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介绍及难点分析
某军工研究所是机电类科研生产一体化研究所,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离散性、央企、军工保密等特点,在数据管理系统和研制管理体系的控制下,设计、工艺、 制造、试验、售后服务等环节都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在管理信息化、工程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为减少信息孤岛,数据集成与共享不可逾越,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正确性、一致性变的尤为重要。
研究所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客户、物料、设备、产品等数据,随着数据共享以及决策的需求,以及数据使用范围的扩大,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数据问题,归纳如下:
✓ 数据顶层规划缺失,治理过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 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导致数据定义缺失、数据不完整、不准确等质量问题频发。
✓ 代码不一致问题严重,所内各类编码普遍存在一物多码、多物一码、编码规则不科学等现象。
✓ 缺少统一管理责任主体。没有明确各项数据在所内的分级管理模式与相应的管理责任主体,缺乏组织、制度及流程保障。
✓ 缺少统一权威数据管理平台,相关各类主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自行管理,数据流向不清晰,系统间数据不一致。
✓ 数据手工传递现象严重,数据流转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撑。
✓ 缺乏对历史数据有效挖掘和分析,数据价值转化率低。
✓ 数据治理人才及梯队缺失,数据运维人员专业性不足。
看似表面的数据问题其实会对业务带来严重的影响,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不透明、不共享,增加所内经营风险、 管理难度和复杂度,跨组织信息共享程度低、资源难于整合。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数据,做好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成为所内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建设过程
主数据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周密的论证,体系化的运作,精准的决策,适宜的方式,科学的方法,清晰的路线,才能达到预期目标,针对主数据管理的实践,贯穿于整个数据生命周期中,如下图所示。
在数据规划阶段,进行主数据标准化规划,建制度、定标准、设组织、理流程,结合单位战略及业务现状,设定主数据管理目标;
在数据获取、储存和共享阶段,对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及标准贯标,通过主数据管理工具的建设,有力支撑标准、制度、规范、流程、数据等管理落地,实现主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共享;
在数据维护阶段,为确保数据能够持续正常工作,进行数据更新、 变更、标准化、验证、核实等工作,提高或增强数据质量,定期进行数据质量评估。
在数据应用阶段,理解主数据整合需求,理清数据血缘关系,识别主数据权威数据源,定义和维护数据整合架构,控制数据共享访问的数据流向,在全局范围内保证数据质量及其一致性。
在数据报废阶段,当数据因时效性等原因需要报废时,对数据进行停用操作。实际操作中,不能物理删除此数据或记录,只能变更数据状态,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
在进行主数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活动不是以非常清晰的、可辨认的顺序发生的,它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反复迭代的。
在主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对核心物料数据进一步赋予专业属性,形成了标准件参数库、电子元器件设计库和工程材料参数库。以电子元器件设计库为例,其基本属性与主数据系统一致,额外添加专业数据属性(如原理图符号等)形成专业设计库,既保证基础属性的一致性、准确性,又能够支持设计人员直接设计选用。
3、 建设成果
通过数据治理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管理和应用效果,主要表现为:
(1) 体系架构方面,初步构建了研究所信息标准化体系框架,建立了《研究所信息化标准体系》。
(2) 应用标准方面,规范了管理信息化、工程信息化主数据业务模板、数据模型标准等。
(3) 信息代码方面,建立了信息代码体系表,统一编制了物料类等数据约 220 万条。
(4) 数据指标方面,对所数据指标进行了整体规划,定义了 118 项一级数据指标,保证了业务含义定义和概念的一致性、应用规则的一致性。
(5) 技术标准方面,制定了系统集成标准、系统开发框架功能规范等。
(6) 制度规范方面,制定了《信息标准代码管理办法》,保证信息代码的统一管理和统一应用。
(7) 管理平台方面,搭建了主数据及编码管理平台,实现主数据从建模、申请、审核、发布和集成共享的全过程管理。
(8) 人才团队方面,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数据管理治理团队和数名数据治理人才。
4、总结展望
主数据管理实践,实现了产品结构 BOM(物品清单)、工艺、物品(成品、半成品、零部件、材料、外购件、辅料、劳保用品)、人员、组织、客户、供应商等数据按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应用,提升了数据质量,统一了数据标准,规范了数据入口,明确了数据流向,促进了数据集成共享,有效支撑了智慧军工院所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