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定义
- 2、动机
- 3、应用场景
- 4、类结构
- 5、优缺点
- 6、总结
- 7、代码实现(C++)
1、定义
把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待的另一种接口,从而使原接口不匹配而无法再一起工作的两个类能在一起工作。
2、动机
- 在软件系统中,由于应用环境的变化,常常需要将“一些现存的对象”放在新的环境中应用,但是新环境要求的接口是这些现存对象所不能满足的。
- 如何应对这种“迁移的变化”?如何既能利用现有对象的良好表现,同时又能满足新的应用所要求的接口?
3、应用场景
- 从功能上将这些一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的接口不兼容的类。通常通过修改该类的接口来解决这种接口不兼容的情形,但是如果不愿意为了一个应用而修改各原有的接口,或者压根就没有原有对象的源代码,则可以使用Adapter模式。
- 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如果它的接口、方法和你的要求不相同时。
- 如果两个类所做的事情相同或相似,但是他们有不同的接口的时候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
4、类结构
Client:客户端代码。
CTarget类:目标类的接口。
CAdaptee类:需要被适配的类。
CAdapter类:用于适配CAdaptee类,将CAdaptee对象作为CAdapter类的成员变量;并继承CTarget类封装CAdaptee中的原有接口实现新的接口。
注:适配器模式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类适配器,采用继承的方式实现接口的适配;一种是对象适配器,采用组合的方式,在新接口中调用组合对象的接口。
5、优缺点
优点:
统一对象访问接口,将一个类的接口和另一个类的接口匹配起来。
缺点:
可能需要修改客户调用的逻辑
6、总结
- Adapter模式主要应用与“希望复用一些现存的类,但是接口又与复用环境要求不一致的情况”,遗留代码复用、类库迁移等方面非常有用。
- GoF23定义了两种Adapter模式的实现结构:对象适配器和类适配器。但类适配器采用“多继承”的实现方式,一般不推荐使用。对象适配器采用“对象组合”的方式,更符合松耦合精神。
- Adapter模式可以实现的非常灵活,不必拘泥于GoF23中定义的两种结构。例如,完全可以将Adaptor模式中的“现存对象”作为新接口方法参数,来达到适配目的。
7、代码实现(C++)
适配器模式源代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