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是一家企业成功突围的最佳利器。
如今,几乎所有企业都被“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级战略所影响。在此大势的推动之下,锂离子电池、清洁能源等产业也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期。工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280GWh,同比增长150%,全行业收入突破4800亿元。
不少企业顺势而为,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开疆辟土。
成立于2017年的瑞浦兰钧,专注于动力和储能锂离子电池产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自2019年至2021年按新能源应用的锂离子电池安装的复合年增长率计算,瑞浦兰钧排名第一。
当然,并非跟随大势就一定能抓住时代红利。在锂离子电池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企业在面临三大难题:
市场需求急速扩张带来的供应能力不足;研发无法同步跟上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团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在未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如果解决了这三大难题,如同对市场射出了三支“价值之箭”,极易被资本青睐,进而备足粮草穿越周期。
瑞浦兰钧显然是被资本相中的那一个。12月14日,瑞浦兰钧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截至IPO前夕,其估值已达303亿人民币,跻身独角兽公司行列,增长飞轮进一步加速转动。
那么瑞浦兰钧究竟做对了什么?其他企业又该如何从中汲取经验,创造自己的独特价值?从瑞浦兰钧身上或许能找到些许线索。
供应能力夯实成长土壤
高成长性,成为锂离子电池行业的明显标签。
随着政策的引导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下游市场需求的大爆发,整个锂离子电池行业实现高速增长,尤其以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两大市场表现出色。
动力电池方面,GGII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71.78GWh,同比增长108%,预计2023年就将进入TWh时代。储能方面,2022年1-8月国内大型储能EPC与设备累计招标的功率和容量分别已高达13.82GW、27.70GWh,同比提升465.44%、496.17%。
动力电池的快速增长,跟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超预期的增长密不可分。本身,动力电池就是新能源车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占汽车总成本的20%至40%,汽车制造商会向电池制造商直接采购动力电池,二者的关联度非常高。
未来,动力电池还将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之下实现高增长。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中国电动汽车销量预期将于2026年达到1481.2万辆。得益于此,中国动力电池的装机量预期将进一步增长至2026年的1144.8GWh,2022年至2026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0.8%。
机遇面前,时代总会偏爱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的选手。早在成立之初,瑞浦兰钧就开启了“动储结合”的发展战略。沿着战略稳步执行之后,瑞浦兰钧也摘取到了时代红利的果实。
2022年以来,瑞浦兰钧动力电池出货量较去年增加约300%-400%;储能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约500%-600%,排名行业前三。其营收也在大幅攀升,2022年上半年,瑞浦兰钧的营收从2021年同期的6.66亿元增加503.5%至40.17亿元,已接近2021年营收的两倍。其中,动力电池收入占比41.4%,储能电池收入占比46.8%。
一家企业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就是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和果断落地的执行力。晴天修屋顶,雨天才好安身。
市场涌现出的高增长、高潜力机会,吸引了许多企业蜂拥而入。据统计,近一年内新成立的从事储能系统集成业务的企业,达到1000多家。
然而,一窝蜂涌入的企业显然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很快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难题。一旦下游客户的需求不能及时被满足,极易影响企业的声誉,引来市场质疑。
尽管成立仅5年,但瑞浦兰钧已经在供应能力上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和护城河。
截至2022年9月30日,瑞浦兰钧的设计年产能已达32.7GWh。今年下半年,瑞浦兰钧广西柳州基地、广东佛山基地也相继开工。预计到2023年底,瑞浦兰钧年总产能将超过70GWh,其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以及长期、稳定和低成本的供应能力。
没有上游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产业的供应支持,部分电池企业可能在未来沦为新能源车企的代工厂。在母公司青山集团的加持下,瑞浦兰钧显然不会走上这条路。
眼下,青山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和镍业务,并对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多个范畴进行了战略性布局。作为青山集团的子公司,瑞浦兰钧实现了极强的上游资源整合能力,相比其他同行拥有更稳健的供应能力。
供应能力,是一家制造企业在竞争场厮杀的根本。稳固了供应的能力,也就筑牢了企业未来的成长基石。
“含T量”注入肥沃养分
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必然是拿着“望远镜”和“显微镜”前行的。
一方面拿着望远镜观察到未来的大趋势在哪里,然后顺势而为;另一方面拿着显微镜,是要能洞察到大趋势中的小趋势以及行业痛点是什么,然后对企业自身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调整。
宏观和微观结合,才能稳健穿越周期。
在宏观上,瑞浦兰钧顺应锂离子电池大势,并在动力电池市场上获得了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客户群体。
在动力电池方面,瑞浦兰钧的客户包括二十大中国新势力车企中的八家以及五大中国新势力车企中的三家。2022年前10个月,瑞浦兰钧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行中排名第十,另外,其客户还包括两家成熟的欧洲汽车制造商和一家新兴美国汽车制造商。
