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 Offer day5, day6
二分查找和二叉树的题目
剑指 Offer 04. 二维数组中的查找
剑指 Offer 04. 二维数组中的查找 - 力扣(Leetcode)
依然是利用特殊的数据状况改进查找的速度,注意边界条件。
题解这个类比二叉树的思路非常巧妙。不过是从左下到右上。
解题思路:
若使用暴力法遍历矩阵 matrix ,则时间复杂度为 O(NM) 。暴力法未利用矩阵 “从上到下递增、从左到右递增” 的特点,显然不是最优解法。
如下图所示,我们将矩阵逆时针旋转 45° ,并将其转化为图形式,发现其类似于 二叉搜索树 ,即对于每个元素,其左分支元素更小、右分支元素更大。因此,通过从 “根节点” 开始搜索,遇到比 target 大的元素就向左,反之向右,即可找到目标值 target 。
“根节点” 对应的是矩阵的 “左下角” 和 “右上角” 元素,本文称之为 标志数 ,以 matrix 中的 左下角元素 为标志数 flag ,则有:
-
若 flag > target ,则 target 一定在 flag 所在 行的上方 ,即 flag 所在行可被消去。
-
若 flag < target ,则 target 一定在 flag 所在 列的右方 ,即 flag 所在列可被消去。
算法流程:
-
从矩阵 matrix 左下角元素(索引设为 (i, j) )开始遍历,并与目标值对比:
当 matrix[i][j] > target 时,执行 i-- ,即消去第 i 行元素;
当 matrix[i][j] < target 时,执行 j++ ,即消去第 j 列元素;
当 matrix[i][j] = target 时,返回 true ,代表找到目标值。 -
若行索引或列索引越界,则代表矩阵中无目标值,返回 false 。
每轮 i 或 j 移动后,相当于生成了“消去一行(列)的新矩阵”, 索引(i,j) 指向新矩阵的左下角元素(标志数),因此可重复使用以上性质消去行(列)。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O(M+N) :其中,N 和 M 分别为矩阵行数和列数,此算法最多循环 M+N 次。
空间复杂度 O(1) : i, j 指针使用常数大小额外空间。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 findNumberIn2DArray(vector<vector<int>>& matrix, int target) {
if(matrix.size() < 1 || matrix[0].size() < 1) {
return false;
}
if(matrix[0][0] > target || matrix[matrix.size()-1][matrix[0].size()-1] < target){
return false;
}
int top = 0, left = matrix[0].size()-1;
while(left >= 0 && top < matrix.size()){
if(matrix[top][left] > target){
left--;
} else if(matrix[top][left] < target){
top++;
} else{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
剑指 Offer 11. 旋转数组的最小数字
剑指 Offer 11. 旋转数组的最小数字 - 力扣(Leetcode)
依旧是有序数组,所以注意二分法的使用。重点是中点等于右侧值的时候边界的变化。
解题思路:
如下图所示,寻找旋转数组的最小元素即为寻找 右排序数组 的首个元素 nums[x] ,称 x 为 旋转点 。
排序数组的查找问题首先考虑使用 二分法 解决,其可将 遍历法 的 线性级别 时间复杂度降低至 对数级别 。
算法流程:
- 初始化: 声明 i, j 双指针分别指向 nums 数组左右两端;
- 循环二分: 设 m=(i+j)/2 为每次二分的中点( “/” 代表向下取整除法,因此恒有 i≤m<j),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a. 当 nums[m]>nums[j] 时: m 一定在 左排序数组 中,即旋转点 x一定在 [m+1,j] 闭区间内,因此执行 i=m+1;
b. 当 nums[m]<nums[j] 时: m 一定在 右排序数组 中,即旋转点 x一定在[i,m] 闭区间内,因此执行 j=m;
c. 当 nums[m]=nums[j] 时: 无法判断 m 在哪个排序数组中,即无法判断旋转点 x在 [i,m] 还是 [m+1,j] 区间中。解决方案: 执行 j=j−1 缩小判断范围,分析见下文。 - 返回值: 当 i=j 时跳出二分循环,并返回 旋转点的值 nums[i] 即可。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 O(log2N): 在特例情况下(例如 [1,1,1,1]),会退化到 O(N)。时间复杂度 O(log2N)
-
空间复杂度 O(1) : i, j, m 变量使用常数大小的额外空间。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inArray(vector<int>& numbers) {
int left = 0, right = numbers.size() - 1;
while(left < right){
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 / 2;
if(numbers[mid] > numbers[right]){
left = mid + 1;
} else if(numbers[mid] < numbers[right]){
right = mid;
} else{
right--;
}
}
return numbers[left];
}
};
剑指 Offer 50. 第一个只出现一次的字符
剑指 Offer 50. 第一个只出现一次的字符 - 力扣(Leetcode)
哈希表的运用。
本题考察 哈希表 的使用,本文介绍 哈希表 和 有序哈希表 两种解法。其中,在字符串长度较大、重复字符很多时,“有序哈希表” 解法理论上效率更高。
方法一:哈希表
- 遍历字符串
s
,使用哈希表统计 “各字符数量是否 >1 ”。 - 再遍历字符串
s
,在哈希表中找到首个 “数量为 1 的字符”,并返回。
算法流程:
- 初始化: 字典 (Python)、HashMap(Java)、map(C++),记为 dic ;
- 字符统计: 遍历字符串 s 中的每个字符 c ;
a. 若 dic 中 不包含 键(key) c :则向 dic 中添加键值对 (c, True) ,代表字符 c 的数量为 1 ;
b. 若 dic 中 包含 键(key) c :则修改键 c 的键值对为 (c, False) ,代表字符 c 的数量 >1 。 - 查找数量为 1 的字符: 遍历字符串 s 中的每个字符 c ;
a. 若 dic中键 c 对应的值为 True :,则返回 c 。 - 返回 ’ ’ ,代表字符串无数量为 1 的字符。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O(N) : N 为字符串 s 的长度;需遍历 s 两轮,使用 O(N) ;HashMap 查找操作的复杂度为 O(1);
空间复杂度 O(1) : 由于题目指出 s 只包含小写字母,因此最多有 26 个不同字符,HashMap 存储需占用 O(26)=O(1) 的额外空间。
方法二:有序哈希表
方法二:有序哈希表
在哈希表的基础上,有序哈希表中的键值对是 按照插入顺序排序 的。基于此,可通过遍历有序哈希表,实现搜索首个 “数量为 1 的字符”。
哈希表是 去重 的,即哈希表中键值对数量 ≤ 字符串 s 的长度。因此,相比于方法一,方法二减少了第二轮遍历的循环次数。当字符串很长(重复字符很多)时,方法二则效率更高。
复杂度分析:
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均与 “方法一” 相同,而具体分析:方法一 需遍历 s 两轮;方法二 遍历 s 一轮,遍历 dic 一轮( dic 的长度不大于 26 )。
剑指 Offer 32 - I. 从上到下打印二叉树
剑指 Offer 32 - I. 从上到下打印二叉树 - 力扣(Leetcode)
二叉树的层序遍历,使用队列来完成。
解题思路:
- 题目要求的二叉树的 从上至下 打印(即按层打印),又称为二叉树的 广度优先搜索(BFS)。
- BFS 通常借助 队列 的先入先出特性来实现。
算法流程:
- 特例处理: 当树的根节点为空,则直接返回空列表 [] ;
- 初始化: 打印结果列表 res = [] ,包含根节点的队列 queue = [root] ;
- BFS 循环: 当队列 queue 为空时跳出;
a. 出队: 队首元素出队,记为 node;
b. 打印: 将 node.val 添加至列表 tmp 尾部;
c. 添加子节点: 若 node 的左(右)子节点不为空,则将左(右)子节点加入队列 queue ; - 返回值: 返回打印结果列表 res 即可。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O(N) : N 为二叉树的节点数量,即 BFS 需循环 N 次。
空间复杂度 O(N) : 最差情况下,即当树为平衡二叉树时,最多有 N/2 个树节点同时在 queue 中,使用 O(N) 大小的额外空间。
这种方式需要注意当前层的size是不能变的,要先记录下来。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if(root == NULL){return {};}
queue<TreeNode*> que;
vector<int> result;
que.push(root);
while(!que.empty()){
int size = que.size();
for(int i = 0; i < size; i++){
TreeNode* cur = que.front();
result.push_back(cur->val);
que.pop();
if(cur->left != NULL){que.push(cur->left);}
if(cur->right != NULL){que.push(cur->right);}
}
}
return result;
}
};
还有直接添加的方式: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vector<int> res;
if(!root)
return res;
queue<TreeNode*> q;
q.push(root);
while(q.size()){
TreeNode* node=q.front();
q.pop();
res.push_back(node->val);
if(node->left)
q.push(node->left);
if(node->right)
q.push(node->right);
}
return res;
}
};
剑指 Offer 32 - II. 从上到下打印二叉树 II
剑指 Offer 32 - II. 从上到下打印二叉树 II - 力扣(Leetcode)
每一次记录完了再记录层序,思路和初级版本类似,收集结果的位置不同而已。
解题思路:
建议先做 面试题32 - I. 从上到下打印二叉树 再做此题,两题仅有微小区别,即本题需将 每一层打印到一行 。
I. 按层打印: 题目要求的二叉树的 从上至下 打印(即按层打印),又称为二叉树的 广度优先搜索(BFS)。BFS 通常借助 队列 的先入先出特性来实现。
II. 每层打印到一行: 将本层全部节点打印到一行,并将下一层全部节点加入队列,以此类推,即可分为多行打印。
算法流程:
- 特例处理: 当根节点为空,则返回空列表 [] ;
- 初始化: 打印结果列表 res = [] ,包含根节点的队列 queue = [root] ;
- BFS 循环: 当队列 queue 为空时跳出;
a. 新建一个临时列表 tmp ,用于存储当前层打印结果;
b. 当前层打印循环: 循环次数为当前层节点数(即队列 queue 长度);- 出队: 队首元素出队,记为 node;
- 打印: 将 node.val 添加至 tmp 尾部;
- 添加子节点: 若 node 的左(右)子节点不为空,则将左(右)子节点加入队列 queue ;
c. 将当前层结果 tmp 添加入 res 。
- 返回值: 返回打印结果列表 res 即可。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O(N) : N 为二叉树的节点数量,即 BFS 需循环 N 次。
空间复杂度 O(N) : 最差情况下,即当树为平衡二叉树时,最多有 N/2 个树节点同时在 queue 中,使用 O(N) 大小的额外空间。
剑指 Offer 32 - III. 从上到下打印二叉树 III
