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最美的数学、物理方程是什么?”当代十位大数学家、物理学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构成了大雅之美(The Concinitas Project)的十篇文章。我们为读者带来这些大师对自己眼中最美方程的精彩解读。
1.指标定理
撰文 阿蒂亚爵士(Sir Michael Atiyah)
翻译 邵红亮(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校译 林开亮
数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而美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数学家众所周知的事实。伟大的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外尔(Hermann Weyl)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说:“我的工作总是试图将真和美统一起来,如果我必须做出抉择,我常常选择美。”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
数学是最精准的科学,它致力于发现真理,外尔的话似乎有些荒诞,甚至带有挑衅的感觉——似乎只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是我相信,外尔讲这句话时是非常认真的。在外尔的话中有一个明显的悖论,我们寻求的虽然是客观真理,可是任何时候,真理都是不确定的,是暂时的。然而美是一种主观体验,“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相信,美是指引我们找到真理的光亮。
何为数学之美?是否与艺术之美、音乐之美、诗歌之美类似?维尔斯特拉斯(Karl Weierstrass)表面上是一个严肃的分析学家,却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一颗诗人般的灵魂,就不可能成为完全的数学家。”
对门外汉而言,这样的表达是难以理解的,然而我也曾经说过,著名的欧拉公式
极其简洁且极具深度,无异于哈姆雷特的著名问题,“活下去还是不活……”
也许最可与数学比肩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建筑了,其中有充满精美细节的宏观视野,实体基础和功能效用都是其本质组成。
我选择这样一个方程来阐释我自己的工作美妙之处,它宏伟壮观,富有历史,与数学的许多分支有多重联系,包括:拓扑、几何、分析。但是其表述之微妙,其简洁性,使人们忽略了掩于其中的深度,只有真正领会的学者方能明白。
就像一座有三层塔的建筑,这个方程有三项,这三项各自属于数学的不同部分,却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就像伟大的建筑一样,它也有自己的特征,可以追根溯源至很久以前,展现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又指向未来。
这个方程的前身与历史上许多主流问题都有联系:欧拉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黎曼素数计数以及高斯测地。这些故事充满诗意,然而未来与历史同样重要。许多主流分支已经消失,只有少数绵延至今。
大约四十年前,我发现了这个方程,自那时起,人们就发现它在基础物理中有的令人神魂颠倒的惊人应用,这一点外尔应该是理解的,并且会很欣赏。事实上,其中许多关键的想法,都可以追溯到外尔本人的工作。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方程体现了我与诸多同事的深入合作,包括:波恩的赫兹布鲁赫(Fritz Hirzebruch),哈佛的博特(Raoul Bott),MIT的辛格(Is Singer)和孟买的帕托迪(Vijay Patodi),像许多天才诗人一样,帕托迪也英年早逝。美是一种人生体验,最美不过与朋友共赏。
(迈克尔·阿蒂亚爵士(Sir Michael Atiyah),英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和阿贝尔数学奖得主,曾任皇家学会主席,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他与伊萨多·辛格合作证明了著名的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此定理在微分方程、复几何、泛函分析以及理论物理学中均有深远的应用,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成果之一。)
2.安培定律
