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ise 类的方法简介
Promise 的 API 分为两种:
-
Promise 实例的方法(也称为:Promis的实例方法)
-
Promise 类的方法(也称为:Promise的静态方法)
前面几篇文章,讲的都是 Promise 实例的方法(需要先将Promise实例化),它们都是存放在Promise的prototype上的。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讲一下 Promise 类的方法。
Promise 类的方法:可以直接通过大写的Promise.xxx
调用的方法。这里的xxx
就称之为静态方法。
Promise 的自带 API 提供了如下静态方法:
Promise 的静态方法 | 含义 | 版本 |
---|---|---|
Promise.resolve() | 返回一个成功状态的 Promise 对象 | ES 2015 |
Promise.reject() | 返回一个失败状态的 Promise 对象 | ES 2015 |
Promsie.all() | 所有 Promise 都执行成功才算成功;或者任意一个 Promise 执行失败,就算失败 | ES 2015 |
Proimse.allSettled() | 不论成功与失败,把所有Promise的执行结果全部返回 | ES 2020 |
Promise.race() | Promise集合中,返回第一个执行完成(无论成功与失败)的 Promise | ES 2015 |
Promise.any() | Promise集合中,返回第一个执行成功的Promise | ES 2021 |
Promise.resolve() 和 Promise.reject()
使用场景
当我们在定义一个 Promise 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异步操作,那就需要通过new Promise
的方式创建一个 Promise 实例。
但有些场景下,我们已经有一个现成的内容了,希望将其转成 Promise 来使用。此时,我们可以用 Promise.resolve()
将其封装为成功的状态。同理,用Promise.reject()
可以封装为失败的状态。
比如说,有时候,promise 里面并没有异步操作,我只是单纯地想通过 promise 的方式返回一个字符串(有的业务就是有这样的需求),那就可以通过 Promise.reslove('字符串')
、 Promise.reject('字符串')
这种简写的方式返回。
代码举例:
const promise = Promise.resolve('qianguyihao') promis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res); }); // 上方代码如果是连续书写的话,也可以简写成: Promise.resolve('qianguyihao').then(res => console.log('res:', res));
Promise.resolve('qianguyihao')
这种写法似乎过于啰嗦,直接 return 'qianguyihao'
不行吗?that depands。举个例子,我们在调用别人的方法时,对方如果要求返回值必须是 Promise对象,那么,Promise.resolve() 就能派上用场了。
Promise.resolve()
和Promise.reject()
的返回值就是一个 Promise。
用法拆解
Promise.resolve()
的用法相当于new Promise(),并执行resolve()操作。下面这两种写法是等价的:
// 写法1:Promise 类的 resolve() 方法 const promise = Promise.resolve(params); // 写法2:Promise 实例的 resolve() 方法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resolve(params));
Promise.reject()的用法同理。下面这两种写法是等价的:
// 写法1:Promise 类的 reject() 方法 const promise = Promise.reject(params); // 写法2:Promise 实例的 reject() 方法 // 第一个形参用不到,我们通常用 下划线 表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写法。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_, reject)=> reject(params));
写法2显然过于啰嗦,写法1用得更多。
写法2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写代码的小技巧:如果某个形参我们用不到,但又必须写出来的话,我们通常用下划线表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写法,比较简洁。
resolve()和reject()的参数
resolve()参数中传入的值,可以有很多种类型,进而决定 Promise 的状态:
-
情况1:如果resolve()中传入普通的值或者普通对象,那么这个值会作为then()回调的参数。Promise 的状态为fulfilled。
-
情况2:如果resolve()中传入的是另外一个新的 Promise,那么原 Promise 的状态将交给新的 Promise 决定。
-
情况3:如果resolve()中传入的是thenable 对象,那就会执行该then()方法,并且根据then()方法的结果来决定Promise的状态。
reject()的参数中,无论传入什么值,Promise都会直接进入 rejected 状态,并触发 catch() 方法的执行。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Promise入门详解》中针对这些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代码详解
resolve()、reject()既可以作为 Promise 实例的方法,也可以作为 Promise 类的方法。这两种情况,我们来对比看看。
例 1:
function foo(flag) { if (flag)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 这里可以做异步操作 resolve('success'); }); // return Promise.resolve('success2'); } else { return new Promise((reslove, reject) => { // 这里可以做异步操作 reject('fail'); }); } } // 执行 reslove 的逻辑 foo(tru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执行 reject 的逻辑 foo(false).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例 2:(见证奇迹的时刻)
function foo(flag) { if (flag) { // Promise的静态方法:直接返回字符串 return Promise.resolve('success'); } else { // Promise的静态方法:直接返回字符串 return Promise.reject('fail'); } } // 执行 reslove 的逻辑 foo(tru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执行 reject 的逻辑 foo(false).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例 1 和例 2 的打印结果是一样的。这两段代码的区别在于:例 1 里面可以封装异步任务;例 2 只能单纯的返回一个字符串等变量,不能封装异步任务。
