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出行第三空间”概念的指引下,融合视觉、听觉、触觉、文本等多维感知信息的多模态交互,正打破单模态输入输出限制,深度应用于智能座舱。
比如,叠加大屏化、多屏化、AR全息无屏化趋势,多模态识别与大屏&多屏、AR-HUD、AR/VR、氛围灯、高品质音响等硬件交互提升,沉浸式座舱体验不断增强,一芯多屏、多屏互融、立体式虚拟呈现等技术开始逐步普及。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三屏及以上(包括控制屏)交付上险23.78万辆,同比增长95.72%。同时,前舱三屏的具体设计,也存在多元化的风格。
但随着座舱智能化、网联化功能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软硬件耦合度较深的ECU模块由于容易导致车辆线束布置复杂、车重增加和整车成本高昂,已经难以承载座舱的智能化变革要求,由此驱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往域集中式架构深度演进。
高工智能汽车发现,在智能座舱SOC算力的指数性爆发下,智能座舱ECU往域控级整合,诸如DMS/OMS等模块化功能也向座舱域控整合,整车功能呈深度绑定趋势。以传统零部件方案商为玩家们,正迫切寻求座舱集成化下的生存之道。
诚然,对于方案供应商来说,智能座舱单一功能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如何与智驾系统、智能座舱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将是下一个竞争门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传统汽车电子玩家已经在借助成熟的技术优势、量产优势,比如从360环视跨界到AR-HUD,拓宽自身业务边界。在抢夺更多市场蛋糕的同时,应对各细分赛道内卷、技术变革等带来的毛利率下降危机。
8月31日举办的2023年度(第十五届)高工智能汽车开发者大会(汽车软件、座舱车联)上,来自爱芯元智、豫兴电子、铱斯科技、疆程、哪吒汽车、利龙中宝、浦创智能、智云谷、水晶光电等嘉宾们,分别从CMS、AR-HUD等方面阐述了智能座舱的新趋势。
CMS持证上车,玩家们各显技术神通
比如,通过与ADAS系统整合,CMS电子后视镜可以获得更舒适直观的驾驶体验,已经成为各汽车电子玩家奋力争夺的新赛场。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仅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电子外后视镜的规模将可能突破百万套/年(包括选装)。尤其是自7月1日电子外后视镜新规GB15084-2022正式生效后,将有助于推动CMS在市场中加速落地。
不过,CMS电子后视镜产业尚属于发展初期阶段,车规要求高、开发难度大,其系统的硬件、软件技术还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有业内人士表示,CMS电子后视镜大规模量产前,还需要解决显示画面延时、不同外界环境下屏幕的视觉一致性、低光复杂环境的成像问题等诸多技术难点。
爱芯元智市场总监黄惠炜以《爱芯AI-ISP 助力CMS发展》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爱芯元智市场总监黄惠炜
他介绍道,目前电子后视镜成本仍过高,预计早期会在高端车型选配;未来随着用户习惯培养,成本下降或节能政策的驱动下,CMS的装车率会逐步提升。从行业现状来看,CMS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安全可靠、用户体验、供应链合作三个方面。比如,启动时间、画面延迟、画质感受、视野调整等用户体验有待完善,芯片的长期、稳定供货能力有待增强。
爱芯元智在车载芯片业务定位Tier2,可为CMS提供全系列解决方案。基于M55H芯片,支持CMS系统的视野调整,贴图等各种功能;内置的AI ISP模块,凭借领先的AI-ISP芯片架构、第三代AI算法、成熟的Tuning工具,在提供高画质体验的同时,系统GTG延迟<60ms,高画质上特别是在超低光照、强光及抖动等场景上能实现优异的效果。
豫兴电子技术总监王昌富发表了《CMS电子后视镜研发之路》主题演讲。
豫兴电子技术总监王昌富
他表示,电子后视镜作为百年颠覆类创新产品,国内外可借鉴经验十分有限。豫兴电子历经7年研发之路,在借助通用方法论基础上研创了全新产品。一是辨证与统一,电子后视镜的正面与反面,有效理解产品需求与客户痛点,精准把握产品研发方向;二是卡诺模型,界定电子后视镜的产品属性,理所应当质量、期望质量、魅力质量,厘清了电子后视镜当前必须解决的属性,确保投入争取的精力,而所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三是平衡方法,电子后视镜各项光学图像质量要求相互制约,在产品研发中寻找最优解,万不可顾此失彼,偏于一方。
