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R横向控制及融合PID纵向控制C++实现

news2025/1/15 22:38:39

目录

  • 简介
  • 一、现代控制理论
    • 1.1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区别
    • 1.2 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
  • 二、LQR控制器
    • 2.1 连续时间
      • 2.1.1 Q、R矩阵的选取
      • 2.1.2 推导过程
      • 2.1.3 连续时间下的LQR算法步骤
    • 2.2 离散时间
      • 2.2.1 连续LQR和离散LQR的区别
      • 2.2.2离散时间下的LQR算法步骤
  • 三、LQR实现自动驾驶轨迹跟踪(C++实现)
    • 3.1 车辆运动学模型
    • 3.2 C++代码实现(恒速、横向控制,控制量只有前轮转角)
      • 3.2.1 车辆运动学模型(离散状态空间方程)
      • 3.2.2 参考轨迹
      • 3.2.3 LQR求解
      • 3.2.4 主函数
      • 3.2.4 结果
    • 3.3 LQR+PID(初始速度为0 , 目标速度为4m/s)
      • 3.3.1 PID控制器
      • 3.3.2 主函数(LQR+PID)
  • 四、总结

简介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自动驾驶或者机器人的底盘运动控制算法LQR(线性二次调节器)的理论推导,以及在ubuntu系统下,基于C++、Eigen库、matplotlib库,实现了对给定轨迹的LQR跟踪控制,分别展示了在恒速下(控制量为前轮转角)通过LQR对前轮转角的横向控制,以及在给定初始速度下,通过LQR对前轮转角的横向控制,P控制器施加油门的纵向控制(调节加速度)。

本人Git仓库地址:LQR

一、现代控制理论

1.1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区别

  • 经典控制理论:只能将系统的可测量输出作为反馈信号,是输出反馈
  • 现代控制理论:将系统的可测量输出和系统内部的状态量作为反馈信号,是输出反馈+状态反馈

1.2 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

线性二次问题: 当一个系统是线性系统,并且系统的性能指标(目标函数)是状态量和控制变量的二次型函数,这样的最优控制问题是线性二次问题。

根据线性系统定常连续系统的状态描述可以得到其一般性的状态空间描述框图,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和输出表达式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其中x是系统的状态量,u是系统的控制量(输入量),实际算法中,一般都由离散误差状态空间方程来表示,x和u都表示为偏差量。
  • 其中A是系统矩阵,B是控制矩阵,两者均为常数矩阵且只由系统本身的参数决定,C是输出矩阵,D大多数情况下为0。

最优控制:配置全状态反馈控制器u = -K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添加了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器K之后,系统由开环系统变为了闭环系统,K是最优控制规律,是状态量的线性表示,构成闭环控制。

反馈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是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所有极点均有负实部,即均在复频域S平面的左侧。

二、LQR控制器

在自动驾驶车辆控制中,期望的系统响应特性有2点:

  • (1)车辆对参考轨迹的跟踪误差尽可能小,尽量去贴合参考轨迹,使误差稳定接近于0。
  • (2)控制输入量(前轮转角、加速度)尽可能小,使系统的能量耗散尽可能小。

最优控制就是在保证控制系统顺利执行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比如综合考虑上述的状态量偏差和控制量输入;如果系统能够用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并且其代价函数是二次型的形式,那么这类问题就是线性二次问题(LQ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就是线性二次调节器,简称LQR。

2.1 连续时间

LQR的目标就是找到一组控制量u,使得状态量能够快速稳定地去贴合参考量,即偏差为0,而且希望不要有太大的能耗,故使控制量u尽可能小。

这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优化最优控制问题,选取代价函数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的Q和R分别是状态加权矩阵和控制加权矩阵,Q是半正定矩阵,R是正定矩阵,均是对角矩阵。

半正定矩阵:对于所有的非零向量𝑥,都有x TAx≥0。
正定矩阵:对于所有的非零向量𝑥,都有x TAx>0。

正定矩阵通常用于优化问题,作为Hessian矩阵(二阶导数矩阵)来确保函数的局部最小值。
半正定矩阵在优化问题中也很重要,但它们可能表示鞍点或局部最大值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代价函数逐渐达到最小值,状态量x和控制量u都趋近于0(这里的状态量和控制量都由偏差量来表示),系统达到稳态。