在储能电池方面,瑞浦兰钧的客户涵盖家用储能集成商、光伏逆变器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以及EPC公司。
微观上来看,需求多样化是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一大特点。
眼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井喷且百花齐放,对动力电池及材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动力电池产品有软包、铝壳、圆柱等多种体系,各体系对性能的要求及其在各电池厂的应用需求也不尽相同。
另外,由于汽车厂商重点考虑电池管理系统配套和应用环境的差异,对电池性能要求也存在较大不同。比如,有的厂家对电池的高温循环要求较为严格,有的更为关注低温循环寿命,还有的更关注快充性能等。
面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如果电池企业无法通过创新研发满足需求,就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也就难以与其他对手拉开竞争格局。
在这条路上,瑞浦兰钧同样走在了队伍前列。
目前在技术创新上,瑞浦兰钧的研发重点主要在五个方向。首先是“问顶技术”,瑞浦兰钧于2022年8月推出利用其新一代问顶技术的方形电池,这一技术可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产品以及三元锂电池产品上,能够将电池内部空间利用到极限,且增加了极耳结构的稳定性,解决了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的瓶颈。
其次就是ET电芯,其采用高速卷绕、模切和高速叠片技术,体积能量密度达 420-480Wh/L,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和电池性能。另外,瑞浦兰钧还在多功能储能集装箱、半固态方形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提升了自身的科技含量(含T量)。
较高的“含T量”背后,是对研发的大力投入。目前,瑞浦兰钧在上海和温州设有研发中心,并在嘉善有一个研发中心在建设之中。招股书还显示,瑞浦兰钧拥有1712项专利申请,其中包含503项发明专利和36项外观设计专利。
那些浅层次的表象诸如营销、宣传等等,通常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快变量”,短期内,它们能够发挥一时的成效,但也会呈现不稳定和低门槛的特征。而深层次的内因则是“慢变量”,比如创新技术、专利等等,它们需要大量的投入,短期内也许看不到成效,但后期的复利效果会愈发明显,真正为企业提供长期发展能力。
瑞浦兰钧正在用“慢变量”,积攒起领先同行的成长“养分”。
人才储备提亮发展成色
管理之父德鲁克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就是人。
如果把供应能力当做土壤、研发创新视为养分,那么人才储备就是种子。它是一家企业的基因,是所有业务持续进行的根本,也是灵活应对变化的源动力,能够提亮发展成色,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成长性。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人才基因”。有的是保守派,务实但不够革新;有的是冒险派,激进不够稳健。从整个行业来看,瑞浦兰钧是一家团队自上而下都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
企业家精神并不单指企业的领导人具备创新、稳健的改革意识,而是从高管到基层员工都具备这种意识。
眼下,瑞浦兰钧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领导团队,能够在企业发展进程上进行强有力的把关。
瑞浦兰钧董事长兼总裁曹辉博士,就是典型的技术派。其作为锂电池行业资深专家,过去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2009年,他还牵头组建了上海市较早一批的GWh车用动力电池生产线,并在动力电池行业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目前,曹辉个人拥有超过500项专利发明。
△ 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博士
另外,瑞浦兰钧副总裁侯敏博士,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为正高级工程师。在电池行业的多项成就获颁多项荣誉,参与100余项专利的开发工作,并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副总裁余招宇先生,于2014年8月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评为高级工程师,在锂电池领域的生产设施及生产运营拥有丰富经验;副总裁曹楷先生,在乘用车PACK、BMS技术研发领域里拥有丰富经验。
专业的领导团队,让瑞浦兰钧多次踏准正确的发展节奏。
早在2020年,瑞浦兰钧就批量供应五菱宝骏E200。对许多普通用户而言,五菱宝骏E200是第一款真正接触到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当年其火爆一时并将柳州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提升到27%,瑞浦兰钧也在行业内率先实现180Wh/kg磷酸铁锂电池的量产和规模化配套应用,同时也在当年首次一跃进入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
随后,瑞浦兰钧顺势切入五菱宏光MINI EV的供应体系,装机量节节攀升。
这种正确的战略选择和投入此后多次出现,显露出瑞浦兰钧领导团队对技术和市场的深厚洞察力和执行力,也让外界对其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
高管之外,员工的培育和建设也是瑞浦兰钧的投入重点,截至2022年11月30日,瑞浦兰钧拥有2083名研发人员,研发团队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60%以上,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在锂电池行业拥有丰富经验。
高学历的人员结构,为其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国家政策引导以及下游市场需求的喷发,锂离子电池行业无疑将继续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利好信息将持续释放。
当然,并非每一家企业都能摘取到时代利好的果实。供应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土壤和基石,必须将这个基础打牢。研发创新是养分来源,需要舍得花真金白银大力投入。人才是一家企业的种子力量,是长期价值的根源,一定要进行长期建设。
这三支“价值之箭”,是任何一家科技制造企业的动力来源——“精准命中靶心”,才能加固市场信心,最终飞驰在资本热土和价值高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