Promise.all()
Promise.all()的参数是一个数组,数组里可以填写多个 Promise;Promise.all()的返回值是一个新的 Promise。这里我们以三个 Promise 为例,比如 Promsie.all([p1, p2, p3])
。它的作用是将p1、p2、p3 这三个 Promise 包裹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 Promise。
新 Promise 的状态由 p1、p2、p3 这三个 Promse 共同决定:
-
当 p1、p2、p3等所有的 Promise 状态都变为 fulfilled 时,新的 Promise 将变为 fulfilled 状态,并会将 p1、p2、p3 等所有 Promise 的返回值组成一个数组,作为 then() 的参数。
-
当p1、p2、p3 等 Promise中有一个 Promise 状态为 rejected 时,新的 Promise 将立马变为 rejected 状态,并会将第一个 reject() 的返回值作为 catch() 的参数。
Promsie.all([p, p2, p3])
的使用场景:并发处理多个异步任务,所有任务都执行成功,才算成功(才会走到 then);只要有一个任务失败,就会马上走到 catch,整体都算失败。参数里传的是多个 Promise 实例组成的数组。
Promsie.all() 在实际开发中使用得非常频繁,真的很好用。我们在开发一个前端页面时,经常需要同时调用多个接口,等待这些接口的数据都准备好之后,前端再来做接下来的事。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需求,那么 Promsie.all() 适合你。
语法举例
1、异步任务都执行成功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solve('promise 2 成功');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all([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三个异步任务都执行成功,才会走到这里 // 这里拿到的 res,是三个成功的返回结果组成的数组 console.log('all promise res:' + JSON.stringify(res)); }) .catch((err) => { // 只要有一个异步任务执行失败,就会马上走到这里 console.log(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all promise res:["promise 1 成功","promise 2 成功","promise 3 成功"]
2、异步任务有至少一个执行失败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 这里通过 reject() 的方式,表示任务执行失败 reject('promise 2 失败');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all([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三个异步任务都执行成功,才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 then:' + JSON.stringify(res)); }) .catch((err) => { // 只要有一个异步任务执行失败,就会马上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 catch:' + 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走到 catch:promise 2 失败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可以看到,当 promise2 执行失败之后,马上就走到了 catch,获取到了 promise2 失败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promise1、promise3并不会执行 resolve(),它俩状态是 pending,且无法获取它俩的结果。我们只知道整体的任务是失败的,获取了整体的失败结果。
Promise.all()案例:多张图片上传
案例:现在有一个图片上传的接口,每次请求接口时只能上传一张图片。需求是:当用户连续上传完九张图片(正好凑齐九宫格)之后,给用户一个“上传成功”的提示。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Promsie.all()
。
这个例子,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经常遇到,属于高频需求,需要记住并理解。
1、代码举例如下:
const imgArr =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const promiseArr = []; imgArr.forEach((item) => { const p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在这里做图片上传的异步任务。图片上传成功后,接口会返回图片的 url 地址 // upload img ==> return imgUrl if (imgUrl) { // 单张图片上传完成 resolve(imgUrl); } else { reject('单张图片上传失败'); } }); promiseArr.push(p); }); Promise.all(promiseArr) .then((res) => { console.log('图片全部上传完成'); console.log('九张图片的url地址,组成的数组:' + res); }) .catch((res) => { console.log('部分图片上传失败'); });
2、上方代码解释:
(1)只有九张图片都上传成功,才会走到 then。
第一张图会成功调 upload 接口,并返回 imgUrl,但不会走到 resolve,因为要等其他八张图的执行结果,再决定是一起走 resolove 还是一起走 reject。
(2)按时间顺序来看,假设第一张图片上传成功,第二张图片上传失败,那么,最终的表现是:
-
对于前端来说,九张图都会走到 reject;整体会走到 catch,不会走到 then。
-
对于后端来说,第一张图片会上传成功(因为写入 DB 是不可逆的),第二张图上传失败,剩下的七张图,会正常请求 upload img 接口。
其实九张图的 upload img 请求都已经发出去了。对于后端来说,是没有区别的(而且读写 DB 的操作不可逆),只是在前端的交互表现不同、走到 resolve / reject / then / catch 的时机不同而已。
3、思维拓展:
-
拓展 1:如果你希望九张图同时上传,并且想知道哪些图上传成功、哪些图上传失败,则可以这样做:无论 upload img 接口请求成功与否,全都执行 resolve。这样的话,最终一定会走到 then,然后再根据接口返回的结果判断九张图片的上传成功与否。
-
拓展 2:实战开发中,在做多张图片上传时,可能是一张一张地单独上传,各自的上传操作相互独立。此时
