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Bridge模式
Bridge模式的作用是在“类的功能层次结构”和“类的实现层次结构”之间搭建桥梁。
1.1 类的功能层次结构
主要作用就是增加新的功能。当我们要增加新的功能时,我们可以从各个层次的类中找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类,然后以它为父类编写子类,并在子类中增加新的功能。这就是“类的功能层次结构”。
假设现在有一个类Something。当我们想在Something中增加新功能时(想增加一个具体方法时),会编写一个Something类的子类(派生类),即SomethingGood类。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类层次结构。
这就是为了增加新功能而产生的层次结构。
如果我们要继续在SomethingGood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我们可以同样地编写一个SomethingGood类的子类,即 SomethingBetter类。这样,类的层次结构就加深了。
当要增加新的功能时,我们可以从各个层次的类中找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类,然后以它为父类编写子类,并在子类中增加新的功能。这就是“类的功能层次结构”。
总而言之,父类具有基本功能,我们希望在子类中增加新的功能,这种层次结构就是“类的功能层次结构”。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通常来说,类的层次结构关系不应当过深。
1.2 类的实现层次结构
主要作用就是增加新的实现。也就是说,这里的类的层次结构并非用于增加功能,并非用于方便我们增加新的方法,而是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任务分担:父类通过声明抽象方法来定义接口(API ),子类通过实现具体方法来实现接口(API ),这种层次结构被称为“类的实现层次结构”。
例如,当子类Concreteclass实现了父类Abstractclass类的抽象方法时,它们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实现层次结构:
当我们以其他方式实现Abstractclass时,例如要实现一个AnotherConcreteclass时,类的层次结构会稍微发生一些变化:
可以看到,我们不是为了增加新的功能,而是为了增加一种新的实现方式,我们继承了Abstractclass的子类,并实现了其中的抽象方法。这就是类的实现层次结构。
1.3 为什么要使用Bridge模式
前面已经介绍了类的功能层次结构与类的实现层次结构。那么,当我们想要编写子类时,就需要先确认自己的意图:“我是要增加功能呢?还是要增加实现呢?”
当类的层次结构只有一层时,功能层次结构与实现层次结构是混杂在一个层次结构中的。这样很容易使类的层次结构变得复杂,也难以透彻地理解类的层次结构。因为自己难以确定究竟应该在类的哪一个层次结构中去增加子类。因此,我们需要将“类的功能层次结构”与“类的实现层次结构”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类层次结构。当然,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它们分开,两者之间必然会缺少联系。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它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Bridge模式的作用就是搭建这座桥梁。
二、Bridge模式示例代码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使用了Bridge模式的示例程序。这段示例程序的功能是“显示一些东西”。乍一听好像很抽象,不过随着我们逐渐地理解这段示例程序,也就能慢慢明白它的具体作用了。在例子中一定要注意体会类的层次结构。
先看一下所有类的作用:
类图:
2.1 类的功能层次结构:Display类
Display类的功能是抽象的,负责“显示一些东西”。该类位于“类的功能层次结构”的最上层。
open、print、close这3个方法是Display类提供的接口(API),它们表示“显示的步骤”:
open是显示前的处理、print是显示处理、close是显示后的处理。
public class Display {
private DisplayImpl impl;
public Display(DisplayImpl impl) {
this.impl = impl;
}
public void open() {
impl.rawOpen();
}
public void print() {
impl.rawPrint();
}
public void close() {
impl.rawClose();
}
public final void display() {
open();
print();
close();
}
}
2.2 类的功能层次结构:CountDisplay类
CountDisplay类在Display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功能。Display类只具有“显示”的功能,CountDisplay类则具有“只显示规定的次数”的功能,这就是multiDisplay方法。CountDisplay类继承了Display类的open、print、 close方法,并使用它们来增加这个新功能。这就是“类的功能层次结构”。
public class CountDisplay extends Display{
public CountDisplay(DisplayImpl impl) {
super(impl);
}
//循环显示times次
public void multiDisplay(int times) {
open();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
print();
}
close();
}
}
2.3 类的实现层次结构:Displaylmpl类
现在,我们来看桥的另外一侧——“类的实现层次结构”。
DisplayImpl类位于“类的实现层次结构”的最上层。
DisplayImpl类是抽象类,它声明了rawOpen、rawPrint、rawClose这3个抽象方法,它们分别与Display类的open、print、close方法相对应,进行显示前、显示、显示后处理。
public abstract class DisplayImpl {
public abstract void rawOpen();
public abstract void rawPrint();
public abstract void rawClose();
}
2.4 类的实现层次结构:StringDisplaylmpl类
下面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实现”。StringDisplayImpl类是显示字符串的类。不过,它不是直接地显示字符串,而是继承了DisplayImpl类,作为其子类来使用raw0pen、rawPrint、rawClose方法进行显示。
