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度学习的世界
🌈博客主页:卿云阁💌欢迎关注🎉点赞👍收藏⭐️留言📝
🌟本文由卿云阁原创!
🙏作者水平很有限,如果发现错误,请留言轰炸哦!万分感谢!
目录
3.1 从感知机到神经网络
3.2 激活函数
3.3 多维数组的运算
3.4 3层神经网络的实现
3.5 输出层的设计
3.6 手写数字识别
CPU和GPU
对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来说,GPU显然更适合一点。两者的区别可以这么理解,CPU相当于5-6个大学教授,GPU相当于100个高中生,显然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想做1000到简单的数学题的话,使用GPU显然更合适。
3.1 从感知机到神经网络
3.1.1 神经网络的例子第 0 层对应输入层,第 1 层对应中间层,第 2 层对应输出层。3.1.2 复习感知机
3.1.3 激活函数登场神经网络之所以要引入激活函数,主要是为了增加模型的非线性表达能力。 h(x )函数会将输入信号的总和转换为输出信号,这种函数 一般称为激活函数 ( activationfunction )。如“激活”一词所示,激活函数的作用在于决定如何来激活输入信号的总和。3.2 激活函数
3.2.1 sigmoid函数3.2.2 阶跃函数的实现
当输入超过 0 时,输出 1 ,否则输出0 。可以像下面这样简单地实现阶跃函数。def step_function(x): if x > 0: return 1 else: return 0 print("h(a)={0}".format(step_function(3.0))) 结果: h(a)=1 但不允许参数取NumPy数组,例如step_function(np.array([1.0, 2.0]))。为了便于后面的操作,我们把它修 改为支持NumPy数组的实现。为此,可以考虑下述实现。
支持NumPy数组的实现
前期准备
import numpy as np x = np.array([-1.0, 1.0, 2.0]) print("x={0}".format(x)) y = x > 0 print("----------") print("y={0}".format(y)) print("----------") y = y.astype(np.int) print("转化之后的y={0}".format(y))
对NumPy 数组进行不等号运算后,数组的各个元素都会进行不等号运算, 生成一个布尔型数组。这里,数组x 中大于 0 的元素被转换为 True ,小于等 于0 的元素被转换为 False ,从而生成一个新的数组 y 。 数组y是一个布尔型数组,但是我们想要的阶跃函数是会输出 int 型的0或1 的函数。因此,需要把数组 y 的元素类型从布尔型转换为 int型。3.2.3 阶跃函数的图形np.arange(-5.0, 5.0, 0.1) 在 − 5 . 0 到 5 . 0 的范围内,以 0 . 1 为单位,生成 NumPy数组。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lab as plt def step_function(x): return np.array(x > 0, dtype=np.int) x = np.arange(-5.0, 5.0, 0.1) y = step_function(x) print("y={0}".format(y)) plt.plot(x, y,color='red',label="step") plt.legend(loc='best') plt.title("Step Function") plt.ylim(-0.1, 1.1) # 指定y轴的范围 plt.show()
3.2.4 sigmoid函数的实现
def sigmoid(x): return 1 / (1 + np.exp(-x)) x = np.array([-1.0, 1.0, 2.0]) y = sigmoid(x) print("----------") print("y=sigmoid(x)={0}".format(y)) #结果: #之所以sigmoid函数的实现能支持NumPy数组
之所以 sigmoid 函数的实现能支持 NumPy 数组,根据NumPy 的广播功能,如果在标量和 NumPy 数组 之间进行运算,则标量会和NumPy 数组的各个元素进行运算。这里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t = np.array([1.0, 2.0, 3.0]) print("----------") print("1.0 + t={0}".format(1.0 + t)) print("----------") print("1.0 / t={0}".format(1.0 / t)) #结果 #---------- #1.0 + t=[2. 3. 4.] #---------- #1.0 / t=[1. 0.5 0.33333333]
def sigmoid(x): return 1 / (1 + np.exp(-x)) x = np.arange(-5.0, 5.0, 0.1) y = sigmoid(x) plt.plot(x, y,color='red',label="sigmoid") plt.legend(loc='best') plt.title("sigmoid Function") plt.ylim(-0.1, 1.1) # 指定y轴的范围 plt.show()
3.2.5 sigmoid函数和阶跃函数的比较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lab as plt #阶跃函数 def step_function(x): return np.array(x > 0, dtype=np.int) #sigmoid函数 def sigmoid(x): return 1 / (1 + np.exp(-x)) x = np.arange(-5.0,5.0,0.1) y1 = step_function(x) y2=sigmoid(x) plt.xlabel("x") plt.ylabel("y") plt.plot(x, y1,label="step") plt.plot(x,y2,label="sigmoid") plt.legend(loc='best') plt.title("VS") plt.ylim(-0.1, 1.1) # 指定y轴的范围 plt.show()
