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图情论文:《面向学科建设的我国文献资源保障评价研究综述》
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保障工作不仅能够提供完备的环境、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高校中,还可以发挥促进教学资源优化和科研成果产出、增强科技基础能力等作用。华中师范大学的夏立新教授团队在《面向学科建设的我国文献资源保障评价研究综述》一文中,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文献资源保障评价中的评价尺度、评价视角、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总结,认为我国的面向学科建设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给出了五点未来优化方向:
探寻不同学科间文献资源保障的共性与特性
探究主观与客观指标、定性与定量指标反映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并尝试找到主客观评估的最佳融合点
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文献资源保障机构间开展文献资源保障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工作
在当前评价指标设计较为完备的基础上,需要分维度、分属性、分尺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实际要求选择契合“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具体方法
论文主要研究问题和结论
RQ 1: 宏观层面的文献资源保障问题
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评价尺度和评价视角两个方面。
-
评价尺度缺乏针对特定学科、特定建设要求的探讨,需要针对学科特色、院校发展对评价尺度进行适当调整以推进不同学科和院校的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
评价视角在主客观结合的基础上,要针对文献资源保障评价不同维度的内容进行修正,使评价视角能够契合特定评价内容,完善评价视角框架。
RQ 2: 微观层面的文献资源保障研究问题
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三个方面。
- 评价对象聚焦于高校图书馆,对于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等不同类型的文献保障机构关注不足;
- 评价新指标的提出较少,部分评价指标的设计难以准确表达其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可能导致评价效果不佳;
- 评价方法与学科建设缺乏深度融合,且多数评价方法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规模的实践论证,难以满足对于学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 夏立新. 面向学科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J]. 情报资料工作, 2023, 44(3): 5-5.