网采用TCP/IP架构模型,而本质上是一种C/S模型。通过五元组信息(源IP+源端口+目标IP+目标端口+协议类型)来标记通信双方(Client和Server),按照标准协议,向对方发送数据包,对方根据标准协议解析数据包,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果说,我们按照原来这个理想的互联模型,不考虑其他任何东西,是根本不需要P2P的,因为本来任何对象都可以作为Server或者Client来提供服务,彼此之间是可以互联。IP是用来标记设备的,目前广泛使用IPv4版本,而端口是用来标记设备上运行的软件服务。IP和端口,是有限的,最初设计者也是没想到发展如此迅速,整个IPv4的地址范围,完全不够互联网设备来分配,那为了解决地址不够用的问题,就引入了NAT。也是自从有了NAT,Client和Server的界限,就变得非常明显,导致了P2P的出现(当然后面IPv6的出现,将这个地址容量扩大到非常大的一个数目,不过终究不是无限的,而且NAT还有其他额外好处)。

NAT(Net Address Translate,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IP复用的一种技术,将有限的IP扩展成无限,让IPv4起死回生。这里就不说什么ABCDE类IP分类了。简单概括NAT的原理,首先是将互联网上网络进行了划分:互联网上的任意可以访问的地址组成的网络,称为公有网络,而互联网上不可访问的地址组成的网络,称为私有网络,其中,私有网络侧,一般放置客户端,而公有网络侧,一般放置服务端(先简化不考虑反向代理反向链接等概念)。NAT作为公有网络和私有网络之间的一个桥梁,所起的作用,就是打通公有网络和私有网络的通信,具体而言,就是对于NAT设备自身,作为公有网络的一部分,其他人可以访问,而NAT设备又直接与私有网络之间形成硬件互联。一般而言,请求是由客户端发起的,而客户端是可以触达服务端的(因为服务端是在公有网络上,地址可以访问),服务端是不能直接触达客户端的,因为客户端是在私有网络。这样,当客户端发起请求,请求经过NAT设备出去,我们知道请求是通过五元组信息进行定位,NAT设备此时就负责将请求源(也就是客户端)的IP修改为NAT设备的公有IP,目的是让服务端收到请求后,可以往一个有效地址回复数据,同时记录一下这一次请求的客户端IP到公有IP的转换到一个映射表。当服务端收到数据包,就会往NAT的公有IP回复数据包,数据到达NAT,会再次通过前面记录的映射表,查询到是哪个客户端请求的数据包,进而将数据包中转给对应的客户端。这样的话,私有网络的IP,对公网而言,就没有太大意义,可以任意定制。通常,各个组织内部会组成这样一个私有网络,而各个组织的这些私有网络IP,都是可重复的,所以NAT本质上,就是将NAT公有IP复用给了私有网络各个客户端。

通过NAT技术的公私网络隔离,可以实现IP复用,解决了IPv4不够用的问题,但是也同时带来了新问题,直接导致TCP/IP通信困难(由于NAT导致IP成为虚拟IP,外网无法针对内网某台主机进行直连通信,因为没有真实地址可用)。由于所有服务都不得不采用C/S架构,对于提供Server的企业,带宽成本相当高,为了节省带宽成本,将NAT设备内外通信打通,利用Client端作为资源服务提供方来减少直接对Server的访问,因此产生了P2P技术。

1.3. P2P的优劣势

P2P的优势:

  • 较佳的并行处理能力(相比于C/S架构,随着C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慢,但是p2p网络不会有很明显的变化,所有客户端都能提供资源,包括带宽、存储空间、计算能力)
  • 无中心服务器、依靠用户群(peers)交换信息,减低网路传输节点
  • 不用投资大量金钱在服务器的软、硬设备

P2P的劣势:

  • 架构较为复杂,节点之间通常存在NAT隔离,无法直接通信,导致需要额外的通路建设过程,以及各个节点的资源协调管理
  • P2P节点遍布整个互联网,给开发者、组织、政府带来监控难题
  • 用在大规模网路,资源分享紊乱,管理较难
  • 安全性较低
    • 中毒攻击:提供内容与描述不同的文件
    • 拒绝服务攻击:使网络运行非常慢甚至完全崩溃
    • 背叛攻击(吸血):用户或软件使用网路却没有贡献出自己的资源
    • 数据中插入病毒:下载或传递的文件可能被感染病毒木马
    • P2P软件本身的木马:软件可能含有间谍软件
    • 过滤:网络运营商可能会试图阻止传递来自P2P网络上的数据
    • 身份攻击:跟踪网络上用户并且进行不断骚扰式或者合法性攻击
    • 垃圾信息:在网路上发送未请求的信息

当然,针对P2P的安全性的一些问题,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2. P2P分类

2.1. 根据中央化程度

一般型P2P

  • 节点同时作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 没有中心服务器
  • 没有中心路由器
  • 典型代表:Gnutella,一种文件共享网络,泛滥式查询搜索所有节点

特殊型P2P

  • 一个中心服务器保存节点信息
  • 节点负责发布这些信息,让中心服务器知道它们想共享什么文件
  • 路由终端使用地址,被一组索引引用来获取绝对地址
  • 典型代表:Napster,一种音乐共享网络,依赖中央服务器协调网络中的查询

混合型P2P

  • 同时含有一般型和特殊型的特点
  • 典型代表:Skype

2.2. 根据网络拓扑结构

结构P2P

  • 点对点之间互有链接咨询,彼此形成特定规则拓扑结构
  • 需要请求资源时,依该拓扑结构规则寻找,若存在则一定找得到
  • 典型代表:Chord、YaCy(分布式开源免费网页搜索引擎系统,保护用户隐私,无中央服务器搜索,保证内容不被审查)、Kademlia(一种协议算法,规定网络的结构同时,规定通过节点查询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快速定位期望的节点)

无结构P2P

  • 点对点之间互有链接咨询,彼此形成无规则拓扑结构
  • 需要请求资源时,以广播方式寻找,通常会设TTL,即使存在也不一定找得到
  • 典型代表:Gnutella

松散结构P2P

  • 点对点之间互有链接咨询,彼此形成无规则拓扑结构
  • 需要请求资源时,依现有咨询推测寻找,介于P2P结构和无结构型之间
  • 典型代表:Freenet(一个软件,匿名互联网领域)

3. NAT技术详解

P2P中一个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能穿透NAT设备。因此有必要对NAT技术有一个全貌的了解。

3.1. 概述

NAT本质为解决IPv4地址不够用而诞生的,通过IP复用达到地址几乎无限扩充。

常见的NAT有以下两种:

  • 基本网络地址转换(Basic NAT)
    • 也称“静态NAT”,仅支持地址转换,不支持端口转换(一般拥有多个公网IP池可用)
    • 宽带路由器使用此方法(宽带路由器有时候被标记为DMZ主机)

  •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
    • 允许多台主机共享一个公网IP
    • 通常由以下两种同时工作组成:
      • 源地址转换类型(内网主机发出的数据包能够到达外网主机)
      • 目标地址转换类型(外网主机发出的数据包能够到达内网主机)

3.2. NAT的优劣势

NAT的优势:

  • 负载均衡:通过重定向讲一些服务器的连接转向其他选定的服务器(切换IP)
  • 失效终结:提供高可靠性服务,一旦路由器检测服务器宕机,自动转移到备份服务器
  • 透明代理:将连接到因特网的HTTP连接重定向到HTTP代理服务器以缓存数据和过滤请求,减少带宽使用而无需配置浏览器代理

NAT的劣势:

  • 使IP会话的保持时效变短
    • 会话建立会在NAT网关上创建关联表,消耗IP端口号,而这些资源是有限的,需要能资源回收机制
    • 实时回收资源(tcp连接等,可以根据解析包,判断是会话结束时再回收资源)
    • 定时器回收(udp等无连接状态,只能根据定时,来决定数据包存活期),不同协议有效期举例:
      • DNS协议:10s
      • FTP-ctrl:300s
      • ICMP协议:10s
      • TCP协议(通常300s,fin、rst为10s,syn为10s)
      • UDP协议:240s
  • 内部主机复用IP,使得依赖IP进行主机跟踪的机制都失效
    • 基于网络流量分析的应用无法跟踪到终端用户与流量的具体行为关系
    • 基于IP的用户行为日志分析变得困难,难以定位恶意攻击的主机
    • 基于IP的用户授权不再可靠
    • 服务器的连接限制,使得用户之间的服务抢占排队(本来是防止DOS攻击,防止一个用户的大量连接请求,但是这里就造成了误杀)
  • 对IP端到端模型的破坏
    • NAT无法保证多个会话的关联性,当NAT网关拥有多个公有IP地址时,一组关联会话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公网地址(那就需要不同的域名,很麻烦)。
    • 当公网侧需要主动向私网侧发数据,因为NAT网关未建立连接,通常数据包无法到达
  • 修改IP包头信息,会妨碍一些安全协议的工作
    • 认证协议无法正常工作(NAT篡改了IP地址、传输层端口、校验和导致的,因为认证的目的是要保证这些信息在传输中不变)
    • 隧道协议存在问题(隧道协议通常用外层地址标识隧道实体,穿越NAT隧道会有IP复用关系,另一端需要小心处理,例如添加特殊标记标识自己身份)
    • ICMP协议解复用失败(因为IP对应关系被重新映射,ICMP需要复用和解复用。当ICMP的报文载荷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时,解复用会失败)
    • IP分片(通常IP分片的传输层信息(包含IP和端口号,特别是端口号)只包含在第一个分片,NAT通常依赖端口号做映射,若无传输层信息,NAT难以识别后续分片与关联表的对应关系,这就需要单独针对每个分片增加额外的端口号信息)

3.3. NAT穿透常见解决方案

  • 应用层网关(ALG):根据传输层端口号识别协议,然后查询协议对应的IP地址和端口,转换为NAT转换表中的IP和端口,并将转换前的记录起来,形成查询关联表。这样,发送给私网侧的所有IP和端口,都是经过转换的NAT网关的IP和端口,然后私网侧发送数据包到公网侧,就会通过查询前一次记录的转换前的表,找到对应的,还原回去
    • 必须跟踪所有应用协议的升级,以及新协议
    • 有些协议加密了无法解析,也就无法转换
  • 探针技术STUN:需要各个服务增加代码支持,同时部署STUN服务,利用NAT临时映射表的时效性进行打洞穿越
  • 中间件技术(UPnP):客户端参与网关公网映射信息的维护,通过UPnP向网关请求映射表,保存在客户端上,在需要发送数据的时候,直接先改写协议中涉及到的IP端口,改写为NAT网关的公网IP端口发送数据出去,NAT网关在收到外网数据时则通过UPnP建立的映射表只转换IP和端口信息(传输层)发数据到内网
    • UPnP,通用即插即用,是一个网络终端与网关的通信协议
    • 需要NAT网关、内部主机、应用程序同时支持UPnP,且组网时需要允许NAT网关和内网主机交换UPnP信令
  • 中继代理技术(TURN):一个公网的应用代理服务器做中转
  • 特定协议的自穿越技术(IKE、IPSec技术):用UDP在报文外面加一层封装,内部的报文就不再受到影响
    • 因为协议本身考虑安全新,有报文防修改的鉴别能力,其他方法都无效

3.4. 探针打洞基本原理

这里先以基于UDP协议打洞技术来叙述,最后拿TCP打洞进行对比

3.4.1.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通过中间服务器的协助,在各自的NAT网关上建立映射表,使得P2P连接双方的报文能够直接穿透对方的NAT网关。客户端分别与中间服务器连接,中间服务器会记录下客户端的内网IP端口和外网IP端口。

P2P的Session建立原理:

  • 客户端A和客户端B分别向集中服务器登录,集中服务器记录下他们各自的内外网IP端口(这里集中服务器需要保活和刷新各自IP端口信息)
  • 客户端A最初不知道如何向客户端B发起连接,于是A向集中服务器发送消息,请求集中服务器帮助建立与客户端B的UDP连接
  • 集中服务器将含有B的内外网IP端口发送给A,同时也将A的内外网IP端口发送给B
  • A开始向B的内外网地址二元组发送UDP数据包,并且A会自动锁定第一个给出响应的B的地址二元组(为何需要同时发两组数据包?因为并不清楚B是与A在同一个NAT网关下,还是不同NAT网关下)
  • B开始向A的内外网地址二元组发送UDP数据包,并且B会自动锁定第一个给出相应的A的地址二元组

3.4.2. 同一个NAT网关内

通常为一个局域网。

UDP打洞过程:

打洞前

  • A(10.0.0.1:4321)经过NAT网关(155.99.25.11)向S(18.181.0.31:1234)注册登录
    • 数据包经过NAT后,会给A的这次连接分配一个随机端口号62005
    • S所看到的就是(155.99.25.11:62005向它发送信息),记录到S的映射表
  • B(10.1.1.3:4321)经过NAT网关(155.99.25.11)向S(18.181.0.31:1234)注册登录
    • 数据包经过NAT后,会给B的这次连接分配一个随机端口号62000
    • S所看到的就是(155.99.25.11:62000向它发送信息),记录到S的映射表

打洞中

  • A(10.0.0.1:4321)经过NAT网关(155.99.25.11)向S(18.181.0.31:1234)请求B的地址二元组信息,数据包包含A的内网地址(10.0.0.1:4321)
  • A(10.0.0.1:4321)的这次请求,经过NAT网关变成了已经建立的NAT映射表上的A’(155.99.25.11:62005)请求,向S发送
  • S(18.181.0.31:1234)向它所看到的A’(155.99.25.11:62005)发送数据包,包含了B的内外网地址信息(10.1.1.3:4321、155.99.25.11:62000),A保存了B的地址信息
  • S(18.181.0.31:1234)随后又向它所看到的B’(155.99.25.11:62000)发送数据包,包含了A的内外网地址信息(10.0.0.1:4321、155.99.25.11:62005),B保存了A的地址信息
  • 随后相互通信,A向B发送数据,B向A发送数据,均是先尝试内网地址通信,若数据包相互收到,则记住对方的第一个回包地址信息,识别出对方身份,确认是内网可通信

打洞后

  • A和B直接利用内网地址通信

注意:

  • A和B发往对方公网地址二元组信息的UDP数据包,不一定会被对方接收到,取决于当前NAT设备是否支持不同端口之间的UDP数据包送达(Hairpin回环转换特性)
  • 不过如果NAT设备支持Hairpin特性,也尽量优先以内网进行尝试

3.4.3. 不通NAT网关内

UDP打洞过程:

打洞前

  • A(10.0.0.1:4321)经过NAT网关(155.99.25.11)向S(18.181.0.31:1234)注册登录
    • 数据包经过NAT后,会给A的这次连接分配一个随机端口号62000
    • S所看到的就是(155.99.25.11:62000向它发送信息),记录到S的映射表
  • B(10.1.1.3:4321)经过NAT网关(138.76.29.7)向S(18.181.0.31:1234)注册登录
    • 数据包经过NAT后,会给B的这次连接分配一个随机端口号31000
    • S所看到的就是(138.76.29.7:31000向它发送信息),记录到S的映射表

打洞中

  • A(10.0.0.1:4321)经过NAT网关(155.99.25.11)向S(18.181.0.31:1234)请求B的地址二元组信息,数据包包含A的内网地址(10.0.0.1:4321)
  • A(10.0.0.1:4321)的这次请求,经过NAT网关变成了已经建立的NAT映射表上的A’(155.99.25.11:62000)请求,向S发送
  • S(18.181.0.31:1234)向它所看到的A’(155.99.25.11:62000)发送数据包,包含了B的内外网地址信息(10.1.1.3:4321、138.76.29.7:31000),A保存了B的地址信息
  • S(18.181.0.31:1234)随后又向它所看到的B’(138.76.29.7:31000)发送数据包,包含了A的内外网地址信息(10.0.0.1:4321、155.99.25.11:62000),B保存了A的地址信息
  • 随后相互通信,A向B发送数据,B向A发送数据,均是先尝试内网相互通信,若数据包相互收到,则记住对方的第一个回包地址信息,识别出对方身份,确认是内网不可通信,后续的所有包都走B的外网地址通信