因此,豫兴电子在产品开发中也逐渐构建了产品的能力模型与研发体系模型。公司电子后视镜产品模型以四大核心专利为基础,即视野实现专利族;全像素平视摄像机专利族;区域环境自适应专利族;高可靠、长寿命专利族;最终努力实现CMS无限逼近玻璃后视镜,全生命周期内图像质量持续稳定输出的技术目标。
豫兴电子逐渐构建了以IATF16949 与ISO26262 两大体系为基础的研发流程,借助与APQP 与V模型两大研发流程,通过DFMEA/PFMEA、FMEDA,检查清单,设计评审等工具,实现了产品三化开发(平台化、系列化、模块化),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确保满足不同客户产品交付的一致性。
铱斯科技商务副总裁高太康发表了《座舱大集成下的生存之道》主题演讲。
铱斯科技商务副总裁高太康
他表示,汽车座舱从最初的方便出行转变为引导出行,再延伸至第三生活空间,将历经电子座舱、智能座舱、生活座舱三个发展阶段,调查显示已有超60%的用户认可智能座舱的价值。而座舱芯片算力的大幅度提升,为座舱高度集成化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在8155芯片上集成DMS/OMS等模块化功能,以及舱驾一体、舱泊一体方案。
面向域控级、整车级整合带来的成本压力,铱斯科技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拓宽业务边界,比如凭借在360环视赛道积累的不同光照环境下的视觉处理技术、0-1量产经验等,跨入CMS细分赛道。
目前,铱斯科技CMS产品有两个方案,一个是AVM兼容CMS的方案,其优势是成本低、改动小;另一个是独立的CMS方案,安全性高、带功能安全、可调节、带加热功能、可扩展行人检测以及障碍物检测功能。
疆程产品总监韩永刚发表了《CMS 系统介绍与量产经验分享》主题演讲。
疆程产品总监韩永刚
据介绍,疆程作为国内首家打通了智能座舱显示平台的创业公司,成功实现了大尺寸AR-HUD与电子外后视镜(简称CMS)国内量产首发。早在2018年,疆程就开启了CMS产品的技术布局,并于主机厂项目上进一步完善了CMS的应用场景与产品功能的定义,如定义了视野调整、倒车提醒、不同场景下的视野切换、加热除雾等;后续更在量产项目中基于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等变量因素进行了全面且大量的测试与路试,打造了一款真正解决驾驶痛点、且具备一定集成与融合功能的CMS。
而作为一款强制法规件,CMS产品的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是重中之重。韩永刚提到,疆程于2021年9月份通过了基于GB15084送审稿要求的CMS测试;2023年5月,疆程CMS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基于GB15084新规标准权威测试的Ⅲ类间接视野装置,且部分参数远高于新规要求。
同时,疆程在CMS产品上投入了国内第一条全自动CMS生产线,实现了研发、测试、生产供应的全闭环管理,确保产品供货质量。而在未来发展路径上,韩永刚也透露了疆程对于未来的CMS产品的布局与期许,如与视觉感知算法、AI超分辨率算法等技术的结合,从而扩宽CMS的应用场景。
AR-HUD规模化前夕,开启用户体验大比拼
作为座舱智能化、体验升级的关键环节,W/AR HUD已经成为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卖点之一,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乘用车的标配功能,产业链将迎来爆发期。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W/AR HUD交付90.49万台,同比增长50.62%。其中,AR HUD前装标配交付5.73万台,同比增长43.61%。
目前,AR-HUD的装配量及装配率并不高,可归结于OEM回归用户体验至上,整个赛道已经下沉至技术、功能理性比拼。
哪吒汽车智能座舱产品集成部高级总监李新云以《极智座舱 屏分秋色:座舱显示技术助力极致用户体验》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哪吒汽车智能座舱产品集成部高级总监李新云
他表示,2023年开年以来汽车市场“卷”得血流成河,但车企们在座舱域、智驾域方面仍在加大投入,哪吒汽车座舱的开发周期已经从24个月,压缩到18个月、10个月。具体到车载显示屏,液晶显示屏、多屏互动、AR-HUD等各种技术开卷。
但调研发现,用户对座舱显示的核心诉求,表现在内容丰富、便捷易用、安全可靠、买得起,可见大部分人对新技术上车与否并不在意,更关注智能座舱的功能和体验。找准座舱显示核心点,哪吒汽车在座舱显示方面的图为策略,即用户体验至上,打造差异化、个性化;加强成本控制,花钱在“刀刃” 上。
以中控大屏为中心,哪吒汽车将仪表做到极简,比如仪表只显示关键车速信息;同时搭载AR-HUD,将关键信息呈现在驾驶员视线齐平的位置,融合智能导航和智能驾驶,极大地提高了驾驶的安全体验。不过,目前实际上车的AR-HUD性能与期望存在差距,可提升空间较大,未来还需要解决AR-HUD跟现实融合等课题。
