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画面空中目标检测检测系统源码分享
[一条龙教学YOLOV8标注好的数据集一键训练_70+全套改进创新点发刊_Web前端展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项目参考AAAI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项目来源AACV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er Vision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无人机技术和航空器应用的迅速发展,空中目标检测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安全监控、交通管理和军事侦察等领域。传统的目标检测方法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低光照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红外成像技术因其在夜间和复杂气候条件下的优越性能,逐渐成为空中目标检测的重要手段。针对这一背景,基于改进YOLOv8的红外画面空中目标检测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YOLO(You Only Look Once)系列模型因其高效的实时检测能力和较好的检测精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目标检测任务。YOLOv8作为该系列的最新版本,结合了深度学习的先进技术,具备了更强的特征提取能力和更快的推理速度。然而,现有的YOLOv8模型在处理红外图像时,仍面临着目标特征模糊、背景干扰等问题。因此,针对红外图像的特性,对YOLOv8进行改进,提升其在空中目标检测中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集包含7800幅图像,涵盖了四类空中目标:飞机、鸟、无人机和直升机。这些目标在红外图像中的表现各异,且背景复杂多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目标在红外成像下的特征,从而为改进YOLOv8模型提供有力的支持。具体而言,研究将着重于特征增强、背景抑制和多尺度检测等方面,以提高模型在红外图像中的检测精度和鲁棒性。
此外,随着智能交通、无人机监控等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空中目标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愈发重要。基于改进YOLOv8的红外画面空中目标检测系统,不仅能够提升检测效率,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通过实现高效的目标检测,可以有效地降低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高空域安全性。同时,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也将为无人机自主飞行、智能监控等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改进YOLOv8的红外画面空中目标检测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红外图像特征的深入挖掘和YOLOv8模型的优化,研究将为空中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空中监控和管理贡献力量。
2.图片演示
注意:由于此博客编辑较早,上面“2.图片演示”和“3.视频演示”展示的系统图片或者视频可能为老版本,新版本在老版本的基础上升级如下:(实际效果以升级的新版本为准)
(1)适配了YOLOV8的“目标检测”模型和“实例分割”模型,通过加载相应的权重(.pt)文件即可自适应加载模型。
(2)支持“图片识别”、“视频识别”、“摄像头实时识别”三种识别模式。
(3)支持“图片识别”、“视频识别”、“摄像头实时识别”三种识别结果保存导出,解决手动导出(容易卡顿出现爆内存)存在的问题,识别完自动保存结果并导出到tempDir中。
(4)支持Web前端系统中的标题、背景图等自定义修改,后面提供修改教程。
另外本项目提供训练的数据集和训练教程,暂不提供权重文件(best.pt),需要您按照教程进行训练后实现图片演示和Web前端界面演示的效果。
3.视频演示
3.1 视频演示
4.数据集信息展示
4.1 本项目数据集详细数据(类别数&类别名)
nc: 4
names: [‘Airplane’, ‘Bird’, ‘Drone’, ‘Helicopter’]
4.2 本项目数据集信息介绍
数据集信息展示
在现代计算机视觉领域,尤其是在空中目标检测的研究中,数据集的构建与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集名为“Air Vehicles”,专门针对红外画面中的空中目标检测任务而设计。该数据集包含四个主要类别,分别是“Airplane”(飞机)、“Bird”(鸟类)、“Drone”(无人机)和“Helicopter”(直升机)。这些类别的选择不仅涵盖了多种常见的空中目标,还反映了当前无人机技术和航空活动的快速发展。
“Air Vehicles”数据集的构建过程注重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确保模型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鲁棒性。数据集中包含的图像均为红外图像,这种图像类型在低光照和恶劣天气条件下表现出色,能够有效捕捉到目标的热辐射特征。通过使用红外成像技术,研究者能够在夜间或视距受限的情况下进行目标检测,这对于军事监视、无人机巡逻以及野生动物观察等应用场景尤为重要。
在数据集的标注过程中,采用了精确的框选和分类方法,确保每个目标的边界框准确无误。每个类别的样本数量经过精心设计,以保证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够获得均衡的学习机会。例如,飞机和直升机通常在特定的航线上飞行,而鸟类和无人机则可能在更广泛的环境中活动。因此,数据集中不仅包含了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目标图像,还考虑了不同的背景和气候条件,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
为了提高数据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研究团队还进行了数据增强处理,包括旋转、缩放、翻转等操作。这些操作不仅增加了数据集的样本数量,还丰富了样本的多样性,使得模型在面对真实世界中的各种变化时,能够保持较高的检测精度。此外,数据集还包含了不同时间段和地点拍摄的图像,以模拟不同的操作环境和场景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适应性。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使用“Air Vehicles”数据集将有助于改进YOLOv8的性能。YOLOv8作为一种先进的目标检测算法,其高效性和准确性使其成为本研究的理想选择。通过在“Air Vehicles”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模型能够学习到不同类别目标的特征,进而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快速、准确的目标检测。