打洞后

  • A和B直接利用内网地址通信

注意:如果A发给B的包,在B发给A的包之前到达B的NAT设备之前到达,就会丢弃该包,因为默认不允许外网往内发包

3.4.4. 多层不通NAT网关内

互联网ISP部署到个人客户端的一般模型

UDP打洞过程:

打洞前

  • A(10.0.0.1:4321)经过NAT-A网关(10.0.1.1)发数据,后又经过NAT-C网关(155.99.25.11)将数据包送达S(18.181.0.31:1234),进行注册登录
    • 数据包经过NAT-A后,会给A的这次连接分配一个随机端口号45000
    • 数据包经过NAT-C后,会给这次连接分配一个随机端口号62000
    • S所看到的就是(155.99.25.11:62000向它发送信息),记录到S的映射表
  • B(10.1.1.3:4321)经过NAT-B网关(10.0.1.2)发数据,后又经过NAT-C网关(155.99.25.11)将数据包送达S(18.181.0.31:1234),进行注册登录
    • 数据包经过NAT-B后,会给B的这次连接分配一个随机端口号55000
    • 数据包经过NAT-C后,会给这次连接分配一个随机端口号62005
    • S所看到的就是(155.99.25.11:62005向它发送信息),记录到S的映射表

打洞中

  • A(10.0.0.1:4321)经过NAT-A网关(10.0.1.1)和NAT-C网关(155.99.25.11)向S(18.181.0.31:1234)请求B的地址二元组信息,数据包包含A的内网地址(10.0.0.1:4321)
  • S(18.181.0.31:1234)向它所看到的A’(155.99.25.11:62000)发送数据包,包含了B的内外网地址信息(10.1.1.3:4321、155.99.25.11:62005),A保存了B的地址信息
  • S(18.181.0.31:1234)随后又向它所看到的B’(155.99.25.11:62005)发送数据包,包含了A的内外网地址信息(10.0.0.1:4321、155.99.25.11:62000),B保存了A的地址信息
  • 随后相互通信,A向B发送数据,B向A发送数据,均是先尝试内网相互通信,若数据包相互收到,则记住对方的第一个回包地址信息,识别出对方身份,确认是内网不可通信,后续的所有包都走B的外网地址通信

打洞后

  • A和B直接利用内网地址通信

3.4.5. 保活

  • 由于NAT设备针对UDP有空闲超时计数,所有穿越会有有效期
  • 双方需要向对方发送心跳包,而且这个心跳包必须是双方都发送,保证双方Session都能正常工作

3.4.6. TCP打洞

与UDP打洞的区别:

  • 一般NAT设备对UDP支持更友好一些,TCP更复杂(因为NAT上的TCP协议的映射表有效期,可以根据TCP连接情况,主动失效,而UDP只能定时失效;NAT映射表会依据TCP发送端的端口号,也就是必须与前面注册登录时保持一致,否则发送给另一端的端口地址不一样,大概率会失败)
  • UDP只需要处理一个套接字的收发通信,而TCP需要用多个套接字绑定同一个端口(端口复用)
  • TCP打洞成功率远远没有UDP高(NAT防火墙策略对TCP协议不是很友好)

TCP打洞Session建立原理:

  • 客户端A使用其与服务器的连接,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要求服务器协助其连接客户端B
  • 服务器将客户端B的内外网的TCP地址二元组信息返回给A,同时,服务器将A的内外网TCP地址二元组发送给B
  • 客户端A和B各自使用连接服务器的端口异步发起向对方的内外网地址二元组的TCP连接,同时监听各自本地TCP端口是否有外部的连接接入
  • A和B开始等待向外的连接是否成功,检查是否有新连接接入。如果向外的连接,由于某种网络错误而失败,客户端可以延迟重试
  • TCP连接建立起来以后,客户端之间应该开始鉴权操作,确保目前连入的连接就是所希望的连接(比对双方IP端口)。如果鉴权失败,客户端将关闭连接,等待新的连接接入。客户端只接受第一个通过鉴权的客户端,然后将进入P2P通信过程不再继续等待是否有新的连接接入

