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米!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数据库数据更新的流程。作为一名热衷于技术分享的小伙伴,我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数据库数据更新的过程。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
获取数据
在数据库的数据更新过程中,首先,执行器会从引擎中查找需要更新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在内存中已经存在,那么执行器会直接返回它们。这是因为内存的读取速度非常快,可以快速响应查询请求,提高数据访问效率。但是,如果数据不在内存中,执行器就需要进行查询操作,从磁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中读取数据,然后将查询结果返回给执行器。
更改数据写入新数据
在拿到数据后,执行器会先对数据进行修改。例如,可以更新数据的某个字段、添加新的记录或者删除现有的记录。修改完成后,执行器会调用引擎接口,将修改后的数据重新写入数据库中。引擎接口会负责将数据写入对应的存储介质,如磁盘或者固态硬盘,以保证数据的持久性。
prepare阶段
当执行器调用引擎接口后,引擎会将数据更新到内存中,以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同时,引擎还会将数据写入 redo log(重做日志)中。redo log 记录了数据库发生的每个修改操作,包括插入、更新和删除等,它起到了数据恢复的关键作用。在这个阶段,数据处于 prepare(准备)阶段,引擎会通知执行器操作已完成,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操作。
生成binlog
在数据更新过程中,执行器会生成 binlog(二进制日志)。binlog 记录了数据库的逻辑操作,如增删改等,它可以用于数据恢复、主从复制以及故障恢复等场景。执行器生成 binlog 的目的是为了保留数据修改的历史记录,以便后续需要进行数据恢复或者复制操作时使用。
commit阶段
当所有操作都执行完毕后,执行器会调用引擎的事务提交接口。引擎接收到提交请求后,将之前写入 redo log 的数据状态从 prepare 改成 commit,表示数据更新已完成。这个过程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持久性,确保了事务的原子性。
二阶段提交
二阶段提交是一种保证分布式事务的一致性的协议。在分布式环境中,事务涉及多个节点,为了保证所有节点的数据操作能够一致地提交或者回滚,需要引入二阶段提交。它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提交阶段。
- 在准备阶段,各个参与者节点准备好提交的数据,并向协调者节点发送准备就绪的消息。
- 在提交阶段,协调者节点向各个参与者节点发送提交请求,并等待参与者节点的响应。只有当所有参与者节点都准备就绪并响应提交请求时,协调者节点才会发出最终的提交指令。
redo log 的二阶段提交
在数据库数据更新过程中,redo log 也遵循二阶段提交的原则。
- 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持久性,redo log 的写入操作先于 binlog。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系统在写入 binlog 时出现异常,通过 redo log 的回滚操作,可以将数据库恢复到更新前的状态,避免数据丢失或损坏。redo log 的先写操作可以提供更高的事务安全性。
-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时也会先写入 binlog,再写入 redo log。这种方式可以在数据恢复和备份过程中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但需要特别小心,确保在写入 binlog 后能够正确地将数据同步到 redo log,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总结
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对数据库数据更新的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执行器、引擎、redo log、binlog 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问题或者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讨论。
END
如有疑问或者更多的技术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