- 首先注意到的是“平滑性”的不同。sigmoid函数是一条平 滑的曲线,输出随着输入发生连续性的变化。而阶跃函数以0为界,输出发生急剧性的变化。
- 相对于阶跃函数只能返回0或1,sigmoid函数可以返 回0.731 ...、0.880 ...等实数(这一点和刚才的平滑性有关)。也就是说,感知机中神经元之间流动的是0或1的二元信号,而神经网络中流动的是连续 的实数值信号。
3.2.6 非线性函数阶跃函数和 sigmoid 函数还有其他共同点,就是两者均为 非线性函数。 sigmoid函数是一条曲线,阶跃函数是一条像阶梯一样的折线,两者都属于 非线性的函数。 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必须使用非线性函数。换句话说,激活函数不能使 用线性函数。为什么不能使用线性函数呢?因为使用线性函数的话,加深神 经网络的层数就没有意义了。3.2.7 ReLU函数ReLU 函数在输入大于 0 时,直接输出该值;在输入小于等于 0 时,输出0。 这里使用了 NumPy 的 maximum 函数。 maximum 函数会从输入的数值中选 择较大的那个值进行输出。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lab as plt def relu(x): return np.maximum(0, x) x = np.arange(-5.0, 5.0, 0.1) y = relu(x) plt.plot(x, y,color='red',label="relu") plt.legend(loc='best') plt.title("relu Function") plt.ylim(-0.1, 1.1) # 指定y轴的范围 plt.show()
除了上面介绍的解阶跃函数,在深度学习领域还存在着着很多其它的激活函数。比如tanh函数,sigmoid函数,ReLu,Leaky ReLu以及softmax函数等等。
3.3 多维数组的运算
3.3.1 多维数组import numpy as np A = np.array([1, 2, 3, 4]) print("----------") print("A={0}".format(A)) print("----------") print("A的维度={0}".format(np.ndim(A))) print("----------") print("A的形状={0}".format((A.shape))) print("----------") print("A的第一个元素={0}".format((A[0])))
#多维数组 import numpy as np B = np.array([[1,2], [3,4], [5,6]]) print("----------") print("B={0}".format(B)) print("----------") print("B的维度={0}".format(np.ndim(B))) print("----------") print("B的形状={0}".format((B.shape))) print("----------") print("B的第一个元素={0}".format((B[0][0])))
3.3.2 矩阵乘法
#3.3.2 矩阵乘法 A = np.array([[1,0], [-3,1]]) B = np.array([[1,2,3], [4,5,6]]) print("----------") print("A*B={0}".format(np.dot(A, B))) #结果: #---------- #A*B=[[ 1 2 3] #[ 1 -1 -3]]
3.3.3 神经网络的内积
简单神经网络为对象。这个神经网络省略了偏置和激活函数,只有权重。.# 3.3.3 神经网络的内积 X = np.array([1, 2]) W = np.array([[1, 3, 5], [2, 4, 6]]) Y = np.dot(X, W) print("----------") print("X*W={0}".format(Y)) #结果: #---------- #X*W=[ 5 11 17]
3.4 3层神经网络的实现
3.4.1 符号确认
3.4.2 各层间信号传递的实现
下一层第一个神经元的输出
X是1*n的一个矩阵,n是该层神经元的个数。
W是权重矩阵,(n*m) n表示该层神经元的个数,m表示下一层神经元的个数。
b是偏置项,是1*m的一个矩阵 与下一层神经元的个数有关。
从输入层到第1层的信号传递
#从输入层到第1层的信号传递 X = np.array([1.0, 0.5]) W1 = np.array([[0.1, 0.3, 0.5], [0.2, 0.4, 0.6]]) B1 = np.array([0.1, 0.2, 0.3]) A1 = np.dot(X, W1) + B1 Z1 = sigmoid(A1) print("----------") print("加权和={0}".format(A1)) print("----------") print("激活函数处理={0}".format(Z1))
从第1层到第2层的信号传递
#从第1层到第2层的信号传递 W2 = np.array([[0.1, 0.4], [0.2, 0.5], [0.3, 0.6]]) B2 = np.array([0.1, 0.2]) A2 = np.dot(Z1, W2) + B2 Z2 = sigmoid(A2) print("----------") print("加权和={0}".format(A2)) print("----------") print("激活函数处理={0}".format(Z2))
从第2层到第3层的信号传递