3.5. 常用的打洞协议框架

  • STUN(P2P解决方案,支持TCP穿透和UDP穿透)
  • TURN(中继技术)
  • ICE(整合了STUN、TURN)

4. P2P下载技术原理

4.1. 概述

下载的本质,就是向资源服务器请求资源数据,通常是有限的Server作为资源服务器。
P2P下载,则认为所有参与下载的人,也都是资源服务器,提供内容供其他人下载。下载方,需要知道找谁下载,就是靠种子文件来提供资源服务器索引的。

P2P对比C/S下载:

  • 原始的C/S模式,下载的人越多,个人分得的带宽越少
  • P2P下载模式,下载的人越多,提供的带宽越大

4.2. 两种P2P下载技术方案

4.2.1. BitTorrent技术方案

BitTorrent协议,是2001年美国程序员发布的,是一种基于P2P文件传输通信协议,协议要求资源发布者根据文件生成提供一个.torrent文件,就是种子文件。

种子组成:

  • Tracker信息:BT下载中需要用到的Tracker服务器地址和针对Tracker服务器的设置
  • 文件信息:将目标文件虚拟分成大小相等的块,块大小是2K的整数次方,这里的文件信息就包含了每个块的索引信息和Hash信息

P2P种子运行基本原理:

  • 下载用户,先需要取得种子信息,拿到Tracker服务器地址及相关设置
  • 当用户下载了某个资源,本地资源分片落地时,就会告知Tracker服务器,Tracker服务器会记录已下载的用户信息,存储到服务器缓存(Tracker服务器所起的作用类似服务发现)
  • 当有其他人需要下载时,会先连接Tracker服务器,从其中获取下载资源的Peer列表,也会包括前面已经下载过的用户
  • 当Peer与Peer下载准备开始前,会通过BT软件进行打洞(比如通过NAT设备端口有效期机制等),让彼此能够进行通信,然后进行文件分片下载。BT软件有可能同时对多个分片向多个人请求资源下载,如果下载后校验Hash失败,则会尝试其他Peer

BT方案的缺陷:

  • 如果Tracker服务器异常了,则可能拿不到Peer列表(单点故障)
  • 如果各个Peer失效,则可能下载超时

4.2.2. Kademlia技术方案

Kademlia准确点讲,是一种P2P协议,用于DHT(Distributed Hash Table)去中心化的P2P解决方案,解决BT方案中的单点故障问题,区块链就是应用的这种解决方案。

基本约定:

  • 每个结点都有一个ID(很长),这个ID是DHT网络中某个文件某种计算方式的HASH
  • 每个结点需要负责存储文件索引、文件分片等,但是每一个结点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只有一个片段,也不知道所有的文件片段保存在哪里
  • 每个文件计算出来HASH,那么结点ID与此HASH相同或者相似,这个结点就需要知道该文件存储在哪里

Session建立原理:

  • node new上线,需要下载文件1
  • 首先,node new需要获取文件1的种子文件,这个种子文件中,会包含一部分结点的地址以及文件1的Hash
  • node new根据文件1Hash,在种子文件中这些已知的结点中问询,查找与Hash相同或相似的结点信息
  • 各个结点,收到node new的请求,会首先看自身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求,就会进一步广播此请求(有种类似社交网络中找人)
  • 一旦找到了结点(我们这里是node C,包含了文件1的索引),就会回复告诉node new,需要分别去B、D、F查询
  • node new先与B进行Peer连接,开始下载,自己本地也有文件1了,就会告诉node C和ID相似的结点,自己也存在文件1了,可以加入那个文件的拥有者列表
  • node C和其他文件1索引拥有者会将node new也加入到文件1的索引列表

