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分立CS和CE放大器的低频响应
我们之前在学习放大器中从来没有关系过信号频率对放大器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默认放大器具有无限的带宽,这当然不符合现实逻辑。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使用下图:
上图描述了MOS或BJT分立电路放大器的频率响应特性。我们发现存在中间一段区域,无论信号的频率怎么变化,放大器的增益都是一个常数。一般的放大器都工作在此区间,我们称这个区域为 中频带 。一个好的放大器设计应该让中频带处于我们想放大的信号频率上。如果不是这样,则放大器就会造成失真,因为不同频率的信号放大的倍数不同。
上图还展示了当信号频率较小的时候,放大器的增益就会下降。这是因为此时的耦合和旁路电容不在对信号具有低阻抗,回忆一下电容的阻抗为 1 / j ω C 1/ j \omega C 1/jωC 若信号频率越小,则阻抗越大。我们称 f L f_L fL 为中频带的低频结束点,经常被定义为中频带增益的 − 3 d B -3dB −3dB 下降点。我们本节将会讨论分立CS和CE放大器的低频响应。而对于集成电路来说,我们不使用耦合和旁路电容而是直接耦合,因此 f L = 0 f_L = 0 fL=0 ,如图:
无论是分立电路放大器还是IC放大器都会存在一个中频带的高频结束点
f
H
f_H
fH ,经常被定义为中频带增益的
−
3
d
B
-3dB
−3dB 下降点,这是因为BJT和MOS的内部电容效应。我们将在后几个节学习如何在T模型或是混合
π
\pi
π 模型中模型化内部电容效应。
则放大器的 带宽 定义为:
B W = f H − f L BW = f_H - f_L BW=fH−fL
一个对于放大器非常重要的特性是 增益-带宽积 定义为:
G B = ∣ A M ∣ B W GB = |A_M|BW GB=∣AM∣BW
增益-带宽积通常被用来权衡一个放大器的增益和带宽。
在本节我们探究分立CS和CE放大器的低频响应。
CS放大器
下图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分立CS放大器的完整结构:
为了分析分立CS放大器在低频处的响应,我们使用下面的电路图进行研究:
上图中,我们将
V
D
D
V_{DD}
VDD 短路,并且将MOS使用T模型替代。为了计算
V
o
/
V
s
i
g
V_o / V_{sig}
Vo/Vsig 我们使用下面的链式模型:
V o V s i g = V g V s i g × I d V g × V o I d \frac{V_o}{V_{sig}} = \frac{V_g}{V_{sig}} \times \frac{I_d}{V_g} \times \frac{V_o}{I_d} VsigVo=VsigVg×VgId×IdVo
这里 V g V_g Vg 是栅极电压, I d I_d Id 是漏极电流。我们发现 V g V_g Vg 可以通过分压定律计算:
V g = V s i g R G R G + 1 s C C 1 + R s i g V_g = V_{sig} \frac{R_G}{R_G + \frac{1}{sC_{C1}} + R_{sig}} Vg=VsigRG+sCC11+RsigRG
这里的 R G R_G RG 是CS的输入阻抗为:
R G = R G 1 ∣ ∣ R G 2 R_G = R_{G1} || R_{G2} RG=RG1∣∣RG2
而 s s s 是拉普拉斯变换中的复频率,以后我们都使用 s s s 表示复频率:
s = j ω s = j \omega s=jω
则重新排列:
V g V s i g = R G R G + R s i g s s + 1 C C 1 ( R G + R s i g ) \frac{V_g}{V_{sig}} = \frac{R_G}{R_G + R_{sig}} \frac{s}{s + \frac{1}{C_{C1}(R_G + R_{sig})}} VsigVg=RG+RsigRGs+CC1(RG+Rsig)1s
因此,我们发现 C C 1 C_{C1} CC1 在信号从信号源到MOS的栅极引入了频率相关因子。我们知道这个因子是单时间常数电路中高通型传递函数,具有极点频率:
ω P 1 = 1 C C 1 ( R G + R s i g ) \omega_{P1} = \frac{1}{C_{C1}(R_G + R_{sig})} ωP1=CC1(RG+Rsig)1
当 s = 0 s=0 s=0 的时候, C C 1 C_{C1} CC1 引入了零因子。这是很显然的,因为电容具有阻直流的性质,下图描述了函数 s s + ω P 1 \frac{s}{s + \omega_{P1}} s+ωP1s 的频率响应波德图:
继续我们的
I
d
I_d
Id 分析,因为
I
d
=
I
s
I_d = I_s
Id=Is 后者可以通过电压比源极阻抗算出来:
I d = I s = V g 1 g m + Z S = g m V g Y S g m + Y S I_d = I_s = \frac{V_g}{\frac{1}{g_m} + Z_S} = g_mV_g \frac{Y_S}{g_m + Y_S} Id=Is=gm1+ZSVg=gmVggm+YSYS