Promise.all
便不再适用,这就得具体需求具体分析了。
注意:某个任务失败之后,其他任务会继续执行
一定要注意,当执行 Promise.all() / Promise.race() / Promise.any() 等方法时,如果其中一个任务失败了,其他任务并没有停止,会继续执行。只是前端拿不到其他任务的执行状态而已。
其他任务是否需要做一些特殊梳理,就要结合你自己的业务逻辑来考虑。
Promse.allSettled()
Promise.all()方法组成的多个Promise中,有个明显的特点是:只要有一个 Promise 元素进入 rejected 状态,则整体的 Promise 会立即进入 rejected 状态。其他 Promise 元素会处于 pending 状态,任务本身是否执行成功,我们在前端代码里无从知晓,因为无法拿到处理结果。我们只知道整体的 Promise 是 fulfilled或者 rejected ,获取整体的成功/失败结果。
如果你认为 Promise.all() 的这一点无法满足你的需求,那么, Promise.allSettled() 可以提供一种新思路。
Promise.allSettled() 是ES11(ES 2020)中提供的新API。它会等待所有的 Promise 元素都有结果(无论是 fulfilled,还是rejected)后,才会有最终的结果(settled),而且状态一定是 fulfilled。
Promise.allSettled() 的状态为 fulfilled,不代表 里面的 Promise 元素都是 fulfilled,这只是在表明,里面的 Promise 元素都已经有了就结果(可能成功、可能失败)。
语法举例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ject('promise 2 失败');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allSettled([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then(res => { // 注意看 res 的返回结果 console.log('allSettled:', res); });
打印结果:
执行 promise1 执行 promise2 执行 promise3 allSettled: [ { "status": "fulfilled", "value": "promise 1 成功" }, { "status": "rejected", "reason": "promise 2 失败" }, { "status": "fulfilled", "value": "promise 3 成功" } ]
打印结果截图:
从上面的打印结果可以看出,Promise.allSettled() 的状态为 fulfilled后,then()的回调函数里,res 是一个数组,数组里存放了每个 Promise 元素的执行结果(包括状态和返回值)。
在实际开发中,Promise.all() 比 Promise.allSettled() 用得更多一些。
Promise.race()
Promise.race([p1, p2, p3])
:参数里传的是多个 Promise 元素组成的数组。可以并发处理多个Promise,整体的执行状态取第一个执行完成的 Promise的状态,且状态和第一个完成的任务状态保持一致。
上面这句话,第一次读时,可能很绕口。我以异步任务为例,说的再通俗一点:在多个同时执行的异步任务中,等待哪个任务 最先执行完成(无论是走到 resolve,还是走到 reject,都算执行完成),整体的状态就立即跟这个任务保持一致。如果这个任务执行成功,那整体就算成功(走到 then);如果这个任务执行失败,那整体就算失败(走到 catch)。
race
的中文翻译,可以理解为“竞赛”、“竞争”。意思是,谁先抢到名额,就认定谁了。谁前有结果,就用谁的结果。无论这个人最终的结局是成功或者失败,整体的结局,都以这个人的结局为准。
我刚开始学 Promise.race()的时候,误以为它的含义是“只要有一个异步执行成功,整体就算成功(走到 then);所有任务都执行失败,整体才算失败(走到 catch)”。现在想来,真是大错特错,过于懵懂。
现在我顿悟了,准确来说,Promise.race()强调的是:只要有一个异步任务执行完成,整体就是完成的。
Promise.race()的应用场景:在众多 Promise 实例中,最终结果只取一个 Promise 的状态,谁返回得最快就用谁的 Promise 状态。
我们来看看各种场景的打印结果,继续前行。
语法举例
场景 1、所有任务都执行成功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solve('promise 2 成功');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race([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成功,就会走到这里 // 这里拿到的 res,是第一个成功的 promise 返回的结果,不是数组 console.log(JSON.stringify(res)); console.log('走到then:' + res); }) .catch((err)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失败,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走到then:promise 1 成功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场景 2、第一个任务成功、第二个任务失败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solve('promise 1 成功');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 第二个任务执行失败时 reject('promise 2 失败');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race([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成功,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then:' + res); }) .catch((err)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失败,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catch:' + 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走到then:promise 1 成功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可以看出,场景 2 的打印结果和场景 1 的打印结果,是一样的。因为第一个执行完成的任务是成功的,所以整体就算成功,马上走到 then()。