2.1.1 Q、R矩阵的选取

Q为半正定的状态加权矩阵,R为正定的控制加权矩阵,通常均为对角阵。Q越大,表示希望系统的状态量能够尽快地贴合参考量,R越大,说明希望控制输入尽可能小,意味这系统的状态衰减变慢。比如, Q 11 选取较大的值,会让 x 1 很快的衰减到0;所以,Q 、 R 的选取,要综合看具体的实际应用场景来调节。

2.1.2 推导过程

LQR的求解目的是为了得到状态反馈增益K,从而得到控制量与状态量的关系u = -K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得到Riccati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求解得到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求解得到状态反馈矩阵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终求解得到最优控制u: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3 连续时间下的LQR算法步骤

  1. 选取状态加权矩阵Q和控制加权矩阵R(分别满足半正定和正定的对角阵)。
  2. 求解Riccati方程得到矩阵P。
  3. 根据P计算状态反馈矩阵K。
  4. 最终得到最优控制u = -Kx。

2.2 离散时间

2.2.1 连续LQR和离散LQR的区别

连续LQR: 在连续时间域内定义,适用于系统状态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情况。
离散LQR:在离散时间域内定义,适用于系统状态在离散时间点上更新的情况。

离散LQR使用的是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k是离散时间步。

离散LQR的代价函数是关于离散时间步的求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求解离散LQR的方法有最小二乘法和动态规划算法。详情见文章链接

从后往前推导可以得到每一个时间步的最优控制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矩阵P会依据下式并且配合初始值 PN = Q 进行迭代求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式就是离散时间的代数Riccati方程。P的稳态解和N趋近无限大时的无限时间问题有关,可以将上式反复迭代求解直到收敛,来求得P的稳态解,一般迭代几十步就可以得到P的稳态解。

2.2.2离散时间下的LQR算法步骤

  1. 确定迭代范围N

  2. 设置迭代初始值PN=Qf,其中Qf = Q

  3. 循环迭代,从后往前t = N,…,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从t = 0,…,N-1,循坏计算反馈状态反馈矩阵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最终得到最优控制量 ut = -Kt * Xt。

三、LQR实现自动驾驶轨迹跟踪(C++实现)

3.1 车辆运动学模型

在此参考以车辆后轴中心为车辆转弯中心的单车运动学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状态空间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状态误差量也可以构成线性状态空间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上面的线性状态误差空间方程进行离散化,对上面等式进行向前欧拉离散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得到下一个时间步的状态量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T为采样步长,I为单位矩阵;X和u均为误差量。

3.2 C++代码实现(恒速、横向控制,控制量只有前轮转角)

环境:ubuntu20.04
依赖库:Python、Eigen、matplotlib

   sudo apt-get install libeigen3-dev    //Eigen库安装
// cmakelists
 find_package(Eigen3 REQUIRED)
 include_directories(${EIGEN3_INCLUDE_DIR})

3.2.1 车辆运动学模型(离散状态空间方程)

包括状态量更新函数、状态空间方程A(系统矩阵)、B(控制矩阵)计算函数。
KinematicModel.cpp:

#include "KinematicModel.h"

KinematicModel::KinematicModel(double x, double y, double psi, double v, double L, double dt) : x(x), y(y), psi(psi),
                                                                                                v(v), L(L), dt(dt) {}
void KinematicModel::updateState(double a, double delta)
{
    x = x + v * cos(psi) * dt;
    y = y + v * sin(psi) * dt;
    psi = psi + v / L * tan(delta) * dt;
    v = v + a * dt;
}

vector<double> KinematicModel::getState()
{
    return {x, y, psi, v};
}
// 将模型离散化后的状态误差空间表达
vector<MatrixXd> KinematicModel::stateSpace(double ref_delta, double ref_yaw)
{
    MatrixXd A(3, 3), B(3, 2);
    A << 1.0, 0.0, -v * sin(ref_yaw) * dt,
         0.0, 1.0, v * cos(ref_yaw) * dt,
         0.0, 0.0, 1.0;
    B << cos(ref_yaw) * dt, 0,
         sin(ref_yaw) * dt, 0,
         tan(ref_delta) * dt / L, v * dt / (L * cos(ref_delta) * cos(ref_delta));
    return {A, B};
}

