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催生电影新纪元?大咖们纷纷发声|瞩目上影节
听说“谁懂AI,谁股票就飙高”。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兼总经理于冬一句话引得会场爆笑连连。
AI成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热议话题之一。在金爵电影论坛开幕论坛上,于冬、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傅若清、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等电影界“大咖”齐聚,探讨新技术对中国电影工业化道路的影响。
傅若清认为,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没有技术的推动,电影的艺术表达和呈现将变得空洞苍白。他提到今年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2》,该片得益于技术的支持和推动。“该片拥有二十多位科学家担任拍摄顾问,这在中外电影中是罕见的创作模式。”
AI已经初步在某些类型的影片中展现出成效,尤其是与数字制作相关的动画电影。
“目前来看,AI对动画制作的改变令人惊讶,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王长田直言不讳。AI在动画电影的各个环节中提高了大约50%的效率,在整个制作周期中,能够提升30%的效率。
他进一步解释道:“以前,某些场景和形象设计可能需要经验丰富的美术师花费一个月才能完成。现在,借助AI,可能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当然也包括前期培训时间,就能创作出比以前更出色的几千张图像。”王长田透露,光线传媒计划每年制作3部动画电影,而借助AI,现在有机会制作4部。
AI的提效能力已经得到电影界的认可。另外,一位专注于后期制作和视觉效果的企业高管告诉记者,以前在剧本分镜上需要预留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利用AI图像生成技术可以缩短到7天。公司在过去半年中已经离不开AI,它也弥补了公司高级艺术家短缺所带来的问题。
于冬认为,AI对电影业最重要的改变是使艺术创作和讲故事变得更具可能性。“现在许多新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让演员们感到危机,实际上也延长了他们的艺术生涯。”
在新技术浪潮中,大屏幕仍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于冬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增强剧场效果,虽然小屏幕上拥有无数内容,但无法实现大屏幕的票房回报。“我们唯独剧场式的电影内容没有被这些技术所淹没,在技术快速发展和迭代的同时,增强剧场效果尤为重要。”
王健儿提到,近两年来,上海电影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即精品内容、大IP开发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我认为未来的电影产业可能会演变成电影的智能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