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异步编程——09-Promise类的方法【万字长文,感谢支持】

news2024/12/26 0:36:00

Promise 类的方法简介

Promise 的 API 分为两种:

  • Promise 实例的方法(也称为:Promis的实例方法)

  • Promise 类的方法(也称为:Promise的静态方法)

前面几篇文章,讲的都是 Promise 实例的方法(需要先将Promise实例化),它们都是存放在Promise的prototype上的。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讲一下 Promise 的方法。

Promise 的方法:可以直接通过大写的Promise.xxx调用的方法。这里的xxx就称之为静态方法。

Promise 的自带 API 提供了如下静态方法:

Promise 的静态方法含义版本
Promise.resolve()返回一个成功状态的 Promise 对象ES 2015
Promise.reject()返回一个失败状态的 Promise 对象ES 2015
Promsie.all()所有 Promise 都执行成功才算成功;或者任意一个 Promise 执行失败,就算失败ES 2015
Proimse.allSettled()不论成功与失败,把所有Promise的执行结果全部返回ES 2020
Promise.race()Promise集合中,返回第一个执行完成(无论成功与失败)的 PromiseES 2015
Promise.any()Promise集合中,返回第一个执行成功的PromiseES 2021

Promise.resolve() 和 Promise.reject()

使用场景

当我们在定义一个 Promise 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异步操作,那就需要通过new Promise的方式创建一个 Promise 实例。

但有些场景下,我们已经有一个现成的内容了,希望将其转成 Promise 来使用。此时,我们可以用 Promise.resolve() 将其封装为成功的状态。同理,用Promise.reject()可以封装为失败的状态。

比如说,有时候,promise 里面并没有异步操作,我只是单纯地想通过 promise 的方式返回一个字符串(有的业务就是有这样的需求),那就可以通过 Promise.reslove('字符串')Promise.reject('字符串') 这种简写的方式返回。

代码举例:

 const promise = Promise.resolve('qianguyihao')
 ​
 promis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res);
 });
 ​
 // 上方代码如果是连续书写的话,也可以简写成:
 Promise.resolve('qianguyihao').then(res => console.log('res:', res));

Promise.resolve('qianguyihao') 这种写法似乎过于啰嗦,直接 return 'qianguyihao'不行吗?that depands。举个例子,我们在调用别人的方法时,对方如果要求返回值必须是 Promise对象,那么,Promise.resolve() 就能派上用场了。

Promise.resolve()Promise.reject()的返回值就是一个 Promise。

用法拆解

Promise.resolve()的用法相当于new Promise(),并执行resolve()操作。下面这两种写法是等价的:

 // 写法1:Promise 类的 resolve() 方法
 const promise = Promise.resolve(params);
 ​
 // 写法2:Promise 实例的 resolve() 方法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resolve(params));

Promise.reject()的用法同理。下面这两种写法是等价的:

 // 写法1:Promise 类的 reject() 方法
 const promise = Promise.reject(params);
 ​
 // 写法2:Promise 实例的 reject() 方法
 // 第一个形参用不到,我们通常用 下划线 表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写法。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_, reject)=> reject(params));

写法2显然过于啰嗦,写法1用得更多。

写法2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写代码的小技巧:如果某个形参我们用不到,但又必须写出来的话,我们通常用下划线表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写法,比较简洁。

resolve()和reject()的参数

resolve()参数中传入的值,可以有很多种类型,进而决定 Promise 的状态:

  • 情况1:如果resolve()中传入普通的值或者普通对象,那么这个值会作为then()回调的参数。Promise 的状态为fulfilled。

  • 情况2:如果resolve()中传入的是另外一个新的 Promise,那么原 Promise 的状态将交给新的 Promise 决定

  • 情况3:如果resolve()中传入的是thenable 对象,那就会执行该then()方法,并且根据then()方法的结果来决定Promise的状态

reject()的参数中,无论传入什么值,Promise都会直接进入 rejected 状态,并触发 catch() 方法的执行。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Promise入门详解》中针对这些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代码详解

resolve()、reject()既可以作为 Promise 实例的方法,也可以作为 Promise 类的方法。这两种情况,我们来对比看看。

例 1:

 function foo(flag) {
     if (flag)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 这里可以做异步操作
             resolve('success');
         });
 ​
         // return Promise.resolve('success2');
     } else {
         return new Promise((reslove, reject) => {
             // 这里可以做异步操作
             reject('fail');
         });
     }
 }
 ​
 // 执行 reslove 的逻辑
 foo(tru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 执行 reject 的逻辑
 foo(false).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例 2:(见证奇迹的时刻)

 function foo(flag) {
     if (flag) {
         // Promise的静态方法:直接返回字符串
         return Promise.resolve('success');
     } else {
         // Promise的静态方法:直接返回字符串
         return Promise.reject('fail');
     }
 }
 ​
 // 执行 reslove 的逻辑
 foo(tru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 执行 reject 的逻辑
 foo(false).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例 1 和例 2 的打印结果是一样的。这两段代码的区别在于:例 1 里面可以封装异步任务;例 2 只能单纯的返回一个字符串等变量,不能封装异步任务。

Promise.all()

Promise.all()的参数是一个数组,数组里可以填写多个 Promise;Promise.all()的返回值是一个新的 Promise。这里我们以三个 Promise 为例,比如 Promsie.all([p1, p2, p3])。它的作用是将p1、p2、p3 这三个 Promise 包裹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 Promise

新 Promise 的状态由 p1、p2、p3 这三个 Promse 共同决定

  • 当 p1、p2、p3等所有的 Promise 状态都变为 fulfilled 时,新的 Promise 将变为 fulfilled 状态,并会将 p1、p2、p3 等所有 Promise 的返回值组成一个数组,作为 then() 的参数。

  • 当p1、p2、p3 等 Promise中有一个 Promise 状态为 rejected 时,新的 Promise 将立马变为 rejected 状态,并会将第一个 reject() 的返回值作为 catch() 的参数。

Promsie.all([p, p2, p3])使用场景:并发处理多个异步任务,所有任务都执行成功,才算成功(才会走到 then);只要有一个任务失败,就会马上走到 catch,整体都算失败。参数里传的是多个 Promise 实例组成的数组。

Promsie.all() 在实际开发中使用得非常频繁,真的很好用。我们在开发一个前端页面时,经常需要同时调用多个接口,等待这些接口的数据都准备好之后,前端再来做接下来的事。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需求,那么 Promsie.all() 适合你。

语法举例

1、异步任务都执行成功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solve('promise 2 成功');
     }, 2000);
 });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
 Promise.all([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三个异步任务都执行成功,才会走到这里
         // 这里拿到的 res,是三个成功的返回结果组成的数组
         console.log('all promise res:' + JSON.stringify(res));
     })
     .catch((err) => {
         // 只要有一个异步任务执行失败,就会马上走到这里
         console.log(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
 all promise res:["promise 1 成功","promise 2 成功","promise 3 成功"]

2、异步任务有至少一个执行失败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 这里通过 reject() 的方式,表示任务执行失败
         reject('promise 2 失败');
     }, 2000);
 });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
 Promise.all([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三个异步任务都执行成功,才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 then:' + JSON.stringify(res));
     })
     .catch((err) => {
         // 只要有一个异步任务执行失败,就会马上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 catch:' + 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走到 catch:promise 2 失败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可以看到,当 promise2 执行失败之后,马上就走到了 catch,获取到了 promise2 失败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promise1、promise3并不会执行 resolve(),它俩状态是 pending,且无法获取它俩的结果。我们只知道整体的任务是失败的,获取了整体的失败结果。

Promise.all()案例:多张图片上传

案例:现在有一个图片上传的接口,每次请求接口时只能上传一张图片。需求是:当用户连续上传完九张图片(正好凑齐九宫格)之后,给用户一个“上传成功”的提示。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Promsie.all()

这个例子,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经常遇到,属于高频需求,需要记住并理解。

1、代码举例如下:

const imgArr =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const promiseArr = [];
imgArr.forEach((item) => {
    const p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在这里做图片上传的异步任务。图片上传成功后,接口会返回图片的 url 地址
        //  upload img ==> return imgUrl
        if (imgUrl) {
            // 单张图片上传完成
            resolve(imgUrl);
        } else {
            reject('单张图片上传失败');
        }
    });
    promiseArr.push(p);
});
Promise.all(promiseArr)
    .then((res) => {
        console.log('图片全部上传完成');
        console.log('九张图片的url地址,组成的数组:' + res);
    })
    .catch((res) => {
        console.log('部分图片上传失败');
    });

