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未来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三部曲之一。三部分别为《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人类简史》,非常宏大的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历史的书籍,绝对可以刷新历史观,《人类简史》这本书去年(2022年)硬啃原著给一点点读完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由于个人实在太爱《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本大佬的续作自然成为我今年最重要的“课外书”。
《人类简史》说的是人类的历史,从智人直立行走开始到发射火箭探索星空,我们是怎么走过来。《未来简史》讨论的是人类文明当前的重要议题,以及我们将要去往何方。
这本《未来简史》很难买到,最后jd买到一个二手的中文图书,来自杏坛梁銶琚中学图书馆 😄。翻开书的第一页,一个调皮的中学生留下了一行英文,咱就以这个开头~
When facing the ultimate questions of ths chaotic world,we need chinese readers to contribute their wisdom.
新议题
粮食
随便打开一本历史书,几乎都会读到饥荒的惨状,以及人在饥饿状态下的疯狂行径。这里都不用提其他国家的饥荒事件,最值得一提的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到20世纪,几千年的中国都一直遭受着饥荒的肆虐。我们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几乎所有人都需要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如果遇到作物收成问题,比如自然灾害(过多或过少的雨水、蝗灾等),或者人为破坏(强盗、苛税、不规律作物等),就会有一些人遇到食物短缺问题。现代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连续多日不进食是什么感觉,虽然我曾经有段时间饿过肚子,我也知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难受的,但我那时也不至于饿死,然而我们的祖先在面临会饿死这样的状态时,会是怎样绝望的情绪?他们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只有祈求神明赐予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大丰收。
《纸牌屋》里面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20年前,我在中国是买不到糖的,现在我可以在任何地方买到糖”。虽然话很糙,却反应了一个现实:中国人已经摆脱贫困。我们,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不再受饥荒之苦。我们创造了这个经济奇迹,这是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事情!同样的,人类文明也在最近解决了温饱问题,个别地区的粮食问题几乎都是政治因素导致,而且国际上有足够富裕的资源来应急响应短缺问题。粮食短缺已经不再是人类的议题了。
相反的,现在人类不再考虑粮食短缺,而是开始思考粮食过剩。由于肥胖、营养不良导致的健康问题远远超过饥饿。很多人大口嚼着面包、米饭和一干子碳水食物,却没有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有钱人吃生菜沙拉,穷人老外吃蛋糕、汉堡、披萨,而我吃着油条、馒头、米饭、面条,体重一天天增长,身体上的毛病一年比一年多···
细菌和病毒
-
黑死病:14世纪30年代,黑死病,也就是鼠疫杆菌,造成全球7000万~2亿人死亡,死亡率50%左右
-
西班牙流感:1918年,5亿人感染,5000万~1亿人死亡,死亡率 15%左右
-
天花:1967年感染1500万人,死亡200万人,死亡率15%左右。随后全球接种天花疫苗,1979年,天花病毒被人类消灭
-
艾滋:20世纪80年代暴发,已超3000万人死亡。会破坏免疫系统,目前的药物有效果但不能完美治愈。感染率0.9%,死亡率10万分之1.28。
-
SARS:2003年,8000人感染,700多人死亡
-
禽流感:死亡人数不足1000人
-
H1N1流感:2009年,7-14亿人感染,约15万-60万人死亡,感染率20%,死亡率约0.02%
-
埃博拉:在非洲多次爆发,死亡率50%以上
以上只有黑死病是细菌类,其他都是病毒类。黑死病过于古老,虽然是细菌,由于当时人类医疗水平落后,人们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造成了大量的死亡,死亡率奇高。其中天花是人类对抗病毒史的最成功案例,人类通过现代医学——疫苗,直接消灭了天花病毒。可以看出,人类制造出了杀死细菌的silver bullet——抗生素,细菌类的流行病已经没有了。但是对于病毒类的流感,仍然是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现代医学对于病毒类流行病还有提升空间。病毒类的重大流行病仍然是隔几年来一次,季节性流感也一直伴随着我们从未停息过。