总之,“Air Vehicles”数据集为改进YOLOv8的红外画面空中目标检测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数据集的精心设计和多样化处理,研究者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性能,使其在复杂的空中目标检测任务中表现出色。这不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5.全套项目环境部署视频教程(零基础手把手教学)
5.1 环境部署教程链接(零基础手把手教学)
5.2 安装Python虚拟环境创建和依赖库安装视频教程链接(零基础手把手教学)
6.手把手YOLOV8训练视频教程(零基础小白有手就能学会)
6.1 手把手YOLOV8训练视频教程(零基础小白有手就能学会)
7.70+种全套YOLOV8创新点代码加载调参视频教程(一键加载写好的改进模型的配置文件)
7.1 70+种全套YOLOV8创新点代码加载调参视频教程(一键加载写好的改进模型的配置文件)
8.70+种全套YOLOV8创新点原理讲解(非科班也可以轻松写刊发刊,V10版本正在科研待更新)
由于篇幅限制,每个创新点的具体原理讲解就不一一展开,具体见下列网址中的创新点对应子项目的技术原理博客网址【Blog】:
8.1 70+种全套YOLOV8创新点原理讲解链接
9.系统功能展示(检测对象为举例,实际内容以本项目数据集为准)
图9.1.系统支持检测结果表格显示
图9.2.系统支持置信度和IOU阈值手动调节
图9.3.系统支持自定义加载权重文件best.pt(需要你通过步骤5中训练获得)
图9.4.系统支持摄像头实时识别
图9.5.系统支持图片识别
图9.6.系统支持视频识别
图9.7.系统支持识别结果文件自动保存
图9.8.系统支持Excel导出检测结果数据
10.原始YOLOV8算法原理
原始YOLOv8算法原理
YOLOv8算法是YOLO系列中的最新版本,代表了单阶段目标检测技术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该算法在设计上兼顾了检测精度与速度,旨在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YOLOv8的架构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输入层、Backbone骨干网络、Neck特征融合网络和Head检测模块。这一结构的设计理念是通过精简和优化各个模块,提升整体性能,同时保持实时性和轻量化特性。
在输入层,YOLOv8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比例调整、Mosaic增强和自适应锚框计算。Mosaic增强技术通过将多张图像合成一张新图像,丰富了训练数据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此外,自适应锚框计算能够根据输入图像的特征动态生成锚框,提高了目标检测的准确性。
YOLOv8的Backbone部分采用了经过优化的DarkNet结构,核心在于引入了C2f模块,替代了传统的C3模块。C2f模块通过更丰富的分支和跨层连接,增强了梯度流动,使得特征提取更加高效。与YOLOv7的ELAN结构相似,C2f模块通过多路径的特征学习,提升了网络的特征表示能力。同时,YOLOv8在不同尺度的模型中调整了通道数,以适应不同的目标检测需求。SPPF模块的引入进一步增强了特征图的处理能力,通过不同内核尺寸的池化操作,有效地合并了特征图的信息,为后续的特征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Neck部分则采用了双塔结构,结合了特征金字塔和路径聚合网络(PAN),实现了对不同尺度目标特征的有效融合。特征金字塔网络通过多层次的特征提取,确保了网络能够捕捉到不同尺度目标的语义信息,而路径聚合网络则促进了语义特征与定位特征之间的有效转移。这种特征融合策略显著提高了YOLOv8在多尺度目标检测中的表现,使得模型在面对复杂场景时依然能够保持高精度的检测能力。
在Head检测模块中,YOLOv8采用了解耦头的结构,将回归分支和预测分支进行分离。这一设计的优势在于加速了模型的收敛过程,同时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检测模块包含三个Detect检测器,分别负责不同尺寸目标的检测任务。通过解耦结构,YOLOv8能够在分类和回归过程中更灵活地处理正负样本的分配,采用Task-Aligned Assigner策略,确保正样本的选择更加合理。此外,YOLOv8在损失计算中引入了二元交叉熵损失(BCELoss)和分布焦点损失(DFLoss),结合完全交并比损失函数(CIOULoss),进一步提升了模型对边界框预测的精准性。
YOLOv8相较于前代版本,尤其是YOLOv5,进行了多项重要改进。新的骨干网络和头部网络的设计,使得YOLOv8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性能。C2f结构的引入,不仅增强了梯度流动,还优化了特征提取的效率。此外,YOLOv8在头部网络中采用了无锚框检测头,减少了锚框预测的数量,从而加速了非最大抑制(NMS)过程,提高了检测速度。
YOLOv8的多样化模型设计也是其一大亮点。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YOLOv8提供了n、s、m、l、x五种不同规模的模型,网络深度和检测精度逐步增加。YOLOv8n作为参数量最小、检测速度最快的版本,特别适合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而YOLOv8x则适用于对检测精度要求极高的应用,展示了YOLOv8在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的优势。
综上所述,YOLOv8算法通过对输入、Backbone、Neck和Head各个模块的精心设计与优化,形成了一种高效、准确的目标检测解决方案。其创新的结构和算法设计,使得YOLOv8在多种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成为了当前目标检测领域的重要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YOLOv8有望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目标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1.项目核心源码讲解(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懂代码逻辑)
11.1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nn\extra_modules\orepa.py
以下是对给定代码的核心部分进行提炼和详细注释的结果。主要保留了 OREPA
、OREPA_LargeConv
、ConvBN
和 RepVGGBlock_OREPA
类的实现,去掉了一些冗余的部分和未使用的函数。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init as init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import numpy as np
# OREPA类实现
class OREPA(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None, groups=1, dilation=1, act=True):
super(OREPA, self).__init__()
