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8%,这是2023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L2(含L2+)搭载中国本土系统解决方案的份额占比。而在NOA等高阶赛道,中国本土势力已经占据上风。
这个过去一直被外资Tier1垄断的智能化细分市场,已经迈过了关键的「10%渗透率」效应拐点。这意味着,后续本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占比将有机会呈现爆发式增长机会。
7月3日,广汽埃安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昊铂的首款量产车型Hyper GT正式上市,半个月订单量已经超过2万台。而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这款车除顶配外,全系标配来自智驾科技的L2级辅助驾驶方案。
按照智驾科技的官方信息,该公司基于感知规控核心技术栈自研能力,为Hyper GT提供基于MAXIPILOT®平台化智能驾驶系统解决方案。
同样在这个月,极氪001终于迎来了NZP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正式发布,这款车搭载Mobileye的双EyeQ5H计算平台,也是知行科技与Mobileye深度合作开发的SuperVision系统在中国市场的首发量产。
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还有东软睿驰、宏景智驾、智华科技、MINIEYE、华为、大疆、毫末智行等多家中国本土供应商以及部分自主品牌车企(自研)完成量产首秀,并开启规模化交付周期。
对于传统外资Tier1来说,现阶段可能还谈不上「至暗时刻」,但暗潮汹涌甚至是台面上的竞争,已经是大势所趋。「改变」,并且是坚决的执行,势在必行。
2023年5月4日,博世在2023年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正通过重组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栈式定制化技术和解决方案,以更好且更迅速地满足现有和全新的需求。
在组织架构上,部分事业部的业务范围将自2024年1月1日起有所调整,所有事业部还将被赋予横向、跨部门的职责。比如,典型的市场机会,就是整车跨域电子架构。
这其中,与智能驾驶相关的事业部包括车辆运动智控系统事业部、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汽车电子事业部以及子公司易特驰(负责整车操作系统和工具平台类的通用软件开发)。
而在中国区,8月3日,博世官方宣布,现任中国区总裁陈玉东将于2024年1月1日卸任退休,现任博世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将接替出任博世中国区总裁。后者此前主要负责管理博世中国汽车技术业务。
同时,博世智能交通业务中国区董事会也正式成立,按照此前总部的规划,这部分业务是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此次调整中,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业务板块并没有被提及。
而此前负责博世底盘控制系统的中国区总裁张颖,则升任负责博世智能交通业务在中国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兼任车辆运动智控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
这意味着,博世内部仍在考虑围绕传统底盘业务(包括仍处于优势地位的线控制动)来统筹智能化业务。
2021年,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在博世内部正式整合成立;而在中国市场,这个事业部的四大研发中心,分别负责智能驾驶匹配测试及全栈式研发、视觉感知研发、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以及高阶智能驾驶。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博世仍是中国乘用车市场ADAS解决方案的份额老大(如果不考虑此前缺芯造成的一部分车型供应被其他供应商替换)。
但,上述份额仅限于智能前视一体机(MPC3、MPC2),毫米波雷达;而在域控制器、NOA等高阶智能驾驶领域,博世反而处于「落后」态势。
这也是为什么博世中国的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成立Wave3项目,除了与博世总部共同开发自动驾驶中间件综合解决方案,其余则是偏向于本地化研发,包括与文远知行的深度合作。
不过,对于博世来说,每一步的战略制定和执行力度更为重要。如果一切顺利,博世将在今年量产首个L2++高阶智驾本土方案。
数据显示,2022年博世全球汽车业务销售额为526亿欧元,同比增长16%,但利润率为所有业务中最低,仅为3.4%。
其中,中国市场销售额为1321亿人民币(约187亿欧元),同比增长近3%,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华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人民币(约146亿欧元),也是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
而在陈玉东看来,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市场份额远远比盈利更重要。“因为现在中国市场竞争太残酷,得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否则很难长久盈利。”
随着中国市场智能驾驶赛道逐步从L2转向L2+,甚至是L3、L4,对于博世来说,挑战难度,也是在被快速的放大。
除了老大哥(博世),采埃孚、安波福、大陆集团也在发力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业务,从投资参股本土初创公司、强化本地研发能力以及融入本土生态体系等多方面角力。
从数据上来看,这几家外资Tier1在短期内仍然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今年1-6月仍有接近50%的份额);而Veoneer已经把软硬件拆分出售(硬件归麦格纳、软件归高通),法雷奥的行车部分仍以大众为主。
这其中,大陆集团算是最快的一家。
今年3月,该公司在本土研发的800万像素智能前视一体机方案搭载于深蓝汽车SL03车型并顺利交付。这是其在2021年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后的本土化首个高阶项目。
这家名为大陆芯智驾(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也开创了外资Tier1在智能驾驶业务板块本土化「作战」的先例,也是首个落地的800万像素摄像头项目。
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大陆芯智驾宣布,将基于地平线下一代高性能芯片,打造行泊一体域控3.0产品,实现端到端的方案落地,为国际和国内主机厂提供全栈的解决方案。
“秉持本土化战略,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也是大陆集团自动驾驶与出行事业群全球负责人Frank Petznick在上任之后的重大举措。
这家Tier1此前在中国市场以毫米波雷达开疆辟土,但在ADAS整体解决方案上,表现并不理想。实际上,不管是成立本土合资公司,还是强化本地研发能力,对于传统外资Tier1来说,都是「非常规」的策略。
有意思的是,最近有媒体曝光,大陆集团中国区内部有员工直接向德国总部举报:ADAS业务相关高管存在潜在非合规行为。
其中,大致罗列的几点包括:干预供应商选择和定点、试图分享大陆ADAS最核心算法。不过,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当下中国市场的竞争白热化,供应商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件冒风险的事,但又不得不强力推进本土化。
毕竟,对于传统外资Tier1来说,几年前从外部空降的ADAS业务高管,面临的不只是市场的残酷,还有内部的「斗争」。
此外,关于核心算法,实际上,如果大陆集团真的拥有核心算法能力,也不至于此前在中国市场,尤其是高阶ADAS赛道“毫无建树”,除非德国总部对于中国市场研判出现重大失误。
在这一点上,采埃孚同样是「不破不立」。
2021年6月,采埃孚宣布与天瞳威视(CalmCar)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发高性价比的自动泊车(APA)与自动代客泊车(AVP)系统,同时还参与了后者的C轮融资。
与此同时,采埃孚同样与地平线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基于征程系列车载智能芯片,以及采埃孚的算法开发与硬件设计和制造能力,为中国车企需求量身打造“采睿星”方案。
显然,对于长期依靠Mobileye的采埃孚来说,这需要巨大的战略定力。同时,布局泊车,并且联手一家初创公司,也凸显其对中国市场的洞察力,毕竟行泊一体方案已经成为中国智能驾驶赛道的主标签之一。
“适应中国客户需求,不断扩大朋友圈,在开放的汽车产业生态系统中变得越来越活跃,”是采埃孚对于中国市场的战略思考。
此外,作为Mobileye阵营的长期合作伙伴,安波福也与地平线签署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征程系列芯片,安波福及其旗下智能互联系统软件供应商风河公司,将为整车厂商打造完全集成的软硬件解决方案。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高阶智驾订单争夺战,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外资Tier1的份额走向。更为关键的是,时间不等人。
数据显示,在持续向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上半年NOA(含选装,包括硬件标配+软件付费订阅)配置率已经突破20%,留给外资Tier1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