撰文 唐纳森(Simon Donaldson)
翻译 来米加(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校译 林开亮
我的很多研究工作涉及微分几何中和数学物理相关的一些课题与四维空间拓扑的交叉。黑板上的内容,是想部分地通过与三维空间类比,来阐明其中的一些想法。
图示的主题是电磁学的安培定律,这图大概跟读者在标准物理课本中所见的类似。左上用粗体白线表示电流J流过一个封闭线圈。小的箭头则表示电流所产生的磁场B。在二维,这对应于将铁屑散落在一张纸上所形成的图样。磁场在每点都有定义,因此我们应该想象,每一点都有一个小箭头表示磁场,只不过在图示时我们只画出一些作示意。上图中这个基本的物理现象,用普通的语言来陈述就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环绕”线圈,安培定律则对此给出了一个精确的定量刻画。
向量场这个概念,比如磁场(或者电流,看作被局限为沿着线圈),是19世纪早期数学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进展。它为描述电、磁、重力等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向量场通过某一曲面的通量。数学上,这个定义由曲面积分给出;而直观上,可以把向量场想象成某个流体在每点的流速,那么通量就是流体流过该曲面的流速。
安培定律的 “积分形式”可表述为:由电流产生的磁场绕一曲面的边界曲线的环量,等于电流通过该曲面的通量。黑板中心横穿线圈的小圆盘给出了这样一个曲面的示意。安培定律的“微分形式”,就是黑板右下方的一组方程:电流在空间坐标x,y,z下的三个分量,可以分别表为磁场在空间坐标x,y,z下的三个分量的导数之组合。
我想用黑板上的内容传达出,我所认为的数学中的一些非常美妙的方面。左边是图片和文字,右边是一组方程。他们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描述,引发不同角度的理解:图形的和符号的。更进一步,这个图示代表一个具体的物体——真实世界中的一个带电流的铜线圈。数学家画类似的示意图,但是它可以不仅仅代表一个在三维空间中的一维线圈。通过想象,它也可以代表一个在七维空间中的三维对象,甚至是在无穷维空间中的对象。这种从我们物理直觉到抽象情形的拓展,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在头脑中,这种直觉的、图形的、符号的和抽象的交互思维,非常美妙且令人愉悦。
所有这些和拓扑学(一种研究对象在连续形变下保持不变的性质的学科)又有什么关系呢?示意图中,打结的闭合线圈暗示着这种联系。一个扭结就是一个封闭线圈,但你无法通过连续形变(即不允许剪开和粘合)把它变为标准的圆圈。这是一种我们凭经验可以理解、但在数学上不容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想见,这样的扭结可以极其复杂,从而使得拓扑学变得相当微妙。具体来说,存在一种扭结到四维空间的联系:扭结自身暗含了一种信息,它指明如何按一定的方式将标准四维空间构建粘合成一个新的四维空间。
黑板所示当然更多地侧重于思想而非背后精确的数学。它想传递的思想是,研究一个扭结闭合电路产生的磁场,是与扭结以及四维空间的拓扑有关联的。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确有许许多多契合这种思想的研究进展,尽管其细节不尽相同。例如,这些发展涉及将电磁场论推广到“杨-米尔斯场”,以及与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建立联系。这一点用左下角的磁场通过一个小圆盘的通量来示意。(就作者所知)这个量在经典的电磁学中没有什么意义,但在磁场与电子的“波函数”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里是核心。
三维和四维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这在拓扑学中是个深刻的问题。结果表明,维数大于4的空间在许多方面都更容易理解。我们甚至无需搞清楚问题的具体含义,就可以通过所展示的方程式来体会三维的特殊性。右边后两个方程可以由循环重排头一个方程的三个坐标x,y,z依次得到。这依赖于x,y,z中恰有三个对:(xy),(yz),(zx)。我们可以把电磁学形式地推广到高维,但这样磁场就不再是一个向量场,而是一个更复杂的对象。三维的特殊性就在于,磁场和电场同样都是向量场。四维中有类似的推广,也是基于四维特殊的拓扑性质。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是一个极迷人的问题,而我们目前大概也只是看到了最终真理的一些影子罢了。在这里,我们还从中发现了数学的另一个美妙所在:不同领域之间产生的令人惊讶而神秘的联系,以及交织在那些看似简单并充分理解中的完全未知的存在。
