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介绍电子电力技术的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PD、SCR、GTR、MOSFET、IGBT等电子电力器件
本节介绍功率放大器的基本概念和线性功率放大器
文章目录
- 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 电能变换
- 电子电力器件
- 功率二极管PD
- 晶闸管SCR
- 功率晶体管GTR
-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PowerMOSFET
-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 功率放大环节概述
- 线性功率放大器
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电子电力技术是电力、电子和控制三者之间的交叉学科。
电子电力技术是一种电能处理技术,即采用电子电力器件(功率半导体器件和线路),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
电能变换
电能变换是指变换幅值、频率、相位、相数中的一项或多项
电能变换的四大类型:
-
AC->DC:整流
通过开关电路,将交流转变为直流。控制开关导通的时间,进而控制直流电压(均值)
-
DC->DC:直流斩波
通过开关电路,控制输出的直流电压或电流
-
DC->AC:逆变
通过开关电路,控制输出电压正负交变。同时可以控制交变频率
-
AC->AC:交-交变换
电子电力器件
电子电力器件专指电力半导体器件,是指可以直接承担电能的变换或控制任务的电子器件。
与信息电子器件相比:耐压高、通流大、功率大、体积大
开关过程:起开关作用的器件,在开通与关断之间切换并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开关过程。开关过程不仅与器件本身的参数有关,还与负载的性质有关。在这里默认负载为纯电阻。
研究电子电力器件,重点关注四大特征:
- 电功率:是最重要的参数,有求耐压和通流的能力大
- 开关状态:希望减小本身的损耗,提高效率
- 驱动电路:希望使用弱点控制强电
- 功率损耗:远大于信息电子器件,需要安装散热器
根据电力电子器件的被控程度,可以分为:
- 不控型:如电力二极管。不能用控制信号来控制其通断
- 半控型:如晶闸管及其大部分派生器件。可以控制开通,但不能控制关断
- 全控型:IGBT和MOSFET。导通和关断都可以控制
根据参与导电的载流子类型可以分为:
- 单极型:如MOSFET。载流子为自由电子
- 双极型:如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载流子为自由电子和空穴
- 混合型:如IGBT
根据驱动信号可以分为:
- 电流型:如GTR
- 电压型:如IGBT、MOSFET
理想开关器件
- 关断状态时能承受高的端电压,且漏电流为0
- 导通状态时能流过大电流,且端电压为0
- 导通、关断切换时所需开关时间为0
- 寿命长,长期反复开关不发生损坏
功率二极管PD
PD:Power Diode
与普通二极管的区别在于:
- 垂直导电结构,增大电流通过的有效面积,提高通流能力
电流流动方向与硅片表面垂直。普通二极管为平行导电结构。 - 存在低掺杂区,提高反向耐压,电导调制效应解决高电阻率
二极管分为三个区:P、N+、N-
由于低掺杂区的存在,使得空间电荷区比普通二极管更宽。如果P和N+区掺杂浓度足够高,可以认为空间电荷区局限于N-区,该区可以承受很高的反向电压,避免被击穿。
低掺杂带来的电阻率高的问题被电导调制效应解决。电流增大,N+和P注入低掺杂区的载流子就增加,且保持电中性,相当于掺杂浓度增加,多子增多,电阻率下降,降低正向导通压降。
而之所以存在电导调制效应,是因为低掺杂区的载流子存储效应,两边注入的载流子并没有进一步扩散而是被存储到了N-区域中。
功率二极管的等效模型:
-
静态特性
-
动态特性
- 开通过程:由零偏置->正向偏置
开通时间:正向电压从0开始经过峰值,再降至稳态电压所需的时间