#从第2层到第3层的信号传递 def identity_function(x): return x W3 = np.array([[0.1, 0.3], [0.2, 0.4]]) B3 = np.array([0.1, 0.2]) A3 = np.dot(Z2, W3) + B3 Y = identity_function(A3) # 或者Y = A3 print("----------") print("加权和={0}".format(A3)) print("----------") print("激活函数处理={0}".format(Y))
3.4.3 代码实现小结
这里定义了 init_network() 和 forward() 函数。 init_network() 函数会进行权重和偏置的初始化,并将它们保存在字典变量network 中。这个字典变量network 中保存了每一层所需的参数(权重和偏置)。 forward()函数中则封装了将输入信号转换为输出信号的处理过程。import numpy as np #定义激活函数 def sigmod(x): return 1 / (1 + np.exp(-x)) def indentify_function(x): return x # 在本程序中使用numpy来实现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 # 定义好神经网络的初始化函数 def init_network(): network = {} network['W1'] = np.array([[0.1, 0.3, 0.5], [0.2, 0.4, 0.6]]) network['B1'] = np.array([0.1, 0.2, 0.3]) network['W2'] = np.array([[0.1, 0.4], [0.2, 0.5], [0.3, 0.6]]) network['B2'] = np.array([0.1, 0.2]) network['W3'] = np.array([[0.1, 0.3], [0.2, 0.4]]) network['B3'] = np.array([0.1, 0.2]) return network def forward(network, x): W1 = network['W1'] W2 = network['W2'] W3 = network['W3'] B1 = network['B1'] B2 = network['B2'] B3 = network['B3'] a1 = np.dot(x, W1) + B1 z1 = sigmod(a1) a2 = np.dot(z1, W2) + B2 z2 = sigmod(a2) a3 = np.dot(z2, W3) + B3 y = indentify_function(a3) return y # 开始运行神经网络 network = init_network() x = np.array([1, 2]) y = forward(network, x=x) print("---最后的输出---") print(y) #结果: #---最后的输出--- #[0.32403126 0.71230655]
3.5 输出层的设计
神经网络可以用在分类问题和回归问题上,不过需要根据情况改变输出层的激活函数。一般而言,回归问题用恒等函数,分类问题用softmax 函数。3.5.1 恒等函数和 softmax函数分类问题中使用的 softmax函数, 设输出层共有 n 个神经元,计算第 k 个神经元的输出 。如softmax 函数的分子是输入信号 的指数函数,分母是所有输入信号的指数函数的和。#softmax函数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lab as plt def softmax(a): exp_a = np.exp(a) sum_exp_a = np.sum(exp_a) y = exp_a / sum_exp_a return y x = np.arange(-10.0, 10.0, 1) y = softmax(x) plt.plot(x, y,color='red',label="softmax") plt.legend(loc='best') plt.title("softmax Function") plt.ylim(-0.1, 1.1) # 指定y轴的范围 plt.show()
3.5.2 实现 softmax函数时的注意事项
在计算机的运算 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溢出问题。softmax 函数的实现中要进行指 数函数的运算,但是此时指数函数的值很容易变得非常大。比如,的值 会超过20000 , 会变成一个后面有 40 多个 0 的超大值,的结果会返回 一个表示无穷大的inf。如果在这些超大值之间进行除法运算,结果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况。
a = np.array([1010, 1000, 990]) print("----------") print("softmax函数的运算={0}".format(np.exp(a) / np.sum(np.exp(a)) )) c = np.max(a) # 1010 print("----------") print("改进的softmax函数的运算={0}".format(np.exp(a - c) / np.sum(np.exp(a - c))))
3.5.3 softmax函数的特征#3.5.3 softmax函数的特征 a = np.array([0.3, 2.9, 4.0]) y = softmax(a) print("----------") print("softmax函数的运算={0}".format(y)) print("----------") print("输出总和={0}".format(np.sum(y)))