public class StringDisplayImpl extends DisplayImpl{
//要显示的字符串
private String string;
//以字节单位计算出字符串的宽度
private int width;
public StringDisplayImpl(String string) {
this.string = string;
this.width = string.getBytes().length;
}
@Override
public void rawOpen() {
printLin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awPrint() {
System.out.println("|" + string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awClose() {
printLine();
}
private void printLine() {
System.out.print("+");
for (int i = 0; i < width; i++) {
System.out.print("-");
}
System.out.println("+");
}
}
2.5 用于测试的Main类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isplay d1 = new Display(new StringDisplayImpl("Hello, China."));
Display d2 = new CountDisplay((new StringDisplayImpl("Hello, World.")));
CountDisplay d3 = new CountDisplay(new StringDisplayImpl("Hello, Universe."));
d1.display();
d2.display();
d3.display();
d3.multiDisplay(5);
}
}
2.6 运行结果
+-------------+
|Hello, China.|
+-------------+
+-------------+
|Hello, World.|
+-------------+
+----------------+
|Hello, Universe.|
+----------------+
+----------------+
|Hello, Universe.|
|Hello, Universe.|
|Hello, Universe.|
|Hello, Universe.|
|Hello, Universe.|
+----------------+
三、拓展思路的要点
3.1 分开后更容易扩展
Bridge模式的特征是将“类的功能层次结构”与“类的实现层次结构”分离开了。将类的这两个层次结构分离开有利于独立地对它们进行扩展。
当想要增加功能时,只需要在“类的功能层次结构”一侧增加类即可,不必对“类的实现层次结构”做任何修改。而且,增加后的功能可以被“所有的实现”使用。
例如,我们可以将“类的功能层次结构”应用于软件所运行的操作系统上。如果我们将某个程序中依赖于操作系统的部分划分为Windows版、Macintosh版、Unix版,那么我们就可以用Bridge模式中的“类的实现层次结构”来表现这些依赖于操作系统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编写一个定义这些操作系统的共同接口(API)的Implementor角色,然后编写Windows版、Macintosh版、Unix版的3个ConcreteImplementor角色。这样一来,无论在“类的功能层次结构”中增加多少个功能,它们都可以工作于这3个操作系统上。
3.2 继承是强关联,委托是弱关联
虽然使用“继承”很容易扩展类,但是类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强关联关系,只要不修改代码,就无法改变这种关系,因此可以说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关联关系。
如果想要很轻松地改变类之间的关系,使用继承就不适合了,因为每次改变类之间关系时都需要修改程序。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委托”来代替“继承”关系。
上面的示例程序的Display类中使用了“委托”。Display类的impl字段保存了实现的实例。这样,类的任务就发生了转移:调用open方法会调用impl.rawOpen()方法、调用print方法会调用imp1.rawPrint()方法、调用close方法会调用impl.rawClose()方法。
也就是说,当其他类要求Display类“工作”的时候,Display类并非自己工作,而是将工作“交给impl”。这就是“委托”。
继承是强关联关系,但委托是弱关联关系。这是因为只有Display类的实例生成时,才与作为参数被传入的类构成关联。例如,在示例程序中,当Main类生成Display类和CountDisplay类的实例时,才将StringDisplayImpl的实例作为参数传递给Display类和 CountDisplay类。
如果我们不传递StringDisplayImpl类的实例,而是将其他Concretelmplementor角色的实例传递给Display类和CountDisplay类,就能很容易地改变实现。这时,发生变化的代码只有Main类,Display类和DisplayImpl类则不需要做任何修改。
继承是强关联关系,委托是弱关联关系。在设计类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理解这一点。在Template Method模式中,也涉及到继承和委托的关系。
四、相关的设计模式
4.1 Template Method模式
在Template Method模式中使用了“类的实现层次结构”。父类调用抽象方法,而子类实现抽象方法。
4.2 Abstract Factory模式
为了能够根据需求设计出良好的ConcreteImplementor角色,有时我们会使用AbstractFactory模式。
4.3 Adapter模式
使用Bridge模式可以达到类的功能层次结构与类的实现层次结构分离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这些层次结构结合起来。而使用Adapter模式则可以结合那些功能上相似但是接口 (API)不同的类。
五、思考
5.1
题目:在示例程序中增加一个类,实现“显示字符串若干(随机)次”的功能。用于显示的方法是void randomDisplay(int times),它的作用是将字符串随机显示0~ times 次。要注意此时应当扩展哪个类。
答案:这是类的功能层次结构,应该继承Display类或者CountDisplay类。
5.2
题目:在示例程序中增加一个类,实现“显示文本文件的内容”的功能。要注意此时应当扩展哪个类。
答案:这是类的实现层次结构,应该继承DisplayImpl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