(西蒙·唐纳森(Simon Donaldson),英国数学家、伦敦帝国学院教授。他是菲尔兹奖得主,并获得了邵逸夫奖和数学突破奖。他找到了四维流形的系列不变量,进而发现特定的四维流形容许无穷多个微分结构。)
3.牛顿法
撰文 史蒂文·斯梅尔(Stephen Smale )
译者 崔继峰(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
校译 贾挺杰、邵美悦
上图中的表达式是牛顿法的一个数学描述。
早在牛顿之前,希腊人就用这一想法来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自牛顿以后,人们常常用它迭代以求出方程f(x)=0的近似解。在我的早期数学生涯中,一个令我非常着迷的问题是:这个迭代法何以如此快速和有效,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在f是一个多项式的特殊情况下,代数基本定理断定方程f(x)=0有解。其解x可能是一个实数或者是一个虚数。在19世纪早期,高斯给出了上述定理的的一个基于算法的证明,该算法可以通过多次应用牛顿法来完成(不过他的证明有一处漏洞)。我1981年的文章《代数学基本定理和复杂性理论》(The 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 and Complexity Theory)就是基于牛顿方法,并与高斯的想法有关联。
复杂度(的计算)理论也许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中心议题;在该理论中,称某个问题是可驯服的(tractable),就是说,存在一个能求解此问题的多项式时间算法,这里的多项式时间是指,用比特来衡量的运算数目可以被输入的数据的数目的一个多项式控制。一方面,我觉得复杂度的观念很有启发性;而另一方面,我发现,用这个框架并不能分析牛顿法的复杂度。
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我用算术运算的数目以取代比特运算的数目,来度量牛顿法的复杂度。此外,数值分析中“条件数”的概念,在我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算法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新观点下,我证明了牛顿法是可驯服的。
寻找一个多项式零点的问题,可以自然地推广到一个多项式方程组的求解问题。在处理这个一般问题时,我与迈克·沙勃(Mike Shub)合作,发表了《贝祖定理的复杂性》(Complexity of Bezout's Theorem)的系列论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找到一种能在多项式时间内求出近似解的算法,使该问题可驯服。遗憾的是,我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开问题。然而,彼得·比尔吉斯尔(Peter Burgisser)和菲利普·卡克(Felipe Cucker)最近发表于《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的文章,已经很接近该问题的解(注释1)。研究中,他们借鉴了卡洛斯·贝尔特兰(Carlos Beltran)和路易斯·帕尔多(Luis Pardo)的研究思路,同时,牛顿法在他们的工作中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兰诺·布莱姆(Lenore Blum)加入了我和迈克·沙勃的团队,我们一起将计算机科学的图灵机一般化,给予求零点研究以基本支持。我们的三人项目的相关实数算法已根植于多项式时间,NP-完全性,可驯服性的环境,这一切非常有意义。最终,菲利普·卡克与我们合作撰写了著作《复杂性与实计算》(Complexity and Real Computation)。对此,一个参考文献是我的论文集第3卷(共650页)。
约翰·济慈(John Keats)写道,“美即真,真即美……”他还写道“美的东西永远是赏心悦目的。”我在此补充一点,美是简洁和深刻的。我希望,我的片言只语会使你相信,牛顿法是大美的体现。
(史蒂文·斯梅尔(Stephen Smale ),美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得主。他成功解决了微分拓扑学中的高维庞加莱猜想,并创立了现代微分动力系统理论。
1.译者注:这个问题是斯梅尔1998年提出的18个问题(Smale's problems,见维基百科)中的一个,在2016年已经解决(而不是像前面说的“未解决”),见Lairez, Pierre , A deterministic algorithm to compute approximate roots of polynomial systems in polynomial average time, Found Comput Math (2016),1-28.)
4.P=NP?
