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详解
- 一. 概念
- 二. 作用
- 三. 使用场景
- 四. 操作
- 五. 索引背后的数据结构
- B-树
- B+树
- 聚簇索引与非聚簇索引
一. 概念
索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包含着对数据表里所有记录的引用指针。可以对表中的一列或多列创建索引,并指定索引的类型,各类索引有各自的数据结构实现。
二. 作用
数据库中的表、数据、索引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书架上的图书、书籍内容和书籍目录的关系。索引所起的作用类似书籍目录,可用于快速定位、检索数据,对于提高数据库的性能有很大的帮助。
作用:提高查找效率
代价:
- 占用更多空间:数据库索引需要消耗一定的额外空间, 数据量越大, 索引消耗的额外空间越多。
- 拖慢增删改的效率:当进行增删改时, 往往需要同步调整索引结构
三. 使用场景
要考虑对数据库表的某列或某几列创建索引,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 数据量较大,且经常对这些列进行条件查询。
- 该数据库表的插入操作,及对这些列的修改操作频率较低。
- 索引会占用额外的磁盘空间。
满足以上条件时,考虑对表中的这些字段创建索引,以提高查询效率。
反之,如果非条件查询列,或经常做插入、修改操作,或磁盘空间不足时,不考虑创建索引。
四. 操作
创建主键约束(PRIMARY KEY)、唯一约束(UNIQUE)、外键约束(FOREIGN KEY)时,会自动创建对应列的索引。
- 查看索引
show index from 表名;
示例:查看学生表已有的索引
show index from student;
- 创建索引
对于非主键、非唯一约束、非外键的字段,可以创建普通索引
create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字段名);
示例:创建班级表中,name字段的索引
create index idx_classes_name on classes(name);
注意:
创建索引是一个非常低效的操作, 尤其是当表中已经有很多数据时, 不能贸然创建索引。
- 删除索引
drop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
示例:删除班级表中name字段的索引
drop index idx_classes_name on classes;
同理, 删除索引也是非常低效的, 容易把数据库搞崩。
所以,在创建表的时候,就应该把索引建好。
五. 索引背后的数据结构
- 为什么顺序表按下标访问速度就快呢 ?为什么不能用 顺序表 存索引呢 ?
顺序表是在 内存 空间中连续存储, 所以支持随机访问,(访问任意地址上的数据速度都是极快的),这是因为内存的硬件结构所支持的。
虽然快, 但是索引是存储在硬盘上的。
- 二叉搜索树为什么不适合做索引 ?
二叉搜索树, 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N)(最坏情况 -> 单分支树),
那么就不让二叉搜索树变成单分支树 :
- AVL树:平衡二叉搜索树,要求任意节点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 1
- 红黑树:要求比 AVL 树更宽松一点的平衡二叉树
它们都不太适合做索引:
二叉树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元素多了, 高度就高了, 高度就对应着比较次数,对于数据库来说,每次比较意味着磁盘 IO 。
- 为什么哈希表也不适合存储索引 ?
虽然哈希表查找速度很快,时间复杂度为 O(1),但是哈希表只能针对 “相等” 进行判定,不能对于 “大于”、 “小于” 以及范围查找进行判定,也不能进行模糊匹配(因为哈希表是根据 key 值找到 value 的)。
- 堆更不适合:
- 是二叉树
- 堆只能找到最大值 / 最小值
- 最适合做索引的还得是树形结构, 只不过不是二叉树。
使用多叉搜索树,高度自然就下降了。
数据库中使用的这个多叉搜索树, 是很特殊的树称为 B+ 树。
B-树
(不读作 B 减 树, 这个 - 是连字符, 它就是 B 树)
B 树: 每个节点上都存储 N 个 key 值, N 个 key 值分成 N+1 个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一个子树
可以简单理解为下图这个例子:
查找过程:
和二叉搜索树类似, 先从根出发, 根据待比较元素, 确定一个区间。
- 在确定区间时不是也需要比较多次嘛 ? 和二叉搜索树相比有什么优势 ?
二叉搜索树,每个节点上面只有一个值, 只比较一次,比较次数和高度相关。
但是 B-树, 高度降低了, 只不过每个节点比较了多次, 但是相比于比较次数来说,IO 次数才是关键的, 磁盘是以节点为单位进行 IO 的,每次 IO 加载一个节点, 但是 B-树每个节点中好几个值, B-树高度低很多, IO 次数更少, 效率更高。
B+树
(这个确实就读作 B加 树)
B+ 树: 也是一棵 N 叉搜索树,每个节点上包含多个 key 值, 每个节点若有 N 个 key, 分成 N 个区间 (而不是 N+1 个)
关键点:
- 父节点的值都会在子节点中体现。
- 非叶子节点中的每个值最终都会在叶子节点中体现出来。
- 父节点中的值会作为子节点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上图以最小值为例)。
- 最下面的叶子节点,用链表进行按顺序连接。
- 非叶子节点只存储 key 值本身即可,叶子节点是完整的数据集合, 只在叶子节点存储数据表的每一行数据。
B+ 树就是为了数据库索引量身打造的:
- 使用 B+ 树进行查找时,整体的 IO 次数比较少。
- 所有查询最终都会落到叶子节点, 每次查询的 IO 次数都差不多, 查询次数稳定,效率就比较稳定。
- 叶子节点用链表相连, 非常适合范围查找,例如查找 ( 30 <= x <= 85) 的值。
- 所有的数据存储(载荷)都是放到叶子节点, 非叶子节点中只保存 key 即可,因此非叶子节点整体占用的空间较小, 甚至可以缓存到内存中,一旦能放到内存中了,磁盘 IO 几乎就没有了。
聚簇索引与非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
- 将索引与数据放到一块了(指叶子节点),找到索引也就找到数据了。
所以一个表中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因为只有一份数据。) - 聚簇索引将索引值相同的数据放一块。
- 使用二级索引时, 先通过二级索引找到主键索引,再通过主键索引中找数据。(这个过程称为 “回表”)
比如使用 id 建一个索引, 再使用 name 建一个索引, 那么 name 这个索引中叶子节点最终存储的是 id, 然后再通过 id 找到对应的 数据。
为什么辅助索引不直接存储数据的位置?
因为这样就算数据的位置变了,二级索引也不用变。因为对应的主键索引并没有变。 - 聚簇索引中, 数据的物理存放顺序与索引的顺序完全相同,索引相邻,那么对应的数据在磁盘上的位置一定也相邻。所以数据地址都是挨着的。
意味着:如果说, 你插入的这条数据对应的索引不是递增的, 那么这个索引就要插入到中间位置,也就是说对应的数据也要插入中间位置, 也就是说需要挪动数据,才能将这条数据及其索引插入进去。更改了索引结构,大大降低了 更新/插入数据的效率。
所以说:一般以自增主键作为聚簇索引,这样每次插入数据都是添加到末尾, 不用挪动数据。
非聚簇索引:
- 叶子节点中存储的时数据的位置, 而不是数据本身。
- 通过主键索引和二级索引都能直接找到数据, 两者几乎没有区别, 只是一个存储主键, 另一个存储辅助键。
- 数据存放的地址是凌乱的。所以更新/插入数据的速度一般比聚簇索引快,因为只要开辟一块空间把数据放进去就行了,然后让索引中记录位置就行了,不用考虑数据存放的位置。
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
- 聚簇索引的数据与索引放到一起。(指叶子节点。)
- 聚簇索引中数据存放的物理顺序与索引的排序完全相同。
好啦! 以上就是对 MySQL 索引的讲解, 希望能帮到你 !
评论区欢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