softmax 函数的输出是 0.0到1.0 之间的实数。并且, softmax 函数的输出值的总和是1 。输出总和为 1 是 softmax 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正因为有了这个性质,我们才可以把softmax 函数的输出解释为“概率”。 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解释成y[0] 的概率是 0 . 018 (1. 8 % ), y[1] 的概率 是0 . 245 ( 24 . 5 % ), y[2] 的概率是 0 . 737 ( 73 . 7 % )。从概率的结果来看,可以 说“因为第 2 个元素的概率最高,所以答案是第 2个类别”。而且,还可以回答“有74 % 的概率是第 2 个类别,有 25 % 的概率是第 1 个类别,有 1 % 的概 率是第0 个类别”。也就是说,通过使用 softmax 函数,我们可以用概率的(统计的)方法处理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使用了 softmax 函数,各个元素之间的大小关 系也不会改变。这是因为指数函数 是单调递增函数。实际上,上例中a 的各元素的大小关系和 y 的各元素的大小关系并没有改变。比如, a 的最大值是第2 个元素, y 的最大值也仍是第 2 个元素。 一般而言,神经网络只把输出值最大的神经元所对应的类别作为识别结果。 并且,即便使用softmax 函数,输出值最大的神经元的位置也不会变。因此, 神经网络在进行分类时,输出层的softmax 函数可以省略。在实际的问题中, 由于指数函数的运算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运算量,因此输出层的softmax 函数 一般会被省略。3.5.4 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需要根据待解决的问题来决定。对于分类问题,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一般设定为类别的数量。3.6 手写数字识别
介绍完神经网络的结构之后,现在我们来试着解决实际问题。这里我们 来进行手写数字图像的分类。假设学习已经全部结束,我们使用学习到的参 数,先实现神经网络的“推理处理”。这个推理处理也称为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 forward propagation)。3.6.1 MNIST数据集数据集的介绍
MNIST包含70000张手写数字图像:60000张用于训练;10000张用于测试。 28x28像素的灰度图。 MNIST的图像数据是28像素 × 28像素的灰度图像(通道),各个像素的取值在0到255之间。每个图像数据都相应地标有“7”“2”“1”等标签。 本书提供了便利的Python脚本mnist.py,该脚本支持从下载MNIST数据 集到将这些数据转换成NumPy数组等处理(mnist.py在dataset目录下)。使用 mnist.py时,当前目录必须是ch01、ch02、ch03、…、ch08目录中的一个。使 用mnist.py中的load_mnist()函数,就可以按下述方式轻松读入MNIST数据。
数字化 digitize
矩阵变换 reshape
归一化 normalization
独热编码 one-hot
问了防止因为有些数字很像,而造成训练不好的问题。
import sys, os sys.path.append(os.pardir) # 为了导入父目录中的文件而进行的设定 from dataset.mnist import load_mnist # 第一次调用会花费几分钟 ……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 load_mnist(flatten=True,normalize=False) # 输出各个数据的形状 print("-----训练集图片的形状-----") print(x_train.shape) # (60000, 784) print("-----训练集标签的形状-----") print(t_train.shape) # (60000,) print("-----测试集图片的形状-----") print(x_test.shape) # (10000, 784) print("-----测试集标签的形状-----") print(t_test.shape) # (10000,)
load_mnist 函数以“ (训练图像 ,训练标签 ),(测试图像,测试标签 ) ”的形式返回读入的MNIST 数据。此外,还可以像 load_mnist(normalize=True, flatten=True,one_hot_label=False) 这 样,设 置 3 个 参 数。第 1 个参数normalize设置是否将输入图像正规化为 0 . 0 ~ 1 . 0 的值。如果将该参数设置 为False ,则输入图像的像素会保持原来的 0 ~ 255 。第 2 个参数 flatten 设置是否展开输入图像(变成一维数组)。如果将该参数设置为False ,则输入图 像为1 × 28 × 28 的三维数组;若设置为 True ,则输入图像会保存为由 784 个 元素构成的一维数组。第3 个参数 one_hot_label 设置是否将标签保存为 one-hot表示( one-hot representation )。 one-hot 表示是仅正确解标签为 1 ,其余 皆为0 的数组,就像 [0,0,1,0,0,0,0,0,0,0] 这样。 one_hot_label 为 False 时, 只是像7 、 2 这样简单保存正确解标签;当 one_hot_label 为 True 时,标签则保存为one-hot 表示。