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计费方式概览
在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年里,互联网广告的计费方式从 CPT(时间)开始,总共发生了三次较大的迭代进化,大致分为 CPM(曝光)、CPC(点击)和 oCPM(目标)三个,其中 CPT(时间)存在周期较短。而 CPA(转化)会导致头部广告平台收益受损,因此并未成为行业主流。
CPT:按时间来计费(Cost Per Time)。互联网广告最开始的形态是类似电视广告,会让广告主按时间长度去买断一个展示位置的广告。这种模式存在的周期很短,占比也很小,很大原因在于售卖不充分,所以很快演化到了下面的 CPM 模式。
CPM:按千次曝光计费(Cost Per Mille)。在这种模式下,广告平台可从浏览器的 Cookie 信息中,获取一部分用户的个人兴趣信息,而广告也可针对不同用户播放不同的内容。举一个例子,微博的开屏广告对外是按照 CPM 进行售卖的,针对男性用户可能会曝光运动广告,针对女性用户,可能会曝光美妆广告。
这种计费模式对广告主而言个性效果更佳,对广告平台而言,由于可参与购买的客户更多,所以广告溢价更高。正是 CPM 计费方式对用户数据的使用,使得互联网广告开始区别于电视广告。但是这种模式下客户依旧是大的品牌广告主,客户结构与电视广告并无明显差异。
CPC:按点击结算(Cost Per Click)。Google 于 2000 年率先在搜索引擎推出的广告计费模式,因此最开始也叫“关键词广告”。我们日常在使用百度或 Google 的时候,搜索结果页或者内容推荐页上会有几率展示客户投放的广告,比如我们在百度上搜索“知识付费”和“蛋糕”,广告就会在搜索结果页中插入展示。
对广告主而言,CPC 对比 CPM 最大的区别在于广告曝光本身不收费用,只有用户点击广告之后才会进行广告扣费。这种计费模式对中小广告主来说,广告效果更加可控,因此获得了大量中小广告主的青睐。在 oCPM 没有出来之前,CPC 一直是行业主流的计费模式。
oCPM:按效果优化,按曝光计费(optimized Cost Per Mille)。这个广告计费模式是由 Facebook 于 14 年率先在信息流场景推出的,抖音目前采用的就是这种计费模式。
oCPM 对比 CPC 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广告主而言进一步降低了风险,同时对广告平台也降低了风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假设你开了一个饭店,打 CPC 广告就相当于给饭店引流,饭店进去了一堆人,但是不确定中间有多少人会点菜消费,因此对于广告主而言还是存在风险的。oCPM 计费方式可以让广告平台围绕客户的最终目标来引流,你明明白白告诉广告平台,我只愿意为最终消费的客户付费,对于作为广告主的你,风险大大降低。
oCPM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虽然是按照客户的目标去优化广告效果,但也是按照曝光进行计费的,具体的产品机制下面会详细解释。正因为出价方式从点击深入到了目标,降低了广告主投放广告的风险,同样也提升了广告主投放广告的商业效率,因此在 oCPM 的出价模式下,广告主的数量对比 CPC 模式翻了好几倍。
CPM 模式分析
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作为广告主微软,它购买抖音的开屏广告,本质上是在购买用户曝光(M),作为广告主的一员,微软需要参与广告竞价,出价点是曝光(M)。微软打广告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促进 Surface 电脑的销量。核心目标,就是考核点消费(P)。开屏广告按照 CPM 进行计费,站在广告平台的角度,计费点也是曝光(M)。在这种模式下出价点远离考核点,要经过点击、转化才能到自己的考核点,中间不确定因素多,这就导致了广告主决策成本高,因此只有大品牌相对可接受 CPM 模式。
CPC 模式分析
CPC 相较于 CPM,最大的变化就是计费点和出价点下移到了点击环节,本质是点击率预估环节由广告主转到了广告平台,因为平台更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有更多的用户数据,预估点击率当然比广告主自己来得更容易。虽然只做了这一个调整,但实现了用户、广告主以及广告平台的三方共赢,这就是“激励相容”策略的完美实践。
对广告主:买的是点击,而自己的核心目标是用户的消费。出价点进一步靠近考核点,大大降低了广告主预估收益的难度,广告主利益保障得到了提升。过往在 CPM 模式下,高估会导致广告主 ROI 降低,低估则量级受限。但是转移到 CPC 模式下,高估,广告主则会获利,低估,则只影响曝光量级但不影响 ROI,广告主风险大大降低。
对广告平台:不管低估还是高估都会影响平台收益,虽然广告平台需要承担点击率预估不准的风险,但是由于广告平台手握用户数据,对比广告主的经验预估准确太多,因此广告平台绝对有动力、有能力提升预估准确性。在风险有限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扩大引入客户的规模,提升广告竞价的水位。
对用户:广告主有动力优化广告素材,为平台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广告内容,吸引用户点击,提升自己广告在众多广告的竞争力,变相提升了用户对平台的满意度。
CPA 模式分析
如果考虑更深一步,我们会很自然地思考,如果计费点和出价点继续下移,是否可以达到广告主、广告平台以及用户三方平衡呢?