2、上方代码解释:

(1)只有九张图片都上传成功,才会走到 then。

第一张图会成功调 upload 接口,并返回 imgUrl,但不会走到 resolve,因为要等其他八张图的执行结果,再决定是一起走 resolove 还是一起走 reject。

(2)按时间顺序来看,假设第一张图片上传成功,第二张图片上传失败,那么,最终的表现是:

  • 对于前端来说,九张图都会走到 reject;整体会走到 catch,不会走到 then。

  • 对于后端来说,第一张图片会上传成功(因为写入 DB 是不可逆的),第二张图上传失败,剩下的七张图,会正常请求 upload img 接口。

其实九张图的 upload img 请求都已经发出去了。对于后端来说,是没有区别的(而且读写 DB 的操作不可逆),只是在前端的交互表现不同、走到 resolve / reject / then / catch 的时机不同而已。

3、思维拓展

  • 拓展 1:如果你希望九张图同时上传,并且想知道哪些图上传成功、哪些图上传失败,则可以这样做:无论 upload img 接口请求成功与否,全都执行 resolve。这样的话,最终一定会走到 then,然后再根据接口返回的结果判断九张图片的上传成功与否。

  • 拓展 2:实战开发中,在做多张图片上传时,可能是一张一张地单独上传,各自的上传操作相互独立。此时 Promise.all便不再适用,这就得具体需求具体分析了。

注意:某个任务失败之后,其他任务会继续执行

一定要注意,当执行 Promise.all() / Promise.race() / Promise.any() 等方法时,如果其中一个任务失败了,其他任务并没有停止,会继续执行。只是前端拿不到其他任务的执行状态而已。

其他任务是否需要做一些特殊梳理,就要结合你自己的业务逻辑来考虑。

Promse.allSettled()

Promise.all()方法组成的多个Promise中,有个明显的特点是:只要有一个 Promise 元素进入 rejected 状态,则整体的 Promise 会立即进入 rejected 状态。其他 Promise 元素会处于 pending 状态,任务本身是否执行成功,我们在前端代码里无从知晓,因为无法拿到处理结果。我们只知道整体的 Promise 是 fulfilled或者 rejected ,获取整体的成功/失败结果。

如果你认为 Promise.all() 的这一点无法满足你的需求,那么, Promise.allSettled() 可以提供一种新思路。

Promise.allSettled() 是ES11(ES 2020)中提供的新API。它会等待所有的 Promise 元素都有结果(无论是 fulfilled,还是rejected)后,才会有最终的结果(settled),而且状态一定是 fulfilled。

Promise.allSettled() 的状态为 fulfilled,不代表 里面的 Promise 元素都是 fulfilled,这只是在表明,里面的 Promise 元素都已经有了就结果(可能成功、可能失败)。

语法举例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ject('promise 2 失败');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allSettled([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then(res => {
  // 注意看 res 的返回结果
  console.log('allSettled:', res);
});

打印结果:

执行 promise1

执行 promise2

执行 promise3

allSettled:

[
    {
        "status": "fulfilled",
        "value": "promise 1 成功"
    },
    {
        "status": "rejected",
        "reason": "promise 2 失败"
    },
    {
        "status": "fulfilled",
        "value": "promise 3 成功"
    }
]

打印结果截图:

image-20230523193237044

从上面的打印结果可以看出,Promise.allSettled() 的状态为 fulfilled后,then()的回调函数里,res 是一个数组,数组里存放了每个 Promise 元素的执行结果(包括状态和返回值)。

在实际开发中,Promise.all() 比 Promise.allSettled() 用得更多一些。

Promise.race()

Promise.race([p1, p2, p3]):参数里传的是多个 Promise 元素组成的数组。可以并发处理多个Promise,整体的执行状态取第一个执行完成的 Promise的状态,且状态和第一个完成的任务状态保持一致。