self.nonlinear = nn.ReLU() if act else nn.Identity() # 激活函数选择
self.kernel_size = kernel_size
self.in_channels = in_channels
self.out_channels = out_channels
self.groups = groups
self.stride = stride
self.padding = padding if padding is not None else (kernel_size // 2) # 默认填充
self.dilation = dilation
# 初始化权重参数
self.weight_orepa_origin = nn.Parameter(torch.Tensor(out_channels, in_channels // groups, kernel_size, kernel_size))
init.kaiming_uniform_(self.weight_orepa_origin) # 权重初始化
# 其他分支的权重参数
self.weight_orepa_avg_conv = nn.Parameter(torch.Tensor(out_channels, in_channels // groups, 1, 1))
init.kaiming_uniform_(self.weight_orepa_avg_conv)
self.vector = nn.Parameter(torch.Tensor(6, out_channels)) # 权重组合向量
self.bn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 批归一化层
def weight_gen(self):
# 生成最终的卷积权重
weight_orepa_origin = self.weight_orepa_origin * self.vector[0, :].view(-1, 1, 1, 1)
weight_orepa_avg = self.weight_orepa_avg_conv * self.vector[1, :].view(-1, 1, 1, 1)
weight = weight_orepa_origin + weight_orepa_avg # 权重相加
return weight
def forward(self, inputs):
weight = self.weight_gen() # 生成权重
out = F.conv2d(inputs, weight, stride=self.stride, padding=self.padding, dilation=self.dilation, groups=self.groups)
return self.nonlinear(self.bn(out)) # 激活和归一化
# OREPA_LargeConv类实现
class OREPA_LargeConv(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1, padding=None, groups=1, dilation=1, act=True):
super(OREPA_LargeConv, self).__init__()
self.stride = stride
self.padding = padding if padding is not None else (kernel_size // 2)
self.layers = (kernel_size - 1) // 2 # 计算层数
self.groups = groups
self.nonlinear = nn.ReLU() if act else nn.Identity()
# 初始化多个OREPA层
self.weights = nn.ModuleList()
for i in range(self.layers):
if i == 0:
self.weights.append(OREPA(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groups=groups))
elif i == self.layers - 1:
self.weights.append(OREPA(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stride, padding=1, groups=groups))
else:
self.weights.append(OREPA(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groups=groups))
def forward(self, inputs):
weight = inputs
for layer in self.weights:
weight = layer(weight) # 逐层传递
return self.nonlinear(weight) # 激活
# ConvBN类实现
class ConvB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1, padding=0, dilation=1, groups=1):
super().__init__()
self.conv =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stride, padding=padding, dilation=dilation, groups=groups, bias=False)
self.bn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 批归一化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bn(self.conv(x)) # 先卷积后归一化
# RepVGGBlock_OREPA类实现
class RepVGGBlock_OREPA(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None, groups=1, act=True):
super(RepVGGBlock_OREPA, self).__init__()
self.nonlinearity = nn.ReLU() if act else nn.Identity()
self.rbr_dense = OREPA(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kernel_size, stride=stride, padding=padding, groups=groups)
self.rbr_1x1 = ConvBN(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stride, groups=groups)
def forward(self, inputs):
out1 = self.rbr_dense(inputs) # 主分支
out2 = self.rbr_1x1(inputs) # 1x1卷积分支
return self.nonlinearity(out1 + out2) # 相加并激活
代码说明
- OREPA类: 这是一个卷积模块,使用多个卷积分支组合生成最终的卷积权重。支持批归一化和激活函数。
- OREPA_LargeConv类: 该类由多个OREPA层组成,适用于大卷积核的情况。通过层叠多个OREPA模块来构建更复杂的卷积操作。
- ConvBN类: 这是一个简单的卷积层,后接批归一化,提供了标准的卷积操作。
- RepVGGBlock_OREPA类: 这是一个复合模块,结合了OREPA和1x1卷积,形成一个完整的块,适用于更复杂的网络结构。
这些核心部分构成了一个高效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块,适用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任务。