该模式与 CPC 对比,虽然对广告主有利,但是对广告平台不利,会影响广告平台收益。主要有两个原因:
风险高:出价点越靠近广告主的考核点,广告平台需要预估的东西越来越多,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过往单纯预估点击率,变为进一步在点击率的基础上预估转化率,难度大大增高。
薅羊毛:因为广告主的出价点和广告平台的计费点均在转化点上,而广告平台没有办法有效监督转化数据是否正确,这就导致广告主有动力作弊,薅平台羊毛。
CPA 模式对大的广告平台而言,期望风险已经超过了期望收益,并没有达到激励相容的目标。因此,该模式为小广告平台在初期为吸引客户采用的计费方式,虽然对客户有利,但并不为大的广告平台所采用。
oCPM 模式分析
Facebook 主张的 oCPM 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分离了计费点和出价点,创造性引入了“按效果优化、按曝光收入”的产品理念:出价点下移,技术侧解决了转化率预估困难的问题,帮助客户优化实际目标效果。计费点上移,解决了广告主薅羊毛的风险问题,最大化平台收益。既解决了 CPC 模式下考核目标偏差大的问题,又解决了 CPA 模式下被客户薅羊毛的问题。
对广告主:出价点进一步下移,进一步贴近客户考核点,降低了客户决策的成本和难点。往后客户只需要设定好出价目标,再做好广告素材,就可以让广告平台去帮助自己寻找想要的用户。
对广告平台:计费点上移,杜绝了计费点和出价点一致的作弊风险。原因在于如果广告主不回传或者少回传真实转化数据,数据建模无法完成,则会导致转化率预估偏低,广告拿量困难,如果广告主多回传广告数据,广告平台则会进行高估,费用也由客户自己承担。
此外,oCPM 模式下还会设计超成本赔付机制,核心是为了解决广告主投放信心问题。在广告投放初期,由于数据样本不稳定,必然会有所波动,但是该种波动对平台有利,对客户不利,因此都会通过超成本赔付机制约束自己,以此获得广告主信任。
可以看到,计费方式越往右,广告平台风险越大,而广告主的风险则越小,愿意参与广告投放的广告主也就越多,相应的就是广告主优化素材的动力和空间也越弱。计费方式越往左,广告平台风险越低,而广告主的风险则越高,愿意参与广告投放的广告则越少,相应的就是广告主优化素材的动力和空间也越强。
oCPM 打破了这个模式,既降低了广告主的风险,优化了商业效率,又降低了广告平台的风险,提升了商业收益。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oCPM 对商业效率的提升,还是以之前开饭店举例,我们假设你是一家饭店的老板,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开了一个饭店,人流稀少,需要对外打广告给饭店引流,现在本地有四个广告平台供你选择:
A 平台,按照 CPM 模式进行收费,它可以在市中心的位置给你打广告,它会预估这个位置一天会有多少的曝光,按照曝光跟你进行收费,并不能保证有多少客户会进入你的餐厅消费。
B 平台,按照 CPC 模式进行收费,它可以给你的餐厅引流客户,并按每进入一个人收一次费用,但是他并不能保障进来的客户有多少人会真实在餐厅产生消费。
C 平台,按照 CPA 模式进行收费,它也可以给你的餐厅引流客户,并承诺只有客户有消费才会向你收取费用,但是 C 平台可以覆盖的客户有限,一天只能够给你导入几个客户,没有办法满足餐厅的翻台率要求。
D 平台,按照 oCPM 模式进行收费,它跟 A 平台一样,也是按照曝光收费,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技术能力非常厉害,可以精准计算出看过你们餐厅的用户有多少会进入餐厅消费,间接可以达到 C 平台的效果,并且可以跟你承诺如果收了广告费后客户没有进入餐厅消费,则进行赔付。且 D 平台用户规模足够大,可以满足你翻台率的要求。
在广告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自然会优先选择 C 和 D,尽量把 C 用满,但是 C 流量有限,所以还需以 D 为主。oCPM 之所以伟大,则在于其创造性的引入了“按效果优化、按展示 / 点击收入”的产品理念,既优化了客户广告效果,提升了商业效率,又保障了广告平台的收入,达到了广告主风险低以及广告平台风险低的双赢情况。
总结
oCPM 为代表的智能投放工具相当于广告投放领域的“自动驾驶”工具,这个工具大大降低了广告主投放广告的门槛和风险,让中小广告主不用担心买广告会亏,也不用学习太多广告专业的知识,大幅度提升了广告投放的效率。
本文参考:极客 曹雄峰《商业思维案例笔记》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