3.2.2 参考轨迹

包括参考轨迹的曲线表达、跟踪误差计算函数和角度归一化函数。
Reference_path.cpp:

#include "Reference_path.h"

ReferencePath::ReferencePath()
{
    ref_path = vector<vector<double>>(1000, vector<double>(4));
    // 生成参考轨迹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ref_path[i][0] = 0.1 * i;
        ref_path[i][1] = 2 * sin(ref_path[i][0] / 3.0);

        ref_x.push_back(ref_path[i][0]);
        ref_y.push_back(ref_path[i][1]);
    }
    double dx, dy, ddx, ddy;
    for (int i = 0; i < ref_path.size(); i++)
    {
        if (i == 0) {
            dx = ref_path[i + 1][0] - ref_path[i][0];
            dy = ref_path[i + 1][1] - ref_path[i][1];
            ddx = ref_path[2][0] + ref_path[0][0] - 2 * ref_path[1][0];
            ddy = ref_path[2][1] + ref_path[0][1] - 2 * ref_path[1][1];
        } else if (i == ref_path.size() - 1) {
            dx = ref_path[i][0] - ref_path[i- 1][0];
            dy = ref_path[i][1] - ref_path[i- 1][1];
            ddx = ref_path[i][0] + ref_path[i- 2][0] - 2 * ref_path[i - 1][0];
            ddy = ref_path[i][1] + ref_path[i - 2][1] - 2 * ref_path[i - 1][1];
        } else {
            dx = ref_path[i + 1][0] - ref_path[i][0];
            dy = ref_path[i + 1][1] - ref_path[i][1];
            ddx = ref_path[i + 1][0] + ref_path[i - 1][0] - 2 * ref_path[i][0];
            ddy = ref_path[i + 1][1] + ref_path[i - 1][1] - 2 * ref_path[i][1];
        }
        ref_path[i][2] = atan2(dy, dx);
        //计算曲率:设曲线r(t) =(x(t),y(t)),则曲率k=(x'y" - x"y')/((x')^2 + (y')^2)^(3/2).
        ref_path[i][3] = (ddy * dx - ddx * dy) / pow((dx * dx + dy * dy), 3.0 / 2); // k计算
    }
}
// 计算跟踪误差
vector<double> ReferencePath::calcTrackError(vector<double> robot_state)
{
    double x = robot_state[0], y = robot_state[1];
    vector<double> d_x(ref_path.size()), d_y(ref_path.size()), d(ref_path.size());
    for (int i = 0; i < ref_path.size(); i++)
    {
        d_x[i]=ref_path[i][0]-x;
        d_y[i]=ref_path[i][1]-y;
        d[i] = sqrt(d_x[i]*d_x[i]+d_y[i]*d_y[i]);
    }
    double min_index = min_element(d.begin(), d.end()) - d.begin();
    double yaw = ref_path[min_index][2];
    double k = ref_path[min_index][3];
    double angle = normalizeAngle(yaw - atan2(d_y[min_index], d_x[min_index]));
    double error = d[min_index];
    if (angle < 0) error *= -1;
    return {error, k, yaw, min_index};
}

// 角度归一化到 -PI到PI
double ReferencePath::normalizeAngle(double angle)
{
    while (angle > PI)
    {
        angle -= 2 * PI;
    }
    while (angle < -PI)
    {
        angle += 2 * PI;
    }
    return angle;
}

3.2.3 LQR求解

包括黎卡提方程迭代求解P函数和控制量u = -Kx计算函数。
LQR.cpp:

#include "LQR.h"

