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LM银行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中,我之所以融合BLM模型与王阳明心学,作为一个工科背景并拥有多年软硬件产品研发经验的人来说,深刻地知道很多人利用了科技的力量做了大量的恶事,而不是善事,如黑客大量盗取、泄漏、贩卖客户隐私数据等,所以深圳腾讯公司也提出“科技向善”。如果更多的人在利用金融科技的同时,也利用了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相信就会有更多的银行、企业及个人会做到“科技向善”而不是“科技向恶”。所以在数字化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尤其需要与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融合。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原本一祖风”。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的明朝第一人王阳明深入研究儒释道,在求知的过程中,依次提出三个核心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在晚年提出著名的四句教用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的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在流放地贵州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观点,深刻明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即理”就是在心上下功夫,不要袭义于外,就是王道的真谛;“心即理”就是从内心寻找、获得、体察、思考、得到真理。心即是理,学习就是学习本心,探求就是探求本心。王阳明三十八岁在贵阳首倡“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行而不知是为盲行”。以对治”讲习讨论以求知,俟知得真时方去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的弊病。银行数字化转型也是如此,银行要想成功地推行数字化转型,就必须做到“知”,在“知道”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什么的前提下再推行就更容量成功,否则盲目推行,可能就会陷入投入大产出低的怪圈甚至面临失败的结果!
王阳明认为:“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一体,如好好色,恶恶臭,如痛寒饥饱。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妙用无息者而谓之行,常体不易者而谓之知。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知识、懂了、认知,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善,是万物一体的那个最初本原。因为人欲遮蔽和阻断,造成知行不一,割裂和异化成两事。王阳明心学点出了最关键的一点:修身之难就在于知行不能合一。所以,修身就是要回归知行合一,回归天理和良知。不仅是人要修身,企业也是一个生命体,同样需要修身,需要做到知行合一,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地、长期地投入,更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果合一,才能通过银行数字化转型打造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好的结果、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阳明在很多表述中,除了本体论的内涵外,知行合一又有认识论的两点意思:
(1)想到与做到、认知与行为、理论与实践必须统一或结合。
(2)实践出真知。 阳明认为只有那些不仅从我们感官系统和理性系统摄入的而且要在自己身心上真正验证过的知才是“真知”,“真知”就一定能行。
王阳明五十岁以后专弘“致良知”一说,《大学》讲“致知”,《孟子》讲“良知”。王阳明把《大学》和《孟子》拼接在一块儿,提出了“致良知”说。《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良知这两个“良”字都是“本有、固有、本善”的意思。
“良知”何意?首先是明善恶(道德),其次是辨是非(智慧),再次是归本原(万物一体)。良知就是一个好恶之心,“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就是一个知是知非的心。“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它是便是知,非便非,一点瞒它不得。”《传习录》指出:良知是天理昭然灵觉之所在,所以良知即是天理。思索是良知的运用。如果是良知运用时的思索,那么思索的就只有天理。良知运用的思索,自然明白简单,良知自然也能够知道。如果是凭私意安排的思索,自然是纷纷扰扰,千头万绪,但良知也自然能够分辨。
“致”为何意?可以理解为:“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致良知”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达到、实现人皆有之及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掌握很多方面的重要数据,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稳定,更需要做到“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