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概述
1.1 基础概念
1.计算机网络
2.功能
3.组成
4.分类
1.2 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标准化工作
2.相关组织
1.3 性能指标
1.速率
2.带宽
3.吞吐量
4.时延
5.时延带宽积
6.往返时延RTT
7.利用率
2 计算机网络结构
2.1 分层结构
1.分层原则
2.分层结构
2.2 OSI参考模型
1.模型结构
2.通信过程
3.模型各层内容
2.3 TCP/IP参考模型
1.模型结构
2.差异
3.5层参考模型
1 概述
1.1 基础概念
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 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
2.功能
数据通信(连通性);资源共享(硬件、软件、数据);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
3.组成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工作方式: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包括C/S与P2P方式),核心部分
功能组成:通信子网(数据通信),资源子网(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4.分类
分布范围: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区域网
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拓扑结构:总线型、环型、网状型、星型
传输技术: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号),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1.2 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标准化工作
分类:法定标准(如OSI)、事实标准(如TCP/IP)
RFC:因特网标准的形式
建立流程:因特网草案 --> 建议标准 --> 因特网标准
2.相关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IEEE、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
1.3 性能指标
1.速率
速率即数据率或称数据传输率或比特率,是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2.带宽
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比特每秒”,b/s,kb/s,Mb/s,Gb/s。即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
3.吞吐量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等。
4.时延
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s。
时延是发送(传输)时延(数据长度 / 信道带宽)、传播时延(信道长度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排队时延(等待输出/入链路可用)、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的总和
5.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bit) = 传播时延(s) × 带宽(b/s)
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有多少比特
6.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 总共经历的时延。RTT越大,在收到确认前,可以发送到数据越多。
7.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 / (有 + 无)数据通过时间
·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2 计算机网络结构
2.1 分层结构
1.分层原则
·各层相互独立,每层只能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各层间界面自然清晰
·结构可分割
·下层对上层有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分层结构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
2.分层结构
·实体:第n层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协议:为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协议的要素包括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同步: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
·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高到功能调用
SDU服务数据单元: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PCI协议控制信息: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2.2 OSI参考模型
1.模型结构
2.通信过程
3.模型各层内容
应用层:所有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表示层:处理不同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都表示方式(进行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压缩和恢复)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建立、管理、终止会话,使用校验点课时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可靠传输,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复用分用)
网络层: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路由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传输的数据报组装成帧,传输单位为帧(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访问控制)
物理层: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传输单位是比特(定义接口特效,定义传输模式,定义传输速率,比特同步,比特编码)
2.3 TCP/IP参考模型
1.模型结构
2.差异
OSI模型网络层使用无连接 + 面向连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出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第二阶段:在连接成功建立之后,开始数据传输;第三阶段:数据传输完毕,必须释放连接),TCP/IP使用无连接(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OSI传输层使用面向连接,TCP/IP使用无连接 + 面向连接
3.5层参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