过冲产生的原因:(1)阻性机制:电流小,电导调制效应尚未建立,压降大。(2)感性机制:电流增大,在器件内部的电感上产生压降 - 关断过程:由正向偏置->反向偏置
二极管经过一个反向恢复时间 t r r t_{rr} trr才能进入关断状态
- 开通过程:由零偏置->正向偏置
-
不同类型的功率二极管
晶闸管SCR
又称可控硅整流器: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用于高压大容量开关使用,但开关频率受限
结构如图,可以视作两个三极管连接而成:
不加控制信号时,无论加正向电压还是反向电压,都阻断。电压过大会发生击穿,分别称为正向击穿和反向击穿。
导通条件:
- 阳极和阴极之间接正向电压( U A K > 0 U_{AK}>0 UAK>0)
- 门极和阴极之间接正向电压( U G K > 0 U_{GK}>0 UGK>0)
- 门极存在触发电流(
I
G
>
0
I_G>0
IG>0)
T1和T2的导通形成正反馈,使得晶闸管可以迅速导通。且导通后,即使撤去G极输入的电流,依然可以保持导通。因此晶闸管是一种半控型器件,只能控制其开通而不能控制关断。
晶闸管有这样的特性:
- 晶闸管承受反向电压,不导通
- 晶闸管承受正向电压,仅在门极有触发电流时导通
- 导通后门极失去控制作用
按照晶体管的模型进行分析:
上式只适用于(晶体管的)放大区。
α
1
+
α
2
>
1
\alpha_1+\alpha_2>1
α1+α2>1:饱和导通(普通晶闸管
α
1
+
α
2
=
1.5
\alpha_1+\alpha_2=1.5
α1+α2=1.5)
α
1
+
α
2
=
1
\alpha_1+\alpha_2=1
α1+α2=1:临界饱和
α
1
+
α
2
<
1
\alpha_1+\alpha_2<1
α1+α2<1:退出饱和
关断条件:
当阳极电流减小到接近于0的维持电流
I
H
I_H
IH时才会关断。可以通过撤去阳极正偏电压或反偏来完成。
-
静态特性
即 I G I_G IG一定时, I A I_A IA随 U A K U_{AK} UAK的变化规律,从右至左分为正向阻断、导通、反向阻断、反向击穿四个部分
实际上,即使触发电流 I G = 0 I_G=0 IG=0,当 I A I_A IA足够大时同样可以触发正反馈使晶闸管导通。称这个阈值为擎住电流 I L I_L IL。 -
动态特性
- 开通过程
开通时有一个电流逐步上升,管压降逐步下降的过程。原因有:(1)正反馈的形成需要时间;(2)外部电感限制电流上升 - 关断过程
G极反偏后A极电流开始减小。由于外部电感影响,A极电流衰减到0需要一定时间,且与二极管类似,存在反方向的反向恢复电流。
从正向电流降为0开始,到反向电流衰减为0,这段时间称为反向阻断恢复时间
从反向电流衰减为0开始,到恢复正向电压阻断能力,这段时间称为正向阻断恢复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AK正偏,晶闸管可能误导通
- 开通过程
-
晶闸管的派生器件
功率晶体管GTR
Giant Transistor
与功率二极管相似,垂直导电结构,通流能力强。有一个低掺杂区,提高反向耐压能力,利用电导调制效应,降低正向导通压降。
单管GTR的
β
=
10
∼
15
\beta=10\sim15
β=10∼15,为了提高电流放大倍数,常采用复合管(达林顿管)
制造时用重掺杂的N型半导体作为衬底,利用外延生长法制作N-层,再高温扩散形成P区,最后扩散N区作为发射区。
-
静态特性
GTR作开关用,工作在截止区与饱和区。更细分是准饱和区,因为准饱和区容易退出饱和而能够迅速关断,且电流增益高,可以扩大输出容量。
在开关的转换过程中会经过放大区,为避免功率过大导致损坏,应快速通过。
工作状态下,增大 U C E U_{CE} UCE到击穿电压, i C i_C iC急剧增大而端电压 U C E U_{CE} UCE无明显跌落,发生雪崩击穿,称为一次击穿。一次击穿时,如果控制 i C i_C iC不再继续增大,一般不会损坏
发生一次击穿后,继续增大 U C E U_{CE} UCE,且不控制 i C i_C iC,则当 i C i_C iC上升到临界值时,端电压 U C E U_{CE} UCE突然下降,而电流继续增大,称为二次击穿。二次击穿持续时间很短,GTR内部出现明显的电流集中和过热点,会永久损坏器件。 -
