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由中国电科38所和天仪研究院联合研制的我国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海丝一号历时一年完成研制,整星重量小于185kg,成像最高分辨率1m,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对陆地、海洋海岸进行成像观测,具有轻小型、低成本、高分辨率等特点,是我国首颗C波段小卫星,可以为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国土调查等领域提供服务。12月25日,海丝一号卫星首次开机成像就获得了有效回波数据;12月27日,海丝一号获取首批高质量SAR图像。
卫星平台配备智能化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在轨智能图像处理方面的技术探索。该模块由首都师范大学研制。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快速低成本发射和卫星模块化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小卫星以其快速、低成本发射的特点,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全球微小卫星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小卫星的发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小型化将成为星载SAR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卫星的“小”不只体现在质量和体积上,通过使用高度集成化、 自动化等技术,使小卫星在拥有与大卫星类似的探测水平下,其设计、制造、发射等整个开发研制周期被大大缩减,成本也大幅度降低[6]。
目前国内外适用于海洋遥感的C波段SA R卫星的重量一般在几吨左右。虽然国内已有多个依托地方的微小卫星规划,但商业航天发射的小卫星大都是光学卫星,国外商业航天发射的小卫星也大多是光学卫星。而相比于雷达卫星,光学传感器面临着云层覆盖这一致命问题,特别是对于台湾海峡和我国南方多云多雨地区,几乎常年被云层覆盖。而 SAR工作于微波频段,能够穿透云层对地面成像,并且无论白天或黑夜都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取图像,将会是获取台湾海峡和多云多雨地区遥感数据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海丝一号卫星在国内外卫星小型化的浪潮推动下,基于立方星思想,采用平台与载荷高度一体化 、适应批量化生产的标准化/ 模块化技术,以及立足工业级器件的低成本、简洁化设计,实际重量约 180kg,设计简洁、功能密集。海丝一号卫星需求及核心指标由厦门大学等单位作为应用总体,根据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市场需要提出。在海洋动力方面,星载SA R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海面风场、海浪、海流、内波等动力要素的重要手段。
“海丝”星座将由 16 颗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 SAR 小卫星和 16 颗特殊定制波段的多光谱水色小卫星形成的具有业务化监测能力的海洋观测小卫星双子座组成。雷达卫星与光学卫星的组网运行不仅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的各类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有效提高遥感观测效率,同时,雷达卫星能够与光学卫星配合利用以弥补可见光成像严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缺点,两者可进行优势互补。
福建是海洋大省,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依海而兴,是“数字中国”、“智慧海洋”和海洋经济的示范省份。厦门大学依托福建,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发起的首颗卫星以“海丝一号”命名,既符合国家战略,又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同时,“海丝”谐音英文“HI, SEA”,具有“你好,海洋”之意,“海丝一号”将以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为主要观测对象。
https://mel.xmu.edu.cn/info/1042/5468.htm
SARscape5.6新出补丁初步支持海丝一号数据的导入,数据导入后就能进行后续的所有处理(暂时不支持辐射定标),如果数据支持InSAR条件,还支持InSAR处理。本文是在SARscape5.6下完成,包括数据导入、多视处理、滤波处理、地理编码、船只提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4b1e9d010302wg.html
海丝一号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5]:
下面是海丝一号公开发表的一些图像[5]:
汤加火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801800420184166&wfr=spider&for=pc
参考资料:
“海丝一号”中国首颗轻小型SAR卫星.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21. 19(01): p. 2.
谢婷, et al., 海丝一号卫星及其应用展望. 卫星应用, 2021(10): p. 40-4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801800420184166&wfr=spider&for=pc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4b1e9d010302wg.html
https://mel.xmu.edu.cn/info/1042/5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