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博客主要是通过一幅完整数字地图的制作过程,巩固计算机制图内容,报告中涉及到了地图数字化、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符号化、制图综合技术和空间分析等内容。从而锻炼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了解一幅地图制作设计的完整流程,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基础。
本次博客主要是利用软件Arcgis 10.1、Matlab 2012b和EChart完成。报告结构主要是按照地图制作的步骤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数据,主要介绍现有数据的种类及数据的预处理;
第二部分方法,数据库的建立、专题地图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第三部分结果与分析,主要展示制作的专题地图,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高级制图部分与讨论,针对高级制图的制作与自己的不足进行总结。
一、数据预处理
1.1 数据来源
本博客使用到的数据包括:图1:中国地图数字照片,气象站点基础数据(CWeatherStation.xls),气象站点观测数据(CObservation.xls)。其中对无效数据进行了删除。
1.2 数据配准与数字化
图1.中国地图数字照片
图2.配准后的中国地图
1.3 数据投影的判断
不同类型的投影通常具有不同的经纬线特点,因此投影类型可以通过判别经纬线网的形状来确定。在确定投影类型时,准确区分经纬线是直线与曲线、同心圆弧与同轴圆弧,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比例尺地图通常属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投影简单,易于查知,且包含的制图区域小,无论采用何种投影,变形都很小。因此,地图投影的判别主要是针对小比例尺地图而言。
判别地图投影,一般先是根据经纬线网的形状确定投影的类型,如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等;然后是判定投影的变形性质,如等角、等积或任意投影。
不同类型的投影通常具有不同的经纬线特点,因此投影类型可以通过判别经纬线网的形状来确定。在确定投影类型时,准确区分经纬线是直线与曲线、同心圆弧与同轴圆弧,是非常重要的。直线只要用直尺比量,便可确定。判断曲线是否为圆弧,可用点迹法,即将透明纸覆盖在曲线上,在透明纸上沿曲线按一定间距定出3至6个点,然后沿曲线徐徐向一端移动透明纸,若这些点始终都不偏离此曲线,则证明此曲线是圆弧,否则就是其它曲线。判别纬线是同心圆弧还是同轴圆弧,可量算相邻圆弧间的纬线间隔(即经线长),若处处相等,则证明这些圆弧为同心圆弧,否则便是同轴圆弧。
此外,由于正轴圆锥投影与正轴方位投影的经纬线形状有时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判别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区分:一是量算相邻两条经线的夹角是否与实地经差相等。若相等则为方位投影,否则就是圆锥投影;二是分析制图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若制图区域在极地一带,则为正轴方位投影,若在中纬度地带,则为圆锥投影。
查阅了原图的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最终得知地图投影类型为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
对于数字化后的数据,并没有投影信息,为了将数据从曲面转到平面,需要对数据进行投影转换。有前面可知,本次数据的投影为lambert投影。其投影参数为起算纬度(0°N),中央经线(105°E),标准纬线1(25°N),标准纬线2(47°N)。
在ArcGis中选择Lambert_Conformal_Conic等角投影,参数如上选择的进行设置。
图3.Lambert投影后的河流
二、数据库的建立
在arccatalog中建立个人数据库,data.mdb.将数字化后的图层添加到数据库中,也将统计后的气象数据添加为数据库的table文件。这样不仅有利于所有数据的加载显示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利于数据的管理。在属性数据导入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防止附加错误的发生,应新建一个table,然后再将数据导入,同时表的抬头不能以数字开头,每列数据需保证数据格式一致,否则会导致数据加载出错。
加载数据,将CObservation中的12个月的数据全部加载进来,形成一张整表。并剔除错误数据,包括空和9999等值。将最后的数据也可以放入数据库中。
2.1 栅格数据插值分析
以年均温为例,在Matlab中统计出各站点的月平均气温,然后得出年平均气温。在Arcgis中与区站号连接,并显示XY数据,生成一个点的shapefile文件,并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或者反距离加权进行插值,生成如图:
图4.全国(部分)年均温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图
将空间化后的站点数据与统计后的站点相关气象数据(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通过各站点的编号进行信息关联,是的空间化后的站点数据有观测值。然后对各站点数据进行差值,得到连续变化的图层。如果直接对原有的站点进行插值,会发现其插值结果无法覆盖全部陆表范围,如上图4所示。 本文又加入了四个点,使得最后得到的插值结果图能覆盖全中国。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空间的相关性。四个点的属性和邻近的站点一致。如表1所示。得到全国范围的图如图5.
表1.添加点的位置与属性表以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为例
图5.改进后全国年均温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图
改进后的插值结果可以完全覆盖全国范围。数据内插后,利用国界面图层来裁剪,就得到了全国的连续变化的气象信息分布情况。如图6是内插后得到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全国气温专题地图
3.1 年平均气温专题地图
图6. 年平均气温与北纬30°城市温度分布图
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是北冷南热,低海拔地区暖,高海拔地区冷。东部地区受纬度影响显著,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南岭以南的地区温度最高,长江流域的温度次之,而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平均温度比较低。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显著,整体温度比较低,尤其是新疆北部及青藏高原。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是显著的大陆性季风区,气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所以年平均气温不足以说明区域的温度状况。
在长江流域带(30°N纬度带)的南京、武汉、成都、重庆拉萨,除拉萨地处高原温度比较低外,其他城市平均温度都比较高,这些城市也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火炉”城市。
3.2 气温年较差专题图
图7. 气温年较差专题图
我国气温年较差整体上呈现出东南沿海小,西北内陆大(南方小,北方大;东部小,西部大)的特点。如图7所示,昆明年较差在7~14°范围,一年四季如春。北方年较差大,是典型的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尤其是,新疆乌鲁木齐北部与大兴安岭西部尤为明显。
如果考虑到海拔等因素的影响,气温年较差还呈现出:内陆向沿海递减,原因是海水比热大;海拔低向海拔高递减,因为海拔高夏天比其它地方温度低,冬天我国普遍低温;山地比平原温差变化大,因为山地在低温时温度要低于同期的平原的低温。但海拔与年较差呈正相关现象,海拔越高年较差越大。
3.3 年降水量专题图
图8. 全国年降水量专题图
我国年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南多北少、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降水量在杭州至贵阳,武汉至海口范围内最大。在究其原因是: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3.4 年降水日
图9. 全国年降水日专题图
我国年降水日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类似,也呈现出明显的南多北少、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
3.5 全国夏季降水量百分比
图10. 全国夏季降水百分比专题图
可以看出,我国北方降水主要在夏季,6,7,8月份的降水比重占的比较大。降水东西方向差异较为明显。
四、高级制图
高级制图运用了,Echart进行对数据进行可视化。ECharts是一款开源、功能强大的数据可视化产品,紧跟着大数据时代的步伐。
以全国气温年较差为例子,将年较差温度分为三个等级:年较差大:>20°白色闪烁,年较差一般10~20°青色,年较差小<10°白色闪点。
图11. 全国年较差热点高级动态视图
本次高级制图,只是将单一元素进行了可视化,以后可以试着制作带时间轴的动态图。通过本博客可以看出,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制作,需要有很多的中间过程,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基础的地图配准及数字化工作,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数据分析,将分析后的数据空间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求制图人在做做图前,要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及比较周密的计划,否则可能会造成制图的错误及不需要的冗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