撰文 理查德·卡普(Richard M.Karp)
翻译 龙旸靖(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计算复杂度理论是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关心机器计算效率的极限。计算复杂度理论主要研究需要大量的计算步骤来求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输入和输出取自有限字母表中的字符串;输入的长度不受限制。研究一个计算问题的核心是将其所需的计算步骤表达为以输入的长度为自变量的函数。
有些计算问题的步数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以独立集问题为例。该问题中图是由一些点和线构成的对象,其中点称之为顶点,线称之为边。对于一个给定的图,如果某个由其部分顶点构成的集合中不存在有边相连的两个顶点,我们称这个顶点集是独立的。独立集问题即给定一个图和一个正整数n,判定这个图是否包含大小为n的独立集。所有已知的解决独立集问题的算法都有“组合爆炸”现象,即所需要的计算步数以图的大小的指数级函数增长。另一方面,给定的顶点集是否是给定图的独立集却很容易检查。有很多问题都有这样的二分性:即很难判定一个给定结构类型是否存在(存在性问题),却很容易判定给定的结构是否为所求的类型(验证性问题)。
解决存在性问题比解决其对应的验证性问题困难是一个共识。例如,似乎很难决定一个拼图是否可解。但是给定拼图块的顺序,很容易验证其是否为一解。同样,数独问题似乎很难解,但是很容易验证给定的解。计算复杂度理论中给出了P和NP的精确定义:P问题是容易解决的存在性问题类,而NP问题 是容易验证解的存在性问题类。人们一般认为验证解比给出解要容易,因此似乎NP类真包含P类。但是这个论断还没有证明。P=NP是否成立是理论计算机领域核心的未解决问题(注释2),并且是所有数学分支中最难的问题之一(注释3),因其难解而闻名于世。
1972年我在一篇题为“组合问题之间的互约性”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数学技术,用它能证明成千上万个从数学、科学、工程、商业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计算问题是等价的。这里等价是指其中一个问题的有效的算法能生成其他所有NP问题的有效算法,因此如果P=NP,则问题完全解决,相反,如果P不等于NP,那么这些问题都不容易解决。这类问题被称为NP完全问题。NP完全是一个广泛发生的现象,大多数应用中产生的组合问题属于NP完全类,因此,它们极有可能很难解决。
我提出的这一数学技术源于多伦多大学的库克(Stephen Cook)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证明了一个特定的问题,即命题逻辑中的限制性满足问题(记为Sat)是NP完全的。他证明了任何NP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规约到Sat,即对于任意NP问题A,存在一个有效算法可以把A中的任何实例转化成一个Sat中等价的实例。因此,如果Sat容易解决,则每一个NP问题都容易解决。差不多同时,当时在苏联,现在是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莱文 (Leonid Levin)也证明了一个类似的结果。
在一篇1972年的文章中,我用有效规约树来证明21个经典问题是NP完全的,从而证实了NP完全问题的普遍存在。主题图通过规约树展示了其中的13个问题之间的规约。规约树的每一个的节点上标记一个NP问题,每一条边表明上面的问题可以有效规约到下面的问题,要是下面的问题容易解决,则上面的问题也容易。如果这棵树上的所有问题都是容易解决的,那么Sat问题就是容易解决的,因此,由库克的开创性结果可知,任何NP类中的问题都是容易解决的。
复杂度理论学家中比较盛行(并非全体接受)的看法是,P不等于NP,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明或者反证。也许某些聪明的年轻人受这篇论文的启发,会找到攻克N和NP难题的办法。
数学之美存在于多个层面:在对称而精妙的数学曲线中、在曲面和组合结构中,也在逻辑微妙的数学证明中,抑或,如NP完全一例中,发现隐藏在看似无关的数学现象背后的单一准则,也美妙非凡。
(理查德·卡普(Richard M.Karp),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他在算法方面有许多贡献,尤其是“NP-完全”问题。
2.原文为open question,在数学上也译为“公开问题”或者“开放问题”。有公开征集解的含义。
3.理论计算机领域被认为是数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5.守恒律
撰文 拉克斯(Peter Lax)
翻译 龙旸靖(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校译 刘云朋
守恒律是指某物理量(如质量、动量、能量等)在任何区域中的总量的增长率都等于单位时间内从该区域的边界流入的或者产生的这种物理量的多少。这个思想因其基本而美。一旦将其细节具体化,就会得到很多不同的现象。支配流体的流的定律就是守恒律。
守恒律是理解冲击波的关键。我于1945年在部队的时候开始接触冲击波。当时我被派去Los Alamos参与(美国)原子弹计划,而没有去太平洋参与入侵日本,因为原子弹免去了入侵日本的必要。原子弹不能通过试错的办法来制造,所以算出炸弹引爆时产生的流极其重要。冯·诺依曼(Von Neumann)意识到这种计算非依赖计算机不可,这是他支持计算机的最初动力。当然他也意识到计算机在设计原子武器外的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冯·诺依曼在数值计算中把冲击波看作流体的一部分,而非其边界,这是一个美妙而原创的想法。这样处理带有冲击波的流既有力又简单。许多人不知道,冯·诺依曼不仅仅是20世纪的理论数学家,而且是一位顶尖的应用数学家。
(彼得·拉克斯(Peter Lax),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阿贝尔奖得主,在可积系统、流体动力学和激波、孤波物理学、双曲守恒律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6.十三?