4.3. 基于BT技术的P2P下载实现案例

4.3.1. P2P技术所遇到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P2P率并不高,常常都直接向Server寻求资源,导致无法降低很多Server带宽成本。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最常见的比如我们在推送某些更新文件时,通常是统一时刻,大家更新的时间段若比较重合,就很容易引发Peer节点不足。

4.3.2. 解决方案

通过预推文件,让下载资源提前触达到用户,主动增加Peer节点数。为此,也需要不能影响用户自身的体验,一般需要达成以下目标:

  • 在用户带宽允许的前提下,提升下载速度
  • 还需要严格控制用户的上行带宽,不要影响用户上网
  • 保证下载质量,同时做到对大文件下载的差错控制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673642.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2023年企业云盘排行榜,这些产品值得尝试!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企业对于信息的存储和管理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云盘逐渐成为了企业存储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云盘能够实现多设备共享、远程控制、安全备份、合作办公等多种功能,方便高效地解决企业内部信息管理问题。…

【AIGC】17、MM-OVOD | 同时使用文本示例和图像示例来指导分类

文章目录 一、背景二、方法2.1 框架总览2.1.1 Text-based classifiers from language descriptions2.1.2 Vision-based Classifiers from Image Exemplars2.1.3 Constructing Classifiers via Multi-Modal Fusion 三、效果3.1 数据集3.2 实现细节3.3 开集目标检测结果 论文&…

双向交错CCM图腾柱无桥单相PFC学习仿真与实现(2)SOGI_PLL学习仿真总结

目录 前言 SOGI基本原理 锁相环基本原理 仿真实现及说明 总结 前言 前面总结了双向交错CCM图腾柱无桥单相PFC系统实现,后面把问题细分,关于SOGI锁相环的应用和学习在这里总结下。 双向交错CCM图腾柱无桥单相PFC学习仿真与实现(1&#x…

Collection接口详细介绍(下)

前言: 本篇文章主要讲解Java中的Collection接口以及相关实现类的知识。该专栏比较适合刚入坑Java的小白以及准备秋招的大佬阅读。 如果文章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欢迎大佬提出,对大佬有帮助希望可以支持下哦~ 小威在此先感谢各位小伙伴儿了&#x1f601…

CSDN 周赛 59 期

CSDN 周赛 59 期 前言判断题单选题题目1题目2填空题编程题1、题目名称:坏掉的打字机2、题目名称:布尔零点计数小结前言 由于最近,csdn 每日一练新增了两个题目,按照惯例,那么新增的题目,会就近出现在最近的 CSDN 周赛中,嗯,经常参加周赛,并关注每日一练社区的小伙伴应…

51单片机一个TIMER输出6个PWM

51单片机的timer很少,往往16bit的timer只有一个,可以硬件输出的channel也不多。如我手上这就是这个情况,timer1, 16bit, 只有三个通道。我想输出6个pwm,这个就无法硬件的方式了。只能使用软件模拟了。pwm是1-20ms一个周期&#xf…

Thinking in Java第四版2.8注释和嵌入式文档

文章目录 前言一、注释风格1.单行注释2.多行注释 二、语法三、标签总结 前言 Java8官方在线文档 文档描述对每个系统来说都是必备且重要的,这里将介绍一些javadoc标签,以便加深对文档的理解和编写等。 一、注释风格 1.单行注释 单行注释以一个//起头&a…

JavaWeb之tomcarHTTP

1 DOM4j Xml解析 1.1 JAXP  JDK内置,不需要导入第三方jar包,简单工具优先选择。  支持两种解析方式:DOM、SAX 1.1.1 JAXP—DOM 加载xml 生成一个DOM树。获得整个文档的描述对象Document 解析 api 获得工厂 DocumentBuilderFactory –》 …

【MySql】MySql的事务基础篇

文章目录 CURD加控制什么是事物为什么会出现事务事务的版本支持事务的提交方式 CURD加控制 模拟一个买票系统的场景如下所示: MySQL注定会被多个客户端进行访问的,这个是肯定的,存储的都是数据,数据在上层可能有一个线程在用&…

