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的端午节,父亲就走了。
父亲十五岁就外出打工,从小出去打工,吃了没有文化的苦,父亲从小教育我要好好读书,可我从来听不进。
所以我经常挨打。
老家在湖南的一个农村,我父亲十几岁就南下打工,和母亲结婚时,住的地方都没有,后面我几岁的时候,东拼西凑,在农村自建了一个两层的小楼房,装修也很简陋,刷刷墙,衣柜都没有一个。
后面父亲就一直在还这个自建房的钱,每年的过年之前,有年关这种说法,我每天都能见到来我家讨债的人,起初,我还以为他们都是来我家做客的,因为看到他们来了,父母亲都会很热情,把好吃的都拿出来,我嘴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10年,家里的债务总算还清了,终于有闲钱买了手机和冰箱。
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父亲不爱和我说话,严厉,总爱打我。
所以我对他的事情基本不关心,直到他不在了,我才知道他的生日,这是我一辈子的愧疚。
父爱总是默默无闻。
小时候,我很调皮,放火烧了邻居的茅厕,茅厕是自己建的,用的茅草做的房顶,有一次晚上停电,我带着蜡烛去上厕所,想着没事就点几根草玩玩,没想到一不注意,把人家厕所都给烧了。
火烧起来之后,整个村都闹开了。花了很大力气才灭火。我母亲只有低声下气的赔礼道歉,那是很炎热的暑假,母亲第二天还得上山割草给人搭茅屋。父亲那个时候不在家,我逃过了一“劫”。
父亲虽然在外务工,但家里种了田,要回来收稻子,可能也放心不下我们,所以隔段时间就会回家,正好有一次,他在家,我拿刀把邻居的木制窗户全砍烂了。
被父亲知道后,一个巴掌把我扇到了门前的沟里。我鼻子嘴巴都是血。
类似“血腥”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经过这些“打”之后,我学会了看父亲的“脸色”,遇见一些什么事,我都会看着父亲眼神行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小时候很喜欢父亲不在家的日子。
上了初中,我迷上了网游,经常逃课翻墙出去上网,那个时候我住校,每周有五块钱的零花钱,车费也在里面,五毛钱车费,一来一回就是1块,但我经常都是走路去走路回,只为省下这些钱去上网,有一次,我出去通宵上网,几天没回家,后面父亲来找我,找遍了街上所有的网吧。
找我以后,父亲在我身后站着,我都不知道父亲站了多久,直至我起来上厕所才发现父亲在我身后,他拿把伞拍了拍我的头。然后我站起来跟着他走。
父亲推着老式的二八单车,我跟着他,一直走回家。
回家十几里路,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回家正好吃中饭,我站了很久很久。。。
我还记得那天桌子上有一个空心菜。
这一次,父亲没有打我。
从这以后,我好像开窍了,竟然想起来要努力读书了。可能也是走运,考上了我们县城一所重点高中。
上了高中,我和父亲也能面对面的交流,他会倾听我的想法,我也懂了读书的重要性,成绩在班级也算不错。
好景不长,高二,父亲去世了。
去了父亲所在的工地,父亲的床铺很简陋,一床席子一个被单,还有一副碗筷外加一瓶老干妈。
听父亲的工友说,父亲这么些年来,一个人做了三个人的事情。只为多点钱,来负担家里的开销。
我的父亲,这一辈子,什么福都没享。想来也是可笑且可悲,在这之前,我连父亲的生日都不知道。你说我是不是该死。
有时候吃饭会在想,好像从来没有过和父亲喝两杯,这种场面是不是很不一样?
在他走后,慢慢的,我才理解他之前的所有做法,为什么要打我。
父亲没有读过什么书,他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只能以“打”的方式来教育我: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只有在家里挨打,出去才不会“挨打”。
这算不算长大?可如果以此为代价,我宁愿长不大,我宁愿被父亲揍。
我羡慕那些家里双亲健在的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都要试着去理解父母亲,不管任何时候,越早越好。
我们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只是站在了父母的肩上,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风景。
他们用尽全力把我们托起来,是想听我们给他们讲述他们没有看见过或者经历过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去嫌弃他们的无知。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好好爱自己,更要好好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