上面这句话,第一次读时,可能很绕口。我以异步任务为例,说的再通俗一点:在多个同时执行的异步任务中,等待哪个任务 最先执行完成(无论是走到 resolve,还是走到 reject,都算执行完成),整体的状态就立即跟这个任务保持一致。如果这个任务执行成功,那整体就算成功(走到 then);如果这个任务执行失败,那整体就算失败(走到 catch)。

race的中文翻译,可以理解为“竞赛”、“竞争”。意思是,谁先抢到名额,就认定谁了。谁前有结果,就用谁的结果。无论这个人最终的结局是成功或者失败,整体的结局,都以这个人的结局为准。

我刚开始学 Promise.race()的时候,误以为它的含义是“只要有一个异步执行成功,整体就算成功(走到 then);所有任务都执行失败,整体才算失败(走到 catch)”。现在想来,真是大错特错,过于懵懂。

现在我顿悟了,准确来说,Promise.race()强调的是:只要有一个异步任务执行完成,整体就是完成的。

Promise.race()的应用场景:在众多 Promise 实例中,最终结果只取一个 Promise 的状态,谁返回得最快就用谁的 Promise 状态。

我们来看看各种场景的打印结果,继续前行。

语法举例

场景 1、所有任务都执行成功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solve('promise 2 成功');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race([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成功,就会走到这里
        // 这里拿到的 res,是第一个成功的 promise 返回的结果,不是数组
        console.log(JSON.stringify(res));
				console.log('走到then:' + res);
    })
    .catch((err)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失败,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走到then:promise 1 成功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场景 2、第一个任务成功、第二个任务失败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 第二个任务执行失败时
        reject('promise 2 失败');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race([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成功,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then:' + res);
    })
    .catch((err)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失败,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catch:' + 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走到then:promise 1 成功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可以看出,场景 2 的打印结果和场景 1 的打印结果,是一样的。因为第一个执行完成的任务是成功的,所以整体就算成功,马上走到 then()。

场景 3、第一个任务失败、第二个任务成功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 第一个任务执行失败时
        reject('promise 1 失败');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solve('promise 2 成功');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race([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成功,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then:' + res);
    })
    .catch((err)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失败,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catch:' + 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走到catch:promise 1 失败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看清楚了没?场景 3 的最终打印结果,是走到了 catch;任务 2 和任务 3 里的 resolve,并没有执行。

场景 3 的代码,一定要好好理解。

Promise.race()举例:图片加载超时

现在有个需求是这样的:前端需要加载并显示一张图片。如果图片在三秒内加载成功,那就显示图片;如果三秒内没有加载成功,那就按异常处理,前端提示“加载超时”或者“请求超时”。

代码实现:

// 图片请求的Promise
function getImg()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let img = new Image();
        img.onload = function () {
            // 图片的加载,是异步任务
            resolve(img);
        };
        img.src = 'https://img.smyhvae.com/20200102.png';
    });
}

// 加载超时的 Promise
function timeout()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采用 Promise.race()之后,如果 timeout() 的 promise 比 getImg() 的 promise先执行,说明定时器时间到了,那就算超时。整体的最终结果按失败处理。
        setTimeout(() => {
            reject('图片加载超时');
        }, 3000);
    });
}

Promise.race([getImg(), timeout()])
    .then((res) => {
        // 图片加载成功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 图片加载超时
        console.log(err);
    });

如代码注释所述:采用 Promise.race() 之后,如果 timeout() 的 Promise 比 getImg() 的 Promise 先执行,说明定时器时间到了,那就算超时。整体的最终结果按失败处理。

这个思路很巧妙。用同样的思路,我们还可以处理网络请求超时的问题。如果接口请求时长超过 3 秒,就按超时处理,也就是下面我们要举的例子。

Promise.race()举例:网络请求超时

现在有这种需求:如果接口请求时长超过 3 秒,就按超时处理。

基于这种需求,我们可以用 Promise.race() 来实现:一个 Promise 用于请求接口,另一个 Promise 用于 setTimeout() 定时器。把这两个 Promise 用 Promise.race() 组装在一起,谁先执行,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以谁的为准。

代码举例:

function query(url, delay = 4000) {
    let promiseArr = [
        myAajax(url),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ject('网络请求超时');
            }, delay);
        }),
    ];
    return Promise.race(promiseArr);
}

query('http://localhost:8899/xxx_url', 3000)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or) => {
        console.log(error);
    });