这类流感大部分都是靠着人类自身的免疫力硬抗,现代医学只有辅助作用(也就是降降体温)。特别是对于人类幼崽,除了出身就要打各种各样的疫苗以外,其余“感冒”都得靠自身免疫硬撑,极少有特效药。幼儿园更像是人类流感与抵抗力试炼场,而不是学习的地方。
- 新冠:《未来简史》成书于2015年,还没有发生新冠事件。作者对流行病的观点是,“医生可以很快上手并快速发现治疗方式,人们很可能已经战胜了流行病”。不知道尤瓦尔·赫拉利对新冠作何感想。
对于新冠,实在有太多东西想说了,槽点过多导致无法吐槽,总之一句话:“在新冠事件上,人类可以说是被彻底击碎,丑态百出。”
战争
跳过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概念出现在文艺复现时期,推崇人权和个人价值,与当时宗教神权形成对立。传入中国大概是清末时期。人文主义对现代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人们更加强调个人或者集体的概念,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宗教教条,王权神授。
人文主义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人文主义崇拜的是人性,是人本身。
人们总是思考人生的意义,人文主义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我就是意义”。并且认为自由意志是最高权威,人文主义提出新的人生准则:“我觉得好就是好,我觉得坏就是坏”。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性有外遇,那么在人文主义前的社会,她会接受宗教、社会准则的惩戒,接受神父、长老的责罚;而在现代社会,她只需要接收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好的办法是问问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所有人认为是好的就是“好”,所有人认为是坏的就是“坏”。例如盗窃,对于被盗者来说肯定是不好的,对于其他所有人来说,也是不好的,因为其他人也不想被盗,包括小偷本身也不想被盗,所以盗窃这件事是不好的,人们甚至可以把它写成文放进一个共同制约的文件里。同样的,某个行为对任何人都没有不好的感觉,等于没错。这里顺理成章的提出同性恋问题,两个同性认为这件事是好的,对于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影响,那么就是没错的。所以人文主义支持的同性恋,反对宗教。
人文主义可以完美的解答这两类极端问题,但是对于某些人好某些人不好的事件,类似电车问题,就很难回答。在古代社会儒教推崇女性从一而终,甚至会立贞洁牌坊,而现代社会,只要能获得快乐的日子,人们并不希望一直绑定并难受的过日子。但是如果离婚只导致一方幸福,而另一半痛苦万分呢,此时再加上小孩的情感伤害,整件事就很难衡量,到底谁的幸福更重要?人文主义也只会告诉你,“遵从自己的想法”~
随着人文主义被更多人接受,人文主义演化出三大分支:
-
自由人文主义:“正统”的自由人文主义(liberal humanism),也就是自由主义(liberalism)。个人享有自由,尊重个人选择,每个人的感觉对了就对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由主义认为选票能代表个人意志。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投票前大家都必须是自己人。例如1861年的美国的南北地区、现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不可能通过大家一起投票来解决问题。
-
社会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不注重个人的感觉,认为个人感觉是资产阶级的陷阱,当下“我”的感受都是环境的体现,是由“我”的阶级导致。自由主义认为选民能做最好的选择,而社会人文主义认为组织能做最好的选择,个人必须听从组织的决定,而不是个人的感觉。
-
进化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人文主义认为冲突是一种进化,消灭弱者,适者生存,更优秀的人理应生存下来,这才符合人类进化的规律。进化人文主义曾经风靡一时,催生许多观念,例如优生、种族主义和法西斯。
1914年到1989年,三种人文主义掀起了一场信仰之战。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联合在二战中击败了纳粹主义。随后自由主义国家和苏联各自拉帮结伙形成冷战 ,在冷战前期一直是社会主义处于上风(这里很推荐纪录片《越南战争》),甚至伯克利大学的学生会把毛主席的红宝书放在床头。接着,一切都变了。苏联解体,许多国家转变了自己的信仰,我们也引入了资本市场,人们更喜欢超市(或者淘宝)和挣钱的公司,而不是分配食品和衣物的制度。自由主义在这场信仰之战中大获全胜,他们甚至自我进化,学习对手的观念和制度,比以往提供更健全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但是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没有改变。
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有以下三个观点:
- 生物是算法
- 智能可以没有意识
- 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生物是算法
“生物是算法”,我刚接触这个观念时同样也无法接受,生物怎么会是算法呢,人本身的体验不重要吗,人的意识是 没有价值的吗?