LQR::LQR(int n) : N(n) {}
// 解代数里卡提方程
MatrixXd LQR::calRicatti(MatrixXd A, MatrixXd B, MatrixXd Q, MatrixXd R)
{
    MatrixXd Qf = Q;
    MatrixXd P_old = Qf;
    MatrixXd P_new;
    // P _{new} =Q+A ^TPA−A ^TPB(R+B ^T PB) ^{−1}B ^TPA
    for (int i = 0; i < N; i++)
    {
        P_new = Q + A.transpose() * P_old * A - A.transpose() * P_old * B * (R + B.transpose() * P_old * B).inverse() * B.transpose() * P_old * A;
        if ((P_new - P_old).maxCoeff() < EPS && (P_old - P_new).maxCoeff() < EPS) break;
        P_old = P_new;
    }
    return P_new;
}

double LQR::LQRControl(vector<double> robot_state, vector<vector<double>> ref_path, double s0, MatrixXd A, MatrixXd B, MatrixXd Q, MatrixXd R)
{
    MatrixXd X(3, 1);
    X << robot_state[0] - ref_path[s0][0],
         robot_state[1] - ref_path[s0][1],
         robot_state[2] - ref_path[s0][2];
    MatrixXd P = calRicatti(A, B, Q, R);
    // K=(R + B^TP_{new}B)^{-1}B^TP_{new}A
    MatrixXd K = (R + B.transpose() * P * B).inverse() * B.transpose() * P * A;
    MatrixXd u = -K * X; // [v - ref_v, delta - ref_delta]
    return u(1, 0);
}

3.2.4 主函数

main.cpp:

#include "LQR.h"
#include "Reference_path.h"
#include "KinematicModel.h"
#include "matplotlibcpp.h"

namespace plt = matplotlibcpp;

int main(){
    double dt = 0.1;
    double L = 2.0;
    double v = 2.0;
    double x_0 = 0.0;
    double y_0 = 1.0;
    double psi_0 = 0.0;

    int N = 500;
    MatrixXd Q(3,3);
    Q<<3,0,0,
       0,3,0,
       0,0,3;

    MatrixXd R(2,2);
    R<<2.0,0.0,
        0.0,2.0;
    

    // 保存机器人移动过程中的轨迹
    vector<double>x_, y_;
    MyReference_path referencePath;
    KinematicModel robot(x_0,y_0,psi_0,v,L,dt);

    LQRControl robot_motion_LQR(N);//求解Riccati矩阵 P 时 迭代N次

    vector<double> robot_state;


    for(int i = 0;i<700;i++){
        plt::clf();
        robot_state = robot.getState();// {x , y , psi , v};
        vector<double>one_trial = referencePath.calcTrackError(robot_state);
        double k = one_trial[1];
        double ref_yaw = one_trial[2];// 预瞄点曲率
        double s0 = one_trial[3];  // min_distance_index

        double ref_delta = atan2(L*k,1);  // 求出参考轨迹上的预瞄点的航向角
        vector<MatrixXd>state_space = robot.stateSpace(ref_delta,ref_yaw);   //{A,B} 矩阵


     // 传入机器人状态、参考轨迹、min_index, A , B , Q, R     求解得到前轮转角的增量
        double delta = robot_motion_LQR.lqrControl(robot_state, referencePath.refer_path, s0, state_space[0], state_space[1], Q, R);// 前轮转角
        delta += ref_delta;

        robot.updateState(0,delta);   // 加速度设为0,恒速

        cout<<" speed :"<< robot.v<<" m/s "<<endl;

        x_.push_back(robot.x);
        y_.push_back(robot.y);
        
        // 参考轨迹
        plt::plot(referencePath.refer_x,referencePath.refer_y,"b");
        plt::grid(true);
        plt::ylim(-5,5);

        //机器人轨迹
        plt::plot(x_, y_,"r");
        plt::pause(0.01);
    }


     const char* filename = "./LQR.png";
     plt::save(filename);
     plt::show();
     return 0;
  
}

3.2.4 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恒速设置为2m/s,可以观察到在此低速恒速状态下的跟踪误差效果比较好,但是车辆速度较慢。于是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PID控制器来调节加速度,如下文所示。

3.3 LQR+PID(初始速度为0 , 目标速度为4m/s)

3.3.1 PID控制器

包括了PID三个参数的设置、目标速度的设置、速度上下限的设置函数,PID求解控制量加速度函数。

pid_control.cpp:

#include "pid_control.h"