Promise.any()

Promise.any() 是 ES12(ES 2021)中推出的新API。它类似于 Promise.race(),但有一个关键的区别:Promise.any() 会等待参数中第一个状态为 fulfilled 的Promise元素,然后立即进入 fulfilled状态。

如果参数中所有的 Promise 元素都进入了 rejected,那么也会等到所有的Promise都变成rejected 状态,最终报错 AggregateError。

语法举例

场景1、第一个任务失败,第二个任务成功: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ject('promise 1 失败');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solve('promise 2 成功');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any([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then(res => {
  console.log('走到then:', res);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走到then(): promise 2 成功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场景2、三个任务都失败: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ject('promise 1 失败');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ject('promise 3 失败');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ject('promise 3 失败');
  }, 3000);
});

Promise.any([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console.log('走到then:', 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走到catch:', err);
  });

打印日志: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走到catch: AggregateError: All promises were rejected

注意看打印结果中的报错信息。执行 promise3这行日志出来之后,报错的那行马上就出来了。

兼容性问题

Promise.any() 方法依然是实验性的,尚未被所有的浏览器完全支持。它当前处于 TC39 第四阶段草案(Stage 4)。

总结

Promise 的静态方法简化处理了多个并发操作的代码,使其更加方便、直观地调用。

Promise 不仅能解决嵌套异步任务的回调地域问题,也可管理多个异步任务的并发请求

Promise 本身不是异步的,但是它可以封装异步任务,并对异步操作进行良好的、舒适简洁的状态管理,这便是 Promise 的魅力所在。

赞赏作者

创作不易,你的赞赏和认可,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676587.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基于梯度流的扩散映射卡尔曼滤波算法的信号预处理matlab仿真

目录 1.程序功能描述 2.测试软件版本以及运行结果展示 3.核心程序 4.本算法原理 4.1 扩散映射(Diffusion Maps) 4.2 卡尔曼滤波 4.3 基于梯度流的扩散映射卡尔曼滤波(GFDMKF) 5.完整程序 1.程序功能描述 基于梯度流的扩散…

风电功率预测 | 基于RF随机森林的风电功率预测(附matlab完整源码)

风电功率预测 风电功率预测完整代码风电功率预测 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的风电功率预测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以下是基于RF的风电功率预测的一般步骤: 数据准备:收集与风电场发电功率相关的数据,包括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气象数据以及风电场的历史功率数…

HTML静态网页成品作业(HTML+CSS)——哈利波特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介绍网页(3个页面)

🎉不定期分享源码,关注不丢失哦 文章目录 一、作品介绍二、作品演示三、代码目录四、网站代码HTML部分代码 五、源码获取 一、作品介绍 🏷️本套采用HTMLCSS,未使用Javacsript代码,共有3个页面。 二、作品演示 三、代…

“ModuleNotFoundError: No module named ‘selenium‘”报错如何解决

接上节:测试平台开发之测试框架改造并发执行及结果隔离(1) 上节博客的末尾提到:在命令窗口执行python main.py 可是执行的时候遇到了如下报错: ERRO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RROR collecting te…

SuperMap GIS基础产品FAQ集锦(202404)

一、SuperMap GIS基础产品云GIS-FAQ集锦 问题1:【iServer】【11.1.1】 请问 iServer 是否支持多线程执行 Web 打印功能? 【解决办法】 iServer 是服务端,本身对于前端请求都是在 iServer 异步线程中处理的,可以同时发多个请求打…

YOLOv8独家改进:逐元素乘法(star operation)二次创新 | 微软新作StarNet:超强轻量级Backbone CVPR 2024

💡💡💡创新点:star operation(元素乘法)在无需加宽网络下,将输入映射到高维非线性特征空间的能力,逐元素乘法(star operation)在性能上始终优于求和,基于star operation块做二次创新 💡💡💡如何跟YOLOv8结合:替代YOLOv8的C2f,结构图如下 收录 YOLOv8…