这个文件定义了一些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模块,主要是基于PyTorch框架的自定义卷积层和相关操作。文件中包含了多个类,分别实现了不同的功能,以下是对主要内容的详细说明。
首先,文件引入了必要的库,包括PyTorch的核心模块、数学库和NumPy。接着,定义了一些辅助函数,例如transI_fusebn
和transVI_multiscale
,用于处理卷积核和批归一化的融合,以及对卷积核进行多尺度填充。
OREPA
类是一个自定义的卷积模块,包含了多个卷积分支,支持多种卷积操作。它的构造函数接受多个参数,如输入和输出通道数、卷积核大小、步幅、填充、分组卷积等。根据是否处于部署模式,类内部会创建不同的卷积层。在非部署模式下,模块会初始化多个卷积权重,并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这些权重生成最终的卷积核。
OREPA_LargeConv
类则是一个大卷积模块,主要用于处理大卷积核的情况。它的构造函数类似于OREPA
,但它会创建多个OREPA
实例来组合成更大的卷积操作。
ConvBN
类是一个简单的卷积层,后接批归一化层。它的构造函数根据是否处于部署模式选择是否创建批归一化层,并在前向传播中执行相应的操作。
OREPA_3x3_RepVGG
类是一个特定的卷积模块,结合了OREPA
和RepVGG的思想,主要用于3x3卷积操作。它的构造函数中也包含了多个卷积分支,并在初始化时对权重进行处理。
最后,RepVGGBlock_OREPA
类是一个复合模块,结合了多个卷积分支和可选的SE注意力机制。它的前向传播方法将不同分支的输出相加,并通过非线性激活函数进行处理。
整个文件的设计旨在提高卷积操作的灵活性和效率,适用于各种深度学习任务,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模块化的设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卷积结构和参数设置,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11.2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nn\backbone\repvit.py
以下是代码中最核心的部分,并附上详细的中文注释: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
# 定义RepViT模型的基本模块
class Conv2d_BN(torch.nn.Sequential):
def __init__(self, a, b, ks=1, stride=1, pad=0, dilation=1, groups=1, bn_weight_init=1):
super().__init__()
# 添加卷积层
self.add_module('c', torch.nn.Conv2d(a, b, ks, stride, pad, dilation, groups, bias=False))
# 添加批归一化层
self.add_module('bn', torch.nn.BatchNorm2d(b))
# 初始化批归一化层的权重
torch.nn.init.constant_(self.bn.weight, bn_weight_init)
torch.nn.init.constant_(self.bn.bias, 0)
@torch.no_grad()
def fuse_self(self):
# 融合卷积层和批归一化层
c, bn = self._modules.values()
w = bn.weight / (bn.running_var + bn.eps)**0.5 # 计算卷积权重
w = c.weight * w[:, None, None, None] # 应用批归一化权重
b = bn.bias - bn.running_mean * bn.weight / (bn.running_var + bn.eps)**0.5 # 计算偏置
m = torch.nn.Conv2d(w.size(1) * self.c.groups, w.size(0), w.shape[2:], stride=self.c.stride, padding=self.c.padding, dilation=self.c.dilation, groups=self.c.groups)
m.weight.data.copy_(w) # 复制权重
m.bias.data.copy_(b) # 复制偏置
return m # 返回融合后的卷积层
class Residual(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 drop=0.):
super().__init__()
self.m = m # 保存模块
self.drop = drop # 丢弃率
def forward(self, x):
# 前向传播,添加残差连接
if self.training and self.drop > 0:
return x + self.m(x) * torch.rand(x.size(0), 1, 1, 1, device=x.device).ge_(self.drop).div(1 - self.drop).detach()
else:
return x + self.m(x)
class RepViTBloc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 hidden_dim, oup, kernel_size, stride, use_se, use_hs):
super(RepViTBlock, self).__init__()
assert stride in [1, 2]
self.identity = stride == 1 and inp == oup # 判断是否需要恒等映射
assert(hidden_dim == 2 * inp) # 确保隐藏维度是输入维度的两倍
if stride == 2:
# 当步幅为2时,使用Token混合器和通道混合器
self.token_mixer = nn.Sequential(
Conv2d_BN(inp, inp, kernel_size, stride, (kernel_size - 1) // 2, groups=inp),
nn.Identity() if not use_se else SqueezeExcite(inp, 0.25),
Conv2d_BN(inp, oup, ks=1, stride=1, pad=0)
)
self.channel_mixer = Residual(nn.Sequential(
Conv2d_BN(oup, 2 * oup, 1, 1, 0),
nn.GELU() if use_hs else nn.GELU(),
Conv2d_BN(2 * oup, oup, 1, 1, 0, bn_weight_init=0),
))
else:
assert(self.identity)
# 当步幅为1时,使用不同的结构
self.token_mixer = nn.Sequential(
RepVGGDW(inp),
nn.Identity() if not use_se else SqueezeExcite(inp, 0.25),
)
self.channel_mixer = Residual(nn.Sequential(
Conv2d_BN(inp, hidden_dim, 1, 1, 0),
nn.GELU() if use_hs else nn.GELU(),
Conv2d_BN(hidden_dim, oup, 1, 1, 0, bn_weight_init=0),
))
def forward(self, x):