这里:
Y S = 1 Z S = 1 R S + s C S Y_S = \frac{1}{Z_S} = \frac{1}{R_S} + sC_S YS=ZS1=RS1+sCS
写出多项式分式的形式:
I d V g = g m s + 1 C S R S s + g m + 1 / R S C S \frac{I_d}{V_g} = g_m \frac{s + \frac{1}{C_SR_S}}{s + \frac{g_m + 1/R_S}{C_S}} VgId=gms+CSgm+1/RSs+CSRS1
也就是说,旁路电容引入了极点频率:
ω P 2 = g m + 1 / R S C S \omega_{P2} = \frac{g_m + 1/R_S}{C_S} ωP2=CSgm+1/RS
以及一个零点:
s Z = − 1 C S R S s_Z = -\frac{1}{C_SR_S} sZ=−CSRS1
对应的零点频率为:
ω Z = 1 C S R S \omega_Z = \frac{1}{C_SR_S} ωZ=CSRS1
下图展示了这个传递函数的频率响应图像:
因为
g
m
g_m
gm 很大,所以
ω
P
2
>
ω
Z
\omega_{P2} > \omega_Z
ωP2>ωZ 所以
ω
P
2
\omega_{P2}
ωP2 更加靠近中频带,对
ω
L
\omega_L
ωL 的影响比
ω
Z
\omega_Z
ωZ 大。
最后,计算:
V o I d = − R D R L R D + R L s s + 1 C C 2 ( R D + R L ) \frac{V_o}{I_d} = -\frac{R_DR_L}{R_D +R_L}\frac{s}{s + \frac{1}{C_{C2}(R_D+R_L)}} IdVo=−RD+RLRDRLs+CC2(RD+RL)1s
耦合电容 C C 2 C_{C2} CC2 引入极点频率:
ω P 3 = 1 C C 2 ( R D + R L ) \omega_{P3} = \frac{1}{C_{C2}(R_D+R_L)} ωP3=CC2(RD+RL)1
以及零点 s = 0 s=0 s=0 (DC)。频率响应如下:
则整体低频响应函数为:
V o V s i g = − R G R G + R s i g g m ( R D ∣ ∣ R L ) ( s s + ω P 1 ) ( s + ω Z s + ω P 2 ) ( s s + ω P 3 ) \frac{V_o}{V_{sig}} = -\frac{R_G}{R_G + R_{sig}}g_m(R_D||R_L)(\frac{s}{s + \omega_{P1}})(\frac{s + \omega_Z}{s + \omega_{P2}})(\frac{s}{s + \omega_{P3}}) VsigVo=−RG+RsigRGgm(RD∣∣RL)(s+ωP1s)(s+ωP2s+ωZ)(s+ωP3s)
也就是:
V o V s i g = A M ( s s + ω P 1 ) ( s + ω Z s + ω P 2 ) ( s s + ω P 3 ) \frac{V_o}{V_{sig}} = A_M(\frac{s}{s + \omega_{P1}})(\frac{s + \omega_Z}{s + \omega_{P2}})(\frac{s}{s + \omega_{P3}}) VsigVo=AM(s+ωP1s)(s+ωP2s+ωZ)(s+ωP3s)
这里 A M A_M AM 为完美增益,即不考虑任何频率特性的增益系数,也是我们之前几章使用过的:
A M = − R G R G + R s i g g m ( R D ∣ ∣ R L ) A_M = -\frac{R_G}{R_G + R_{sig}}g_m(R_D||R_L) AM=−RG+RsigRGgm(RD∣∣RL)
当 s = j ω s = j\omega s=jω 远大于 ω P 1 , ω P 2 , ω P 3 , ω Z \omega_{P1},\omega_{P2},\omega_{P3},\omega_Z ωP1,ωP2,ωP3,ωZ 的时候,此时 A v ≃ A M A_v \simeq A_M Av≃AM 这个时候放大器进入中频带。
决定 3 − d B 3-dB 3−dB 频率 f L f_L fL
有了上述推导出的公式,我们就可以确定CS放大器的中频带的低频结束点,当 ∣ V o / V s i g ∣ |V_o/V_{sig}| ∣Vo/Vsig∣ 降至 ∣ A M ∣ / 2 |A_M| / \sqrt{2} ∣AM∣/2 的时候此时增益下降 3 d B 3dB 3dB ,记为 f L f_L fL 。
有一个更简单的方式估算频率 f L f_L fL ,当所有的极点和零点分的足够开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博德规则,整体博德图如下:
上图中,一般情况下都是
f
P
2
f_{P2}
fP2 最大。一个快速的估算方法为:若最高极点频率
f
P
2
f_{P2}
fP2 至少是最近的极点、零点频率
f
P
3
f_{P3}
fP3 的4倍(2个8度)。则
f
L
f_L
fL 大约是最高极点频率。
f L = f P 2 f_L = f_{P2} fL=fP2
此时这种情况下,我们称最高极点频率为 主导极点 。