C++17

目录 基本语言特性结构化绑定if和switch初始化器 std::string_view属性[[nodiscard]][[maybe_unused]][[fallthrough]] 模板特性新的标准库组件std::optional<>std::variant<>std::anystd::bytestd::as_const 文件系统库零星新特性 基本语言特性 结构化绑定 概念…

ubuntu安装WPS2019以及解决缺少字体问题

环境&#xff1a;ubuntu22.04.2 LTS 步骤&#xff1a; 1.去官网下载最新的WPS&#xff0c;官网地址如下&#xff1a;WPS Office 2019 for Linux-支持多版本下载_WPS官方网站 2.sudo dpkg -i 安装包.deb 3.安装完成&#xff0c;首次用WPS打开某个文档&#xff0c;会出现如下报…

硬件入门之什么是三极管

硬件入门之什么是三极管 文章目录 硬件入门之什么是三极管一、三极管是什么&#xff1f;&#xff08;百度百科&#xff09;三极管的3种工作状态分别是截止状态、放大状态、饱和状态 二、实际应用场景1.放大电路 &#xff08;放大状态&#xff09;2、开关电路&#xff08;截至状…

【聚类算法】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

every blog every motto: You can do more than you think.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190382?typeblog 0. 前言 说明&#xff1a; 后续增补 1. 正文 1.1 整体理解 谱聚类&#xff08;Spectral Clustering&#xff09;是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方法&#xff0c;将带权无…

基于java,springboot的校园闲置物品租售系统设计与实现

背景 校园闲置物品租售系统应有的主要功能模块&#xff0c;本系统有管理员、卖家和用户&#xff0c;管理员&#xff1b;首页、个人中心、用户管理、卖家管理、商品种类管理、商品信息管理、商品租借管理、商品购买管理、闲置鱼塘、系统管理&#xff0c;用户&#xff1b;首页、…

Java并发中的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

基于JMM的内存模型&#xff0c;Java并发编程的核心问题&#xff1a;原子性、可见性、有序性 那么在此之前&#xff0c;我们有必要先说一下Java的JMM内存模型&#xff1a;java内存模型&#xff0c;是java虚拟机规范的一种工作模式&#xff0c;它将内存分为主内存和工作内存。线…

【机器学习】十大算法之一 “PCA”

作者主页&#xff1a;爱笑的男孩。的博客_CSDN博客-深度学习,活动,python领域博主爱笑的男孩。擅长深度学习,活动,python,等方面的知识,爱笑的男孩。关注算法,python,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深度学习,pytorch,神经网络,opencv领域.https://blog.csdn.net/Code_and516?typeblog个…

高性能计算的意义是什么

高性能计算&#xff08;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xff0c;HPC&#xff09;在现代科学、工程和商业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高性能计算的重要意义&#xff1a; 加速科学研究和创新&#xff1a;高性能计算可以提供大规模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xff0c;使得科学家…

stm32数据对齐、PRESERVE8、freertos堆栈

为什么需要数据对齐&#xff1f; 避免数据在内存中跨边界存储&#xff0c;减少读取数据次数&#xff0c;提高效率&#xff0c;本质上是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 下图中属于同一水平位置的为同一边界 变量在同一边界里的一次存储周期就可以读取 一旦跨了上下两个边界来存储就需要至少…

干爆源码系列之Step by step lldb/gdb调试多线程

Step by step lldb/gdb调试多线程 0.叙谈1.断点分析2.多线程切换 2.1 并发队列 2.1.1 两次入队 2.2 线程调度 2.2.1 执行build端子MetaPipeline 2.2.1.1 Thread6调度第一个PipelineInitializeTask 2.2.1.2 Thread7调度第二个Pipelin…

TypeScript 数据联合类型的解读

概念&#xff1a; 联合类型&#xff08;Union Types&#xff09;表示取值可以为多种类型中的一种&#xff0c;或者也可以理解将多个类型合并为一个类型对变量进行注解。 语法结构&#xff1a; 联合类型使用 | 分隔每个类型。 let 变量&#xff1a;类型1 | 类型2 | 类型3… 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