动态特性
- 开通过程
给基极加正向偏置 u B u_B uB和驱动电流 i B i_B iB
延迟时间是由集电极势垒电容和发射极势垒电容造成的。(可忽略)
上升时间与基极驱动电流有关。增大基极驱动电流的幅值及其变化率,可以缩短开通时间。 - 关断过程
截止信号一般是将基极反偏。
关断时间总是大于开通时间的。
- 开通过程
-
总结
1.电流驱动型器件。驱动功率大,掌握合理的驱动方法较困难
2.存在载流子存储效应和电导调制效应
3.存在二次击穿
4.额定电压大多不超过1200V,额定电流不超过800A,开关频率不超过10kHz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PowerMOSFET
与普通MOSFET相比,增加了低掺杂 N区,耐压大。采用垂直导电结构,通流大。
栅极绝缘,没有电导调制效应,通态电阻大。
-
导电机理:
当栅源电压大于某一值(开启电压 U T U_T UT)时,栅极下的电场排斥空穴,使P型半导体反型成N型,形成导电沟道,连通N-和N+源极。
栅源电压越大、沟道越宽,导电能力越强,漏极电流越大 -
静态特性
- 转移特性
漏极电流与栅源电压的关系
跨导g越大,栅源电压对漏极的控制能力越强 - 输出特性
漏极电流与漏源电压的关系
工作区为非饱和区(调阻区)和截止区。
在非饱和区,漏极电流随漏源电压增加而增加,而饱和是指漏源电压增加,漏极电流不再增加。
截止区内栅源电压小于开启电压,没有导电沟道。
雪崩区内发生雪崩击穿,随漏源电压增加,漏极电流急剧增加,直至器件损坏。
- 转移特性
-
动态特性
-
开通过程
在开通延迟时间内,由于MOSFET存在输入电容,所以输入脉冲 U p U_p Up,栅源电压 U G S U_{GS} UGS呈指数曲线上升
在电流上升时间内,MOSFET工作在饱和区,栅源电压上升,漏极电流随之上升
在电压下降时间内,栅源电压上升到 U G S P U_{GSP} UGSP,MOSFET进入调阻区,漏源电压开始下降,而栅源电压近似保持不变,形成密勒平台 -
关断过程
在关断延迟时间内,栅源电容和栅漏电容放电,栅极电压按照指数规律下降。当 U G S = U G S P U_{GS}=U_{GSP} UGS=UGSP时,漏源电压开始上升
在电压上升时间内,漏源电压上升,栅漏电容充电,使栅源电压近似保持不变,出现平台波形
在电流下降时间内,栅源电压小于阈值电压,器件关断,输入电容放电,直到沟道消失,完全关断
-
-
总结
1.单极型器件,载流子为自由电子
2.电压控制型,存在输入电容,需要驱动功率
3.没有少子存储效应,关断迅速
4.开关时间短,工作频率可达500kHz以上
没有电导调制效应,通态压降高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IGBT: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
其结构相当于MOSFET驱动PNP晶体管。
- 导电机理
加正向栅极电压,高于阈值电压 U G E ( t h ) U_{GE(th)} UGE(th)时形成导电沟道,MOSFET导通,电子由发射极注入 N − N^- N−区,给晶体管提供基极电流,若 U C E > 0 U_{CE}>0 UCE>0,则晶体管产生导通电流,进而IGBT导通。
对于 N − N^- N−区,沟道向其注入电子, P + P^+ P+区向其注入空穴,有电导调制效应,减小导通电阻,降低通态压降
加反向栅极电压,MOSFET截止,IGBT截止 - 静态特性
- 转移特性
集电极电流 I C I_C IC与栅极驱动电压 U G E U_{GE} UGE的关系
栅极驱动电压小于阈值电压,IGBT关断
最高栅极驱动电压受最大漏极电流控制,其最佳值一般取15V左右
在大电流区域,栅极驱动电压一定,温度上升,集电极电流下降 - 输出特性
通态电流与 U C E U_{CE} UCE的关系
U C E U_{CE} UCE一定,驱动电压 U G E U_{GE} UGE越大, I C I_C IC越大