利龙中宝副总经理刘贺发表了《AR-HUD 在智能座舱域交互平台中的创新应用》主题演讲。
利龙中宝副总经理刘贺
以风挡为显示界面的AR-HUD有望凭借更大显示尺寸以及更直观、更简洁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将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新的重要平台。目前,AR-HUD的装配量及装配率现在不高,原因有多种,包括车型定位及配置的因素、产品本身的技术难点因素、用户接受度等。比如在用户体验不佳,具体表现在UI效果较为普通、AR功能效果不佳、贴地感不强等。
在UI效果方面,相比市面上基于传统箭头导航指引道路的AR-HUD导航功能,利龙中宝使用3D虚拟形象来进行AR导航和ADAS信息显示, 3D虚拟形象与AR的融合设计从情感上增加了驾驶员与HUD的一个互动过程,丰富的动画效果更具有独特性,。
以AR-HUD的实景贴合技术痛点为例,目前利龙中宝与地图提供商深度合作,完成导航多种场景设计,并提出增强贴地五要素:灭点、动态、阴影、多图、钝角,开发了AR导航贴地、坡度感、弯道、重要路口感知和虚实融合功能。而针对阳光倒灌烧毁技术难题,利龙中宝通过软件优化设计,使VID变化后虚像上的信息显示清晰,计算前挡玻璃合适的楔形角度,满足系统对重影、清晰度的设计要求。
浦创智能总经理刘开剑以《AR-HUD 的下一代技术&多场景应用》为题发表了演讲。
浦创智能总经理刘开剑
随着AR – HUD的装配量与渗透率不断地上升,AR–HUD正在成为智能座舱内更多信息的显示载体,但在实际体验与工程制造上仍有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AR-HUD的视差问题、工程问题,具体表现在近视/散光人群无法观察AR HUD图像,简单增加视场角和虚像距离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品控困难、成本上升、体验下降等。
据刘开剑介绍,下一代AR-HUD像源—LBS激光扫描像源,具备光效率非常高(数十倍于DLP)、色彩表现强、超高对比度、成本较低等优势。下一代AR-HUD技术—Light Field HUD,利用立体视觉原理,通过裸眼3D技术可以改善视差问题,生成指定虚像距离的图像;通过光场显示技术,结合多传感器及3D图形算法,可解决人眼辐辏与调焦不协调在长时间驾驶下产生的眩晕感问题。
基于光学、AR-Creator、畸变矫正及空间算法、多种像源等先进技术,借助于精密的光学显示模块及系统级芯片的嵌入式系统,浦创智能AR-HUD给驾驶员呈现49英寸超大尺寸实景抬头显示,产品具备模式风格切换功能,根据不同驾驶场景会显示模式和风格,显示内容也会进行增减以匹配当前场景,如常规模式、运动模式、竞速模式、调节模式。
智云谷CEO侍强发表了《AR-HUD 贴地显示的难点与创新探索》主题演讲。
智云谷CEO侍强
侍强表示,当前量产的AR HUD大多数UI是悬浮式导航箭头,但是悬浮式箭头的精准性、直观性、表达能力不如贴在地上精准,行驶中AR HUD贴地感不佳的关键原是有移动视差。智云谷基于TFT技术推出了多焦面AR HUD成像技术方案,即单光机三画面的技术。除了近景图层和AR图层外,多出了一个贴地图层,能实现15-20米的VID(虚像距离),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AR HUD贴地感不佳的问题。
智云谷针对AR HUD的贴地感终极解决方案是利用全息光栅实现的3D AR HUD,并已经研发出原型机。作为国内较早进入HUD行业的公司之一,智云谷先后开发出了C-HUD、W-HUD、AR HUD产品,目前已经实现了AR HUD的和基于空中成像技术的悬浮精灵智能语音助理(也叫VPA,Virtual Personal Assistant,虚拟个人助理)大规模量产交付。
水晶光电研发总监李冬发表了《智能座舱光电解决方案研究》主题演讲。
水晶光电研发总监李冬
据介绍,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光学元器件研发制造企业和重要光电方案解决供应商,ARHUD技术领先企业,光波导技术的排头兵,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取得海外车企定点的HUD公司,具备从光学、结构、硬件、软件算法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目前AR-hud产品的出货量在国内居于首位。
依托于水晶中央研究院的8大底层技术,支撑水晶光电的5大业务板块。业务模块主要覆盖信息的采集与信息获取,其中信息采集端覆盖的产品,有2D的DMS、OMS、CMS、ADAS等摄像头模组以及3D的tof、双目摄像头模组等。信息显示端覆盖的产品有W-HUD、AR-HUD、CMS、AR眼镜等显示产品,具备Lcos、DLP、TFT等PGU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也具备结合智能算法的智能化HUD解决方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