ChatGlm的部署和训练

一、chatGlm的环境部署 1.安装anocoda 下载安装anaconda。具体教程详见官网教程。 2.安装CUDA 1)首先在终端查看你的Nividian版本,命令如下: 2)如果你没有下载你要去下载cuda下载网站,这里是12.3是因为我cuda version版本12…

以管理员身份运行设置

在使用非 Administrator 用户操作情况下: 举个例子,因为每次想要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命令提示符,都要右键选择才行,有点麻烦。 可以设置每次点开就是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命令提示符,操作如下: 1.Win R 输入 s…

开源禅道zentao的使用

很不幸禅道因为漏洞被人进攻了,被迫研究。 1.安装 直接使用docker进行部署,这里有非常多门道。官网的镜像easysoft-zentao是属于docker安装,而idoop的镜像虽然也是docker安装,但是实际是使用官网linux一键安装的版本&#xff0c…

【driver6】debugfs,性能优化,

文章目录 1.内核调试手段:debugfs.h中api建立目录/sys/kernel/debug2.性能优化:裸磁盘无法使用,一般都刷文件系统。驱动加上要考虑磁盘io,内存占用,cpu使用情况3.Valgrind内存泄漏排查案例:4.cpu瓶颈&#…

[HUBUCTF 2022 新生赛]ezsql

测试无结果 扫描目录,得到源码 找到注入点 思路:更新资料的时候可以同时更新所有密码 我们需要知道密码的字段名 爆库 nicknameasdf&age111,description(select database())#&descriptionaaa&token31ad6e5a2534a91ed634aca0b27c14a9 爆表…

欧洲风景(地理)

1.尼斯湖 尼斯湖亦译内斯湖,位于英国苏格兰高原北部的大峡谷中,湖长39公里,宽2.4公里。面积并不大,却很深。传说这儿住着一只水怪,因此吸引了大量游客。 2.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

场景文本检测识别学习 day09(SSM、S4、Mamba、S6)

SSM(State Space Model) SSM是一个针对连续函数的模型,即输入是连续函数,输出也是连续函数。上图为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其中h(t)是当前时刻的状态,x(t)是当前时刻的输入,h’(t)是下一个时刻的状…

MKS 电源 :EDGE 30R40A 400kh 现货 功能正常

MKS 电源 :EDGE 30R40A 400kh 现货 功能正常

blender cell fracture制作破碎效果,将一个模型破碎成多个模型

效果: 1.打开编辑-》偏好设置。搜索cell,勾选上如下图所示的,然后点击左下角菜单里的保存设置。 2.选中需要破碎的物体,按快捷键f3(快速搜索插件),搜索cell fracture。 3.调整自己需要的参数配置…

SpringBoot多模块项目MybatisPlus配置

项目目录 主模块配置 配置类 Configuration 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 MapperScan("com.sms.**.mapper") public class MybatisPlugConfig {Beanpublic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ybatisPlusInterceptor mybatisPlusInterceptor new…

RK3568平台开发系列讲解(SPI篇)spi_dev 驱动分析

🚀返回专栏总目录 文章目录 一、结构体二、API三、spidev驱动分析3.1、init3.2、probe3.3、spidev_write3.4、spidev_read3.5、spidev_open四、spi_register_driver分析五、spi_dev缺点沉淀、分享、成长

【计算机毕业设计】基于SSM++jsp的高校专业信息管理系统【源码+lw+部署文档+讲解】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开发环境与技术 2.1 MYSQL数据库 2.2 JSP技术 2.3 SSM框架 第3章 系统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技术可行性 3.1.2 经济可行性 3.1.3 操作可行性 3.2 系统流程 3.2.1 操作流程 3.2.2 登录流程 3.2.3 删除信息流…

C. Sort Zero

题目描述 思路分析: 记住他是要保证这个数列是不降的,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位置上的数变成了0,那么这个数前面的部分一定全都是0了,我们用map数组得到每一个数出现的最晚的位置,先从后向前遍历一遍,找出从哪开始出现了递减,然后标记下来结束即可,看看前面的每一个数都要用st标记是…

基于Django实现的(bert)深度学习文本相似度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Django实现的(bert)深度学习文本相似度检测系统设计 开发语言:Python 数据库:MySQL所用到的知识:Django框架工具:pycharm、Navicat、Maven 系统功能实现 登录页面 注册页面:用户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