场景 3、第一个任务失败、第二个任务成功时: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 第一个任务执行失败时 reject('promise 1 失败');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solve('promise 2 成功');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race([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成功,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then:' + res); }) .catch((err) => { // 第一个完成的任务,如果执行失败,就会走到这里 console.log('走到catch:' + err);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走到catch:promise 1 失败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看清楚了没?场景 3 的最终打印结果,是走到了 catch;任务 2 和任务 3 里的 resolve,并没有执行。
场景 3 的代码,一定要好好理解。
Promise.race()举例:图片加载超时
现在有个需求是这样的:前端需要加载并显示一张图片。如果图片在三秒内加载成功,那就显示图片;如果三秒内没有加载成功,那就按异常处理,前端提示“加载超时”或者“请求超时”。
代码实现:
// 图片请求的Promise function getImg()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let img = new Image(); img.onload = function () { // 图片的加载,是异步任务 resolve(img); }; img.src = 'https://img.smyhvae.com/20200102.png'; }); } // 加载超时的 Promise function timeout()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采用 Promise.race()之后,如果 timeout() 的 promise 比 getImg() 的 promise先执行,说明定时器时间到了,那就算超时。整体的最终结果按失败处理。 setTimeout(() => { reject('图片加载超时'); }, 3000); }); } Promise.race([getImg(), timeout()]) .then((res) => { // 图片加载成功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 图片加载超时 console.log(err); });
如代码注释所述:采用 Promise.race() 之后,如果 timeout() 的 Promise 比 getImg() 的 Promise 先执行,说明定时器时间到了,那就算超时。整体的最终结果按失败处理。
这个思路很巧妙。用同样的思路,我们还可以处理网络请求超时的问题。如果接口请求时长超过 3 秒,就按超时处理,也就是下面我们要举的例子。
Promise.race()举例:网络请求超时
现在有这种需求:如果接口请求时长超过 3 秒,就按超时处理。
基于这种需求,我们可以用 Promise.race() 来实现:一个 Promise 用于请求接口,另一个 Promise 用于 setTimeout() 定时器。把这两个 Promise 用 Promise.race() 组装在一起,谁先执行,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以谁的为准。
代码举例:
function query(url, delay = 4000) { let promiseArr = [ myAajax(url),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ject('网络请求超时'); }, delay); }), ]; return Promise.race(promiseArr); } query('http://localhost:8899/xxx_url', 3000)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or) => { console.log(error); });
Promise.any()
Promise.any() 是 ES12(ES 2021)中推出的新API。它类似于 Promise.race(),但有一个关键的区别:Promise.any() 会等待参数中第一个状态为 fulfilled 的Promise元素,然后立即进入 fulfilled状态。
如果参数中所有的 Promise 元素都进入了 rejected,那么也会等到所有的Promise都变成rejected 状态,最终报错 AggregateError。
语法举例
场景1、第一个任务失败,第二个任务成功: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ject('promise 1 失败');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solve('promise 2 成功');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solve('promise 3 成功'); }, 3000); }); Promise.any([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then(res => { console.log('走到then:', res); });
打印结果: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走到then(): promise 2 成功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场景2、三个任务都失败: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1'); reject('promise 1 失败'); }, 1000); }); cons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2'); reject('promise 3 失败'); }, 2000); }); cons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执行 promise3'); reject('promise 3 失败'); }, 3000); }); Promise.any([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 .then(res => { console.log('走到then:', 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走到catch:', err); });
打印日志:
// 1秒后 执行 promise1 // 2秒后 执行 promise2 // 3秒后 执行 promise3 走到catch: AggregateError: All promises were rejected
注意看打印结果中的报错信息。执行 promise3
这行日志出来之后,报错的那行马上就出来了。
兼容性问题
Promise.any()
方法依然是实验性的,尚未被所有的浏览器完全支持。它当前处于 TC39 第四阶段草案(Stage 4)。
总结
Promise 的静态方法简化处理了多个并发操作的代码,使其更加方便、直观地调用。
Promise 不仅能解决嵌套异步任务的回调地域问题,也可管理多个异步任务的并发请求。
Promise 本身不是异步的,但是它可以封装异步任务,并对异步操作进行良好的、舒适简洁的状态管理,这便是 Promise 的魅力所在。
赞赏作者
创作不易,你的赞赏和认可,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