撰文 大卫·芒福德(注释4)(David Mumford)
翻译 陈见柯(中国传媒大学)
校译 林开亮
数学家们一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研究那些经推理而得的“对象”,使其变得像我们日常生活一样真实,虽然它们远非实物一样地存在。柏拉图(注释5)正多面体在高维情形的推广是相对简单的例子。人们希望能在高迪(注释6)主持修建的圣家族大教堂(注释7)的某个尖顶上放置正二十面体,这的确是可真实触碰的对象。但数学家们一致认为,空间的维数可以超过3,19世纪数学家施莱夫利(注释8)发现了柏拉图多面体在四维情形下的推广。对此,我们只能想象。记Mg是亏格g的光滑射影曲线的模空间,很长时间里,我的一直关注于如何很好地理解其结构。在我的学生时代,即便以数学家所谓清晰的标准来看,这类空间似乎依旧笼罩在烟雾之中,它们是一种介于成熟数学和幻象之间的存在。我一度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注释9)横空出世。他有着前人从未具有的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并对人们尚未理解的具体问题予以启发。事实证明,他深刻的结果可以应用于长期困扰我的空间结构问题。而那时的我却不知该如何利用。这些结果的强大之处在20年后才变得明显起来:通过与乔·哈里斯(注释10)合作,我们终于能够将Mg看作真实的对象(借助标准术语,它是一个拟射影代数簇)。
这个公式意味着什么?它优美在何处?它表明:两个对象(“线丛”)本质相同(“同构”)。等式左边的对象决定Mg的几何。追溯至高斯(注释11),人们就已经知道空间可大致分为三种:像平面一样的平坦空间;像球面一样的正曲率空间;以及像马鞍面一样的负曲率空间(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等式左边决定了Mg在上述三分法中的位置;博特(注释12)将等式右边称为“重言”结构:完全由Mg决定的基本对象。上述同构表明,在g充分大的条件下,Mg是负曲率空间。
上述公式最让人惊讶的地方是数字13。翻阅数学杂志,你会发现,除页码外,论文中一般不会出现大于2的数字。此处出现的13是计数得出的,计数问题有悠久的历史,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个三次曲面上恰好有27条直线(包括复直线)。就此而言,我始终觉得造物主在跟我们开玩笑。
(4 大卫·芒福德,David Mumford,1937年——,美国数学家。
5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
6 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1852年——1926年,西班牙建筑师。
7 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始建后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接手设计与建设。
8 路德维希·施莱夫利,Ludwig Schläfli,1814年——1895年,瑞士数学家。
9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Alexander Grothendieck,1928年——2014年,法国数学家。
10 乔·哈里斯:Joe Harris,1951年—— ,美国数学家。
11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1855年,德国数学家。
12 拉乌尔·博特:Raoul Bott,1923年——2005年,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
7.Ree群公式
撰文 邦别里(注释13)(Enrico Bombieri)
翻译 林开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数学中存在美吗?这个问题关心的是数学对象及其关系,可被验证的证明即真正的数学对象。数学家通常会赞同,在定理和证明的结构之中的确存在着美,即便大多数时候这种美只有数学家自己才能看得到。