# 前向传播
return self.channel_mixer(self.token_mixer(x))
class RepVi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cfgs):
super(RepViT, self).__init__()
self.cfgs = cfgs # 保存配置
input_channel = self.cfgs[0][2] # 获取输入通道数
# 构建初始层
patch_embed = torch.nn.Sequential(Conv2d_BN(3, input_channel // 2, 3, 2, 1), torch.nn.GELU(),
Conv2d_BN(input_channel // 2, input_channel, 3, 2, 1))
layers = [patch_embed]
# 构建反向残差块
block = RepViTBlock
for k, t, c, use_se, use_hs, s in self.cfgs:
output_channel = _make_divisible(c, 8) # 确保输出通道数可被8整除
exp_size = _make_divisible(input_channel * t, 8) # 确保扩展通道数可被8整除
layers.append(block(input_channel, exp_size, output_channel, k, s, use_se, use_hs))
input_channel = output_channel # 更新输入通道数
self.features = nn.ModuleList(layers) # 保存所有层
def forward(self, x):
# 前向传播,返回特征
input_size = x.size(2)
scale = [4, 8, 16, 32]
features = [None, None, None, None]
for f in self.features:
x = f(x)
if input_size // x.size(2) in scale:
features[scale.index(input_size // x.size(2))] = x
return features # 返回特征图
def repvit_m0_9(weights=''):
"""
构建RepViT模型
"""
cfgs = [
# k, t, c, SE, HS, s
[3, 2, 48, 1, 0, 1],
# ... 省略其他配置
]
model = RepViT(cfgs) # 创建模型
if weights:
model.load_state_dict(update_weight(model.state_dict(), torch.load(weights)['model'])) # 加载权重
return model # 返回模型
代码核心部分解释:
- Conv2d_BN:这是一个包含卷积层和批归一化层的模块。它提供了一个方法
fuse_self
来融合这两个层,以提高推理速度。 - Residual:实现了残差连接,允许在网络中添加跳跃连接以缓解梯度消失问题。
- RepViTBlock:构建了RepViT的基本块,支持不同的步幅和通道混合方式。
- RepViT:整个模型的主体,负责根据配置构建网络的各个层,并在前向传播中返回特征图。
- repvit_m0_9:这是一个工厂函数,用于创建RepViT模型并加载预训练权重。
这些部分构成了RepViT模型的核心结构,支持高效的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
这个程序文件定义了一个基于RepVGG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主要用于计算机视觉任务。文件中包含多个类和函数,具体功能如下:
首先,导入了必要的库,包括PyTorch和NumPy,以及用于构建Squeeze-and-Excite模块的timm
库。接着,定义了一个replace_batchnorm
函数,该函数用于替换网络中的BatchNorm层为Identity层,以便在推理时加速计算。
_make_divisible
函数确保所有层的通道数都是8的倍数,这在模型设计中是一个常见的约定,尤其是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模型中。
接下来,定义了Conv2d_BN
类,它是一个组合了卷积层和BatchNorm层的顺序容器,并在初始化时设置了BatchNorm的权重和偏置。fuse_self
方法用于将卷积层和BatchNorm层融合为一个卷积层,以提高推理速度。
Residual
类实现了残差连接,允许在训练时添加随机丢弃,以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它同样实现了fuse_self
方法,用于融合卷积层和BatchNorm层。
RepVGGDW
类是RepVGG的深度可分离卷积实现,包含两个卷积层和一个BatchNorm层。它的forward
方法定义了前向传播的计算过程。
RepViTBlock
类实现了RepViT的基本构建块,包含了通道混合和标记混合的操作,支持不同的步幅和是否使用Squeeze-and-Excite模块。
RepViT
类是整个模型的主体,负责构建网络的各个层。它根据配置参数构建多个RepViT块,并在前向传播中提取特征。
update_weight
函数用于更新模型的权重,确保新加载的权重与模型的结构匹配。
最后,定义了多个函数(如repvit_m0_9
、repvit_m1_0
等),这些函数根据不同的配置构建RepViT模型,并可以选择加载预训练的权重。
在文件的最后部分,使用if __name__ == '__main__':
语句来测试模型的构建和前向传播,生成一个随机输入并打印输出特征的尺寸。
整体来看,这个文件实现了一个灵活且高效的深度学习模型,适用于图像分类等任务,具有良好的模块化设计和可扩展性。
11.3 ui.py
以下是代码中最核心的部分,并附上详细的中文注释:
import sys
import subprocess
def run_script(script_path):
"""
使用当前 Python 环境运行指定的脚本。
Args:
script_path (str): 要运行的脚本路径
Returns:
None
"""
# 获取当前 Python 解释器的路径
python_path = sys.executable
# 构建运行命令,使用 streamlit 运行指定的脚本
command = f'"{python_path}" -m streamlit run "{script_path}"'
# 执行命令
result = subprocess.run(command, shell=True)
# 检查命令执行的返回码,如果不为0则表示出错
if result.returncode != 0:
print("脚本运行出错。")
# 实例化并运行应用
if __name__ == "__main__":
# 指定要运行的脚本路径
script_path = "web.py" # 这里可以替换为实际的脚本路径
# 调用函数运行脚本
run_script(script_path)
代码注释说明:
-
导入模块:
sys
:用于访问与 Python 解释器紧密相关的变量和函数。subprocess
:用于执行外部命令。
-
run_script
函数:- 功能:使用当前 Python 环境运行指定的脚本。
- 参数:
script_path
,要运行的脚本的路径。 - 获取当前 Python 解释器的路径,构建一个命令字符串,使用
streamlit
模块运行指定的脚本。 - 使用
subprocess.run
执行命令,并检查返回码以判断脚本是否成功运行。
-
主程序块:
- 检查是否为主模块运行,如果是,则指定要运行的脚本路径并调用
run_script
函数。