PID_controller::PID_controller(double Kp, double Ki, double Kd, double target,
                               double upper, double lower)
    : Kp(Kp), Ki(Ki), Kd(Kd), target(target), upper(upper), lower(lower) {}

void PID_controller::setTarget(double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void PID_controller::setK(double Kp, double Ki, double Kd) {
  this->Kp = Kp;
  this->Ki = Ki;
  this->Kd = Kd;
}

void PID_controller::setBound(double upper, double lower) {
  this->upper = upper;
  this->lower = lower;
}

double PID_controller::calOutput(
    double state) { // 控制量加速度输出 , 传入机器人当前速度 , 输出加速度
                    // (根据当前速度和目标速度的差值)
  this->error = target - state;
  double u = error * Kp + sum_error * Ki + (error - pre_error) * Kd;
  if (u < lower)
    u = lower;
  else if (u > upper)
    u = upper;
  this->pre_error = this->error;
  this->sum_error = sum_error + error;
  return u;
}

void PID_controller::reset() {
  error = 0;
  pre_error = 0;
  sum_error = 0;
}

void PID_controller::setSumError(double sum_error) {
  this->sum_error = sum_error;
}

3.3.2 主函数(LQR+PID)

main_pid.cpp:

#include "LQR.h"
#include "Reference_path.h"
#include "KinematicModel.h"
#include "matplotlibcpp.h"
#include "pid_control.h"


namespace plt = matplotlibcpp;

int main(){
    double dt = 0.1;
    double L = 2.0;
    double v = 0;
    double x_0 = 0.0;
    double y_0 = 1.0;
    double psi_0 = 0.0;
    double target_speed = 4.0;
    double upper_speed = 15.0/3.6;

    int N = 500;
    MatrixXd Q(3,3);
    Q<<10,0,0,
       0,10,0,
       0,0,10;

    MatrixXd R(2,2);
    R<<3.0,0.0,
        0.0,3.0;
    

    // 保存机器人移动过程中的轨迹
    vector<double>x_, y_;
    MyReference_path referencePath;
    KinematicModel robot(x_0,y_0,psi_0,v,L,dt);

    LQRControl robot_motion_LQR(N);//求解Riccati矩阵 P 时 迭代N次
    PID_controller PID(3,0.001,30 ,target_speed , upper_speed , 0.0 );

    vector<double> robot_state;


    for(int i = 0;i<350;i++){
        plt::clf();
        robot_state = robot.getState();// {x , y , psi , v};
        vector<double>one_trial = referencePath.calcTrackError(robot_state);
        double k = one_trial[1];
        double ref_yaw = one_trial[2];// 预瞄点曲率
        double s0 = one_trial[3];  // min_distance_index

        double ref_delta = atan2(L*k,1);  // 求出参考轨迹上的预瞄点的航向角
        vector<MatrixXd>state_space = robot.stateSpace(ref_delta,ref_yaw);   //{A,B} 矩阵


     // 传入机器人状态、参考轨迹、min_index, A , B , Q, R     求解得到前轮转角的增量
        double delta = robot_motion_LQR.lqrControl(robot_state, referencePath.refer_path, s0, state_space[0], state_space[1], Q, R);// 前轮转角
        delta += ref_delta;
        
        double a = PID.calOutput(robot.v);
        robot.updateState(a,delta);   // 加速度由pid控制器调节

        cout<<" speed :"<< robot.v<<" m/s "<<endl;

        x_.push_back(robot.x);
        y_.push_back(robot.y);
        
        // 参考轨迹
        plt::plot(referencePath.refer_x,referencePath.refer_y,"b");
        plt::grid(true);
        plt::ylim(-5,5);

        //机器人轨迹
        plt::plot(x_, y_,"r");
        plt::pause(0.01);
    }


     const char* filename = "./LQR_PID.png";
     plt::save(filename);
     plt::show();
     return 0;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初速度为0,目标速度为4,最终速度稳定在4左右,可以观察到在此低速恒速状态下的跟踪误差效果比较差,但是车辆速度较快,能够更加迅速的到达目标位置,不过要牺牲跟踪效果为代价。

四、总结

本文从现代控制系统的理论作为LQR算法的引入,然后介绍了连续时间的LQR和离散步LQR的推导过程及求解步骤,最后用C++实现了自动驾驶车辆的恒速横向控制LQR来控制前轮转角,以及更进一步的增加了PID控制器用来纵向控制调节加速度,即控制油门刹车。