# coding: utf-8 import sys, os sys.path.append(os.pardir) # 为了导入父目录的文件而进行的设定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dataset.mnist import load_mnist from PIL import Image def img_show(img): pil_img = Image.fromarray(np.uint8(img)) pil_img.show()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 load_mnist(flatten=True, normalize=False) img = x_train[0] label = t_train[0] print("-----标签-----") print(label) print("-----其它特征-----") print(img.shape) # (784,) img = img.reshape(28, 28) # 把图像的形状变为原来的尺寸 print(img.shape) # (28, 28) img_show(img)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flatten=True 时读入的图像是以一列(一维) NumPy 数组的形式保存的。因此,显示图像时,需要把它变为原来的28 像素 × 28 像素的形状。可以通reshape() 方法的参数指定期望的形状,更改 NumPy 数组的形状。此外,还需要把保存为NumPy 数组的图像数据转换为 PIL 用 的数据对象,这个转换处理由Image.fromarray() 来完成。3.6.2 神经网络的推理处理神经网络的输入层有784 个神经元,输出层有 10 个神经元。输入层的 784 这个数字来源于图像大小的 28 × 28 = 784 ,输出层的 10 这个数字来源于 10 类别分类(数字0 到 9 ,共 10 类别)。此外,这个神经网络有 2 个隐藏层,第 1 个隐藏层有 50个神经元,第 2 个隐藏层有 100 个神经元。这个 50 和 100 可以设置为任何值。 下面我们先定义get_data() 、 init_network() 、 predict() 这 3 个函数。# coding: utf-8 import sys, os sys.path.append(os.pardir) # 为了导入父目录的文件而进行的设定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ickle from dataset.mnist import load_mnist def get_data():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 load_mnist(normalize=True, flatten=True, one_hot_label=False) return x_test, t_test def init_network(): with open("sample_weight.pkl", 'rb') as f: network = pickle.load(f) return network def predict(network, x): W1, W2, W3 = network['W1'], network['W2'], network['W3'] b1, b2, b3 = network['b1'], network['b2'], network['b3'] a1 = np.dot(x, W1) + b1 z1 = sigmoid(a1) a2 = np.dot(z1, W2) + b2 z2 = sigmoid(a2) a3 = np.dot(z2, W3) + b3 y = softmax(a3) return y x, t = get_data() network = init_network() accuracy_cnt = 0 for i in range(len(x)): y = predict(network, x[i]) p= np.argmax(y) # 获取概率最高的元素的索引 if p == t[i]: accuracy_cnt += 1 print("Accuracy:" + str(float(accuracy_cnt) / len(x)))
init_network()会读入保存在pickle文件sample_weight.pkl中的学习到的权重参数。这个文件中以字典变量的形式保存了权重和偏置参数。剩余的2 个函数,和前面介绍的代码实现基本相同,无需再解释。现在,我们用这3 个函数来实现神经网络的推理处理。然后,评价它的识别精度(accuracy), 即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分类。
首先获得 MNIST 数据集,生成网络。接着,用 for 语句逐一取出保存在x 中的图像数据,用 predict() 函数进行分类。 predict() 函数以 NumPy 数组的形式输出各个标签对应的概率。比如输出[0.1, 0.3, 0.2, ..., 0.04] 的数组,该数组表示“0”的概率为 0.1,“1”的概率为0.3 ,等等。然后,我们取出这个概率列表中的最大值的索引(第几个元素的概率最高),作为预测结 果。可以用 np.argmax(x) 函数取出数组中的最大值的索引, np.argmax(x) 将 获取被赋给参数x 的数组中的最大值元素的索引。最后,比较神经网络所预测的答案和正确解标签,将回答正确的概率作为识别精度。执行上面的代码后,会显示“Accuracy:0 . 9352 ”。这表示有 93 . 52 % 的数据被正确分类了。目前我们的目标是运行学习到的神经网络,所以不讨论识别精度本身,不过以后我们会花精力在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方法上,思考 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个精度。实际上,我们打算把精度提高到99 % 以上。 另外,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把load_mnist 函数的参数 normalize 设置成了True。将 normalize 设置成 True 后,函数内部会进行转换,将图像的各个像 素值除以255 ,使得数据的值在 0 . 0 ~ 1 . 0 的范围内。像这样把数据限定到某个范围内的处理称为 正规化(normalization )。此外,对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进行某种既定的转换称为预处理 (pre-processing )。