剑指 Offer 32 - III. 从上到下打印二叉树 III - 力扣(Leetcode)
利用了双端队列的性质,减少了额外的储存空间和逆转数组等操作。
解题思路:
方法一:层序遍历 + 双端队列
- 利用双端队列的两端皆可添加元素的特性,设打印列表(双端队列) tmp ,并规定:
奇数层 则添加至 tmp 尾部 ,
偶数层 则添加至 tmp 头部 。
算法流程:
- 特例处理: 当树的根节点为空,则直接返回空列表 [] ;
- 初始化: 打印结果空列表 res ,包含根节点的双端队列 deque ;
- BFS 循环: 当 deque 为空时跳出;
- 新建列表 tmp ,用于临时存储当前层打印结果;
- 当前层打印循环: 循环次数为当前层节点数(即 deque 长度);
- 出队: 队首元素出队,记为 node;
- 打印: 若为奇数层,将 node.val 添加至 tmp 尾部;否则,添加至 tmp 头部;
- 添加子节点: 若 node 的左(右)子节点不为空,则加入 deque ;
- 将当前层结果 tmp 转化为 list 并添加入 res ;
- 返回值: 返回打印结果列表 res 即可;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Queue<TreeNode> queue = new LinkedList<>();
List<List<Integer>> res = new ArrayList<>();
if(root != null) queue.add(root);
while(!queue.isEmpty()) {
LinkedList<Integer> tmp = new LinkedList<>();
for(int i = queue.size(); i > 0; i--) {
TreeNode node = queue.poll();
if(res.size() % 2 == 0) tmp.addLast(node.val); // 偶数层 -> 队列头部
else tmp.addFirst(node.val); // 奇数层 -> 队列尾部
if(node.left != null) queue.add(node.left);
if(node.right != null) queue.add(node.right);
}
res.add(tmp);
}
return res;
}
}
方法二:层序遍历 + 双端队列(奇偶层逻辑分离)
方法一代码简短、容易实现;但需要判断每个节点的所在层奇偶性,即冗余了 NNN 次判断。
通过将奇偶层逻辑拆分,可以消除冗余的判断。
算法流程:
与方法一对比,仅 BFS 循环不同。
- BFS 循环: 循环打印奇 / 偶数层,当 deque 为空时跳出;
- 打印奇数层: 从左向右 打印,先左后右 加入下层节点;
- 若 deque 为空,说明向下无偶数层,则跳出;
- 打印偶数层: 从右向左 打印,先右后左 加入下层节点;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Deque<TreeNode> deque = new LinkedList<>();
List<List<Integer>> res = new ArrayList<>();
if(root != null) deque.add(root);
while(!deque.isEmpty()) {
// 打印奇数层
List<Integer> tmp = new ArrayList<>();
for(int i = deque.size(); i > 0; i--) {
// 从左向右打印
TreeNode node = deque.removeFirst();
tmp.add(node.val);
// 先左后右加入下层节点
if(node.left != null) deque.addLast(node.left);
if(node.right != null) deque.addLast(node.right);
}
res.add(tmp);
if(deque.isEmpty()) break; // 若为空则提前跳出
// 打印偶数层
tmp = new ArrayList<>();
for(int i = deque.size(); i > 0; i--) {
// 从右向左打印
TreeNode node = deque.removeLast();
tmp.add(node.val);
// 先右后左加入下层节点
if(node.right != null) deque.addFirst(node.right);
if(node.left != null) deque.addFirst(node.left);
}
res.add(tmp);
}
return res;
}
}
方法三:层序遍历 + 倒序
- 此方法的优点是只用列表即可,无需其他数据结构。
- 偶数层倒序: 若
res
的长度为 奇数 ,说明当前是偶数层,则对tmp
执行 倒序 操作。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O(N) : NNN 为二叉树的节点数量,即 BFS 需循环 N 次,占用 O(N) 。共完成 少于 N 个节点的倒序操作,占用 O(N) 。
空间复杂度 O(N) : 最差情况下,即当树为满二叉树时,最多有 N/2 个树节点同时在 queue 中,使用 O(N) 大小的额外空间。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Queue<TreeNode> queue = new LinkedList<>();
List<List<Integer>> res = new ArrayList<>();
if(root != null) queue.add(root);
while(!queue.isEmpty()) {
List<Integer> tmp = new ArrayList<>();
for(int i = queue.size(); i > 0; i--) {
TreeNode node = queue.poll();
tmp.add(node.val);
if(node.left != null) queue.add(node.left);
if(node.right != null) queue.add(node.right);
}
if(res.size() % 2 == 1) Collections.reverse(tmp);
res.add(tmp);
}
return r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