从数据处理的方向再来看资本主义和苏联式共产主义,就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数据算法的不同。资本主义采用的是分布式算法,而苏联式共产主义采用的是集中式算法。资本主义允许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连接,允许个人自由交换信息,独立决策,商品的定价、产出量由自由市场决定。而苏联式共产主义切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由政府收集消费信息并下发生产信息给生产者。政府将劳动者的生产利润全部取走,再判断个人所需,再提供给劳动者。税率也是同样的,高税率相当于把更多资源集中再一起,政府这个单一处理器来决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单一处理器不太可能永远都是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此庞大的数据没有人可以独自处理,即便是现在高速运算的计算机也无法处理。
从数据主义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之所以赢得冷战,是因为分布式算法的资本主义比集中式算法的苏式共产主义更适合那个时代,更好的数据算法胜出。当年我们选择了拥抱市场经济,放弃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相当于把处理器下放到每个人身上,不再采用单一处理的模式,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冷战中活了下来,而苏联式单一数据处理模式彻底失败,目前只有极少数集权国家仍在使用这种单一模式,这么多年也没有看到他们什么生产力的进步,这也是“生物是算法”的现实写照。
这里只是用数据主义的观念看经济模式,没有刻意去比较经济模式好坏的意思。数据主义除了在套用在经济模式上如此契合,还有许多其他方面可以从数据主义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智能可以没有意识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意识?可能有人会说,“意识是自我”,“意思就是内心的想法”。这都没有科学地回答问题,注意科学是讲客观事实的,主观层面的东西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是神学的范畴。我们不能以主观来解释主观。其实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意识。
如果每个人都是算法,那么其实没有什么“自主意识”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听、所闻、所见的“数据”称为输入数据,经过我们生物体的计算而得出反应,做出行动,这就是输出数据。人体本身更像是一个cpu,只是这个cpu也许会自动调节,但即便是调节本身,也需要数据输入,比如学习知识、运动健体。那么“自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我明明可以对某件事做出选择,只要我选择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一定是主观意识的,吗?这个问题可能没有那么好回答。如果假如没有主观意识,它不代表大脑死亡,而是“我感觉不到我”,“我”是否还是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意识不过是脑神经的许许多多电流,当“我”做出不同的选择时,也许只是哪个神经末梢多发出了一小段电流而已,“自我意识”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任何角色。如果没有“我”,似乎我身体也可以做到做出不同的选择,只要存放在我身体里的“算法”还存在。如果说“自我意识”是存在的,更像是一种信仰,而不是客观事实,就像相信有上帝一样。最前沿的生物科学表明,意思不过是个体生物算法的附带品,可以看成是一种精神污染。
然后我们来到了另一个问题,人工智能(AI)有意识吗?如果没有意识,我们可以把他当成智能生物看待吗?人类目前能测试AI有无意识的最好的办法是图灵测试。图灵测试的思路很简单,只要正常人类看不出这个AI是不是人类即可。也就是说,AI聪明到一定程度,我们人类只能认为他是有“意识”的。
算法比我更了解我
人文主义呼吁我们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如果自我都是不存在的,那么还要聆听什么呢?而数据主义呼吁:“聆听算法的意见”,算法比我更了解我。例如,一个女性在相亲的时候,遇到两个男性都感觉比较合适,此时在没有算法加持下,女性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感觉更对的那个人。此时如果有一个算法,告诉她:”我非常了解你,我知道男性A是你喜欢的类型,你会选择他,但是他最终会让你伤心并离开你。男性B才是合适你的,并且如果你选择B,你也会马上坠入爱河,他会让你拥有长久的幸福,这是一个不会让你后悔的选择。”无论从哪个角度,此时是不是应该听取算法的意见而不是当时那个短暂的感觉?
算法在前期研发阶段,是工程师不停的堆砌代码而成,此时人们还比较了解算法的想法。但是算法他会自我学习、自我更新,他的学习能力根本不是人类可以比及的,他会渐渐地走出自己的路,直到人类无法追赶他的脚步。
结尾
《未来简史》一如既往的富有内容,新颖强健的观点,包含万象,非常推荐的作品。我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停下来思考,想想他说的是否符合现现实,是否正确,很多时候我会感到震惊。我以前看书的时候是不会用笔划线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这么做了,看完后发现书中到处都是我画的重点。
这本巨作内容非常夯实,很多东西都不是本篇能够聊完的。本篇文章写的比较片面,基本都只聊了生产力相关的观点,其实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很新奇的东西,比如书中关于“幸福度”的观点:“你愿意做一个不开心但富裕的新加坡人开心又贫穷的哥斯达黎加人?”我不知道如何选择。但如果作者换句话问我,“你是想多吃点火锅,还是每天蔬菜粗粮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那我肯定回答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