需要注意的是 :LQR也可以实现对前轮转角和加速度的横纵向控制,由上面的状态空间方程可以看出,控制量有两个,分别是前轮转角和加速度。但是在量产ADAS或者自动驾驶算法中,横纵向控制往往都是分开控制的,将使用LQR算法进行横向控制,同时使用PID算法进行纵向控制。这种方法在很多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比较常见,百度apollo的控制节点control也是使用同样的思路。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996392.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AI大模型之旅--安装向量库milvus

milvus&#xff0c;向量索引库 1.milvus部署 milvus的官方文档中看到最新版本的部署方式Install Milvus Standalone with Docker Compose curl -sf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milvus-io/milvus/master/scripts/standalone_embed.sh -o standalone_embed.sh &#xf…

stm32f103c8t6与TB6612FNG解耦测试

stm32f103c8t6与TB6612FNG解耦测试 本文操作方式: 忽略底层,只做上层, 所以前面全部照搬步骤,重在调试 文章目录 stm32f103c8t6与TB6612FNG解耦测试本文操作方式:创建基本工程(1)跳转此链接,创建(2)创建电机驱动文件夹(3)PWM原理(4)电机转动控制 oled调试和key调试(5)OLED转速…

C++:奇异递归模板模式(CRTP模式)

奇异递归模板模式 文章目录 奇异递归模板模式理论说明CRTP模式的功能静态多态强制静态接口编译时多态优化解释 理论说明 奇异递归模板模式&#xff08;Curiously Recurring Template Pattern, CRTP&#xff09; 是一种设计模式&#xff0c;其原理很简单&#xff1a; 继承者将自…

工业三防平板赋能自动化产线打造工厂智慧管理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xff0c;智能制造成为了众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MES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xff0c;能够有效地整合生产数据&#xff0c;提升生产效率&#xff0c;并实现工厂运营的数字化管理。然而&#xff0c;传统的MES系统大多依赖于PC端操作&…

关于vs调试的一些基本技巧方法,建议新手学习

文章目录 1.Debug 和 Release2.VS的调试快捷键3.对程序的监视和内存观察3.1监视3.2内存 4.编程常见错误归类4.1编译型错误4.2链接型错误4.3运行时错误 1.Debug 和 Release 在我们使用的编译器 vs 中&#xff0c;这个位置有两个选项&#xff0c;分别为Debug和Release&#xff0c…

开源应用:AI监测如何成为社会安全的智能盾牌

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xff0c;社会安全管理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社会对安全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xff0c;传统的安全措施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AI技术以其独特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xff0c;正在成为我们社会安全的智能盾牌。 AI大模型识别功能…

【牛客】2024暑期牛客多校6 补题记录

文章目录 A - Cake&#xff08;树上dp&#xff09;B - Cake 2&#xff08;暴力&#xff09;D - Puzzle: Wagiri&#xff08;tarjan&#xff09;F - Challenge NPC 2&#xff08;构造&#xff09;H - Genshin Impacts Fault&#xff08;签到&#xff09;I - Intersecting Interv…

利用扩散模型DDPM生成高分辨率图像|(一)DDPM模型构建

利用扩散模型DDPM生成高分辨率图像&#xff08;生成高保真图像项目实践&#xff09; Mindspore框架利用扩散模型DDPM生成高分辨率图像|&#xff08;一&#xff09;关于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 &#xff08;DDPM&#xff09;模型 Mindspore框架利用扩散模型DD…

数字音频工作站(DAW)FL Studio 24.1.1.4239中文破解版

FL Studio 24.1.1.4239中文破解版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数字音频工作站&#xff08;DAW&#xff09;&#xff0c;它广泛应用于音乐创作和音乐制作领域。FL Studio是由比利时软件公司Image-Line开发的音乐制作软件&#xff0c;它拥有丰富的音效、合成器、采样器、鼓机等工具。FL Stud…

stm32cubemx+ADC的多通道轮询数据采集和DMA数据采集实现,亲测可用

ADC是单片机的重要组成&#xff0c;也是存在一定的难点。 一、多通道轮询数据采集。 1、配置时钟&#xff0c;用的无源晶振。 2、SW烧写方式 添加USART 3、ADC选择了四个通道 其中两个是采集电压&#xff0c;另外两个是采集芯片内部温度和参考电压。 4、配置采集模式 这里是…

萌啦数据官网丨萌啦ozon数据分析工具官网

在当今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xff0c;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精准的数据分析与洞察。对于在OZON平台上耕耘的商家而言&#xff0c;掌握市场趋势、优化产品布局、提升运营效率成为了赢得竞争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xff0c;萌啦数据官网应运而生&#xff0c;作为一款…

信用卡使用雷区大揭秘:为何你贷款被拒?

