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不保证正确性,仅供参考。
1.有如图所示的以太网,每个交换机的名字及接口号、主机的名字及MAC地址都标明在图中。网络初启动时,两个交换机的转发表都为空,接着先后进行以下MAC帧传输:H1→H5,H3→H2,H4→H3,H2→H1,请将每次传输发生的有关事项填写在下面的表中。
传输操作 | S1转发方式(单播、群发) | S1转发表 | S2转发方式(单播、群发) | S2转发表 | ||
MAC地址 | 转发接口 | MAC地址 | 转发接口 | |||
H1→H5 | 群发 | MAC1 | 1 | 群发 | MAC1 | 1 |
H3→H2 | 群发 | MAC3 | 3 | 群发 | MAC3 | 2 |
H4→H3 | 不播 | 无 | 无 | 单播 | MAC4 | 3 |
H2→H1 | 单播 | MAC2 | 2 | 不播 | 无 | 无 |
p102
关于H4--->H3时,S1转发方式:S2收到帧后,先查找交换表中有没有H3的地址,有,所以直接向接口2转发,而没有向接口1转发,所以S1没有收到帧。
2. 在同一以太子网中,一台主机要向另一台主机发送数据,在已经知道对方IP地址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获得对方的MAC地址?是如何实现的,即ARP的工作原理?
因为在数据链路层中,传输数据帧时,是通过MAC地址来进行数据的转发的。
p133.
如何获取对方的MAC地址?
主机设有ARP高速缓存,里面存有本局域网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表。
先查ARP高速缓存是否中有目的主机的IP地址,有,则直接得到目标MAC地址,没有,进行广播,然后目标主机收到后会回发一个ARP响应分组,这样源主机就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了。
3. TCP使用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控制拥塞。设TCP的慢开始门限ssthresh的初始值为8(单位为报文段),当拥塞窗口上升到12时发生了拥塞(超时重传),试分别求出第1轮次到第15轮次传输的各拥塞窗口大小,并说明拥塞窗口每次变化的原因。
1,2,4,8,(1,2,3,4轮次)
9,10,11,12,(5,6,7,8轮次)
(ssthresh=12/2=6,cwnd=1)
1,2,4,6(9,10,11,12轮次)
7,8,9(13,14,15轮次)
最开始是慢开始阶段,此阶段cwnd=cwnd*2
只要cwnd不超过某个很大的值。
cwnd>=ssthresh,这时候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cwnd=cwnd+1.
当发生拥塞时,超时重传时,cwnd=1,ssthresh=cwnd/2=6;
之后再次进入慢开始阶段,cwnd=6时,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注意:(1)第1轮次时,cwnd=1
(2)当第12轮次时,cwnd=6不是8.
4.主机A到主机B之间的传输距离是1000km,信号在媒体中的传播速率是200000km/s,计算以下两种情况下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00 0000bit,数据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00bit,数据速率为1Gb/s。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6分)
发送时延=数据大小/数据速率
传播时延=传输距离/传播速率
(1)发送时延=10^7/10^5=10^2s
(2)发送时延=10^3/10^9=10^(-6)s
1G=1000M,1M=1000K,1K=1000B,大概(忽略了那个24)
传播时延=10^3/(2*10^5)=5*10^(-3)s
发送时延与数据量成正比,与数据速率成反比。
传输时延与运输距离成正比,与传播速率成反比。
哈哈哈,这话说得有点废。但我却想到了这个。
5.某小企业申请到网络号59.70.63.0/255.255.255.0,建设局域网,安装本地域名服务器,通过路由器连接Internet,结构如图。其中主机1为本地DNS服务器。请为R1的接口Ethernet0/1分配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主机1分配IP参数(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为主机2~4分配IP参数(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并说明理由。
Ethernet0/1 | 主机1 | 主机2 | 主机3 | 主机4 | |
IP地址 | 59.70.63.1 | 59.70.63.2 | 59.70.63.3 | 59.70.63.4 | 59.70.63.5 |
子网掩码 | 255.255.255.0 | 255.255.255.0 | 255.255.255.0 | 255.255.255.0 | 255.255.255.0 |
默认网关 | 无 | 59.70.63.1 | 59.70.63.1 | 59.70.63.1 | 59.70.63.1 |
DNS服务器 | 无 | 无 | 59.70.63.2 | 59.70.63.2 | 59.70.63.2 |
6.根据下图所示网络结构和地址分配情况(子网掩码长度均为24位),给出路由器R1、R2、R3的路由表。
举例:
R1:
目的网络 | 下一跳地址 | 接口 |
3.0.0.0/24 | direct | 1 |
4.0.0.0/24 | direct | 2 |
5.0.0.0/24 | 1.0.0.1 | 3 |
6.0.0.0/24 | 1.0.0.1 | 3 |
7.0.0.0/24 | 1.0.0.1 | 3 |
8.0.0.0/24 | 1.0.0.1 | 3 |
R2,R3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