群的概念漂亮地表达了数学中的对称。群是什么?考虑任意一个对象,不论它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该对象的一个对称——数学的行话叫自同构——就是该对象到自身的一个保持它的所有性质的映射。两个对称的乘积,即两个映射的复合,仍然是一个对称,而且每个对称都有一个倒过来的逆。数学家认为连续的Lie群——譬如圆周或球面的旋转群——是很大一部分数学和物理的漂亮基础。除了连续的Lie群,还有不连续的有限群和离散群;有一些是通过将Lie群约化到一个有限或离散的框架下得到的。
群可以极其复杂。给定一个群,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存在从该群到另一个群的一个保持乘积结构的映射。一个群称为单群,如果这样一个映射的像要么是该群的一个复本要么是只有一个元素(恒同映射)的平凡群。单群是构建所有群的基本积木,因此在研究任意群时,知道所有的单群非常重要。对称的一般有限群首次出现在伽罗瓦(Évariste Galois)关于代数方程的工作中。伽罗瓦在18岁时就证明了五次一般代数方程不可通过代数操作求解,其论证要点是,作用在5个字母a,b,c,d,e上的偶置换(即由偶数个对换相乘得到的置换)群A5是单群。这个群是最小的非交换的单群,同时也是正二十面体的对称群。正二十面体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几何对象!可以想见,单群可以描述为一些特殊几何对象的对称群。然而,研究一个抽象化、假设出的单群,其困难恰恰包含了从其内蕴性质构造出一个丰富的几何对象。迄今为止,罗列出所有有限单群的分类定理的完全证明占据3000多页篇幅,汇聚了一百多位数学家近四十年的努力。
源自Lie群的有限单群系列很容易就发现了,只有三个例外。这些系列不是来自实数或复数,而是来自特征为p的有限域,这里p是一个素数。在特征为p的有限域里,仍然可以做普通的算术,不过,一个数用p去乘总是得到0。一切都很顺利,即便可能没那么容易,除了数学家Ree的发现——特征2下的Lie群B2和F4和特征3下的G2也存在额外的对称,它们可以得到新的单群系列,今天我们称之为twisted Ree 群——留下的问题:twisted B2群及其唯一性之前由铃木(Suzuki)通过完全不同的方法得到,F4情形的唯一性也得到了,但G2情形则难以捉摸。
经过汤普森(Thompson)的艰苦努力,G2的唯一性问题归结为,证明特征为3的有限域上的某个满足一组极其复杂的多元方程组的变换σ,具有性质其平方σ2作用于x如同x3,换言之σ2=3。不幸的是,消元法的普通代数操作很快就会给出项数是如此之多的等式,以至于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合在一起都无法存储下来。怎么办?早在1973年,汤普森就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但我迷失在公式的迷宫里。1979年,当有限单群的分类工作达到高潮时,我再一次考察了汤普森等式。我自问:是否有必要写下这些“不可能”的公式,也许有办法可以绕开。利用一个奇妙的技巧,可以发现,通过消元能够提取到一点点有用的额外信息,再度利用那一技巧重新消元并结合新的信息,额外的信息可以精细化。重复这个精细化过程三次,就得到了所需要的等式σ2=3,除了极少数情形需要用计算机验证。因此,唯一性的问题解决了,另一项技巧也添加到有限单群分类的证明中。(注释14)
这个等式是用白色粉笔写在暗蓝灰色的黑板上,左边是汤普森等式,双箭头指向σ2=3,意指左边的等式蕴含了twisted Ree群的唯一性。问题很漂亮,而所期待的解答也很简单,因而优美,汤普森等式具有内在隐秘的美,因为它反映了一个群的性质。对专家来说,避开蛮力而得到的解答也具有其自身的美。事实上,数学家在追寻其真理时——有时是自动地——以寻求美为向导。正如诗人济慈(Keats)所说,美即真,真即美。
(13 谢谢Sarah Jones Nelson。
11 Bombieri, Enrico. "Thompson's Problem (σ2=3).."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58 (1980): 77-100.)
