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很多最优化问题,比如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从A点到达B点?如何投入最少工作量却获得最大的效益?如何设计发动机使得油耗最少而功率最大?可见,最优化的作用十分强大。接下来,我们介绍几个最优化算法,并利用它们训练出一个非线性函数用于分类。
1、Logistic回归
**优点:**计算代价不高,易于理解和实现。
缺点:容易欠拟合,分类精度可能不高。
适用数据类型:数值型和标称型数据。
我们想要的函数应该是,能接受所有的输入然后预测出类别。例如,在两个类的情况下,上 述函数输出0或1。或许你之前接触过具有这种性质的函数,该函数称为海维塞德阶跃函数 (Heaviside step function),或者直接称为单位阶跃函数。然而,海维塞德阶跃函数的问题在于: 该函数在跳跃点上从0瞬间跳跃到1,这个瞬间跳跃过程有时很难处理。幸好,另一个函数也有类 似的性质①,且数学上更易处理,这就是Sigmoid函数。Sigmoid函数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图1给出了Sigmoid函数在不同坐标尺度下的两条曲线图。
当x为0时,Sigmoid函数值为0.5。
随着x的增大,对应的Sigmoid值将逼近于1;
而随着x的减小,Sigmoid值将逼近于0。
如果横坐标刻度足够大(图1下图),Sigmoid函数看起来很像一个阶跃函数。
因此,为了实现Logistic回归分类器,我们可以在每个特征上都乘以一个回归系数,然后把 所有的结果值相加,将这个总和代入Sigmoid函数中,进而得到一个范围在0~1之间的数值。任何大于0.5的数据被分入1类,小于0.5即被归入0类。所以,Logistic回归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概率估计。
确定了分类器的函数形式之后,现在的问题变成了:最佳回归系数③是多少? 如何确定它们 的大小?
2、 基于最优化方法的最佳回归系数确定
Sigmoid函数的输入记为z,由下面公式得出:
如果采用向量的写法,上述公式可以写成z = wT x,它表示将这两个数值向量对应元素相乘然后全部加起来即得到z值。其中的向量x是分类器的输入数据,向量w也就是我们要找到的最佳参数(系数),从而使得分类器尽可能地精确。为了寻找该最佳参数,需要用到最优化理论的一些知识。
2.1 梯度上升法
梯度上升法基于的思想是:要找到某函数的 最大值,最好的方法是沿着该函数的梯度方向探寻。如果梯度记为∇,则函数f(x,y)的梯度由 下式表示:
这是机器学习中最易造成混淆的一个地方,但在数学上并不难,需要做的只是牢记这些符号 的意义。这个梯度意味着要沿x的方向移动
∂
f
(
x
,
y
)
∂
x
\frac { \partial f ( x , y ) } { \partial x }
∂x∂f(x,y),沿y的方向移动
∂
f
(
x
,
y
)
∂
y
\frac { \partial f ( x , y ) } { \partial y }
∂y∂f(x,y) 其中,函数f (x,y) 必须要在待计算的点上有定义并且可微。一个具体的函数例子见图2。
图2中的梯度上升算法沿梯度方向移动了一步。可以看到,梯度算子总是指向函数值增长 最快的方向。这里所说的是移动方向,而未提到移动量的大小。该量值称为步长,记做α。用向 量来表示的话,梯度上升算法的迭代公式如下:
w
:
=
w
+
α
∇
w
f
(
w
)
w : = w + \alpha \nabla _ { w } f ( w )
w:=w+α∇wf(w)
该公式将一直被迭代执行,直至达到某个停止条件为止,比如迭代次数达到某个指定值或算 法达到某个可以允许的误差范围。
2.2 梯度下降算法
基上面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个Logistic回归分类器的应用例子,从图3可以看到我们采用的数据集。
2.3 训练算法:使用梯度上升找到最佳参数
图3中有100个样本点,每个点包含两个数值型特征:X1和X2。在此数据集上,我们将通 过使用梯度上升法找到最佳回归系数,也就是拟合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佳参数。 梯度上升法的伪代码如下:
下面的代码是梯度上升算法的具体实现。为了解实际效果,打开文本编辑器并创建一个名为 logRegres.py的文件,输入下列代码:
程序清单1 Logistic 回归梯度上升优化算法
def loadDataSet():
dataMat = []; labelMat = []
fr = open('testSet.txt')
for line in fr.readlines():
lineArr = line.strip().split()
dataMat.append([1.0, float(lineArr[0]), float(lineArr[1])]) # X0的值初始化设置为1.0
labelMat.append(int(lineArr[2]))
return dataMat,labelMat
def sigmoid(inX):
return 1.0/(1+exp(-inX))
def gradAscent(dataMatIn, classLabels):
dataMatrix = mat(dataMatIn) # 转化为 NumPy 矩阵
labelMat = mat(classLabels).transpose() # 转化为 NumPy 矩阵
m,n = shape(dataMatrix) # m=100,n=3,代表100个样本,3个特征(包括X0)
alpha = 0.001 # 步长,学习速率
maxCycles = 500 # 最大迭代次数
weights = ones((n,1))
for k in range(maxCycles): # 最大迭代次数
h = sigmoid(dataMatrix*weights) # 如果两参数都是矩阵,那么*和dot()都为矩阵相乘,而如果两个都是数组,则*为对应位置相乘,dot()为矩阵相乘
error = (labelMat - h) # 误差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dataMatrix.transpose() * error # 更新权值
return weights
程序清单1的代码在开头提供了一个便利函数loadDataSet(),它的主要功能是打开文本文件testSet.txt并逐行读取。每行前两个值分别是X1和X2,第三个值是数据对应的类别标签。 此外,为了方便计算,该函数还将X0的值设为1.0。接下来的函数是2节提到的函数sigmoid()。
梯度上升算法的实际工作是在函数gradAscent()里完成的,该函数有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dataMatIn,它是一个2维NumPy数组,每列分别代表每个不同的特征,每行则代表每个训 练样本。我们现在采用的是100个样本的简单数据集,它包含了两个特征X1和X2,再加上第0维 特征X0,所以dataMathln里存放的将是100×3的矩阵。我们获得输入数据并将它们转 换成NumPy矩阵。这是本书首次使用NumPy矩阵,如果你对矩阵数学不太熟悉,那么一些运算可 能就会不易理解。比如,NumPy对2维数组和矩阵都提供一些操作支持,如果混淆了数据类型和 对应的操作,执行结果将与预期截然不同。
2.4 分析数据:画出决策边界
上面已经解出了一组回归系数,它确定了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分隔线。那么怎样画出该分隔线, 从而使得优化的过程便于理解呢?
