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低代码市场已经走过了近20年,中国低代码市场近5年经历了百花齐放的广泛探索阶段,更旺盛的市场需求逐步在被激发。现在,让我们按下暂停键,看看这些产品给我们呈现了低代码市场一幅怎样的百景图。
低代码平台简介
广义上的低代码平台包括低代码平台和零代码平台,它们都属于APaaS(应用平台即服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代码的依赖程度:
-
低代码平台:通过自动代码生成和可视化编程,只需要少量代码,即可快速搭建各种应用
-
零代码平台:零开发经验的业务人员通过拖拽等方式,无需编写代码,即可快速搭建各种应用
以上可知,低代码平台面向开发人员,专业性较强,可以提高开发效率,但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零代码平台降低了开发门槛,从而将用户范围扩展到了业务人员。大家可以类比一下PhotoShop与美图秀秀,大概就是这么个区别。
现状
根据平台使用对象,低代码产品大体分为两个大的发展方向:针对IT人员的开发工具型、针对业务人员的业务复用型。
具体来说,低代码产品是针对没有IT能力的业务、行政、运营人员。通过将行业的标准应用模板化,直接满足业务团队80%的基本需求,再通过一些可配置、编辑工具辅助,让业务团队在标准基础上进行小幅定制,解决20%特异化需求,最终达成业务需求直接落地成为在线工具的目的。
相较于原生开发模式,低代码开发平台能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尤其适合业务变化快、预算有限、开发时间紧迫的企业应用场景。
整套解决方案
传统开发,不是受限于技术栈统一、框架,就是受限于语言等问题,一站式平台的耗能耗时耗钱,还不一定做得好。对于中型企业而言,一套成熟完成的DevOps方案,远比一个独立的工具更有价值。
从点到面来看,低代码可以是一个技术领域工具、一个开发平台、或者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应用研发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企业要想打造完整的IT能力闭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研发管理规范、安全制度、协作平台、代码规范、开发工具、底层资源、运维工具缺一不可。
业务复用型根据产品形态常见的有:应用开发平台、智能表格、SaaS聚合。未来的“分流”趋势或将越来越明显。以JNPF为代表的“轻应用”派,由表单所驱动,重视数据处理能力、快速开发能力、低门槛等。
JNPF
JNPF,立足于低代码开发技术,采用主流的两大技术Java/.Net开发,专注低代码开发,有拖拽式的代码生成器,灵活的权限配置、SaaS服务,强大的接口对接,随心可变的工作流引擎。支持多端协同操作,100%提供源码,支持多种云环境部署、本地部署。
基于代码生成器,可一站式开发多端使用Web、Android、IOS、微信小程序。代码自动生成后可以下载本地,进行二次开发,有效提高整体开发效率。
开源入口:https://www.yinmaisoft.com/?from=csdn
已经覆盖零售、医疗、制造、银行、建筑、教育、社会治理等主流行业,一站式搭建:生产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人事财务等等。可以节省开发人员80%时间成本,并且有以构建业务流程、逻辑和数据模型等所需的功能。
这不比请高薪程序员们或者高价聘请外包IT人员来的香的多?
低代码的未来是“办公软件”
1)市场规模巨大
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低代码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为143亿元人民币,未来将有75%的企业应用是通过低代码的方式搭建完成的。SaaS市场发展了几十年,无数场景被发掘,到现在逐渐标准化。从这个角度看,低代码的产品方向是蕴含巨大潜力的。
2)开发工具型的机会在于“不改变”和“不重复”
所有IT团队都会碰到的问题就是“重复造轮子”,如果不改变现有状态,产品会有很大的局限性。IT团队采购低代码产品一般来讲目标非常简单,就是降本,砍掉一些程序员,降低IT投入,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不重复”编码,因此,无论是私有代码块的管理复用还是直接提供通用性可复用能力,都是开发工具型低代码的机会所在。
3)业务复用是低代码更广阔的机会,办公软件化是终极目标
回归IT的本质是编码写码来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业务。有两个思路,一是提升每一个节点自身的效率,另一个思路,就是缩短或简化这个链路。低代码产品就有望在第二条思路上进行突破。
随着行业发展,IT技术不断被下放、平民化,甚至开始要求销售会抓取数据,低代码,则可以为业务人员提供一个直接将需求转化为办公工具的途径。而且随着AI技术的发展,结合DSL,这一部分的需求也有望得到满足,GItHub的Copilot以来,全面自动化编程还会远吗?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数智化转型迫在眉睫,低代码天然就能支持快速的业务变化及创新,可以由业务人员直接构建业务雏形、快速上线验证、迭代升级,确保企业在春江水暖时能够以足够迅捷的速度完成产品上线。
无论是原生开发模式、SaaS模式、还是低代码平台,变化的是软件开发模式,而永远不变的是让技术赋能业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对业务的理解能力、抽象能力、解决方案能力值得每位B端产品经理不断探索、提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