8.MacDonald 等式
撰文 戴森(Freeman Dyson)
翻译 林开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麦克当纳(MacDonald)等式是我最美妙的发现。它属于数论,这是数学中最无用和最古老的分支。我的朋友麦克当纳(Ian MacDonald)享受了第一个发现它的快乐,而我作为第二个发现者享有几乎同等程度的快乐。我们的女儿在同一班上小学,因此我们谈论我们的女儿而不谈数学。我们发现了τ函数满足的一个方程,τ函数是32岁英年早逝的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Srinivassa Ramanujan)最后四年里探究的课题。这里我写下τ函数的麦克当纳等式。
麦克当纳等式具有神奇的五重对称性,这一点逃过了拉马努金的法眼。在等式的右边,有十个乘在一起的差,此即五重对称性。我们要感激拉马努金,不仅感激他所发现的许多美妙的东西,还有他留给后人发现的其它美妙的东西。
为解释麦克当纳等式的意义,我们来查考一下最简单的三种情况,n=1,2,3求和取遍所有满足条件a+b+c+d+e= 0且a2+b2+c2+d2+e2=10n的整数a,b,c,d,e。而“(mod5)”的条件意味着,a是被5除余1的数,b是被5除余2的数,c是被5除余3数,d是被5除余4的数,e是被5除余0(整除)的数。而等式中的惊叹号含义是1!=1,2!=1×2=2,3!=1×2×3=6,4!=1×2×3×4=24。因此,当n=1时,a,b,c,d,e只有唯一取值1,2,-2,-1,0,根据MacDonald等式,我们得到τ(1)=1。当n=2时,a,b,c,d,e只有唯一取值1,-3,3,-1,0,我们得到τ(1)=-24。当n=3时,a,b,c,d,e有两种取值1,-3,-2,4,0和-4,2,3,-1,0,我们得到τ(3)=252。容易验证,τ(n)的这三个值与Ramanujan等式给出的值一致。
麦克当纳等式是麦克当纳发现的存在于两种对称之间的更深刻联系的一个特殊情况。这两种对称我们分别称为模对称与仿射对称,它们最初在科学的不同部分被发现,模对称来自数学,仿射对称来自物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埃舍尔(Mauritz Escher)画中飞翔的天使与魔鬼而看到模对称的展示。埃舍尔懂得数学,准确掌握了细节。仿射对称则体现于物理学家用高能加速器创造的粒子的稀有组合中。数学家朗兰兹(Robert Langlands)第一个猜测出这些对称与其它类型的对称之间的联系。麦克当纳在实现朗兰兹的梦想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我在这里所写下的等式仅仅是麦克当纳那一大步留下的一点印记。
9.电弱理论的拉格朗日密度
撰文 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翻译 刘云朋(天津大学理学院)
校译 林开亮
这是方程的原始版本,后来成了自然界两种基本的力——电磁力与弱核力——的标准理论。弱核力尽管不像电磁力那么常见,却产生一种重要的放射性(β衰变)以及核反应链的第一步(太阳和其它恒星赖此发热)。我在这方面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67年,其中的(4)式就是这个方程。它在那几年是基本粒子物理领域发表的论文中引用最多的,也许现在仍然如此。
电弱理论是一种场论,它的基本成分是场,其中也包括电场和磁场。方程左侧的L由场及场的变化率组合而成,称为此理论的拉格朗日密度。拉格朗日密度是像能量密度那样的东西,根据物理学家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使用的规则,理论中各种场所遵循的方程都方便地蕴含在拉格朗日密度之中。
方程右边的大部分符号是理论中的各种场。弱力和电磁力由
和
传递,电场和磁场是
和
