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及发展
1946年2.14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了美国军方用于导弹计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而计算机改变并且引领了世界的发展。
计算机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
网络:使用连接设备将终端设备通过传输介质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传输。
终端设备: 个人电脑 手机 ipad 等设备
连接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桥、中继器等设备
传输介质:有线和无线传输介质
OSI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
每一层实现不同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都以协议形式正规描述,协议定义了某层同远方一个通信所使用的一套规则和约定,即客户端的某层和服务端的莫层对等之间的一套规则
OSI模型又分为上三层和下四层,上三层为控制层面,下四层为处理层面
应用层:接收用户的数据,人机交互的接口,面向的应用程序。(可以理解为不同的软件产生了数据,这些数据要有对应的协议或者服务定义,应用层定了这些服务例如HTTP 、DHCP、DNS、SMTP 等等)
表示层:将逻辑语言(软件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二进制语言),翻译 。(数据的编码解码、数据的加密解密、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等等)
会话层: 管理通信,针对传输的每一种数据建立(管理:建立、维持、终止)一条会话虚链(会话虚链接有源端口没有目标端口)
传输层:定义数据的传输方式,以及定义用于在数据层面区分不同流量。
端口号范围:0-65535
端口号分类:静态端口号(也称为知名端口号):1-1023
动态端口号:1024-65535
静态端口:每个端口号定义了特定的服务(流量),特点:端口号与流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并绑定的关系
常见端口号:
- 域名系统 (DNS)— TCP/UDP 端口 53
-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 TCP 端口 80
- HTTPS — TCP 端口 443
-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 TCP 端口 25
- 邮局协议 (POP)— TCP 端口 110
- Telnet — TCP 端口 23
- SSH— TCP 端口 24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 UDP 端口 67 和端口 68
- 文件传输协议 (FTP)— TCP 端口 20 和端口 21
动态端口:大多数服务使用随机的动态端口号进行区分,特点:动态端口与流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并无绑定)
2.定义数据的传输方式: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传输方式。
不同传输方式特点分析:
使用不可靠传输方式数据特点:1.大流量 2.同步性要求较高 3.对数据的丢失不敏感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
什么是可靠的传输协议?如何保障可靠传输?
保证可靠性: 1.确认机制 2.重传输机制
面向连接是在传递数据之前进行协商,确保数据在后续的发送过程中双方能够发送以及能够发送到数据。
保障面向连接:TCP三次握手机制
- client向server发送syn同步请求
- server向client回复ack同意请求+syn同步请求
- client向server发送ack同意请求
TCP会话断开机制:四次断开
- client向server发送fin关闭端口请求
- server向client回复ack同意请求
- server向client回复fin关闭端口请求
- client向server发送ack同意请求
TCP数据结构:
TCP优化机制:1.重排序 2.滑动窗口机制
TCP主要应用环境: web浏览器 、电子邮件、FTP 等协议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特点: 1.无连接(没有三次握手不需要提前进行协商)2.不可靠传输(尽力而为) 3.简单 4.低开销
UDP数据结构:
UDP主要使用环境:视频流、IP语音(VOIP)
第4层数据称为segment(切片)
网络层:编址、寻址(路由)
编址协议: IPV4、IPV6、IPX、Appletalk 等
IPV4:互联网协议版本4 ,采用了32个二进制进行标识
组成方式:32个二进制
书写方式:点分十进制
完整的IP地址:IP地址部分+网络掩码
IP地址:32个二进制,0和1组成
网络掩码:32个二进制,连续的1和连续的组成,连续的1代表网络位,连续的0代表主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