这里,作为对输入图像的一种预处理,我们进行了正规化。3.6.3 批处理以上就是处理 MNIST 数据集的神经网络的实现,现在我们来关注输入数据和权重参数的“形状”。再看一下刚才的代码实现。 下面我们使用Python 解释器,输出刚才的神经网络的各层的权重的形状。x, _ = get_data() network = init_network() W1, W2, W3 = network['W1'], network['W2'], network['W3'] print("-----测试集x的形状-----") print(x.shape) print("-----测试集第一张图片的形状-----") print(x[0].shape) print("-----第一层隐藏层权重的形状-----") print(W1.shape) print("-----第二层隐藏层权重的形状-----") print(W2.shape) print("-----第三层隐藏层权重的形状-----") print(W3.shape)
我们通过上述结果来确认一下多维数组的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是否一致 (省略了偏置)。用图表示的话,如图 所示。可以发现,多维数组的对应 维度的元素个数确实是一致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确认最终的结果是输出了 元素个数为 10 的一维数组。从整体的处理流程来看 ,输入一个由 784 个元素(原本是一 个28 × 28 的二维数组)构成的一维数组后,输出一个有 10 个元素的一维数组。 这是只输入一张图像数据时的处理流程。现在我们来考虑打包输入多张图像的情形。比如,我们想用 predict() 函数一次性打包处理100 张图像。为此,可以把 x 的形状改为 100 × 784 ,将 100张图像打包作为输入数据 。输入数据的形状为 100 × 784 ,输出数据的形状为 100 × 10 。这表示输入的 100 张图像的结果被一次性输出了。比如, x[0]和 y[0] 中保存了第 0 张图像及其推理结果, x[1] 和 y[1] 中保存了第 1 张图像及 其推理结果,等等。 这种打包式的输入数据称为批(batch)。# coding: utf-8 import sys, os sys.path.append(os.pardir) # 为了导入父目录的文件而进行的设定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ickle from dataset.mnist import load_mnist def get_data():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 load_mnist(normalize=True, flatten=True, one_hot_label=False) return x_test, t_test def init_network(): with open("sample_weight.pkl", 'rb') as f: network = pickle.load(f) return network def predict(network, x): W1, W2, W3 = network['W1'], network['W2'], network['W3'] b1, b2, b3 = network['b1'], network['b2'], network['b3'] a1 = np.dot(x, W1) + b1 z1 = sigmoid(a1) a2 = np.dot(z1, W2) + b2 z2 = sigmoid(a2) a3 = np.dot(z2, W3) + b3 y = softmax(a3) return y x, t = get_data() network = init_network() batch_size = 100 # 批数量 accuracy_cnt = 0 for i in range(0, len(x), batch_size): x_batch = x[i:i+batch_size] y_batch = predict(network, x_batch) p = np.argmax(y_batch, axis=1) accuracy_cnt += np.sum(p == t[i:i+batch_size]) print("Accuracy:" + str(float(accuracy_cnt) / len(x)))
我们来逐个解释粗体的代码部分。首先是 range() 函数。 range() 函数若指定range(start, end) ,则会生成一个由 start到end-1 之间的整数构成的列表。若像range(start, end, step) 这样指定 3 个整数,则生成的列表中的下一个元素会增加step 指定的值。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 range() 函数生成的列表的基础上,通过 x[i:i+batch_size] 从输入数 据中抽出批数据。x[i:i+batch_n] 会取出从第 i 个到第 i+batch_n 个之间的数据。 本例中是像x[0:100] 、 x[100:200] ……这样,从头开始以 100 为单位将数据提 取为批数据。 然后,通过 argmax() 获取值最大的元素的索引。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给定了参数 axis=1 。这指定了在 100 × 10 的数组中,沿着第 1 维方向(以第1 维为轴)找到值最大的元素的索引(第 0维对应第1 个维度)A。这里也来 看一个例子。、最后,我们比较一下以批为单位进行分类的结果和实际的答案。为此, 需要在NumPy 数组之间使用比较运算符( == )生成由 True/False 构成的布尔型数组,并计算True 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