- 检查是否为主模块运行,如果是,则指定要运行的脚本路径并调用
这个程序文件名为 ui.py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当前的 Python 环境运行一个指定的脚本,具体来说是运行一个名为 web.py
的脚本。程序首先导入了必要的模块,包括 sys
、os
和 subprocess
,这些模块分别用于系统相关的操作、文件路径处理和执行外部命令。
在 run_script
函数中,首先获取当前 Python 解释器的路径,这样可以确保使用正确的 Python 环境来运行脚本。接着,构建一个命令字符串,这个命令使用 streamlit
模块来运行指定的脚本。streamlit
是一个用于构建数据应用的库,命令的格式是 "python_path" -m streamlit run "script_path"
,其中 python_path
是当前 Python 解释器的路径,script_path
是要运行的脚本路径。
然后,使用 subprocess.run
方法执行这个命令。该方法会在一个新的 shell 中运行命令,并返回一个结果对象。通过检查 result.returncode
,可以判断脚本是否成功运行。如果返回码不为零,表示脚本运行出错,程序会输出一条错误信息。
在文件的最后部分,使用 if __name__ == "__main__":
语句来确保只有在直接运行该文件时才会执行下面的代码。这里指定了要运行的脚本路径为 web.py
,并调用 run_script
函数来执行这个脚本。
整体来看,这个程序的结构清晰,功能明确,主要用于启动一个基于 Streamlit 的 Web 应用。
11.4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trackers\basetrack.py
以下是代码中最核心的部分,并附上详细的中文注释: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TrackState:
"""对象跟踪状态的枚举类。"""
New = 0 # 新建状态
Tracked = 1 # 被跟踪状态
Lost = 2 # 丢失状态
Removed = 3 # 被移除状态
class BaseTrack:
"""对象跟踪的基类,处理基本的跟踪属性和操作。"""
_count = 0 # 全局跟踪ID计数器
track_id = 0 # 当前跟踪的ID
is_activated = False # 跟踪是否被激活
state = TrackState.New # 跟踪的初始状态
history = OrderedDict() # 存储跟踪历史的有序字典
features = [] # 存储特征的列表
curr_feature = None # 当前特征
score = 0 # 跟踪的分数
start_frame = 0 # 跟踪开始的帧数
frame_id = 0 # 当前帧ID
time_since_update = 0 # 自上次更新以来的时间
# 多摄像头位置
location = (np.inf, np.inf) # 初始化位置为无穷大
@property
def end_frame(self):
"""返回跟踪的最后帧ID。"""
return self.frame_id
@staticmethod
def next_id():
"""递增并返回全局跟踪ID计数器。"""
BaseTrack._count += 1
return BaseTrack._count
def activate(self, *args):
"""激活跟踪,使用提供的参数。"""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 # 需要在子类中实现
def predict(self):
"""预测跟踪的下一个状态。"""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 # 需要在子类中实现
def update(self, *args, **kwargs):
"""使用新的观测值更新跟踪。"""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 # 需要在子类中实现
def mark_lost(self):
"""将跟踪标记为丢失。"""
self.state = TrackState.Lost
def mark_removed(self):
"""将跟踪标记为移除。"""
self.state = TrackState.Removed
@staticmethod
def reset_id():
"""重置全局跟踪ID计数器。"""
BaseTrack._count = 0
代码说明:
- TrackState 类:定义了跟踪对象的状态,包括新建、被跟踪、丢失和被移除的状态。
- BaseTrack 类:这是一个基类,提供了跟踪对象的基本属性和方法,包括跟踪ID、状态、历史记录、特征等。
- 静态方法:
next_id()
:用于生成唯一的跟踪ID。reset_id()
:用于重置跟踪ID计数器。
- 实例方法:
activate()
、predict()
和update()
:这些方法需要在子类中实现,用于激活跟踪、预测状态和更新跟踪。mark_lost()
和mark_removed()
:用于标记跟踪状态为丢失或移除。
这个程序文件是一个用于对象跟踪的基础类,属于YOLO(You Only Look Once)系列算法的一部分,具体实现了跟踪的基本属性和操作。首先,文件定义了一个枚举类TrackState
,用于表示对象跟踪的不同状态,包括新建(New)、跟踪中(Tracked)、丢失(Lost)和已移除(Removed)。这些状态可以帮助跟踪系统管理和更新每个跟踪对象的状态。
接下来,BaseTrack
类是一个基类,提供了对象跟踪所需的基本功能。它包含了一些类属性,例如_count
用于跟踪对象的数量,track_id
是每个跟踪对象的唯一标识符,is_activated
表示该跟踪对象是否被激活,state
则表示当前的跟踪状态。其他属性如history
、features
、curr_feature
、score
、start_frame
、frame_id
和time_since_update
等,用于存储跟踪对象的历史信息、特征、当前特征、得分、起始帧、当前帧ID以及自上次更新以来的时间。
类中还定义了一个location
属性,用于支持多摄像头跟踪,默认值为无穷大,表示尚未确定位置。end_frame
是一个属性方法,用于返回跟踪的最后一帧ID。
next_id
是一个静态方法,用于生成新的跟踪ID,每调用一次就会递增全局计数器。activate
、predict
和update
方法是用于激活跟踪、预测下一个状态和更新跟踪的抽象方法,具体实现需要在子类中定义。mark_lost
和mark_removed
方法则用于将跟踪对象标记为丢失或已移除,更新其状态。
最后,reset_id
是一个静态方法,用于重置全局跟踪ID计数器。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灵活的基础框架,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对象跟踪的扩展和实现。
11.5 code\ultralytics\models\yolo\obb_init_.py
以下是代码中最核心的部分,并附上详细的中文注释:
# 导入必要的模块
from .predict import OBBPredictor # 从当前包中导入OBBPredictor类,用于目标检测的预测
from .train import OBBTrainer # 从当前包中导入OBBTrainer类,用于模型训练
from .val import OBBValidator # 从当前包中导入OBBValidator类,用于模型验证
# 定义模块的公开接口
__all__ = "OBBPredictor", "OBBTrainer", "OBBValidator" # 指定在使用from module import *时,公开的类
注释说明:
-
导入模块:
from .predict import OBBPredictor
:导入用于进行目标检测预测的OBBPredictor
类。from .train import OBBTrainer
:导入用于训练模型的OBBTrainer
类。from .val import OBBValidator
:导入用于验证模型性能的OBBValidator
类。
-
公开接口:
__all__
:这个特殊变量定义了在使用from module import *
时,哪些名称是可以被导入的。在这里,OBBPredictor
、OBBTrainer
和OBBValidator
被指定为模块的公开接口。
这个程序文件是Ultralytics YOLO模型的一部分,具体位于code/ultralytics/models/yolo/obb/__init__.py
。文件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模块的接口和导入相关的类。
首先,文件开头有一行注释,指出这是Ultralytics YOLO的代码,并声明了使用AGPL-3.0许可证。这意味着该代码是开源的,用户可以自由使用和修改,但需要遵循相应的许可证条款。
接下来,文件通过from
语句导入了三个类:OBBPredictor
、OBBTrainer
和OBBValidator
。这些类分别用于不同的功能:OBBPredictor
用于模型的预测,OBBTrainer
用于模型的训练,而OBBValidator
则用于模型的验证。这些类的具体实现可能在相应的predict.py
、train.py
和val.py
文件中。
最后,__all__
变量被定义为一个元组,包含了三个类的名称。这一行的作用是明确指出当使用from module import *
语句时,应该导入哪些类。这样做可以帮助控制模块的公共接口,避免不必要的名称污染。
总体而言,这个文件是一个模块的初始化文件,主要用于组织和导出与OBB(Oriented Bounding Box)相关的功能,使得其他部分的代码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功能。
11.6 train.py
以下是代码中最核心的部分,并附上详细的中文注释:
class DetectionTrainer(BaseTrainer):
"""
DetectionTrainer类用于基于检测模型进行训练,继承自BaseTrainer类。
"""
def build_dataset(self, img_path, mode="train", batch=None):
"""
构建YOLO数据集。
参数:
img_path (str): 包含图像的文件夹路径。
mode (str): 模式,可以是'train'或'val',用户可以为每种模式自定义不同的增强。
batch (int, optional): 批次大小,仅用于'rect'模式。默认为None。
"""
gs = max(int(de_parallel(self.model).stride.max() if self.model else 0), 32)
return build_yolo_dataset(self.args, img_path, batch, self.data, mode=mode, rect=mode == "val", stride=gs)
def get_dataloader(self, dataset_path, batch_size=16, rank=0, mode="train"):
"""构造并返回数据加载器。"""
assert mode in ["train", "val"] # 确保模式为'train'或'val'
with torch_distributed_zero_first(rank): # 在分布式训练中,确保数据集只初始化一次
dataset = self.build_dataset(dataset_path, mode, batch_size) # 构建数据集
shuffle = mode == "train" # 训练模式下打乱数据
if getattr(dataset, "rect", False) and shuffle:
LOGGER.warning("WARNING ⚠️ 'rect=True'与DataLoader的shuffle不兼容,设置shuffle=False")
shuffle = False
workers = self.args.workers if mode == "train" else self.args.workers * 2 # 设置工作线程数
return build_dataloader(dataset, batch_size, workers, shuffle, rank) # 返回数据加载器
def preprocess_batch(self, batch):
"""对一批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缩放和转换为浮点数。"""
batch["img"] = batch["img"].to(self.device, non_blocking=True).float() / 255 # 将图像转换为浮点数并归一化
if self.args.multi_scale: # 如果启用多尺度
imgs = batch["img"]
sz = (
random.randrange(self.args.imgsz * 0.5, self.args.imgsz * 1.5 + self.stride)
// self.stride
* self.stride
) # 随机选择一个尺寸
sf = sz / max(imgs.shape[2:]) # 计算缩放因子
if sf != 1:
ns = [
math.ceil(x * sf / self.stride) * self.stride for x in imgs.shape[2:]
] # 计算新的形状
imgs = nn.functional.interpolate(imgs, size=ns, mode="bilinear", align_corners=False) # 进行插值缩放
batch["img"] = imgs # 更新批次中的图像
return batch
def get_model(self, cfg=None, weights=None, verbose=True):
"""返回YOLO检测模型。"""
model = DetectionModel(cfg, nc=self.data["nc"], verbose=verbose and RANK == -1) # 创建检测模型
if weights:
model.load(weights) # 加载权重
return model
def get_validator(self):
"""返回YOLO模型验证器。"""
self.loss_names = "box_loss", "cls_loss", "dfl_loss" # 定义损失名称
return yolo.detect.DetectionValidator(
self.test_loader, save_dir=self.save_dir, args=copy(self.args), _callbacks=self.callbacks
) # 返回验证器
def plot_training_samples(self, batch, ni):
"""绘制带有注释的训练样本。"""
plot_images(
images=batch["img"],
batch_idx=batch["batch_idx"],
cls=batch["cls"].squeeze(-1),
bboxes=batch["bboxes"],
paths=batch["im_file"],
fname=self.save_dir / f"train_batch{ni}.jpg",
on_plot=self.on_plot,
)
代码核心部分说明:
-
DetectionTrainer类:该类用于训练YOLO检测模型,继承自BaseTrainer,提供了构建数据集、获取数据加载器、预处理批次、获取模型和验证器等功能。
-
build_dataset方法:根据给定的图像路径和模式构建YOLO数据集,支持训练和验证模式。
-
get_dataloader方法:构造数据加载器,确保在分布式训练中只初始化一次数据集,并根据模式设置是否打乱数据。
-
preprocess_batch方法:对输入的图像批次进行预处理,包括归一化和可选的多尺度处理。
-
get_model方法:返回YOLO检测模型,并可选择性地加载预训练权重。
-
get_validator方法:返回用于验证模型性能的验证器,定义了损失名称。
-
plot_training_samples方法:绘制训练样本及其注释,便于可视化训练过程中的数据。
这个程序文件 train.py
是一个用于训练 YOLO(You Only Look Once)目标检测模型的 Python 脚本,继承自 BaseTrainer
类。它包含了多个方法,主要用于构建数据集、获取数据加载器、预处理图像、设置模型属性、获取模型、进行验证、记录损失、输出训练进度、绘制训练样本和绘制训练指标等。
在文件开头,导入了一些必要的库和模块,包括数学运算、随机数生成、深度学习相关的 PyTorch 模块以及 YOLO 模型和数据处理的相关工具。
DetectionTrainer
类是这个文件的核心,主要负责训练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它的 build_dataset
方法用于构建 YOLO 数据集,接收图像路径、模式(训练或验证)和批次大小作为参数,并根据模型的步幅设置合适的参数。get_dataloader
方法则用于构建数据加载器,确保在分布式训练时只初始化一次数据集,并根据模式设置是否打乱数据。
在 preprocess_batch
方法中,对输入的图像批次进行预处理,包括将图像转换为浮点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同时支持多尺度训练。set_model_attributes
方法用于设置模型的属性,如类别数量和类别名称。
get_model
方法返回一个 YOLO 检测模型,并可选择加载预训练权重。get_validator
方法返回一个用于验证模型的检测验证器。label_loss_items
方法则用于返回带有标签的训练损失项的字典,方便后续的损失记录和分析。
此外,progress_string
方法生成一个格式化的字符串,用于输出训练进度,包括当前的 epoch、GPU 内存使用情况、损失值、实例数量和图像大小等信息。plot_training_samples
方法用于绘制训练样本及其标注,便于可视化训练过程中的数据情况。最后,plot_metrics
和 plot_training_labels
方法用于绘制训练指标和标注图,帮助用户分析模型的训练效果。
整体来看,这个文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用于训练 YOLO 模型,涵盖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训练过程监控和结果可视化等多个方面。
12.系统整体结构(节选)
整体功能和构架概括
该项目是一个基于YOLOv8目标检测算法的深度学习框架,旨在提供多种改进的YOLO模型及其训练、验证和推理功能。项目结构清晰,模块化设计使得各个功能组件易于管理和扩展。主要功能包括:
- 模型定义与构建:提供多种YOLO模型的实现,包括OBB(Oriented Bounding Box)和RepViT等。
- 训练与验证:支持模型的训练过程,包括数据集构建、数据加载、损失计算和训练进度监控。
- 推理与预测:实现模型的推理功能,支持实时目标检测。
- 跟踪功能:提供对象跟踪的实现,支持多种跟踪算法。
- 用户界面:通过简单的用户界面实现模型的启动和运行。
- 工具与实用程序: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如性能基准测试和图像处理操作。
文件功能整理表
文件路径 | 功能描述 |
---|---|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nn\extra_modules\orepa.py | 定义自定义卷积模块和相关操作,主要用于提高YOLO模型的卷积效率和灵活性。 |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nn\backbone\repvit.py | 实现RepViT模型的结构,包括模型的基本构建块和前向传播逻辑。 |
ui.py | 提供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用于启动和运行YOLO模型的Web应用。 |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trackers\basetrack.py | 定义对象跟踪的基础类,提供跟踪对象的状态管理和基本操作。 |
code\ultralytics\models\yolo\obb\__init__.py | 模块初始化文件,导入与OBB相关的预测、训练和验证类。 |
train.py | 负责YOLO模型的训练过程,包括数据集构建、模型设置、损失记录和训练进度监控。 |
code\ultralytics\nn\tasks.py | 定义与任务相关的功能,如目标检测、实例分割等任务的处理。 |
code\ultralytics\models\rtdetr\predict.py | 实现RTDETR模型的推理功能,处理输入数据并返回检测结果。 |
code\ultralytics\engine\predictor.py | 提供模型推理的核心逻辑,处理输入数据并生成预测结果。 |
code\ultralytics\trackers\bot_sort.py | 实现Bot-SORT跟踪算法,提供对象跟踪的具体实现。 |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solutions\ai_gym.py | 提供AI训练和测试环境的解决方案,支持多种AI任务的训练和评估。 |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utils\benchmarks.py | 提供性能基准测试工具,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和效率。 |
70+种YOLOv8算法改进源码大全和调试加载训练教程(非必要)\ultralytics\models\utils\ops.py | 定义一些常用的操作和工具函数,支持模型的构建和数据处理。 |
这个表格总结了每个文件的主要功能,帮助理解整个项目的结构和功能模块。
注意:由于此博客编辑较早,上面“11.项目核心源码讲解(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懂代码逻辑)”中部分代码可能会优化升级,仅供参考学习,完整“训练源码”、“Web前端界面”和“70+种创新点源码”以“13.完整训练+Web前端界面+70+种创新点源码、数据集获取(由于版权原因,本博客仅提供【原始博客的链接】,原始博客提供下载链接)”的内容为准。
13.完整训练+Web前端界面+70+种创新点源码、数据集获取(由于版权原因,本博客仅提供【原始博客的链接】,原始博客提供下载链接)
参考原始博客1: https://gitee.com/qunshansj/Air-Vehicles767
参考原始博客2: https://github.com/VisionMillionDataStudio/Air-Vehicles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