程序清单2: 画出数据集和Logistic回归最佳拟合直线的函数
def plotBestFit(weight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rint(weights)
dataMat, labelMat = loadDataSet()
dataArr = array(dataMat)
n = shape(dataArr)[0]
xcord1 = []; ycord1 = []
xcord2 = []; ycord2 = []
for i in range(n):
if int(labelMat[i])== 1:
xcord1.append(dataArr[i,1]); ycord1.append(dataArr[i,2])
else:
xcord2.append(dataArr[i,1]); ycord2.append(dataArr[i,2])
fig = plt.figure()
ax = fig.add_subplot(111)
ax.scatter(xcord1, ycord1, s=30, c='red', marker='s') # 画散点图
ax.scatter(xcord2, ycord2, s=30, c='green')
x = arange(-3.0, 3.0, 0.1) # 步长0.1
y = (-weights[0]-weights[1]*x)/weights[2] # 0=w0x0+w1x1+w2x2,其中x0=1,y即x2
ax.plot(x, y)
plt.xlabel('X1'); plt.ylabel('X2');
plt.show()
程序清单2中的代码是直接用Matplotlib画出来的。唯一要指出的是, 处设置了sigmoid 函数为0。回忆2节,0是两个分类(类别1和类别0)的分界处。因此,我们设定 0 = w0x0 + w1x1 + w2x2,然后解出X2和X1的关系式(即分隔线的方程,注意X0=1)。
输出的结果如图5-4所示:
梯度上升算法在500次迭代后得到的Logistic回归最佳拟合直线。
这个分类结果相当不错,从图上看只错分了两到四个点。但是,尽管例子简单且数据集很小, 这个方法却需要大量的计算(300次乘法)。因此下一节将对该算法稍作改进,从而使它可以用在真实数据集上。
2.5 训练算法:随机梯度上升
梯度上升算法在每次更新回归系数时都需要遍历整个数据集,该方法在处理100个左右的数据集时尚可,但如果有数十亿样本和成千上万的特征,那么该方法的计算复杂度就太高了。一种改进方法是一次仅用一个样本点来更新回归系数,该方法称为随机梯度上升算法。由于可以在新样本到来时对分类器进行增量式更新,因而随机梯度上升算法是一个在线学习算法。与“在线学习”相对应,一次处理所有数据被称作是批处理。随机梯度上升算法可以写成如下的伪代码:
程序清单3 随机梯度上升算法
def stocGradAscent0(dataMatrix, classLabels):
m,n = shape(dataMatrix)
alpha = 0.01
weights = ones(n) # 初始化权值为1,这里是列表,不是矩阵
for i in range(m): # 对于每个样本
h = sigmoid(sum(dataMatrix[i]*weights)) # 数值,不是向量
error = classLabels[i] - h # 数值,不是向量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error * dataMatrix[i] # 对于每个样本进行权值的更新
return weights
可以看到,随机梯度上升算法与梯度上升算法在代码上很相似,但也有一些区别:第一,后者的变量h和误差error都是向量,而前者则全是数值;第二,前者没有矩阵的转换过程,所有变量的数据类型都是NumPy数组。
直接比较程序清单3和程序清单1的代码结果是不公平的,后者的结果是在整个数据集上迭代了500次才得到的。一个判断优化算法优劣的可靠方法是看它是否收敛,也就是说参数是否达到了稳定值,是否还会不断地变化?对此,我们在程序清单53中随机梯度上升算法上做了些 修改,使其在整个数据集上运行200次。最终绘制的三个回归系数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
总结
Logistic回归的目的是寻找一个非线性函数Sigmoid的最佳拟合参数,求解过程可以由最优化 算法来完成。在最优化算法中,最常用的就是梯度上升算法,而梯度上升算法又可以简化为随机梯度上升算法。
随机梯度上升算法与梯度上升算法的效果相当,但占用更少的计算资源。此外,随机梯度上
升是一个在线算法,它可以在新数据到来时就完成参数更新,而不需要重新读取整个数据集来进 行批处理运算。
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缺失数据。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实际应用 中的需求。现有一些解决方案,每种方案都各有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