IGBT导通时工作在饱和区,关断时工作在正向阻断区(即 U C E U_{CE} UCE不能反向)。
- 转移特性
- 动态特性
IGBT的开通和关断都是MOSFET和晶体管共同开通、关断的过程- 开通过程
- 关断过程
- 开通过程
- 总结
1.IGBT为电压驱动型器件,等效为MOSFET驱动的厚基区PNP晶体管
2.IGBT存在电导调制效应,容易实现高耐压,但也引入了少子存贮效应,有拖尾电流,导致其开关频率比MOSFET低
3.最大电流容量达3600A,最高电压等级6500V,工作频率150kHz
功率放大环节概述
控制信号不能直接驱动执行元件(一般是电动机),因此需要功率放大元件来起放大、驱动的作用。
功率放大器将输出的电压或电流随控制信号变化而变化,属于伺服控制系统,因此又称为伺服功率放大器。
- 根据其驱动的电机不同,又分为直流伺服功率放大器(应用最广)、交流功率伺服放大器。
- 根据功率器件的工作状态,又分为线性功放、开关功放
线性功放失真小电压电流波纹小、电磁兼容性好、电路简单成本低,但效率低,仅适用于小功率场合
开关功放效率高、适合数字化控制、适合大功率驱动应用,但可能产生电磁兼容性问题 - 根据其采用的功率器件,可分为MOSFET功放、IGBT功放、SCR功放
对功率放大环节的要求:
- 能够输出足够的电压、电流(功率)
- 输出信号线性度好(即失真小)
- 具备可靠的限压、限流、过热保护等安全保护功能
- 可实现功率流向控制(即电动机运行在发电机状态时要求放大器能接受反馈回的电能)
- 运行中有良好的效率
线性功率放大器
线性放大器频带宽、线性度好、电磁兼容性好、电路简单,适合低成本简单应用。
缺点是效率低,仅用于小功率场合
完整的功放一般包括前置放大、输出级、检测反馈保护电路等。
前置放大一般用运算放大器进行电压放大,再利用晶体管电路,共射放大电路放大电压,射极跟随器放大电流。
输出级主要有两种:
推挽输出、桥式输出
输出级中晶体管的常见工作方式:
互补工作方式:两支不同类型的晶体管交替工作,均形成射极输出形式
推挽工作方式:两支相同类型的晶体管交替导通
- 按照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分类
- 按照输出端的特点分类
互补式电路要求晶体管不仅互补工作(要两支不同类型的管子),还要性能对称,在大功率上难以实现,所以一般采用准互补式电路。也就是使用复合管,既保证了PNP、NPN两种不同的类型,又可以通过复合管的配合,得到近似的性能。
线性功放应用注意事项
- 输出级选择
电机驱动主要采用推挽和桥式两种功放
推挽电路比桥式电路,减少使用一半的功率管,但是其截止管承受的反压是桥式电路的两倍(需要考虑晶体管数量、功率管耐压要求)
如果要输出正负信号,推挽电路必须采用正负电源,桥式电路可以采用单电源(需要考虑电源极性要求)
要获得流过电机的电流,推挽电路可以通过在电机与地之间串连一个小电阻,读取其上电压来采样电流。而桥式电路比较复杂,可以利用小电阻采样与地相连的两个晶体管发射极电流,两个值有一个为0,用集成运放构成加法器输出其差可以采样电流(需要注意电流采样方式) - 感生电路的防护问题
对于感性负载,需要增加钳位二极管或续流二极管,防止突然断电感性负载产生高电压损坏晶体管 - 输出大电流和减小死区的影响
采用复合管推挽和功率管并联的形式来输出大电流
采用电阻、二极管、三极管设置偏压来补偿死区;采用电压串连负反馈减小死区影响 - 限流保护
采用电流负反馈实现限流,比如非线性电流负反馈、分流限流 - 输出震荡的问题
增加外部RC或C元件,降低功放线路的回路带宽来抑制震荡 - 防止直通损坏
利用二极管钳位,防止上下管直通 - 防止过热
根据功率,一般需要加散热片。对于金属封装,还要与散热片采取绝缘 - 电流源和电压源功放
对于常见的功率放大器,采用电压负反馈构成电压源型功放,采用电流负反馈构成电流源型功放
电压源型,输出电压受输入电压控制,输出电流取决于电机的工作状态。
电流源型,输出电流受输入电压控制,输出电压取决于电机的工作状态,可以提供足够的电流,使电机在不同转速都输出足够大的力矩。
对于调速伺服等应用,常采用电压源功放。对于转矩伺服应用,采用电流源型功放。对于液压、气动马达的电磁阀驱动控制,多采用电流源型功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