的组合。中微子和左手电子场(该场描述的电子,其自旋对运动方向的环绕与左手四指弯曲时对拇指的环绕方向一致)合在一起用L表示。右手的电子场用R表示。g 和 g’是数值常数,与电子的荷有关,其值只能从实验得到。
符号φ 表示某四分量的场,它与其它场相互作用,从而赋予电子质量而使中微子仍无质量,赋予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三种粒子质量而使光子(光的粒子)仍无质量。余下的常数Ge、M12、h 与电子的质量、弱力的强度有关。φ 场的四分量之一对应某种新的粒子,到2012年实验上才见到它的踪影。方程的第三、四行描述了理论中中微子和左手电子之间、弱力和电磁力之间的对称性破缺机制。
这个方程可能看似不大美,它美在浑然天成——给定成分后,其结构可由数学的自洽条件很好地确定下来。略去一行,甚或只把一个负号改成正号,都会让整体不再自洽。
方程从简,略去了缪子(一种像电子而更重的粒子)和相应的中微子。显然,可以类比电子及其中微子把它们包含进来。
1971年,此理论进而把夸克(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也包含进来,之后不断得到实验的验证。
10.严格保持的色 SU3 对称群
撰文 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翻译 刘云朋(天津大学理学院)
校译 林开亮
1932年发现中子,人们开始认识到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再向它们内部看去,可以发现每个中子和质子都由三个夸克构成——粗略地说,每种“色”一个
。正是色力把夸克束缚在一起,形成中子和质子。作为变量,色有三个不同的取值,俗称“红”、“绿”、“蓝”。带“色”的物质受到禁闭,无法彼此脱离而单独探测。在三种色互相转换的色SU3 变换群下,物理理论完美地对称。
这里的表达式给出“量子色动力学(QCD)”的拉格朗日密度,它用数学表达式概括了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同引力、弱力、电磁力一样,都是自然界中基本的力。此表达式美在寓真实于其中。它还美在简洁,不过是做了一点清理之后的简洁。这里有三项,前两项Lgt、Lq 分别包含胶子、夸克的贡献(场),Laddl 包含“附加”项,其中部分的场最终预言了近期才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
追忆往昔,我与诸同事获得这个公式,并非灵光乍现,而是厚积薄发。这公式不仅总结了大自然的一个真理,还凝聚着日积月累的大量艰苦工作。它的每一项都荟萃了数年研究发现的精华。随着时间推移,我和其他人清楚了要把哪些项包含其中。(我想补充一点,我们在以有点与众不同的方式考虑强相互作用。)我们本可以在中间任何一步停下来,把更多的东西丢给“附加”项,但这个公式感觉很好,它很完整,满足SU3 群所要求的对称性条件。这条件也让我们无法涉足当时尚未完全探索的领域。所以,它尽管真实,在某种意义下却并非终极真理,总有更多的细节可以补充进去——除了希格斯,还有多种标量场,我们知道其存在,却不清楚如何正确描述——从而有更多的东西尚待发现,这也是一种美。
本文译自:
http://www.concinnitasproject.org/portfolio/
本文原载《中国数学会通讯》2017年第1期。
链接:数学物理学家心中的十大最美方程 - RFASK射频问问
关于RFASK射频问问
射频问问是在"微波射频网”系列原创技术专栏基础上升级打造的技术问答学习平台,主要围绕射频芯片、微波电路、天线、雷达、卫星等相关技术领域,致力于为无线通信、微波射频、天线、雷达等行业的工程师,提供优质、原创的技术问答、专栏文章、射频课程等学习内容。更多请访问:RFASK射频问问 - 射频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 技术问答、专栏文章、射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