如果主导极点不存在,可以使用下面的表达式估算:
f L ≃ f P 1 2 + f P 2 2 + f P 3 2 − 2 f Z 2 f_L \simeq \sqrt{f_{P1}^2 + f_{P2}^2 + f_{P3}^2 - 2f_Z^2} fL≃fP12+fP22+fP32−2fZ2
通过观察决定极点和零点频率
因为在CS放大器中,各个电容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存在一个更简单的方法确定每一个电容的极点和零点频率。
首先是零点。传递函数的传输零点在 s s s 使得 V o = 0 V_o = 0 Vo=0 的时候。在CS放大器中, C C 1 C_{C1} CC1 在 s = 0 s =0 s=0 的时候具有无穷大阻抗因此引入了传输零点。
对于 C C 2 C_{C2} CC2 也具有相同的结论。然而,对于旁路电容 C S C_S CS 则具有不同的效果:根据定义传输零点在 s s s 使得 Z S = ∞ Z_S = \infty ZS=∞ 的时候,此时 s Z = − 1 C S R S s_Z = -\frac{1}{C_SR_S} sZ=−CSRS1 。
对于极点,我们令 V s i g = 0 V_{sig} = 0 Vsig=0 此时电路可以拆成下面三个电路:
我们发现每一个电路都是单时间常数电路,时间常数为每个电容的容值乘以从该电容看过去的阻值,其对应的极点频率正好的每一个单时间常数的倒数。
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的选值
我们现在解决如何选择三个电容的容值,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 f L f_L fL 设定在我们想要的值上同时最小化三个电容的容值。因为从 C S C_S CS 看过去的阻值 1 g m ∣ ∣ R S \frac{1}{g_m} || R_S gm1∣∣RS 是三个里面最小的,总容抗可以通过选择 C S C_S CS 来提供一个最高的极点频率来最小化,也就是令 f P 2 = f L f_{P2} = f_L fP2=fL 。之后我们决定后两个极点频率,都是小于 f P 2 f_{P2} fP2 5到10倍的。然而, f P 1 f_{P1} fP1 和 f P 3 f_{P3} fP3 也不能设置的太小,因为这需要更大的 C C 1 , C C 2 C_{C1},C_{C2} CC1,CC2 。
短路时间常数法
在一些电路中,例如我们即将要讨论的CE放大器电路,电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此时决定极点频率是比较困难的。幸好,存在一个简单的方法用来估算 f L f_L fL ,这个方法不需要计算极点频率。尽管这个方法需要建立在存在一个主导极点频率的前提下,但是在前提不是那么严格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不错的结果。方法是:
- 令输入信号源 V s i g = 0 V_{sig} = 0 Vsig=0 。
- 依次考虑每一个电容。就是说,当考虑电容 C i C_i Ci 的时候,将其他电容看成是容值无穷大的电容,即短路状态。
- 对于每一个电容,计算从这个电容看过去的总阻值 R i R_i Ri 这可以通过戴维南定理计算。
- 则 f L = ∑ i = 1 n 1 C i R i f_L = \sum_{i = 1}^n \frac{1}{C_i R_i} fL=∑i=1nCiRi1
这个方法揭示了每个电容对 f L f_L fL 的贡献。
CE放大器
下图展示了一个完整的CE放大器的原理图:
为了分析低频响应,我们使用下面的等效电路:
我们发现,因为存在有限的基极电流,电容 C C 1 C_{C1} CC1 和 C C 2 C_{C2} CC2 不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不像CS放大器,每一个极点频率都和这两个电容有关,这给我们设计电路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想计算极点频率,而是转手使用短路时间常数法。
将信号输入源置地,然后依次考虑每个电容,如下图:
所有的时间常数我们都已经标在图中,因此估算的
f
L
f_L
fL 为:
f L = 1 2 π [ 1 C C 1 R C 1 + 1 C E R E + 1 C C 2 R C 2 ] f_L = \frac{1}{2 \pi}[\frac{1}{C_{C1} R_{C1}} + \frac{1}{C_E R_E} + \frac{1}{C_{C2} R_{C2}}] fL=2π1[CC1RC11+CERE1+CC2RC21]
这个式子揭示了每个电容对 f L f_L fL 的贡献。也就是具有最小时间常数的对 f L f_L fL 的贡献最大,换句话说,就是 C E C_E CE 贡献最大,因此 C E C_E CE 是我们的主导极点频率。通常计算我们都假设 C E C_E CE 对 f L f_L fL 贡献 80 % 80\% 80% 而其他两项贡献 20 % 20\%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