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分支定界法原理。整数规划求解的分枝定界法,首先确定目标函数的一个初始上下界,然后通过逐步分支使上界减小,下界增大,直到两者相等时,就求出了最优值和最优解。 2. 掌握用数学软件求解整数规划的方法; 3. 实验从算法思想、实验步骤与程序、运行结果、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几方面完成; 4. 预习整数规划的求解方法原理分枝定界法的基本思想。 | ||
二、实验内容
数学模型:
程序代码: MODEL: MAX=3*X1-2*X2+5*X3; X1+2*X2-X3<2; X1+4*X2+X3<4; X1+X2<3; 4*X2+X3<5; @BIN(X1); @BIN(X2); @BIN(X3); 程序执行结果: 结果解释: 该模型为PILP(纯整数线性规划)。当x1取1,x2取0,x3取1时,z取得最大值8. 变量x1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3,表示当前非基变量x1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3,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8+3=11;变量x2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0,即x2为基变量;变量x3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5,表示当前非基变量x1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5,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8+5=13;
消耗的时间如下表:
问指派哪个人去完成哪项工作,可使总的消耗时间为最小? 数学模型: 程序代码: MODEL: sets: worker/1..4/; job/1..4/; link(worker,job):c,t; endsets data: t=15 18 21 24 19 23 22 18 26 17 16 19 19 21 23 17; enddata min=@sum(link:c*t); @for(job(j):@sum(worker(i):c(i,j))=1); @for(worker(i):@sum(job(j):c(i,j))=1); @for(link:@bin(c)); end 程序执行结果: 结果解释: 该模型为纯整数线性规划(PILP)。派遣甲完成工作2,乙完成工作1,丙完成工作3,丁完成工作4,可使总的消耗时间最短为70。变量c12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18,表示当前非基变量c12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18,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70-18=52;变量c21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19,表示当前非基变量c21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19,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70-19=51;变量c33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16,表示当前非基变量c33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16,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70-16=54;变量c44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17,表示当前非基变量c44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17,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70-17=53。
数学模型:
程序代码: model: sets: worker/1..4/; job/1..4/; link(worker,job):c,t; endsets data: t=6 7 11 2 4 5 9 8 3 1 10 4 5 9 8 2; enddata min=@sum(link:c*t); @for(job(j):@sum(worker(i):c(i,j))=1); @for(worker(i):@sum(job(j):c(i,j))=1); @for(link:@bin(c)); end 程序执行结果: 结果解释: 该模型为纯整数线性规划(PILP)。派遣甲将中文说明书译为俄语,乙将中文说明书译为英语,丙将中文说明书译为日语,丁将中文说明书译为德语,可使总的消耗时间最短为15。 变量c14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2,表示当前非基变量c14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2,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15-2=13;变量c21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4,表示当前非基变量c21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4,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15-4=11;变量c32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1,表示当前非基变量c32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1,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15-1=14;变量c43对应的Reduced cost值为8,表示当前非基变量c43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8,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15-8=7。
的钻探费用为最小。若10个井位的代号为s1,s2,…,s10,相应的钻探费用c1,c2,…,c10为5,8,10,6,9,5,7,6,10,8.并且井位选择上要满足下列限制条件: 试建立这个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确定选择的井位。 数学模型: 取0-1变量s1,若si=1,则表示选取第i个井,若si=0,则表示不选取第i个井。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程序代码: MODEL: SETS: HANG/1..10/:S,C; ENDSETS DATA:C=5,8,10,6,9,5,7,6,10,8; ENDDATA MIN=@SUM(HANG(I):S(I)*C(I)); (S(1)+S(7)-2)*(S(9)-1)=0; S(3)*S(5)+S(4)*S(5)=0; S(5)+S(6)+S(7)+S(8)<=2; @SUM(HANG(I):S(I))=5; @FOR(HANG(I):@BIN(S)); END 结果解释: 根据程序运行结果: 该模型为PILP(纯整数线性规划)。确定钻井为s1,s4,s6,s7,s10。其费用分别为5,6,5,7,8,使总费用z最少为31 当前非基变量s1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5,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33-5=28;非基变量s3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10,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33-10=23;非基变量s4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6,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33-6=27;当前非基变量s6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5,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33-5=28;当前非基变量s7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减少7,即最优目标函数值为33-7=26。 | ||
分析与讨论:
2.描述割平面法的过程。 在求解相应的线性规划时,首先要将原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行标准化。这里的“标准化”有两个含义:第一是将所有的不等式约束全部转化成等式约束,这是因为要采用单纯形表进行计算的缘故。第二是将整数规划中所有非整数系数全部转换成整数,这是出于构造“切割不等式”的需要。其构造步骤如下: (1)先不考虑变量的取整约束,用单纯形法求解相应的线性规划问题,如果该问题没有可行解或最优解已是整数则停止,否则转下步。 (2)求一个“切割不等式”及添加到整数规划的约束条件中去,即对上述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进行“切割”,然后返回步骤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