​好多朋友明明条件挺好&#xff0c;但申请银行贷款时却吃了闭门羹&#xff0c;一查征信&#xff0c;原来是信用卡使用上栽了跟头。信用卡可是个关键角色&#xff0c;用得好助力贷款&#xff0c;用得不好&#xff0c;直接拖后腿。今天咱们就聊聊信用卡对贷款申请的影响情况和解…

鸿蒙OS ArkTS 省市县级联选择框,封装组件

背景&#xff1a; 公司现在要开发纯血鸿蒙版本APP&#xff0c;我被抽调过来做点功能。现在要做一个省市县级联选择框&#xff0c;并且要封装为组件&#xff0c;供其他页面模块使用。 效果图&#xff1a; 难点&#xff1a; 1. 现在官方文档上只是查到了TextPicker组件是可以做…

建筑设计遇上这几个工具,就是锦上添花!

声明&#xff1a;此篇为 ai123.cn 原创文章&#xff0c;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xff1a;https://ai123.cn/2161.html 当AI遇上建筑&#xff0c;设计界的火花就这样擦出来了&#xff01;&#x1f440; 身为一名内外饰设计工程师&#xff0c;你是否也在担心作品不经意间借鉴过了头…

Tomcat启动控制台乱码解决方案

前言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xff0c;当时我用了阿里云osssdk里的代码下载文件&#xff0c;如下 ossClient.getObject(new GetObjectRequest(bucketName, objectName), new File(pathName)); &#xff0c;开始一切顺利&#xff0c;直到部署正式环境后&#xff0c;用了一段时间…

【Material-UI】Button 组件中的尺寸设置(Sizes)详解

文章目录 一、基础尺寸选项1. 小尺寸&#xff08;Small&#xff09;2. 中等尺寸&#xff08;Medium&#xff09;3. 大尺寸&#xff08;Large&#xff09; 二、尺寸的应用场景三、高级用法和最佳实践1. 使用主题调整默认尺寸2. 确保一致性3. 考虑无障碍设计 四、总结 在用户界面…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五十二天|101.孤岛的总面积 、102.沉没孤岛 、103.水流问题 、104.建造最大岛屿

101. 孤岛的总面积 DFS搜索&#xff1a; dfs 函数是一个递归函数&#xff0c;用于深度优先搜索&#xff08;DFS&#xff09;遍历网格中的陆地区域。它将访问过的陆地标记为0&#xff0c;并统计陆地的数量。 我们首先定义了四个方向的移动偏移量 dir。 global count 语句用于声…

C++入门2

函数重载 函数重载&#xff1a;是函数的一种特殊情况&#xff0c;C允许在同一作用域中声明几个功能类似的同名函数&#xff0c;这 些同名函数的形参列表(参数个数 或 类型 或 类型顺序)不同&#xff0c;常用来处理实现功能类似数据类型 不同的问题 比如下面的 int add(int x…

数据结构和算法|递归算法那些事(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尾递归优化、斐波那契数列)

对于文章的第一部分&#xff0c;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xff0c;来自于代码随想录文章:通过一道面试题目&#xff0c;讲一讲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xff01; 对于第二节尾递归优化来自于B站&#xff1a;尾递归优化&#xff1a;你的递归调用是如何被优化的&#xff1f; 文章…

Spring Boot - 通过ApplicationListener实现接口请求的性能监控

文章目录 概述1. ServletRequestHandledEvent事件2. 实现步骤3. 优缺点分析4. 测试与验证小结其他方案1. 自定义拦截器2. 性能监控平台3. 使用Spring Boot Actuator4. APM工具 概述 在Spring框架中&#xff0c;监控接口请求的性能可以通过ServletRequestHandledEvent事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